這周看的電影是《網絡迷蹤》。
豆瓣上有太多對這部電影劇情、細節、bug的分析,我在這裡就不重複討論了,簡單談下個人的感受。總的來講,這是一部好電影,從形式上、內容上、意義上都稱得佳片。
首先是形式上。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通過電腦屏幕來顯示畫面,從觀影者的角度來看,由電腦桌面代替了電影屏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形式和內容是辯證統一的,通常內容更重要,但有時候形式上的創新更有意外之喜。我最近在看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這本小說單從形式上就很有趣,每一個章節是由不同的人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分別講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豐富了看故事的視角。另外,莫言的《檀香刑》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回到這部電影,用電腦桌面視角呈現的形式,完美貼合了電影的主題,用全網絡鏡頭講述這場網絡迷蹤案,增添了故事的懸疑色彩,又像是在看紀錄片,給人一種偷窺他人生活的窺伺感。
其次是內容上。懸疑片是不容易拍好的,要麼早早猜到兇手,要麼故事情節不合理,要麼就是太多的bug。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沒有這些問題。先說兇手,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就拋出一個嫌疑人,很好控制住了節奏,帶著觀眾探案而不是被提前扒光;再說情節,隨著影片的推進,失蹤女兒的形象越來越清晰,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也不斷顯露,雖然不斷突破老爸的既有認知,但女兒的人設和行為轉變都讓人信服,不會覺得有什麼莫名其妙的地方;另外,幕後操控的女警察的所作所為也都提前鋪墊了伏筆,故事的進展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如果說有什麼bug,拋開網上談到的那些,個人覺得有些線索的發現存在很大的巧合成分。
最後是意義上。多的就不說了,主要談兩點吧。一個是父母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經歷了孩子的童年、少年直至成人,大多數在成年前都是朝夕相處,孩子身上發生的大小事,學習成績怎麼樣,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平時和誰玩耍,等等,父母親尤其是母親都一清二楚。但這只限於童年,等到了少年,父母對孩子的正確認知快速下降到一半,再到成年估計只剩下一成。
回想我自己,我的父母了解我嗎?我在異地工作生活,一周才給母親打一次電話,大部分時間都是她在說我在聽,聊得也都是吃什麼忙不忙照顧好自己,我統統回復以「嗯嗯」。她對我的了解怕是連一成都沒有,同樣的我對她的了解也不會太多,年齡和距離淡化了這一切。有句話說,我們最不了解的是自己,其次是身邊人,特別是自認為最熟悉的人。不是他們戴著面具,而是人真的很難真正了解另一個人。談戀愛時,我們常常想找一個懂自己的人,但我們連自己連家人都不了解,怎能奢望其他人懂自己呢。
另一點是網絡面前沒有隱私。影片中這家人的一切都儲存在了電腦上,幸福歡樂的時光,日常生活的點滴,從學習到工作再到生活,完完全全暴露在網絡上。父女兩人平時生活在一起,日常溝通自然不少,但父親並不了解自己的女兒。當女兒失蹤後,父親打開她的電腦,登錄她的社交帳號,真實的女兒才呈現在父親面前。網絡是虛擬的,這時候反而比現實更加真實。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網絡時代,網絡上的我們和現實中的我們哪個更真實呢?網際網路剛盛行的時候,人們說你不知道坐在對面的是人還是猩猩,好像網絡完全是虛擬不可信的。但現實中的我們真實嗎?還是在帶著面具扮演著既定的角色,維持著預設的形象?
現在人們除去睡覺,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網絡上,工作靠網絡,社交靠網絡,娛樂靠網絡,甚至吃飯也要上著網。網絡裡的自己或許才是真正的自己,更完整的自己。
在這樣的網絡裡,我們還有隱私可言嗎?網絡就像是日記本,我們在上面記錄下自己的一切,但這個日記本是打開著的,有心的人可以輕易打開你的日記本翻開你的人生。看完電影,我深思如何才能在網絡面前裝扮成一個不被人知道的猩猩。思來想去是不可能的,即使把手機、電腦、網站都清空,也會處處留下印跡,暴露著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