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迷蹤》為什麼能炸成這樣?

2021-03-02 風影電影

近期最熱門的片,應該就是這部由「韓國周杰倫」約翰·趙主演的「偽紀錄桌面電影」——《網絡迷蹤(Searching)》。

豆瓣上萬人評至8.8分,公映後爛番茄保持住 93% 新鮮度,全球飆高的票房成績與討論熱度,都無一例外的指向:它不僅是目前最好的「偽紀錄桌面電影」,還很有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

「Searching」這一行為顯然在不斷地組構成整部電影。

電影以每個人都熟悉至極的開機、撥號連接上網作為開篇。我們雖然不知道開場的這系列操作由誰控制,但卻能夠迅速地被這個敏捷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所吸引,在幾分鐘內親自目睹了大衛·金的家族構成和生活的全部範圍、故事的前史與基礎。一切過往複雜的情感和事件,都被有效地羅列、打包、丟出。

接著,女兒失蹤了。

在意識到女兒真的失蹤了之後,大衛·金在報警之時也迅速地搜索警察的相關信息,同時也發起他自己的調查。他進入了女兒的筆記本電腦,從Gmail到Facebook、Instagram和YouCast,開始搜尋她的秘密。同時,在Twitter上,案件慢慢變成了病毒式的傳播,#FindMargot和#DadDidIt的話題頁面下聚集了網上的「吸血蟲」們。

在層層遞進的瀏覽器窗口和凌亂的桌面之間,故事開啟了不斷的翻轉。

其實,單論《網絡迷蹤》的故事本身,雖然寫的環環相扣,卻也並不能產出多大的能量。畢竟,它依舊是一個在框架內靠不斷反轉而寫就的類型片故事,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兒突然離奇失蹤,爸爸靠網絡抽絲剝繭地發現女兒的秘密,並最終拯救了她。

換言之,這是個《消失的愛人》的「社交網絡」版,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擁有豐富的戲劇張力,再在內核中放置入家庭情感、網絡社交關係、輿論暴力等,主題上也就是陳詞濫調地呈現一下這個資訊時代隱秘的暴力與宣洩的途徑。

所以,糾結劇情的bug與否,其實是一種無謂。讓這部電影受到巨大關注的可談之處,更在於整部片子都是通過電子屏幕來進行呈現。這個形式,在結合故事之後展現出了導演與剪輯出人意料的、堪稱神奇的才華,最終獲得了炸裂的效果。當然,這一形式並非生來就能被運用地如此純熟,它經歷了幾年的發展期。

隨著信息技術滲透進當代人生活的各個角落,資訊時代生來便以一種快速率計算的方式而存在。以往聳人聽聞的事件,現在不過是偶爾划過的某個下一秒便會忘懷的手機頁面;人類情感與心理的表達,也越來越依賴於社交平臺上的電子信息。

許多導演目前都在試圖嘗試將這一影響融入進電影的敘事中,比如哈內克的《快樂結局》、徐冰的《蜻蜓之眼》等,但他們都缺少掌握網絡運行邏輯的基礎知識,也缺乏相應的剪輯組織能力,甚至連讓屏幕本身看起來更加可信都做不到。

《彈窗驚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網》等「偽紀錄桌面電影」的出生,將這個創想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

它們將畫面確定在筆記本電腦屏幕上,從而嘗試滲透進入觀眾「現實生活」。「搜索」這一人物行為,將故事與形式更好地融為一體,在噱頭中保有了一定的敘事基本標準和連貫力。

這類新媒體介入下的前沿數字驚悚片,每一部都自帶話題。

同類/《解除好友2:暗網》

但同時,這類電影也一直無法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似乎一直囿於「偽紀錄片」所創造出的「偽劣真實感」而止步不前——畢竟,現在的觀眾早已不再是上個世紀看《女巫布萊爾》時期會誤以為真的觀眾,更不是在電影之初看到《火車進站》就會嚇地滿電影院亂跑的人。

觀看模式的迅速轉變,已經讓人們對「虛擬-真實」與「真實-虛擬」的臨界點了如指掌,對這些影片的形式,自然也就見怪不怪了。

倘若麥克盧漢地下有知,估計會擴寫《理解媒介》:曾經,媒介技術不僅延伸人體,賦予人體力量,也癱瘓被延伸的肢體,增益變成截除、中樞神經阻塞感知。

而如今,人體走上了開始逐步成為媒介延伸的道路,冷、熱媒介已經徹底變成無數紛飛的碎片,在交融共生中得以整合。交互這一行為,已經邁入嶄新的紀元。

那麼,在一個已經沒人會在下載完一部「偽紀錄桌面電影」後,還能將自我投入進「偽劣真實」的情境中去的時代,一部電影還能如何完成把觀眾拐帶進它的「超連結」之中的使命,並將「信息生活」的命題進行包裝呢?

《網絡迷蹤》無疑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先讓我們回憶一下文章最開頭提到的,電影開篇那個不知道是誰的手控制出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

之後,電影還提供了一些男主角的行為細節,諸如在得知女兒不上鋼琴課的時候去翻找聊天記錄、在報案的時候去查失蹤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這些恐怕都不是編劇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作,因為這些都不會是人物在那個情境下第一時間應該做出的反應,倒像是需要觀眾得知的信息。

隨著劇情發展,電影在後半段還不斷地將第三人稱新聞片段進行介入。真兇範圍的逐步確定,視角不斷地進行輪轉,以上種種這些都將《網絡迷蹤》影片的構成邏輯顯得更為確切——

它絕不是要將屏幕這一媒介單純作為呈現的形式,以樸素的方式提供所謂的「廉價真實感」來讓觀眾做出「相信」的反應。它不期待大家在這一層面上的投入。

它的選擇是進行徹底地類型化,把觀眾編織進「類似遊戲」的抽絲剝繭式情節節奏裡,讓觀眾在虛擬世界的「下載與觀看」這一行為中,繼續被龐雜的信息所暗中影響,從而自己「編織快感」。而這恰就是最後一層,由觀眾親自完成的「searching」。

這部電影比之前的「偽紀錄桌面電影」都要有所突破的地方,也就在於這此。

在某幾個時刻,《網絡迷蹤》在影像調度、時空線處理和視角轉變等蒙太奇運行機制上,甚至,可以被稱作是天才的。

比如,電影的結尾,女兒在等待考試結果前,選擇了上網搜索父親當時拯救自己的一系列新聞,這不僅是對父愛的一次「searching」,同時也把之前不少奇怪的第三人稱新聞鏡頭的切入,引作成這個時刻正在發生的事。全片的敘事線索在片尾處,突然被分裂成了兩個時空,混淆了之前所有時空關係——原來這部電影之前一直是在以現在時+未來時(類似《降臨》的手法)。

同時,這個時空線索的處理也不需要人物出鏡進行說明。每次電腦桌面的轉變、系統(windows或蘋果)等瞬間發生的事態變化,觀眾都能迅速地體察到。觀眾只要通過自己觀察每次滑鼠的挪動、網頁的切換,就能在心中重構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屬性。這在以往任何的類型片裡,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做複雜的鏡頭段落設計。

傳統意義上,類型片的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分別拍攝的許多鏡頭按照這一構思組接起來,配合剪輯來完成建、解構。但在《網絡迷蹤》中的某幾個時刻,傳統的機制被不斷地打破,創造出一種姑且可以被稱為「searching」的方式,將角色的潛意識和觀眾的潛意識不斷地換位,從而產生一種變相的錯覺。

之前的「偽紀錄片」無法擺脫的問題,就是只能給如今經驗豐富的觀眾提供「虛偽真實」,缺乏創造「高級真實」的能力。在鏡頭處理上,「偽紀錄」形式,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敘事限制——觀眾對鏡頭的信任看似必須達到高度信任,獲取信息的空間又僅限於鏡頭之內,從而使得對敘事進行質疑的維度被徹底消滅。

但實際上,在《網絡迷蹤》中,觀眾根本不需要信任裡面的任何一個鏡頭。因為這部電影選擇以複雜的快感來取代偽劣的真實,在拋棄「同步」之後,達成了影像在另一個維度上的真實重塑與形式創新。

正如前面所言,人體開始成為媒介的延伸,我們的四肢、大腦的主體性已經逐漸地被媒介進行偷換。之前,這一創想在電影界中,只存在於影片的文本內容(如《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黑鏡》、《解除好友:暗網》等),而《網絡迷蹤》則選擇書寫隱喻於形式的外殼之中。它不再繼續困在「偽紀錄片」的桎梏裡,來施捨給觀眾現實。

可以說,這是一種最新態的「偽紀錄片」,因為它讓觀眾產生「共感」的方式,不再是通過「同步(real time)」,而是從一種變相的錯覺裡生出來。觀眾在大部分時間都被電影打破並重組了這種感受,而電影也由此擺脫了施捨的行徑,選擇以一種「隨人物搖擺」的方式示人。

這,也許就是未來類型片「電影感」的一個重要走向。

相關閱讀

《影》,張藝謀新世紀最佳?

《江湖兒女》,賈樟柯還有什麼能期待?

相關焦點

  • 網絡迷蹤和社交網絡下的人際關係
    今年可謂是「桌面電影」崛起的一年,前有以暗網為噱頭的《解除好友2》,也有講述恐怖主義網絡犯罪的《網誘驚魂》,而這一部《網絡迷蹤》,則是主打人肉搜索。為什麼桌面電影能夠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這其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在移動網際網路到來後的這幾年,網際網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侵佔了我們的生活,幾乎所有人,都會把自己的大量時間投射到網際網路之上,在社交網絡裡,人們也總會留下自己的動態。
  • Searching——網絡迷蹤
    在今天這個時代,每個人的生活對於外界幾乎是透明的,你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到你想了解的一切的信息,甚至你可以通過網絡追蹤到一個人的生活點滴,他/她做過什麼,去了哪裡,都有哪些朋友,等等等等。說的恐怖一點,你甚至都不知道此時此刻的屏幕的背後,會不會有人正在看著自己。
  • 《網絡迷蹤》:一次電影語言顛覆式的革新
    今年,這部讓人驚喜的小成本之作《網絡迷蹤》給出了答案。 在年初聖丹斯電影節首映之時,把「桌面電影」的網生態媒介形式與懸疑類型成熟結合的《網絡迷蹤》受到影迷熱捧,獲得聖丹斯電影節下一代觀眾獎」和「阿爾弗雷德·斯隆長片」兩項大獎。帶著流媒體感的「桌面電影」,一下子從亞類型走入了主流視野。
  • 豆瓣8.5分,黑馬驚悚片《網絡迷蹤》來了!
    《網絡迷蹤》絕對是一部讓你大開眼界的電影,在這個製作費動輒上千萬過億、拍攝時長輕則要一年半載的大製作時代,《網絡迷蹤》僅僅耗時13天就拍攝完了!雖然拍攝時長短,但勝在影片質量夠硬!當然,只有形式是不能獲得如此高的口碑的,作為一部懸疑片,《網絡迷蹤》的情節錯綜複雜、無限反轉。
  • 新賞 | 網絡迷蹤,不是恐怖,是優秀
    《網絡迷蹤》是那種輕資產電影,但是很有重量。影片講的是一起女孩失蹤事件,視角仍然和這類電影一樣,落在了尋找上,雖然也出現了此類電影經常出現的大規模搜山的場景,但主要的尋找是在網絡完成的。也就是說,當事人的網絡行為痕跡,比現實舉動更具現實意義,影片的畫面呈現,也是倚靠電腦攝像頭、新聞鏡頭、直播鏡頭、攝像頭完成。
  • 又一部口碑爆裂的懸疑電影上映,詳細解讀《網絡迷蹤》的七大反轉
    昨天又一部口碑爆裂的懸疑電影《網絡迷蹤》 `,不知大家可有到影院觀看這部影片。這部懸疑片僅僅上映一天已經刷爆了朋友圈,好多人都在推薦觀看,那小編也不例外,看過之後,小編才知道為什麼《網絡迷蹤》可以在一天之內抓住這麼多人的心,讓人們大力推薦,那就請大家聽小編來細細言說。
  • 《網絡迷蹤》手法新?這套路《摩登家庭》3年前就玩過啦
    剛在內地上映的懸疑片《網絡迷蹤》,被稱為「黑馬驚悚片」、「桌面電影」,被贊拍攝手法新穎、全程高能。其實很多網友已經在線看過了。豆瓣8.5的高分(曾經一度達到過9.0),就是在之前攢下的。從故事設定來說,《摩登家庭》的「全電子屏」手法比《網絡迷蹤》更可信。劇情是這樣的:在登機回家之前,克萊爾的手機不慎落入機場廁所。克萊爾不得不打開電腦,通過skype和家中眾人(爸爸、弟弟、老公、子女)聯絡。多方一起視頻在當時還是很時髦滴。
  • 《網絡迷蹤》可能只是「桌面宇宙」的冰山一角
    >《網絡迷蹤》(Searching)成為近日網絡上的「爆款」,已是不言自明的現象級作品。隨著北美夏季票房「黑馬」《摘金奇緣》、《網絡迷蹤》的出現和Netflix熱門劇集《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上線,好萊塢創造了一個新詞#AsianAugust(亞洲八月)。
  • 《網絡迷蹤》,網絡是打開著的日記本
    這周看的電影是《網絡迷蹤》。回到這部電影,用電腦桌面視角呈現的形式,完美貼合了電影的主題,用全網絡鏡頭講述這場網絡迷蹤案,增添了故事的懸疑色彩,又像是在看紀錄片,給人一種偷窺他人生活的窺伺感。網際網路剛盛行的時候,人們說你不知道坐在對面的是人還是猩猩,好像網絡完全是虛擬不可信的。但現實中的我們真實嗎?還是在帶著面具扮演著既定的角色,維持著預設的形象?現在人們除去睡覺,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網絡上,工作靠網絡,社交靠網絡,娛樂靠網絡,甚至吃飯也要上著網。網絡裡的自己或許才是真正的自己,更完整的自己。
  • 《網絡迷蹤》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豆瓣8.6分的網絡迷蹤。這部電影很好的把懸疑和親情結合在一起。
  • 電影資源 | 網絡迷蹤(Searching)
    星標好友才是真·好友,其他多是點讚之交真有重要的事,早就打電話了撤回的話,往往才是真心話PS:免費獲取資源,請在本公眾號對話框內回覆:網絡迷蹤>本公眾號收集整理的所有資源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單位所有,僅供私下交流學習分享,嚴禁商用。
  • 網絡迷蹤--豆瓣8.5分
    瑪戈特就這樣失蹤了。隨著調查的深入,David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女兒的秘密。鋼琴課半年前就取消了,瑪戈特很孤僻,沒有什麼朋友,甚至跟著叔叔吸大麻。這一系列的秘密意味著什麼?這部網絡迷蹤,豆瓣8.5分這部懸疑電影很有創意,整部電影大部分時間通過電腦和網絡表現劇情。
  • 《網絡迷蹤》|一種新型電影形態——桌面電影
    2018年,電影《網絡迷蹤》的上映,為桌面電影的敘事研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文本範式。《網絡謎蹤》是由阿尼什·查甘蒂執導,約翰·趙、黛博拉·梅辛、米切爾·拉主演的懸疑劇情電影。電影採用了本格推理模式,即以邏輯至上的推理解謎為主,以電腦桌面為載體,藉助視頻電話、搜尋引擎、社交網絡等表現形式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離奇失蹤,執著父親在線追兇」的懸疑故事。
  • 逼死剪輯師的《網絡迷蹤》到底怎麼得了9.0?
    《網絡迷蹤》拍攝只用了13天時間,但後期的剪輯等工作卻花了將近三年時間。因為這部電影裡的所有人物,都是通過大小屏幕展現的。。。故事圍繞生活在美國的一個韓裔家庭展開。這裡插一句,片中男主飾演者約翰·趙,長得神似周杰倫。
  • 《網絡迷蹤》的新世界
    影片中,鏡頭多次聚焦輸入輸出,主人公輸入的速度,回復的快慢,輸入後又刪除等反覆鏡頭,很能向觀眾傳達特殊心理,甚至有一窺潛意識的錯覺,產生的視覺張力和特有表達,卻是傳統電影所難以企及。也許,正是這些精雕細琢的細節處理,既沒有埋沒「桌面影片」的創意,也佔儘先機,成就電影時代的新世界。
  • 《網絡迷蹤》&《護墊俠》吐槽大會
    《網絡迷蹤》
  • 《網絡迷蹤》:桌面電影的突圍,小滑鼠移動軌跡下的懸疑人生
    2018年,小成本懸疑片《網絡迷蹤》憑藉著「全桌面」的呈現方式,成為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一部作品。這部電影只用了13天的拍攝時間,卻全球範圍內取得了7546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在豆瓣上,有37萬人打出了8.6分的評分,爛番茄上也有93%的新鮮度。
  • 豆瓣評分8.7:Searching(網絡迷蹤)是部好片,值得一看!
    這是「呱呱說小米」的第52篇原創文章&百日談第四十三日《網絡迷蹤》講述了一位父親通過網絡查找線索,最終找到失蹤女兒的故事。是我近期看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拍攝手法《網絡迷蹤》的拍攝手法,不同於傳統電影,其中90%的鏡頭是採用類似桌面錄屏展現出來的,其餘的10%,也是通過固定攝像頭、新聞媒體鏡頭拍攝。在總體感官上,非常有代入感。影片開頭,就是一副Windows XP系統經典桌面圖面。
  • 2018年度最佳驚悚劇情電影推薦 《網絡迷蹤》12月14日上映
    它就是在爛番茄網新鮮度高達92%、豆瓣評分9.0的美國電影《網絡迷蹤》。  《網絡迷蹤》的故事看起來非常簡單:在美國有這樣一戶韓裔家庭,父親與16歲的女兒相依為命,但突然有一天女兒卻離奇失蹤,父親為了尋找真相打開了女兒所使用的筆記本電腦並登陸其社交網站試圖尋找線索。
  • 桌面電影《網絡迷蹤》席捲全球
    本片的導演阿什尼·查甘蒂,印度裔美國導演,《網絡迷蹤》是他的長片處女作。而隨著搜索的深入,案件不斷反轉,真相也更加撲朔迷離……《網絡迷蹤》雖然是一部懸疑驚悚片,但在一波接一波的反轉中,電影想要表達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因為科技和網絡的存在而產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