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美團買菜,叮咚,興盛優選在街頭小巷開展了大規模的地推,京東的強哥宣布要親自帶隊開拓社區團購。一股網際網路巨頭進軍菜籃子的風暴刮進了菜市場。
「如果你覺得生活艱難,去逛逛菜市場吧」。在那裡你會發現,賣菜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在髒亂的環境裡,終日奔波於生計,招呼著各位「靚女靚仔」。
中國的菜市場環境大多跟我們光鮮亮麗的大城市格格不入。在大城市,如果你想看看鄉村面貌,不需要大老遠地跑到鄉下,只需去逛逛菜市場。
下面給大家講一段筆者在廣州逛菜市場的經歷。
冬天的廣州五點半就天黑了,下著小雨,格外溼冷,辛苦的打工人路過菜市場,會順帶把晚飯的食材買回家。
菜市場入口一側,早已被賣菜的阿婆佔滿,她們打著雨傘,一雙雙眼睛注視著下班回家的打工人,一句「靚仔」至少可以換來一個回眸。
番石榴、本地香蕉、楊桃、番薯葉……從這些極具本地特色農產品,可知她們是本地的農民。廣州的農民可不全是深藏不露的富人!
在她們另一側,有一位看上去七、八十歲的老伯,一個人推著三輪車,車上放著一捆捆通心菜、番薯葉和菜心,老嫩參差不齊,一捆2元,不上稱也沒有稱。每天下班路上,都可以看到他。
筆者一時不忍買了兩捆,後來又來了一個靚仔,估計也是看到老人家不容易,買了三捆。於是,我們兩人就幫他消耗掉了三分之一。買單時我發現收款帳號是位年輕女子的,而老伯用的是功能機。
由於信號差的原因,旁邊的靚仔不能掃描到二維碼,於是我們商量,他先轉帳給我,由我替他支付。老爺爺一臉疑惑的眼神逐漸警惕起來,注視著我們。直到我們細細解釋,他才明白地露出了微笑。
如今社區團購風暴來襲,筆者想起了那位老伯,也許老伯擺攤賣菜只是換幾個零花錢,但網際網路巨頭的到來,也許會讓他連這幾個零花錢也掙不到了!
試想當我們這些打工人白天在辦公室、在回家的地鐵裡通過買菜APP早早地挑選好晚餐的食材,一回到家就開始做飯。
而那些老爺爺老奶奶,在寒冷的清晨早上,打著手電筒摘菜,天未亮,便挑著沉甸甸的蔬菜,去佔攤位。他們在菜市場門口等待半天,昔日的老顧客不再關顧他們,那句「靚仔、靚女」再也換不來一次回眸。我想他們一時間也不會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
當然,到時候受衝擊的也不全是這些流動的商販,還有菜市場裡面固定的攤位。往往一個攤位承載的就是一個家庭的開支。在廣州,菜攤的盈利平均在營業額的30%左右。一個年50萬營業額的攤位,扣除租金、運費、稅收等款項,一年淨利潤也就在8、9萬,扣除家庭日常開支、孩子上學費用,所剩無幾。
在菜市場的從業者,年齡都比較大。記得上個月曝出的武漢某菜市場要求賣菜的女攤販年齡不超過45歲,男攤販年齡不超過50歲。在記者採訪中,一個男的說,我50多歲了,整個菜市場都是這麼大年齡的;一個77歲滿頭銀髮的老奶奶說,她從39歲起就開始在菜市場賣雞蛋,一直賣到現在。確實,這部分人的市場應變能力不足以抵抗即將到來的風暴。
網際網路巨頭的手段,無非就是一波接著一波的補貼廣告,一塊錢一斤的白菜,5.99元一打雞蛋,一毛錢一瓶醬油。如果這場社區團購的風暴持續幾個月,菜市場的人流量會急劇萎縮,一開始攤位會減少進貨,時間一久,大家一定會發現市場規模迅速萎縮,再也容不下這麼多的檔口。等不及的攤位早早關門止損。
待擼羊毛已成習慣,打工人再也不願意去逛菜市場,消費者被巨頭牢牢地關在「便利」的籠子裡時,巨頭們再殺個回馬槍,宣稱要回歸到正常的商業價值規律。他們開始要盈利,漲價也隨著而來!這時候我們的菜市場,早已雞飛狗跳,一片蕭條。那些固定的攤位,最終承受不住租金和沒有收入的壓力,早已人去樓空。
當年的共享汽車就是先例,那時滴滴出行一統共享汽車天下的時候,隨即宣布漲價!這樣的事情,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一個社會,應該魚龍混雜,大要有大的活法,小也應該有小的活路,就像海洋,鯨魚能活,小魚小蝦甚至海藻單細胞生物也能活,這才叫良好生態,不能只讓鯨魚活下去,而把小生物都淘汰掉。人民日報正式發文勸誡: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