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俊英
又到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寒食節)了,兒時的記憶又浮現在腦海。
十二歲那年因病休學在家,親自目睹並參與了母親在寒食節的一系列活動。
母親早早的準備好蒸寒食饃的麵粉,洗乾淨選好的核桃,紅棗,黑豆等。發好面蒸饃。我給母親打下手。揉面,跟母親學捏饃饃上的花花。母親邊幹活邊給我聊蒸寒食饃的知識及寒食的民風民俗。
先蒸上墳饃後蒸閒饃,表示對逝者的敬重。上墳饃包括子柱、頂子、面娃、滾墳魚、地神饃五件。上墳子柱都是薄薄的一層白面包裹著一塊黑面,說是代表福氣,其實是那時缺少白面。子柱裡包五顆核桃兩個紅棗,寓意五男二女七孫子,多子多福。外面用面捏的蛇,磑子,豆角,麥穗等裝飾,蒸熟後要把一個頂子趁熱安放到子柱上,好讓它們成為一個整體,寓意五穀豐登,吉祥如意。還要把蒸熟的一個小雞用細樹枝扎著也安放在子柱上,上完墳把這個小雞別在牆上,說是有它家裡就沒有牆蝨(qiexia)啦。頂子裡包個雞蛋,安個底座,外面橫著剪無數個刺狀的東西,頂上剪成石榴狀的嘴,外形有幾分像石榴。滾墳魚,裡面包個核桃,捏成魚形,用黑豆裝兩隻眼睛,用梳子壓上魚鱗,不剪魚鰭和魚尾,說是上墳時要從墳的這頭滾到那頭。面娃的頭包顆核桃,代表頭腦,胸前包顆紅棗代表心臟,左手放片方形面片並用梳子壓幾行印子代表書本,搓個面卷放在右手上代表筆,這是希望後輩人都能有文化。媽媽說上墳娃娃捏的漂亮了後輩人就長得漂亮,所以特別細心地弄好每一個細節。地神饃裡包個紅棗,饃頂裝朵面花。母親說寒食饃不空,裡面要包上棗或核桃、雞蛋等。
閒饃一部分是送親戚的。外婆的,姑姑的,兩個出嫁的姐姐的。送親戚的每份三件——子柱,頂子(或面魚),花頂圓饃。閒子柱裡包個雞蛋,外面用花鳥蟲魚裝飾。閒頂子和上墳頂子一樣。閒魚的外形與滾墳魚的外形不同,有鰭有尾,背上安朵小花,魚嘴裡含個雞蛋,或者把雞蛋卷在魚尾裡,很漂亮。另一部分是家人吃的,以補充上墳饃的不足。上墳饃是不讓女孩子吃的,所以母親也要給我蒸個帶雞蛋的面魚。
母親捏什麼像什麼,尤其是捏的蠍子、青蛙惟妙惟肖,我都不敢動手摸更別說吃了。
除了蒸寒食饃還要印鬼票子,捲紙吊子,剪錢紙等。那時沒有現在這麼多現成的可以以假亂真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的祭奠的東西,都要靠母親那雙手創造出來。那時家裡有個木製的鬼票模子,在模子上刷上墨汁放在麻紙上拓出圖案來。用麻紙剪好多紙錢,bia紙紙等。用擀麵杖把裁好的五色紙捲成紙筒叫吊吊,說這就當是衣服。母親示範上幾個,我就照樣學樣。母親說燒的多逝者就不缺錢花,不缺衣穿,所以儘量弄多些,讓那邊的親人不再受窮。
母親說清明節要xia豆芽,寓意子孫興旺,而且要用黑豆,說是根長扎得深。另外還要專門讓我xia豌豆芽,叫巧芽芽,說是女孩子xia巧芽芽了手巧。上墳那天要吃涼粉,說是後輩女孩臉白。所以母親總要在上墳前一天晚上打涼粉。把脫了皮的蕎麥粒提前泡軟,用手使勁擠壓成泥,然後倒上清水攪拌成麵糊,再用羅子過濾,過濾好的麵糊放在鍋裡熬,邊熬邊用擀麵杖攪拌防止粘鍋。一直熬到變稠變亮,攪著比較困難了,把擀麵杖拿出在涼水裡蘸一下,如果粘在上面的東西能很容易脫下來,說明涼粉就熟了。然後盛到盆裡,放涼就定型了。
母親還教我做了好多手工作品。用蓖麻做蓖麻娃娃,用蛋殼做老虎,用五彩紙做水水花,牡丹花等……特別是用小麥粒粘的蠍子真的一樣。做好的作品有的用線串著吊起來,有的粘在一張麻紙上張貼在牆上。
母親說春天發芽的時候肯得傳染病,所以就用紅繩串上一瓣大蒜,一節杆草(穀子杆),一片蒼朮掛在門上,說能預防傳染病。
寒食節,為天堂的親人們點亮一盞心燈,照亮他(她)們前行之路,為他(她)們送去祝福,送去溫暖,望他(她)們能感受到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