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2021-02-19 壹號收藏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樂天派詩人抹不去的傷

人生孤旅人的內心獨白

「自從我來到黃州,

已經度過三次寒食節了。

每年都惋惜著春天殘落,

卻無奈春光離去並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

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

天氣令人鬱悶。

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

雨後凋落的花瓣在汙泥上顯得殘紅狼藉。


美麗的花經過雨水摧殘凋謝,

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負而去,

叫人無力可施。

這和患病的少年,

病後起來頭髮已經衰白又有何異呢?


春天江水高漲將要浸入門內,

雨勢襲來沒有停止的跡象,

小屋子像一葉漁舟,

飄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裡空蕩蕩的。


只好煮些蔬菜,

在破灶裡用溼蘆葦燒著,

本來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時候,

看見烏鴉銜著紙錢,

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


想回去報效朝廷,

無奈國君門深九重,

可望而不可及;

想回故鄉,

但是祖墳卻遠隔萬裡,

本來也想學阮籍作途窮之哭,

但心卻如死灰不能復燃

……」


說起清明,

大家想到的就是掃墓祭祖,

其實在清明之前還有一個節日,

名為「寒食」,

「寒食」早而「清明」後,

到後世就逐漸合二為一了。

古代寒食這一天不允許生火,

其中還藏著個悲傷的故事。

據說當年晉文公為了逼

自己的救命恩人介子推

出來接受封賞,

便急匆匆的下令放火燒山,

最終導致介子推與其母慘死。


而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

就是大文人蘇東坡在自己

人生最落寞時的寒食節裡,

寫下的心靈自白。

45歲這年,

蘇軾仕途極為不順,

被貶黃州後,生活日漸窘迫,

每天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

雖無人打擾,

但掩不住無比寂寞。


這天恰好碰上

謫居第三年的寒食,

那天愁雲滿布,雨打殘花,

抬頭看看窗外的烏鴉銜著

別家燒的紙錢飛過,

眼中所見的每樣事物

都滲入了一種潛在的死亡。


多情的蘇子便不由地想起了

不久前才過世的

跟隨自己從小到大的乳娘。

低頭看看自己如今的落魄樣兒,

蘇軾心中頓時生起悲涼!

提筆寫就了

讓後人都為之唏噓的《寒食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

或《黃州寒食帖》,這首遣興的詩作,

是蘇軾所發的人生之嘆。

詩寫得蒼涼多情,

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他也曾有過報效國家的願望,

可如今自己與世界似乎

已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裂縫,

在這無法得以圓滿的人生境地,

他能做的只剩克制與放空。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寒食帖》正是在這種

複雜的心情和境況下,

有感而出的。

詩裡的住著的寒冷荒涼與孤獨的影子,

就算被時間塵封了這麼多年,

還依舊是那麼深刻,那麼動人!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詩中陰霾的意象如小屋、

空庖、烏銜紙、 墳墓……

渲染出一種沉鬱、悽愴的意境。

表達出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

黃州的灰暗煩悶的心境。

從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可以想見他窘迫的生活。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二詩在蘇軾三千多首詩詞中,

並非是其上乘之作。

而當作者換用另一種藝術形式

——書法

表達出來的時候,

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

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

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

《寒食帖》雖是遣興創作所得

但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觀蘇子通篇作品

起伏跌宕,光彩照人,

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其中的細節也叫人尋味兒!

《寒食帖》蘊含的玄機解讀:


「雨」寫錯了,便在旁邊著了四點,

可見蘇子之大氣直爽,

錯了就錯了,毫不掩飾。


一個「破」字,

半邊都沒有包實,

字都如此破了,

心自然也是傷痕累累的!


第二個「年」字,

雖被一點替代,

但點所含的力度與重量,

也讓人腦海中浮現了,

蘇東坡當年落下此筆時,

驀然回首,竟驚覺

年年如此蕭條後,

眉頭生起的悲哀。


一個「苦」字,

看得人也是滿心泛苦,

筆畫纏綿糾結,

似乎這苦很深,

也很難消解。


加了個「病」字以作強調,

可見病痛難捱。


一個寒字,

鋒芒畢露,令人生寒!

一個君字,小的卑微,
君字越小,
蘇軾對於

君王寄予的希望也越小,

對於群臣之樂的憧憬,

也越來越渺茫。


品其詩,蒼勁沉鬱,飽含

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

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論其書,筆酣墨飽,

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

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

畢現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

點畫信手煩推求」、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精髓。


如今,《寒食帖》的真跡

已默默地躺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中。

泛黃的紙卷滿載了

無數失意人的心酸悲苦。

我們常說國家不幸詩家幸,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

他正因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

才成就了一代大文宗的一世芳華。


時間就是一個輪迴,

大詩人的寂寥在這個時代,

很多人依然要面對。

而這位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用自己一生悲事大悲、

樂事大樂的一貫作風,

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

生活之道!

《寒食帖》高清長卷,請將手機橫置欣賞:


責任編輯:青彥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客服☞ 微信號/QQ:250955904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焦點

  • 蘇軾被貶黃州後創作了《寒食帖》,詳解「天下第三行書「誕生始末
    公元1082年,45歲的蘇軾創作了《寒食帖》, 這是他一生之中最得意的書法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譽之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創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三年後,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作呢?今天筆者就來詳解《寒食帖》誕生前後的故事。
  • 曠野說帖 | 蘇軾其人與他的《黃州寒食詩帖》(下)
    而在之後的一千多年裡,蘇軾被人們記住,被人們尊崇敬仰,是以他的文學成就,是憑他的有趣的靈魂,是因為他那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一生。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蘇軾是美食家。蘇軾好酒。蘇軾好茶。蘇軾參禪。蘇軾樂遊。蘇軾愛竹。蘇軾喜琴。
  • 蘇軾《寒食帖》:歷經坎坷仍堅守本心,赤忱前行活出人生的精彩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蘇軾寫下這兩首詩,是在寒食節的時候,因為沒法生火做飯,天氣又很寒冷,蘇軾心情又鬱悶又低落,於是在這個悽冷的日子,將積累在內心的情緒付諸紙上,於是也有了如今被稱為是「天下大三行書」的《寒食帖》。
  • 不光會「吼書」,曾翔臨蘇軾行書《寒食帖》,你應該會點讚
    其實呢,人家不光會「吼書」,咱們可以看看曾翔臨的蘇軾行書《寒食帖》,看完之後,你應該會點讚。咱們看下面這個片段。曾翔老師的這種臨帖還是比較忠誠於原貼的。特別是和他的大字比起來,這種風格算是比較規矩的。最起碼,咱們能從其中看到蘇軾的那些特點。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這也並不是那麼像啊?
  • 蔣勳:《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兒?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蘇軾《寒食帖》局部「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意思是,我到黃州,已過了三個寒食節了。寒食對蘇東坡而言意義非常特殊,是一個不趨附潮流的人,在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領悟過程。「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非常自在,它以最平白的口吻開頭。
  • 天下三大行書
    《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讚不斷。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寒食帖》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 三大行書
    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文人雅士會於紹興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序文手稿,趁興寫下《蘭亭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
  • 從細節還原宋朝文化,你了解的蘇軾曠世神品《寒食帖》是怎樣的?
    蘇軾,宋朝偉大文學家,與之盛名的還有他的曠世神品、千年國寶《寒食帖》。《寒食帖》詩詞與書法造詣驚豔了世人千年,是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聖品,因而引起各方覬覦並對珍寶爭奪不休。當年蘇軾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被貶黃州第3年他作了2首五言詩。
  • 蘇軾最好的一幅行書,驚豔世間900多年,現成臺北故宮鎮館重寶
    他就是蘇軾蘇東坡,名垂青史的文豪,當代無數人的偶像。當初,宋神宗在宮裡讀李白詩集的時候,對李白讚不絕口,他隨口問道左右侍臣:「我朝之中,有何人能與李白相比?」左右侍臣想了想,回應:「蘇軾可與李白相比。」宋神宗搖搖頭,說:「你說得不完全對,李白雖有蘇軾的才氣,但是卻沒有蘇軾的學問。」
  • 蘇軾《黃州寒食帖》高清圖已快遞送到!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紙本,34.5×19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黃州寒食帖》高清而當作者換用另一種藝術形式——書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
  • 《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下)
    這五件書法作品,包括題跋最多的《天際烏雲帖》(約書於1076—1087);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的《黃州寒食帖》(約書於1082年);內容最玄妙難解的《李白仙詩卷》(書於1093年);篇幅最長,本幅有306.3cm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合卷(書於1094年);以及東坡臨終前幾個月寫的《答謝民師論文帖卷》(書於1100年)。
  • 硬筆行書怎麼選擇字帖?有這幾本就夠了,王羲之領銜,值得珍藏
    相比於楷書,很多人可能會更加有意願練一練行書,畢竟行書相對自由,比較實用。但是其實,寫一手好的行書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初學者不知道如何選擇字帖,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分享幾個硬筆行書可以練習的古帖。
  • 張明傑:日本所藏蘇軾書畫名跡
    蘇軾書畫真跡真正流入日本,是進入民國以後,先是聞名於世的行書代表作《寒食帖》(即《黃州寒食詩卷》),1922年末由顏世清帶往東京,於民國駐日公使館展出,後以高價售於收藏家菊池晉二(號惺堂)。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時,險些遭焚毀,關鍵時刻被菊池從火海中救出。
  • 啟功行書原來是取法於此,不愧是清朝第一行書,被乾隆視為珍寶
    說起行書的練習,自然要懂得「取法其上」,說起「取法其上」,自然選擇數一數二的行書佳作來臨習了,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珣的《伯遠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那麼我若想寫好行書,該如何打好基礎呢?《梁詩正書法集》對比王羲之的行書和梁詩正的行書,你未必能全部認清王羲之的字,但是梁詩正的字你必定能全部認清。
  • 當代極品草書常用字臨習帖,筆走龍蛇行書流水,楷草對照的好作品
    草書章法之錯綜變化難以名狀,錯綜者指字之大小錯綜、疏密錯綜、用筆輕重錯綜,欹正錯綜等,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首》皆極盡錯綜變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夾雪」喻之。草書本體而言,則是從漢魏以來大約五百餘年的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標誌著草書的第二個高峰。
  • 學行書這一本帖就夠了
    魏碑精品《裴譚墓誌》      盧中南日常書信趙雍《杯淨土詩六首》快雪堂法帖全集       陸粲《事茗辯》趙孟頫《感興詩》   蔡襄行書《山堂詩帖》範成大《急下帖》   王羲之《卿女帖》宋克《唐宋詩卷》   米芾《天馬賦》祝枝山《雲江記》   唐伯虎《集賢賓》唐人寫經《轉輪王聖經
  • 蔡襄《山堂詩帖》,宋人難得的精品小行書
    蔡襄北宋人士,生於宋真宗時期,也就是1012年,蔡襄擅長鄭凱、行書和草書。其書法秀美妍麗,深得二王氣韻,他主張追求晉人的「風韻」、「自然」、「清簡」、「虛曠」,並啟發學書者領悟「風流蘊藉」之氣的途徑,全憑要在精神志趣中下功夫。
  • 李建中《土母帖》,十大行書名帖之一+行書《貴宅帖》
    有《土母帖》 、 《同年帖》 、 《貴宅帖》等墨跡傳世。好吟詠,每遊山林,多題字留詩。有別集 30卷,今已不存。大中祥符六年李建中去世,終年69歲。《土母帖》,行書,紙本,縱31.2釐米,橫44.4釐米。凡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四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諮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