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s格蕾絲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洗稿搬運是無恥的行為!
提起北宋大文豪蘇軾,大家能立刻聯想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
其實,蘇軾除了北宋文壇領袖的身份之外,還有著知名書法家的另一重身份。蘇軾與米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公元1082年,45歲的蘇軾創作了《寒食帖》, 這是他一生之中最得意的書法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譽之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創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三年後,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作呢?今天筆者就來詳解《寒食帖》誕生前後的故事。
01故事1:蘇軾遭受雙重打擊
21歲那年,蘇軾因文採出眾而名滿京城,考中進士後,眼看璀璨光明的仕途之路早已在腳下鋪就,但他沒料到接連遭受了雙重打擊。
打擊一:四年後,蘇軾的父親蘇洵病逝,他與弟弟蘇轍還鄉守孝三年。
打擊二:三年守孝期滿後,蘇氏兄弟歸朝,恰逢王安石主導變法之際,而蘇軾仕途路上的領路人歐陽修因反對變法被排擠出京,蘇軾因受牽連也難以立足,只得「自請離京」,他先來到杭州,後又來到湖州做了知州。
蘇軾不但寫得一手好文章,做官也是政績斐然。公元1079年,42歲的蘇軾給宋神宗寫了份報告《湖州謝上表》,但這一份例行公事性質的書信卻給他的仕途生涯帶來了滅頂之災。
蘇軾本身是大文豪,這份報告寫的是文採飛揚,估計是寫到最後難以自控,他沒有忍住發了幾句牢騷:「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羊小民。」
「新進」是指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黨羽李宜之等人,「生事」二字自然不是什麼褒義詞,這兩句話既表達了蘇軾對新政的不滿,更是指責改革派無事生非。
因這份政績報告,改革派對蘇軾懷恨在心,他們隨後挖掘出大量蘇軾 「諷刺」變法的詩句,在宋神宗面前狠狠參了他一本。
年輕氣盛的宋神宗是變法最大的支持者,當時正值變法最艱難的時期,宋神宗看到改革派羅列的蘇軾的罪證後勃然大怒,「令御史臺選牒朝臣一員乘驛馬追攝」。
駙馬王詵和蘇轍得知消息後,即刻派人快馬加鞭前去通知蘇軾,接到通知後,蘇軾內心惶恐不安。
02故事2:烏臺詩案
蘇軾跟隨御史皇甫遵前往開封,當船行至太湖時,他甚至一度想投湖自盡,但怕連累親人和好友,最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到達都城後,蘇軾立刻被關進了牢裡,他深知「文字獄」的嚴重性,預感到兇多吉少,甚至已經提前寫好了遺書詩二首。
與此同時,在朝堂之上展開了一場權力之爭。改革派一心想置蘇軾於死地,但以宰相吳充為首的十幾名保守派大臣卻聯名為其求情。
因為愛惜蘇軾天賦異稟的才華,甚至連當時罷相的王安石都給宋神宗上奏摺,曰:「安有聖世而殺才士呼?」
案子拖了將近一年沒有結案,蘇軾在獄中度日如年,他事先與兒子蘇邁約定,如果是殺頭的話,就讓兒子送飯時送自己愛吃的魚,也好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有一天,一個親戚代替蘇邁去送飯,他不知道蘇氏父子之間的約定,想著蘇軾一向喜歡吃魚,就特意做了一條魚送進牢裡去,結果蘇軾見到之後差點精神崩潰了。
最後,由於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出面為蘇軾求情,再加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本身是武將出身,他重視並喜歡重用知識分子,趙匡胤在位時曾立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規定,最後蘇軾幸運地逃過了死罪,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因蘇軾受到株連的官員達22人之多,司馬光、範鎮等赫然在列,他們分別被罰了錢,但其中受到處罰最重的當屬最早為蘇軾通風報信的王詵,他被削去了一切官爵。
當時審理蘇軾案子的是御史臺,據說御史臺內有棵高大的柏樹,大群的烏鴉常年棲居其上,故御史臺也稱「烏臺」,因此蘇軾一案被稱為「烏臺詩案」 。
電影《繡春刀Ⅱ》中有句臺詞是「筆墨惹是非」,這話真沒有說錯!
「烏臺詩案」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字獄案,同時也是宋朝歷史上第一起文字獄案,最後以改革派完勝告終。
03故事3:寒食節和《寒食帖》
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文人有著深深的仕途情節,連「詩仙」李白和蘇軾這樣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不過說來奇怪,這些文人墨客的仕途之路大多是荊棘叢生。
在被貶黃州後,蘇軾對「做官」這件事算是徹底死了心,他開始專心於文學創作,在黃州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這裡著重談談《寒食帖》,這是一首即興詩作,又名《黃州寒食帖》或《黃州寒食詩帖》,由蘇軾創作於被貶黃州三年後的寒食節當天。
蘇軾本人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共129字。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是指寒冷的食物,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日,家家戶戶禁菸火,只吃冷食。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海外,只有介子推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甚至為了給他增加營養而不惜「割股充飢」,但當重耳成為了晉文公之後,其他人加官進爵,唯獨忘了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心灰意冷的介子推和母親隱居山林,晉文公後來良心發現,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但他打定主意不見。
有人建議晉文公放火燒山,身為孝子的介子推必定會帶著母親離開,晉文公覺得這主意不錯便照做了,但沒想到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身影,最後人們在一顆燒焦的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遺體,據說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了寒食節。
蘇軾在寒食節當天創作了《寒食帖》,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他是在感嘆自己與介子推近似的遭遇,同樣是忠心臣子但卻無法報效國家。
我極為熱愛《寒食帖》,在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後,再次欣賞這幅書法作品時,從外行的角度看,似乎每一筆都隨著作者蘇軾的情緒跌宕起伏,透露出一種力透紙背的悲愴之感。
《寒食帖》無論是詩還是字均獲得了高度讚美,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譽之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稱讚:「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04寫在最後
《寒食帖》本是蘇軾的即興之作,流傳至後世成為了國寶級的文物。清乾隆年間被收藏於圓明園並列入《三希堂帖》,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自此流落民間。
幾經易手後,《寒食帖》被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以高價購得。在二戰期間東京多次遭到轟炸,此帖險些在轟炸中被毀,據說是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將其從烈火中搶救出來。
二戰結束後,民國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囑託友人在日本四處訪覓《寒食帖》,最終探得下落後以重金購回國寶,今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