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貶黃州後創作了《寒食帖》,詳解「天下第三行書「誕生始末

2021-01-12 格蕾絲的自留地

文|Ms格蕾絲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洗稿搬運是無恥的行為!

提起北宋大文豪蘇軾,大家能立刻聯想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

其實,蘇軾除了北宋文壇領袖的身份之外,還有著知名書法家的另一重身份。蘇軾與米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

公元1082年,45歲的蘇軾創作了《寒食帖》, 這是他一生之中最得意的書法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譽之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創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三年後,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作呢?今天筆者就來詳解《寒食帖》誕生前後的故事。

蘇軾《寒食帖》

01故事1:蘇軾遭受雙重打擊

21歲那年,蘇軾因文採出眾而名滿京城,考中進士後,眼看璀璨光明的仕途之路早已在腳下鋪就,但他沒料到接連遭受了雙重打擊。

打擊一:四年後,蘇軾的父親蘇洵病逝,他與弟弟蘇轍還鄉守孝三年。

打擊二:三年守孝期滿後,蘇氏兄弟歸朝,恰逢王安石主導變法之際,而蘇軾仕途路上的領路人歐陽修因反對變法被排擠出京,蘇軾因受牽連也難以立足,只得「自請離京」,他先來到杭州,後又來到湖州做了知州。

蘇軾不但寫得一手好文章,做官也是政績斐然。公元1079年,42歲的蘇軾給宋神宗寫了份報告《湖州謝上表》,但這一份例行公事性質的書信卻給他的仕途生涯帶來了滅頂之災。

蘇軾

蘇軾本身是大文豪,這份報告寫的是文採飛揚,估計是寫到最後難以自控,他沒有忍住發了幾句牢騷:「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羊小民。」

「新進」是指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黨羽李宜之等人,「生事」二字自然不是什麼褒義詞,這兩句話既表達了蘇軾對新政的不滿,更是指責改革派無事生非。

因這份政績報告,改革派對蘇軾懷恨在心,他們隨後挖掘出大量蘇軾 「諷刺」變法的詩句,在宋神宗面前狠狠參了他一本。

年輕氣盛的宋神宗是變法最大的支持者,當時正值變法最艱難的時期,宋神宗看到改革派羅列的蘇軾的罪證後勃然大怒,「令御史臺選牒朝臣一員乘驛馬追攝」。

駙馬王詵和蘇轍得知消息後,即刻派人快馬加鞭前去通知蘇軾,接到通知後,蘇軾內心惶恐不安。

宋神宗

02故事2:烏臺詩案

蘇軾跟隨御史皇甫遵前往開封,當船行至太湖時,他甚至一度想投湖自盡,但怕連累親人和好友,最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到達都城後,蘇軾立刻被關進了牢裡,他深知「文字獄」的嚴重性,預感到兇多吉少,甚至已經提前寫好了遺書詩二首。

與此同時,在朝堂之上展開了一場權力之爭。改革派一心想置蘇軾於死地,但以宰相吳充為首的十幾名保守派大臣卻聯名為其求情。

因為愛惜蘇軾天賦異稟的才華,甚至連當時罷相的王安石都給宋神宗上奏摺,曰:「安有聖世而殺才士呼?」

案子拖了將近一年沒有結案,蘇軾在獄中度日如年,他事先與兒子蘇邁約定,如果是殺頭的話,就讓兒子送飯時送自己愛吃的魚,也好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有一天,一個親戚代替蘇邁去送飯,他不知道蘇氏父子之間的約定,想著蘇軾一向喜歡吃魚,就特意做了一條魚送進牢裡去,結果蘇軾見到之後差點精神崩潰了。

最後,由於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出面為蘇軾求情,再加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本身是武將出身,他重視並喜歡重用知識分子,趙匡胤在位時曾立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規定,最後蘇軾幸運地逃過了死罪,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因蘇軾受到株連的官員達22人之多,司馬光、範鎮等赫然在列,他們分別被罰了錢,但其中受到處罰最重的當屬最早為蘇軾通風報信的王詵,他被削去了一切官爵。

當時審理蘇軾案子的是御史臺,據說御史臺內有棵高大的柏樹,大群的烏鴉常年棲居其上,故御史臺也稱「烏臺」,因此蘇軾一案被稱為「烏臺詩案」 。

電影《繡春刀Ⅱ》中有句臺詞是「筆墨惹是非」,這話真沒有說錯!

「烏臺詩案」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字獄案,同時也是宋朝歷史上第一起文字獄案,最後以改革派完勝告終。

曹皇后

03故事3:寒食節和《寒食帖》

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文人有著深深的仕途情節,連「詩仙」李白和蘇軾這樣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不過說來奇怪,這些文人墨客的仕途之路大多是荊棘叢生。

在被貶黃州後,蘇軾對「做官」這件事算是徹底死了心,他開始專心於文學創作,在黃州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這裡著重談談《寒食帖》,這是一首即興詩作,又名《黃州寒食帖》或《黃州寒食詩帖》,由蘇軾創作於被貶黃州三年後的寒食節當天。

蘇軾本人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共129字。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局部

寒食是指寒冷的食物,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日,家家戶戶禁菸火,只吃冷食。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海外,只有介子推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甚至為了給他增加營養而不惜「割股充飢」,但當重耳成為了晉文公之後,其他人加官進爵,唯獨忘了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心灰意冷的介子推和母親隱居山林,晉文公後來良心發現,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但他打定主意不見。

有人建議晉文公放火燒山,身為孝子的介子推必定會帶著母親離開,晉文公覺得這主意不錯便照做了,但沒想到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身影,最後人們在一顆燒焦的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遺體,據說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了寒食節。

清明節寒食青團

蘇軾在寒食節當天創作了《寒食帖》,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他是在感嘆自己與介子推近似的遭遇,同樣是忠心臣子但卻無法報效國家。

我極為熱愛《寒食帖》,在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後,再次欣賞這幅書法作品時,從外行的角度看,似乎每一筆都隨著作者蘇軾的情緒跌宕起伏,透露出一種力透紙背的悲愴之感。

《寒食帖》無論是詩還是字均獲得了高度讚美,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譽之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稱讚:「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寒食帖》黃庭堅題跋

04寫在最後

《寒食帖》本是蘇軾的即興之作,流傳至後世成為了國寶級的文物。清乾隆年間被收藏於圓明園並列入《三希堂帖》,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自此流落民間。

幾經易手後,《寒食帖》被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以高價購得。在二戰期間東京多次遭到轟炸,此帖險些在轟炸中被毀,據說是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將其從烈火中搶救出來。

二戰結束後,民國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囑託友人在日本四處訪覓《寒食帖》,最終探得下落後以重金購回國寶,今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而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就是大文人蘇東坡在自己人生最落寞時的寒食節裡,寫下的心靈自白。45歲這年,蘇軾仕途極為不順,被貶黃州後,生活日漸窘迫,每天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雖無人打擾,但掩不住無比寂寞。《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這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他也曾有過報效國家的願望,可如今自己與世界似乎已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裂縫,在這無法得以圓滿的人生境地,他能做的只剩克制與放空。
  • 曠野說帖 | 蘇軾其人與他的《黃州寒食詩帖》(下)
    可以說,蘇軾其人,為官有政績,提筆有佳作,居家有親情,待人有誠懇,生活有情趣,魅力無窮也。四,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寒食詩帖是二首五言詩。
  • 蘇軾《寒食帖》:歷經坎坷仍堅守本心,赤忱前行活出人生的精彩
    元豐三年二月,由於和當時改革派的政見不合,加上不拘小節的文人脾氣,蘇軾受到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的影響,四十五歲的他被貶黃州,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在被貶黃州後,蘇軾不僅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在生活中又很清苦潦倒,受到巨大打擊的他處在人生的低谷,對未來很是茫然。
  • 蘇軾《黃州寒食帖》高清圖已快遞送到!
    在黃州的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雖是人生的低谷,卻是其詩詞、文賦、書畫藝術創作的巔峰期,他在這裡共寫下了753篇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為我們留下一批優秀的書法作品,前一段時間已發過一篇文章《到黃岡,蘇軾成蘇東坡了》,今天,再把他最傑出的《黃州寒食帖》高清圖推送給大家
  • 天下三大行書
    《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讚不斷。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寒食帖》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 從細節還原宋朝文化,你了解的蘇軾曠世神品《寒食帖》是怎樣的?
    蘇軾,宋朝偉大文學家,與之盛名的還有他的曠世神品、千年國寶《寒食帖》。《寒食帖》詩詞與書法造詣驚豔了世人千年,是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聖品,因而引起各方覬覦並對珍寶爭奪不休。當年蘇軾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被貶黃州第3年他作了2首五言詩。
  • 蔣勳:《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兒?
    我們下面要講的是蘇軾下放到黃州這段時間所寫的詩稿《黃州寒食帖》,這件作品現在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 硬筆行書怎麼選擇字帖?有這幾本就夠了,王羲之領銜,值得珍藏
    (個人喜好,排名不分先後)米芾《苕溪詩帖》《苕溪詩帖》是北宋米芾創作,通篇八面生鋒,筆力雄渾老辣,瀟灑自然,創造了一種天真活潑、激越昂揚的意境。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採。
  • 三大行書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文人雅士會於紹興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序文手稿,趁興寫下《蘭亭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
  • 蘇軾最好的一幅行書,驚豔世間900多年,現成臺北故宮鎮館重寶
    他就是蘇軾蘇東坡,名垂青史的文豪,當代無數人的偶像。當初,宋神宗在宮裡讀李白詩集的時候,對李白讚不絕口,他隨口問道左右侍臣:「我朝之中,有何人能與李白相比?」左右侍臣想了想,回應:「蘇軾可與李白相比。」宋神宗搖搖頭,說:「你說得不完全對,李白雖有蘇軾的才氣,但是卻沒有蘇軾的學問。」
  • 《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下)
    以《書藝東坡》為例,在這本書裡,我用五件東坡的書法作品和一部現存最古老,南宋的東坡詩編年註解集《施顧注東坡先生詩集》,貫串講述東坡在杭州、黃州、定州和嶺南的故事,以及東坡作品對後世、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 不光會「吼書」,曾翔臨蘇軾行書《寒食帖》,你應該會點讚
    其實呢,人家不光會「吼書」,咱們可以看看曾翔臨的蘇軾行書《寒食帖》,看完之後,你應該會點讚。咱們看下面這個片段。曾翔老師的這種臨帖還是比較忠誠於原貼的。特別是和他的大字比起來,這種風格算是比較規矩的。最起碼,咱們能從其中看到蘇軾的那些特點。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這也並不是那麼像啊?
  • 再現「千古風流人物」的精神世界——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
    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從蘇軾的交遊與時代、蘇軾的文學創作、蘇軾的書法藝術及其影響、蘇軾的生活情趣與人生態度等不同角度,以文物為載體,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風範,從而睹見蘇軾這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
  • 蘇軾美食日記:一路被貶一路吃,啃東坡肉、羊脊骨,我全部很拿手
    但由於「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當時的豬肉並不是人們的主要肉食,價格非常便宜,達官貴人不肯吃,窮人又不會烹調,這才讓被貶黃州的蘇軾撿了個漏。從湖北黃州、廣東惠州到海南儋州,蘇軾一路被貶,一路譜寫「舌尖上的中國」。
  • 黃州惠州澹州,一路貶來,蘇軾為什麼沒有患抑鬱症?
    蘇軾才高八鬥,但命運卻與之開起了玩笑,一貶再貶,由湖北的黃州(黃岡),貶到廣東的惠州,再貶到海南澹州,但他「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根本不感到傷心,甚至認為海南一遊是他一生最神奇的經歷。他不但沒有死,也沒有像今天的許多官員一樣患上抑鬱症,反而越活越樂觀,越活越開心,才力不減,創作豐贍。為什麼他能有這麼一顆強大的心臟?虎哥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蘇軾飽讀詩書,從巨量的詩書中獲得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 故宮蘇軾大展今天終於亮相:走近「千古風流人物」
    據相關資料介紹,兩岸故宮收藏有30多件蘇軾書法真跡,同時也收藏有多幅傳為蘇軾的畫作,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軾行書《治平帖卷》《歸院帖》、《書林和靖處士詩後》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軾名跡包括《寒食帖》、《寶月帖》、《廷平郭君帖》、《致運句太博帖》、《北遊帖》等 ,上海博物館則收藏有蘇軾晚年《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等名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