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下)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宋 馬和之 後赤壁賦圖卷(局部) 縱25.9cm 橫143cm 絹本 故宮博物院藏

宋 蘇軾 行書新歲展慶帖 縱30.2cm 橫48.8cm 元豐四年(1081)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宋 蘇軾 行書新歲展慶帖(局部)

文圖學視角下的蘇東坡書藝

衣若芬

  什麼是「文圖學」?

  「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分析」文本」(text)和圖像(image)。文本是人們自我表達(情緒、欲望、訊息元、思想)、彼此溝通、記錄和連接的行動單元;圖像是文本的表現方式之一。過去我們談「詩畫關係」、「藝術融通」、中國美術的「書畫印三絕」等,已經有豐富的成果和普遍共識。但是對於新的媒材和文化產物,例如漫畫、動畫、商業廣告等等,僅僅用「文學與美術」來概括,便顯得欠缺解釋力,必須有新的語詞和理論來因應研究需求,建設更符合時代的多元觀念之道。

宋 蘇軾 行書獲見帖 縱27.7cm 橫38.4cm 紙本 元豐五年(108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我提出了「文圖學」。「文圖學」談的「文本」(text),依其生發的途徑形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肢體:文本身體(textual body)姿態、眼神、表情、手勢、動作、服裝儀容、舞蹈等等。

  2.聲音:聲音/語言文本(sound/voice/languagetext)無意或刻意發出的聲音,比如興奮時歡呼吶喊;跌倒時驚慌哀叫;嬰兒的啼哭;戰士的怒吼……乃至於音樂歌唱和語言。

  3.圖繪:」文字/文學文本」(word /literarytext)和」圖像文本」(image text)文字尚未被發明之前,人類便懂得繪畫和創造符號。結繩記事、甲骨佔卜,都是帶有符號和圖像的性質。文字被有意識地排列組合為句子,聯織句子為篇章,即近乎文學。

宋 蘇軾 行書覆盆子帖 縱27.7cm 橫44.8cm 紙本 元豐中(1080—1083)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蘇軾 行書歸院帖 縱35.1cm 橫12.4cm 紙本 元祐元年(1086) 故宮博物院藏

  文圖學談的「圖像」(image),也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圖(picture):所有具可視性(visible)的視覺形式,例如符號(symbol)、圖示(icon)、商標(logo,t rademark)、繪畫(painting)、圖畫(picture)、圖案(pattern)、圖形(graphics)、標誌、照相、攝影、影像、線條、地圖、色彩、印刷物等視覺語言(visual language)。

  2.形象、意象(image):審美主體對客體的整體觀察、歸納、總結、凝練而成的認知和觀念、評價。

  3.想像(imagination):抽象的心靈圖景。經由探討文本和圖像的內涵與外緣,文圖學研究的範圍從古代美術到時尚服飾、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彈幕視頻……包括其生產機制、使用情形、衍繹流變、傳播渠道、社會網絡、政治訴求、消費文化、視覺思維、審美意識、藝術境界等等。

宋 蘇軾 行書送楊禮先知廣安軍帖 元祐二年(1087)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宋 蘇軾 行書郭熙秋山平遠二首詩帖 元祐二年(1087)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文圖學」與書法史研究

  漢字的視覺呈現,例如書法,便具有「文」與「圖」的雙重面向。書法的文字意蘊是可解讀的」文本」,但是其外形的筆墨線條又是圖像式的造型。稍微比較「書法史」和「文圖學」的研究取徑,可以得知二者之同中有異。

  書法史重視的是作品之間的繼承與創新關係,也就是分析作品呈現的結體、線條、筆法、風格等面向,為作品和書家找到歷史的時間坐標和藝術定位。經由排列歸納出作品的位置,我們可以將一位書家的所有作品安置於他的人生歷程,分期觀察他的書寫變化。還可以將同時代的不同書家的作品和觀念集結綜合成階段性的同質/殊異的風格,亦即正體/別調的類型。把時間軸再放大,我們可以得知書法的歷史發展,掌握認知和判斷的依據。

宋 蘇軾 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 縱29.8cm 橫46.5cm 紙本 元祐二年(1087)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蘇軾 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部分)

宋 蘇軾 行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卷(部分)

  由於書法史的學科性質和專業訓練,作品的真偽是基本的條件,如果不能決定作品的真實性,便無法將之安置於書家的書寫譜系;無法說明這件作品與其他作品的時代前後或並列關係;無法擴散到書家的歷史時段,進而無法納入書法歷史發展的範圍裡討論。極端地說,一件被懷疑非出自書家親筆真跡,無論是雙鉤填墨還是臨摹,就可能被指為偽作,既然是偽作,便沒有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乃至於市場價值。2013年熱議的《功甫帖》便是一例。

  文圖學重視全面把握作品,即作品的文字形態和表達意涵,以及其生命歷程,從書寫者的初衷、背景、機緣,到作品如何被觀看、被評價、被收藏等等,文圖學關心作品作為一種物質存在的「用途」,「用途」顯示觀者/使用者為作品賦予的意義。即使是摹本、拓本,甚至贗本,在判別作品的真偽之後,仍注意作品具有的多元可能性。

宋 蘇軾 行書祭黃幾道文卷 縱31.6cm 橫121.7cm 元祐二年(1087) 上海博物館藏(請橫屏觀看)

  「文圖學」用於書藝研究的實踐

  以《書藝東坡》為例,在這本書裡,我用五件東坡的書法作品和一部現存最古老,南宋的東坡詩編年註解集《施顧注東坡先生詩集》,貫串講述東坡在杭州、黃州、定州和嶺南的故事,以及東坡作品對後世、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這五件書法作品,包括題跋最多的《天際烏雲帖》(約書於1076—1087);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的《黃州寒食帖》(約書於1082年);內容最玄妙難解的《李白仙詩卷》(書於1093年);篇幅最長,本幅有306.3cm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合卷(書於1094年);以及東坡臨終前幾個月寫的《答謝民師論文帖卷》(書於1100年)。

宋 蘇軾 行書司馬光安葬祭文帖 元祐二年(1087)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宋 蘇軾 行書醜石贈行詩帖 元祐六年(1091)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我提煉萃取了書法史、審美思想,以及文物收藏研究的精華,形成」文圖學」的觀照視野。採取的資料不限於蘇東坡的書法和文學作品,還搜集了歷史著錄、筆記雜談、口述歷史、新聞、日記和照片等等。將探討範圍拓大,包括「作為書寫表達」的文本內涵、「書法筆墨風格」的視覺外觀、捲軸裝幀的物質特性、流傳記錄的題跋與鈐印、庋藏歷史的網絡等等。

  為了親近東坡的書法和詩集,我在臺北、上海、大阪的博物館和庫房裡,和東坡的文字面對面。被幾次大火焚身而不死的《黃州寒食帖》,讓我真切感受神奇的力量。在博物館庫房裡,沒有玻璃展櫃的阻隔,我和東坡的文字距離不到50cm。我聞到防蟲的樟腦氣味,和難以形容的奇異芳香。能夠看到墨跡在紙上的滲透和滯留,花箋紙稍微地起伏,那上頭,有九百多年來的塵埃,還有東坡的指紋。那種直觀的觸動,讓我很想透過文字,和讀者們分享。

宋 蘇軾 行書菊說帖 元祐六年(1091)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宋 蘇軾 楷書醉翁亭記碑拓本 元祐六年(1091)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書藝東坡》的閱讀風景

  讀者們手捧《書藝東坡》,不妨也試著用文圖學的方法打開和欣賞。但凡我們閱讀一本刊物,不外乎從「翻看外觀」、「判斷性質」、「讀取內容」到「踐行運用」的過程。

  《書藝東坡》的封面正面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生命經歷坎坷的《黃州寒食帖》;下半部分空白,只在右上角呈現了作者的名字,左下角是出版社的印章,一黑一紅,兩相對映,呼應上方的書法捲軸。楷體印刷字使讀者容易辨識作者的名字;篆刻印章則增添古雅品味。疊加印在上下兩區塊間的,是右側紫色底反白色字的書名。美術編輯設計了兩種色樣,另一是藍色底反白色字,我將兩種設計版本公諸facebook和微信,讓大家投選,二者各有特色和優點,最後統計結果,認為紫色底斯文大方,視覺效果鮮明,因此決定《書藝東坡》的封面反面上半部延續正面《黃州寒食帖》,下半部在中央疊加色彩和正面書名一致的紫底反白,日本畫家富岡鐵齋(1837—1924)為乙卯年(1915)紀念東坡生日的「壽蘇會」所制《東坡笠屐圖》。東坡在海南戴鬥笠著木屐的故事,流傳於南宋,例如周紫芝(1082—1155)記載:

  東坡老人居儋耳,嘗獨遊城北,過溪,觀閔客草舍,偶得一蒻笠,戴歸。婦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吠所怪也。

  大約在十二世紀就有《東坡笠屐圖》,並且後來傳布日本及韓國。富岡鐵齋的生日和東坡一樣,是農曆的十二月十九日,他描繪的《東坡笠屐圖》有清代石刻圖像的趣味。《書藝東坡》內夾了兩張不同套色的藏書票,便是取材自富岡鐵齋的《東坡笠屐圖》。

宋 蘇軾 行書題王詵詩 縱29.9cm 橫25.7cm 紙本 元祐八年(1093) 故宮博物院藏

  順著圖像表徵紀念東坡生日」壽蘇會」的構思,《書藝東坡》的腰封襯底的是清代畫家朱鶴年所繪《秋史餞別宴圖》。朝鮮文人金正喜(1786—1856)號」秋史」,他於1809年以子弟軍官的資格隨父親金魯敬(1766—1837)出使中國,拜訪了收藏有東坡《天際烏雲帖》和《施顧注東坡先生詩集》的翁方綱,也向阮元(1764—1849)求教。《秋史餞別宴圖》便是在北京法源寺送別金正喜的紀念畫,畫中屋舍裡坐於中央位置,頭戴高笠的青年即是金正喜。

  金正喜晚年受到政治迫害被貶謫濟州島,他的處境也令人聯想到蘇東坡被貶謫海南島的遭遇,他的門人許維(1809—1892)為他圖繪的《阮堂先生海天一笠像》的模式來源即為《東坡笠屐圖》。

宋 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 縱34.4cm 橫106cm 紙本 元祐八年(1093)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請橫屏觀看)

宋 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部分)

宋 蘇軾 行書李白仙詩卷(部分

  北宋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1045—1105)、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的筆跡被巧妙鑲嵌入了《書藝東坡》。封面書名的四個字,除了「藝」字集於米芾書法,「書」、「東坡」都集於東坡墨寶。《書藝東坡》裡的十篇文章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墨韻」探求五件東坡書跡的書寫機緣、文字內涵、筆情墨意,內頁「墨韻」二字集於黃庭堅書法,網底為《天際烏雲帖》翁方綱題跋。下卷「餘芳」以「壽蘇會」為主軸,從作品的使用場景、流傳脈絡和接受反應等面向,延展時空,分析東坡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的輻射影響。內頁「餘芳」二字集於蔡襄書法,網底也是《天際烏雲帖》的翁方綱題跋。

宋 蘇軾 行書明叟帖 紹聖元年—紹聖二年(1094-1095)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宋 蘇軾 行書出迎帖 紹聖二年(1095) 宋拓《西樓蘇帖》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

宋 蘇軾 行書法舟帖 紹聖二年(1095) 宋拓《西樓蘇帖》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

  介紹過《書藝東坡》的精心視覺設計細節,讓我們進入內文。在每一篇的開始,我安排了對於知識點和探求問題的濃縮提醒。例如談《黃州寒食帖》,我寫道:

  《黃州寒食帖》是繼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大行書」。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寒食帖》是在黃州寫的嗎?《寒食帖》的黃庭堅題跋說:」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是推重蘇軾?還是在自誇呢?

  讀者可以沿著作者暗示的思路,像偵探推理似的,從文本與圖像的史料證據引申,按圖索驥、抽絲剝繭,觀覽作者展示的多元風景,一路尋覓考索。

宋 蘇軾 行書酥梨帖 紹聖三年(1096) 宋拓《西樓蘇帖》 北京市文物商店藏

宋 蘇軾 行書酥梨帖(部分)

宋 蘇軾 行書酥梨帖(部分)

  結 語

  當前的學術研究需要新的語彙來指稱以往不曾生發或處理的議題;需要新的見解提供詮釋的角度,」文圖學」正因應時代而形成。我在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應邀談過文圖學,發表論文;並且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開設課程。2017年發起成立」文圖學會」(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經新加坡政府核可正式成立,將研究文圖學的心得,經由導覽博物館、藝術展、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和更多的公眾分享。

  《書藝東坡》自出版以來,頗受多方關注和好評,十分感謝媒體的報導、學界的讚譽,以及讀者的支持。三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在上海;四月二十日在新加坡;五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五月二十六日在臺北,都應邀談論分享了本書的內容,得到很大的迴響。並且經讀者投選,榮獲二〇一九年十大美術史好書之一。有讀者問我:「這本書為什麼題為『書藝東坡』?」也有讀者將直排的文字從右往左讀,念成「東坡書藝」。我在本書的序言裡敘述了書名的構思,簡單地說,書法藝術即為「書藝」。本書除了探討五件東坡墨跡的書法藝術,還包括一部東坡編年詩註解集,那是「書籍的藝術」。「藝」字又有「種植」的意思,「文圖學」是培育滋長研究的土壤,攝取文圖學的養分,讓我們認識更深廣的東坡人生,從而見賢思齊。

宋 蘇軾 行書萬卷堂詩帖(部分)建中靖國元年(1101)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書藝東坡》裡重視的「物」,有「文物」、「寶物」,乃至於「神物」的超升歷程。我不禁幻想:如果東坡在天有知,他會怎樣看待「物」的變化呢?他為友人駙馬都尉王詵的收藏寫《寶繪堂記》,已經洞見清明: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收藏文物是為了寄託情志—「寓意」,即使物件微小或不佳,仍不會影響君子的樂趣。相反地,假使過於陷溺於追求佔有文物,便不會欣賞微小或不佳的物件,「留意」於物,牽心掛慮,樂趣安在?回顧寫作《書藝東坡》,從宏大長遠的眼光來看,我自期在」有限」的時間和個人能力邊界裡,展示東坡啟示我們的跨越高度,朝「無限」而努力。雪泥鴻爪,是為印記。

宋 蘇軾  行書翠栝詩帖(部分) 元祐八年(1093)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謹摘錄製作《書藝東坡》影片的尾聲,為本文作結:

  無論是燥熱還是溼冷的日子,我們的人生裡,有了蘇東坡,有了在情緒底谷可以呼喊的名字,那就是春天。

  《書藝東坡》,獻給東坡先生,以及所有和我一樣,曾經焦慮,曾經厭煩,曾經在路上茫然無知的靈魂。

宋 蘇軾 行書致程正甫札 宋拓《西樓蘇帖》 天津博物館藏

宋 蘇軾 行書歸去來兮辭卷 縱32cm 橫181.1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焦點

  • 蘇軾書法究竟好在哪?
    蘇軾書善則善矣,然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餘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乃知坡公之書未易學也。」因此,他甚至認為:「四家皆不可學,學之輒有病。蘇黃米三家尤不可學,學之不可醫也。」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 蘇軾書法流芳百世,為何在南宋時傳播不暢?
    蘇軾書法在南渡後的復興和意義的彰顯,不僅僅是書壇本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力於政治的推助。由于靖康之難的國破之變和建炎南渡的顛沛流離之苦,士人的身心情感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文化藝術領域內的變局。人文環境和氣氛的變化對蘇軾書法的接受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 蘇軾在處理書法作品的關係時,主張「不留意於物」
    所謂「寓意於物」就是要求審美主體對客觀之物「不動其心」,不被客觀事物所支配、所束縛,拋棄將書法作品當成寄情達意的媒介,從而獲得充分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即達到「以樂其心」,所謂「留意於物」就是主體被「物之所累」,執著、沉迷於書法及其所帶來的名與利,進而失去了自由、超然的審美狀態。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他說:「士大夫下筆,須使有數萬卷書氣象,始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他又特別看重人品因素,主張「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 蘇軾——宋代書法風格的肇始者和旗手
    作者:韓紅傑蘇軾美學思想的形成是與他個人的人生經歷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緊密聯繫的。自王安石變法開始形成的長期的新舊競爭,決定了蘇東坡一生的宦途坎坷,但正是他一生屢遭貶謫,顛沛流離的悲劇命運,使他成為「宋代書風的肇始者和旗手」。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這裡蘇軾雖在評價永禪師的書藝,但更是自身書法藝術審美意向的流露。像蘇軾這樣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深悟禪宗在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方向的獨到之處正如他把禪意滲入詩意一樣,也把禪宗的妙語融入到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思想上的自覺,便以「反造疏淡」「奇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了。
  • 蘇軾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是如何品評的?
    蘇軾在品評書法作品時不以一種單一的審美風範為宗,而是主張以多元的「包容無礙」的「圓融」之美加以賞析。蘇軾在《次韻子由書裡》對書法作品提出了「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要求,他在《題魯顏公書畫贊》中,認為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即緊湊又不失清遠,雖字體大小不一,但氣韻貫通。
  • 中國書法的「初心」
    張懷瓘能從「志」「心」「意」等屬於人的心理層次立論,在肯定書法與文學並列關係的同時,提出「先文而後墨」「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的主張,逐漸建立了「人」—「文」—「書」的主次和從屬的關係。關於人、文、書的關係,宋人作了進一步的思考。蘇軾的說法最能代表宋人所達到的理論高度:「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
  • 《中國書法》:「清·徐三庚書法特輯」
    轉載自「中國書法雜誌」
  • 祝允明、文徵明書法為什麼與宋朝書法疏離?
    明初書壇的思想領域受到南宋朱熹理學書法觀的影響, 在實踐領域努力實現著那種「平正、有法度, 字 跡也要像正人君子」的書法理想, 並最終在宮廷書風的影響下, 導致「臺閣體」的形成和推廣。臺閣書家雖曰取法晉唐, 實則追求那種結構停勻、點畫程序化、章法整齊劃一、風格雍容華美的規範和氣象。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 卷 紙本 行楷書 23.9×2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
  • 姚俊甫關於儒道思想對書法風格及學觀的影響研究
    蘇軾的書法作品中無半點俗氣,書法講究陰陽平衡,且蘇軾也充分體會到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終形成其灑脫超然的性格,筆畫十分遒勁凝重,書法作品中透露著豪邁的特點。此時,蘇軾不再學習晉人的書法風格,在抑揚頓挫的字體當中尋求心理上的慰藉,此時筆法已經逐漸平靜沉穩,而折筆已經成為了蘇軾此時慣用的書法技巧,這也充分地展現了蘇軾此時的心境。此後,蘇軾的筆畫抑揚頓挫明顯減弱,運筆的速度也有所加快,他突破了以往書法作品的風格,線條更加隨性,其用濃重的筆墨來展現自己悲憤和曠達的心情,同時也體現了蘇軾不服輸的性格特徵。
  • 說到蘇東坡,外國教授成粉絲:我們也學他,書法詩歌頂呱呱
    除了詩歌,韓國的書法家在練習書法時,也會練習蘇東坡的書法。鄭萬永說,在來中國之前,喜歡蘇東坡的自己曾專程到韓國最大的書店裡,發現其中有介紹中國書法的書籍,其中,大篇幅介紹了蘇東坡草書及註解等,以此可見一斑。韓國東洋哲學博士、圓光大學校書法科大學招聘教授裵玉永,在其主旨演講《蘇東坡文人書法思想的特徵及對韓國書法發展的影響》中,對蘇軾推崇備至。
  • 蘇東坡的書法為啥那麼好?
    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
  • 「宋四家」中誰的書法更好?誰在書法上的成就最高?
    中國書法在宋代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現了幾位書法大家,他們創作了很多經典作品,千百年來被後人所欣賞和學習。其中尤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這幾個人在書法上的成就最高,他們也被後人尊稱為「宋四家」。宋代文化發展的特點是多元復古,強調寫意雅韻,講究詩書情趣。
  • 李琳書法大氣磅礴,剛柔相濟,網友:難得的好書法
    李琳,遼寧本溪人,法學碩士,書法師承林曉鵬先生,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女書法家委員會秘書長,遼寧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展,並多次參加中日、中韓書法交流展。2016年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日自作詩書法展、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書法展、第十二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等。書法作品被遼寧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等收藏。
  • 中國書法表現功夫美
    中國書法表現功夫美中國書法作為一門比較典型的表現藝術,主要憑藉外部形式直接傳達情感意蘊,因而對形式規律、藝術技巧的掌握程度往往決定著藝術傳達的成敗。所以書法家們對書法功夫極為重視,以至於「功夫」成為相對獨立的審美因素。
  • 歷代書法名家《心經》小楷書法藝術欣賞
    古往今來,《心經》深受人們喜愛,歷代書法名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以之練習書法或進行書法創作,既能提高書法水平,又能起到修心養性的作用。隋唐以來,有一批書法名家以小楷書寫《心經》,創作出大批異彩紛呈的書法藝術作品,筆者摘錄其中的精品,供廣大書法愛好者欣賞。
  • 央視《千年書法》節目解說詞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那片震爍古今的《祭侄稿》。顏真卿用噴湧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寫得這樣奇崛雄健、浩氣充塞,達到了超神入聖的境界,以至《祭侄稿》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忠義節烈,捨生取義,他的書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廟堂之氣十足。書法本身是極具象徵性的,看到顏體楷書,自然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象顏真卿這一類的忠臣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