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書法流芳百世,為何在南宋時傳播不暢?

2020-12-24 xxx帶你你們去旅遊

蘇軾書法在南渡後的復興和意義的彰顯,不僅僅是書壇本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力於政治的推助。由于靖康之難的國破之變和建炎南渡的顛沛流離之苦,士人的身心情感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文化藝術領域內的變局。人文環境和氣氛的變化對蘇軾書法的接受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一、「崇蘇」風氣與蘇軾書法的傳播與接受

蘇軾本人在南宋受到無以復加的推崇,這與帝王的政治需求不無關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了宋高宗與時臣範仲臣(負責修編神宗、哲宗兩朝實錄)的一段對話:「王安石自任己見,非毀前人,盡變祖宗法度,上誤神宗皇帝。天下之亂,實兆於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極是,朕最愛元祐。」連天子都表明自己的態度,朝野上下豈能不效從。因此「最愛元祐」成為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治旨歸。其實「最愛元祐」政治指向的形成,並不是高宗的一時興起,而是由於新舊黨歷經幾十年的反覆激烈鬥爭,士人在新舊兩黨之間掙扎徘徊,思想處於極度的茫然苦悶狀態,急需一種安撫人心的政治指心力;另一方面,人們把王安石、蔡京等看成是一脈相承的新黨集團,並且認為北宋的滅亡,他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新學」被認為是中原淪陷的原因。反之,以「蘇學」為代表的元祐之學得到極大的推崇與盛行。由於高宗的推波助瀾,文化領域內頓時掀起一股「崇蘇」熱潮。李日華《六研齋三筆》卷三載:宋思陵(高宗)得李伯時畫人參、地黃二藥,裝潢之,御書東坡二贊,筆法渾厚純美……。竹懶曰:「思陵極愛蘇公文詞,力購全集,刻之禁中。此二詩應所熟誦而出之筆端者,且坡語二物皆北產而移之南土,遂而蕃茂。時當紹興南遷之初,尤所感而欣然也。」

趙昱《南宋雜事詩》也記載:「風騷散佚罕流傳,力購開雕讀御前。空廢元嘉詩禁密,紛紛箋釋鬥新編。」此昭示了「元祐學術」解禁以後民間崇尚蘇軾文辭的盛況。高宗之後的孝宗對蘇軾的推崇更是不遺餘力。乾道九年(1173),孝宗不惜帝王之尊為蘇軾作《蘇文忠公贈太師制》。

對其人其學的推崇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諡文忠蘇軾,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不可奪者嶤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常公於身後。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道闇而彰,是以論世。儻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太師,餘如故。

可以看出,孝宗對蘇軾的推崇主要在兩方面:一是他的文章才學,二是他的忠義氣節。這也成為南宋士人欽慕和評價蘇軾的出發點。毋庸諱言,在上行下效的「崇蘇」風氣下,士人對蘇軾其人其文的追捧和學習頗有趨時和功利之色彩。

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蘇文儼然已成為士人階登龍門、博取功名的敲門磚,誠如羅大經所言:「孝宗最重大蘇之文,御製序贊,太學翕然誦讀,所謂『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蓋紀實也。」隨著帝王的推崇和渲染,士人對蘇軾的崇拜從單純地學習蘇文逐漸走向造像膜拜的地步。

如徐鹿卿《史君贈所臨蜀本三蘇入京圖詩以謝之》:「岷峨一氣鍾三傑,歐富諸公知異材。後百餘年拜遺像,凜然高節尚崔嵬。」楊王休守鎮江,「郡有丹淵、二蘇、鮮于子駿四賢繪像,旦望必率子弟拜之」。陸遊《玉局觀拜東坡先生海外畫像》說:「整衣拜遺像,於古尊正統。」在頂禮膜拜中,蘇軾已非原來的蘇軾,他已被狂熱膜拜者追奉為「千古尊正統」的「神明」。

蘇軾一旦被推至百世之師的尊位,其文學、藝術作品也會隨之被賦予典範的意義,如蘇文被奉為科舉考試之圭臬;蘇詩則形成後來以蘇黃為領袖的「江西詩派」;蘇詞被蘇派傳人繼承而形成了「豪放詞派」。蘇軾的書法被競相學習的風氣亦不難想像。所以,探討蘇軾書法在南宋的傳播與接受,不能忽視籠罩在蘇軾身上的政治、文化光環的巨大影響力。

二、理學影響與蘇軾書法的傳播與接受

宋代理學是以儒家為本位,同時與佛、道思想相結合,偏重於闡釋義理,研究心性之學。理學家們強調封建道德觀念,注重道德修身,故他們一方面對文藝表示輕視態度,認為妨礙學道;另一方面又重視文藝所淵源的這個「道」,主張文道合一,藝從道出,將藝術納入到倫理規範之內,重在藝術成就的高低根植於人的道德修養的程度高低。

南宋時,理學盛極一時(特別在孝宗至寧宗朝期間),此時國難瀰漫,理學家們的追求目標發生了變化,因「外王」成為泡影,只好徹底走向「內聖」之境,故理學家修身律己,培養道德人格,尤其崇尚個人名節。

在理學家的思想體系中,文藝的主要功能在於弘揚儒家正道,認為文字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休戚相關。朱熹雲:「神宗皇帝稽古立法,以教宗子,此萬世之大慮也。蘇公發明其意,以字德麟,所以望之,豈淺淺哉?今趙君善希能得此帖而珍藏之,則亦有意於此矣。

尚其勉旃,無為徒玩其華藻而已。」他認為,東坡寫字給趙德麟以及趙氏珍藏東坡字都是為了昭明帝王所立之法,並非是玩賞其書法藝術。理學家著重強調文字所擔負的社會政治功能,卻輕視了文字所體現出的書法審美價值,對蘇字的推崇更在於其所承載的儒家之「道」。

大凡理學家對蘇軾書法都持有相同觀點。魏了翁(1178—1237)為南宋理學名臣,亦是書法家,他的學問以「程、張之問學,而發以歐、蘇之體法」,根植於程張理學,而文章則源於歐陽修與蘇軾。其論書也以人的道德品行為上,評蘇軾書帖雲:「文忠公自謂作大字不如小字,雖亦有之,然其英姿傑氣,有非筆墨所能管攝者,則無問大小,一也。」

他用道統觀念來闡述書法,以為其書之高妙出於蘇公「英姿傑氣」,並非筆墨所能賦予,這與他理學家的身份密切相關,蘇軾「忠君愛國、學優則仕、謹守儒家教義」的人格形象是理學家所仰慕之處,故他總是以「作書如其為人」的論書準則來闡釋蘇軾書法。

張栻(1133—1180),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縣)人,中興名相張浚之子,幼承家學,既長,從師南嶽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潛心理學,其學自成一派,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張南軒對蘇軾書法感嘆曰:「坡公結字穩密,姿態橫生,一字落紙,固可寶玩,而況平生大節如此。

竊嘗觀公議論,不合於熙豐固宜;至元祐初,諸老在朝,群賢匯徵,及論役法,與己意小異,亦未嘗一語苟同。可見公之心惟義之比,初無適莫。方貶黃州,無一毫挫折意,在他人已為難能,然年尚壯也。至投老炎荒,剛毅凜凜,略不少衰,此豈可及哉!

範太史家多藏公帖,其間雖有壯老之不同,然忠義之氣未嘗不蔚然見於筆墨,真可畏而仰焉。」張栻作為與朱熹同時期的理學家,他十分崇揚封建綱常倫理和禮法秩序,為學主張「明理居靜」,重視人的立身品節,故於論書亦十分關注書者的道德品行。此段對蘇書的評價,幾乎所有的筆墨都是對蘇軾立朝剛正不阿、直言讜論的政治生平的描述,論述之中透露出對其人格氣節的極其欽佩,並認為這種忠義之氣鮮明地流露於書作之中。

南宋書學在國家巨變中充滿了慷慨的道德感,這種向儒家道德觀念靠攏的過程受到了整個時代學術思潮的影響,理學家把書家的倫理道德作為品評書法的首要標準,因此,在理學大行的南宋,蘇軾書法的傳播功效與理學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繫。

三、收藏、刻帖與蘇軾書法的傳播與接受

靖康之難對士人的衝擊,不僅表現為對中原淪陷的悲哀和憤慨,也隨之產生了對北宋文化驟然消亡的危機感。因此,南渡以來,士人多竭力保護故國文物和推崇中原文化。「尊蘇」現象的生成與熾熱,可以說是南宋人對於北宋文化傳統的眷念和緬懷、保護和繼承。由於黨禁迫害和中原失守,蘇軾著作遭到嚴重損失,故南宋更加重視對蘇軾著作的保存,並通過整理、刊刻及研究使蘇軾之學得到發揚。

除文學著作外,蘇軾墨跡更為南宋人所珍重。宋高宗詔求天下遺書及前人書畫,有記載其得蘇書臨本於報恩寺一事:「坡歸至常州報恩寺,僧堂新成,以板為壁,坡暇日題寫幾遍,後黨禍作,凡坡之遺墨所在搜毀。寺僧以厚紙糊壁,塗之以漆,字賴以全。至紹興中,詔求蘇黃墨跡,時僧死久矣,一老頭陀知之,以告郡守。除去漆紙,字畫宛然,臨本以進,高宗大喜,老頭陀得祠曹牒為僧。」士人對蘇軾書跡不忍毀棄,乃千方百計地保存。

南宋世人對蘇軾墨跡的收藏不遺餘力且引以為榮。以嶽家為例,嶽飛甚愛蘇軾書法,嶽珂評其祖父,曰:「先君述先生之遺意,喜收坡帖。」從嶽飛至其孫嶽珂,所收藏蘇書頗多,嶽珂《寶真齋法書贊》卷12中所載蘇軾遺墨共二十九帖,有來自祖輩藏之,有從其他收藏人士處所得,亦有購買所得。嶽珂十分重視對蘇軾書法的收藏且視如珍寶,如他於無錫得東坡《金丹帖》後,不甚喜悅,跋曰:「予平生藏先生帖,清逸真妙,惟此為最。

目閱諸藏書家帖字半世矣,亦未有一紙可與此帖並者。瓣香之敬,情事固應爾耳。」他認為東坡此帖無人可媲美。後又購得蘇軾《大字詩帖》,因蘇軾大字難求,故倍感珍愛,讚譽曰:「小字鵠引騫而翔,大字虎臥靖且壯。我藏遺帖雖盈箱,尚嘆鉅刻無滌黃。誰憐神物開混茫,想見醉墨猶淋浪。此題要補束皙亡,更恐有詩書雪堂。」

不僅嶽珂如此,宋宗室趙與懃曾與嶽珂一起訪書畫,蘇軾名帖《前後赤壁賦》就在其所藏墨跡內。其實,對蘇軾遺墨的收藏以及題跋到處可見,在多數情況下此乃南宋士人對北宋文化的一種追思和有感文化失落的一種精神寄託。南宋學者陳傅良《跋東坡與章子厚書》道此心聲:「予來湘中,見故家遺帖為多,而有二異,此書與趙潭州所藏黃門論章子厚罷樞密疏也。

諫疏在省中,不知何年流落人間,固可異;此書傷觸大臣,宜不為藏,而亦存於今,則尤異耳。書作於元豐元年,於是西方用兵,後四十七年,王蔡為燕山之役,京師遂及於禍,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信哉!信哉!」借蘇軾之帖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蘇軾遺帖的背後深藏著士人割捨不掉的故國文化的情結,收藏蘇軾遺墨也有重拾故國文化的意義。

宋代刻帖盛行,對書法藝術的保存和流布影響深遠。《鬱孤臺法帖》為南宋聶子述於紹定元年(1228)八月摹勒。所收大都為宋一流書家作品,有蘇軾、蔡襄、李建中、黃庭堅、宋徽宗等,而以蘇、黃為主,作品皆為傳世稀見之作。所刻詩文內容也多為現存蘇軾詩集、文集所未收,對於研究校注唐宋詩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且摹刻精工,捶拓細緻,微妙傳神,可稱「天下真跡一等」,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鬱孤臺法帖》在文獻方面的價值也十分突出。特別是東坡的詩文,不但與今本有文字異同,更有不少為今本所無。這些異文和佚文,對於進一步研究東坡的文學創作、更加深入地了解東坡的文學成就,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法帖中收錄蘇軾作品共二十件,部分有蘇軾署名。

斷代匯帖中,《鳳墅帖》刻成於南宋嘉熙、淳祐間,置于吉州鳳山書院,摹刻者是南宋有名的收藏家和鑑賞家曾宏父,《鳳墅帖》久已散佚,只有殘本傳世,但《石刻鋪敘》記載了帖的總目及其作者,使人們得以了解帖的固有規模和大致面貌。《鳳墅帖》二十卷皆刻宋人書,其中「七則蔡忠惠暨蘇帖,八則蘇門諸賢帖,九則歐陽文忠唐三宗贊稿、司馬文正議百官表、蘇東坡翰苑制稿」。

蘇軾書法個人集帖有《東坡蘇公帖》三十卷(又名《西樓蘇帖》、《西樓帖》),乾道四年(1168)汪應辰輯刻於成都府治,置於西樓下。陸遊《渭南文集》中著錄《跋東坡帖》:「成都西樓下,有汪聖錫所刻東坡帖三十卷。其間與呂給事陶一帖,大略與此帖同。是時時事已可知矣。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忠臣烈士所當取法也。

予謂武子當求善工堅石刻之,與西樓之帖並傳天下,不當獨私囊褚,使見者有恨也。」帖中有汪應辰題記:「右東坡蘇公帖三十卷,每搜訪所得,即以入石,不復銓次也。」汪氏題記傳達了一個信息,就是全帖在刻之前並無完整的體例,也無標目,只是每訪得一帖就將以入石,隨得隨刻,正好湊齊三十卷。汪氏此舉看似有些不合常理,其實不然。一方面,蘇軾書跡由於黨禁等原因,相應流傳較少,搜訪不易;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汪氏當時一心傳播蘇軾書法,以求全為宗旨,所以才會「每搜訪所得,即以入石」,而不在乎是否將其編排次序。

從汪應辰搜訪蘇軾遺墨,將書跡摹刻上石,再至其墨拓成帖,整個過程的繁瑣和精力的消耗是不言而喻的,但對於汪氏來說,唯有如此才得以將東坡文化精神保存,才能實現東坡文藝傳播的願望。另外有《東坡法帖》十卷,成於乾道九年(1167)前,何時何人所輯刻不詳,亦置於西樓下。《渭南文集》卷二八《跋東坡帖》:「此碑,蓋所謂橫石小字者邪?頃又嘗見豎石本,字亦不絕大,數簡行筆,尤奇妙可貴,與成都西樓十卷中所書郭熙山水詩,頗相甲乙也。

紹煕甲寅十月二十三日,務觀題。」《東坡書髓》一卷,是乾道九年前後,陸遊擇成都西樓下石刻《東坡法帖》十卷中「尤奇逸者」編輯之,《跋東坡書髄》:成都西樓下,石刻東坡法帖十卷,擇其尤奇逸者為十編,號東坡書髄。三十年間未嘗釋手。去歲在都下,脫敗甚,乃再裝緝之。嘉泰三年,歲在癸亥。九月三日,務觀老學庵北窗手記。陸遊對蘇軾書法的喜愛更是不遺餘力,甚至三十年間不曾「釋手」。

他尤其欣賞蘇軾書作中「奇逸」者,將其編成,至脫敗後再裝緝,足以證明他對蘇軾書法的珍愛與保存。此外,還有一些刊刻的情況散見於文獻記載,如周必大(1126—1204)就蘇軾《代張文定公上書》跋:「真跡今藏會稽薛氏,而同郡石氏安摹刻之。」

總結

可見,蘇軾書法在南宋摹刻之盛。不管是書跡的收藏,抑或墨跡的刊刻,對蘇軾書法的傳播與發揚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東坡法帖》等

相關焦點

  • 蘇軾書法究竟好在哪?
    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 《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下)
    2.聲音:聲音/語言文本(sound/voice/languagetext)無意或刻意發出的聲音,比如興奮時歡呼吶喊;跌倒時驚慌哀叫;嬰兒的啼哭;戰士的怒吼……乃至於音樂歌唱和語言。  3.圖繪:」文字/文學文本」(word /literarytext)和」圖像文本」(image text)文字尚未被發明之前,人類便懂得繪畫和創造符號。
  • 蘇軾在處理書法作品的關係時,主張「不留意於物」
    蘇軾在處理書法作品的關係時,主張「不留意於物」的「無住」觀,採取了「寓意」而不「留意」的美學態度。蘇軾在《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所謂「寓意於物」就是要求審美主體對客觀之物「不動其心」,不被客觀事物所支配、所束縛,拋棄將書法作品當成寄情達意的媒介,從而獲得充分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即達到「以樂其心」,所謂「留意於物」就是主體被「物之所累」,執著、沉迷於書法及其所帶來的名與利,進而失去了自由、超然的審美狀態。
  • 蘇軾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是如何品評的?
    蘇軾在品評書法作品時不以一種單一的審美風範為宗,而是主張以多元的「包容無礙」的「圓融」之美加以賞析。蘇軾在《次韻子由書裡》對書法作品提出了「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要求,他在《題魯顏公書畫贊》中,認為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即緊湊又不失清遠,雖字體大小不一,但氣韻貫通。
  • 蘇軾:「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是什麼?為何人們都不願意說?
    作為南宋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蘇東坡,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足以讓無數的後人,隔著漫漫歲月的長河,也看到蘇學士那雄姿英發的身影。不過在詞以外,很少有人知道蘇軾在其他藝術領域也是成就斐然,他精通畫畫、書法,同時一生之中還寫下了很多的詩。
  • 蘇東坡書法,為何最難學?
    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 南宋為何能夠偏安於南方,金朝為何又不滅掉南宋?
    金國和宋朝相愛相殺一百多年,而且一直都是金國處在上風,那麼金國為何又不滅掉南宋呢?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金國能滅掉北宋,為何滅不了南宋?宋欽宗上位後跟他老爸一個德行,面對金兵時唯唯諾諾,對內鬥爭時重拳出擊。1127年,金兵殺到汴京城下,這爺倆竟然連反抗都沒有,主動投降,甚至還讓城內百姓也趕快投降,來討好金國人。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他又特別看重人品因素,主張「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 蘇東坡書法的意義
    寒食帖是蘇軾遣興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鬱郁,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書法隨之起伏跌宕,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 蘇軾——宋代書法風格的肇始者和旗手
    這種悲劇性的人生經歷不可避免地對他的文藝創作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體現為蘇軾文藝作品中特有的悲劇情懷和悲劇美。悲劇意識對藝術家來說,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須的,悲劇可以使現實的苦難化作審美的快感。蘇軾便是一位具有悲劇色彩的藝術家,他將自己得自殘酷現實的悲劇情懷升華在書法藝術作品中,從而賦予書法作品一種特有的「悲劇美」。
  • 「唐宋八大家」今起展出:品讀韓愈和蘇軾的時代
    字間不互相連接各自成形,但筆意貫通,仍有渾然一氣之感。曾經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張醜《清河書畫舫》、汪珂玉《珊瑚網》,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及《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宋拓(舊題)蘇軾楷書歐陽修醉翁亭記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
  • 蘇東坡的書法為啥那麼好?
    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 祝允明、文徵明書法為什麼與宋朝書法疏離?
    明初書壇的思想領域受到南宋朱熹理學書法觀的影響, 在實踐領域努力實現著那種「平正、有法度, 字 跡也要像正人君子」的書法理想, 並最終在宮廷書風的影響下, 導致「臺閣體」的形成和推廣。臺閣書家雖曰取法晉唐, 實則追求那種結構停勻、點畫程序化、章法整齊劃一、風格雍容華美的規範和氣象。
  • 他是南宋書法家,用藝術徵服了金國人
    雖然北宋蘇軾等人有少量正書作品,如《赤壁賦》、《醉翁亭記》等,但由於融入更多的行書意趣,在筆法、結體等方面自然有別於晉唐楷書的基本法則,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楷字體,因而研究和學習楷書的人通常不去借鑑和取法北宋人的楷書。唯有南宋張即之的楷書,因筆法峻落跌宕,結體端雅勁健,氣格在顏真卿、褚遂良之間,而被認為有宋一代於楷書方面之卓有成就者。張即之(1186-1263),字溫夫,號樗寮。
  • 書法藝考(書法史)——《花氣薰人帖》
    帖上有南宋「緝熙殿寶」的印,入過南宋內府。也有清代朝鮮人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安儀周)是當時最著名的大收藏家。此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花朵開放時的香氣薰來,仿佛使平日修行禪定的功夫都被破除了,過了中年竟然還有這樣為花感動的心情,到了春天,有著寫詩的念頭,卻又像一層一層逆水的灘頭,船要上行,何其艱難啊!」此帖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中盛讚永禪師書「永禪師書骨氣深隱,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奇趣。」這裡蘇軾雖在評價永禪師的書藝,但更是自身書法藝術審美意向的流露。然而,以蘇軾為代表的「宋四家尚意書風」誕生以來,曾不被以儒道為正統的書法藝術史觀的後人所認同接納。以我們今天的歷史觀來看,這恰恰從反面證明了蘇軾書法藝術審美的獨特價值。在歷代的書論中對他們批評最甚的,當屬明代項穆的《書法雅言》了,這裡摘錄幾段:「蘇米激勵矜誇,罕悟其失,斯風一昌,靡不可追,攻乎異端,害則茲甚。」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 萬象在旁——暢世博書法作品展在榮寶齋美術館開幕
    萬象在旁——暢世博書法作品展在榮寶齋美術館開幕 2020-10-15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道教思想體現在蘇軾的書法創作心態上,正是「無意」為書
    其中的「瓦注賢於黃金」的典故就是出於《莊子·達生》,莊子的意思是說賭徒在下注時若以瓦來代替真實的錢,「無意」於賭之結果,而在於賭之遊戲本身,則賭之結果會比以錢為賭注要好得多。在蘇軾看來,書法也是一樣,只有無心求好而隨意為之,才能創作出一流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