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處理書法作品的關係時,主張「不留意於物」

2020-12-22 漢府古文化

蘇軾在處理書法作品的關係時,主張「不留意於物」的「無住」觀,採取了「寓意」而不「留意」的美學態度。蘇軾在《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所謂「寓意於物」就是要求審美主體對客觀之物「不動其心」,不被客觀事物所支配、所束縛,拋棄將書法作品當成寄情達意的媒介,從而獲得充分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即達到「以樂其心」,所謂「留意於物」就是主體被「物之所累」,執著、沉迷於書法及其所帶來的名與利,進而失去了自由、超然的審美狀態。

蘇軾又在《超然臺記》中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而可樂者常少,而可惡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所謂「遊於物之內」,是說主體以一種「欲」的態度去對待客體,這就必然使主體陷入對客體的是非爭辯的糾纏之中,即「留意於物」。

而所謂「遊於物之外」就是要求主體摒除自身的欲望而對客體採取一種純粹觀照的審美態度,即「寓意於物」。蘇軾對書法的這種態度在思維方式上與禪宗的「於諸境上心不染」的「無住」觀極為相似。禪宗對待世間的態度,與蘇軾對待書法的態度基本一致。他肯定書法具有「樂」的特點,即「足以悅人」,但是「不足以移人」。「悅人」是指主體愉悅,但是「移人」是指主體玩物喪志。

蘇軾在《石蒼舒醉墨堂》裡說:「……我常好之每自笑……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蘇軾在此說明書法具有「至樂」,適意時好似逍遙遊。自言自己的書法創作全憑「意造」,沒有定法,點畫都是信手而為,厭煩反覆推敲。而他的書法正是由此走上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無礙」狀態,具有了佛教意味。

蘇軾把書法的愉悅功能放在隨意的心境之中,與大乘佛教的「成佛」論有著極為相似的特徵。法不滯意,是對法的基本肯定,而蘇軾追求的法是對法否定之後的「無法而法」,一旦法滯意,寧願無法,而無法又是建立在有法之上。「意造本無法」與佛家思想相契妙,亦正合蘇軾「尚意」理論。

蘇軾認為欣賞書法藝術,可以使主體進入「參禪悟道」的境界,這種境界也能使主體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蘇軾在被貶嶺海期間,曾給米芾寫過一封信,指出「超妙入神之字」可以洗滌身心多年積累的瘴毒:「嶺海八年…獨念吾元章……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

書法之所以具有「參禪悟道」的功用,與書法作品本身具有的「禪意」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與禪宗提倡的「悟道」方法也有密切聯繫。蘇軾與禪僧的頻繁交往促使他的書法創作表現出「尚意」、「得意」、「適意」的特點。當時禪宗風行的「參公案」、「鬥機鋒」、「看話頭」的「妙悟」方法,為蘇軾對書法的「參禪悟道」態度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書法內容本身所具有的禪理性是蘇軾產生這種態度的重要因素。

相關焦點

  • 蘇軾在欣賞書法作品時,是如何品評的?
    蘇軾在品評書法作品時不以一種單一的審美風範為宗,而是主張以多元的「包容無礙」的「圓融」之美加以賞析。蘇軾在《次韻子由書裡》對書法作品提出了「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要求,他在《題魯顏公書畫贊》中,認為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即緊湊又不失清遠,雖字體大小不一,但氣韻貫通。
  • 《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下)
    書法的文字意蘊是可解讀的」文本」,但是其外形的筆墨線條又是圖像式的造型。稍微比較「書法史」和「文圖學」的研究取徑,可以得知二者之同中有異。  書法史重視的是作品之間的繼承與創新關係,也就是分析作品呈現的結體、線條、筆法、風格等面向,為作品和書家找到歷史的時間坐標和藝術定位。經由排列歸納出作品的位置,我們可以將一位書家的所有作品安置於他的人生歷程,分期觀察他的書寫變化。
  • 蘇軾書法流芳百世,為何在南宋時傳播不暢?
    一、「崇蘇」風氣與蘇軾書法的傳播與接受蘇軾本人在南宋受到無以復加的推崇,這與帝王的政治需求不無關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了宋高宗與時臣範仲臣(負責修編神宗、哲宗兩朝實錄)的一段對話:「王安石自任己見,非毀前人,盡變祖宗法度,上誤神宗皇帝。天下之亂,實兆於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 道教思想體現在蘇軾的書法創作心態上,正是「無意」為書
    其中的「瓦注賢於黃金」的典故就是出於《莊子·達生》,莊子的意思是說賭徒在下注時若以瓦來代替真實的錢,「無意」於賭之結果,而在於賭之遊戲本身,則賭之結果會比以錢為賭注要好得多。在蘇軾看來,書法也是一樣,只有無心求好而隨意為之,才能創作出一流水平的作品。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
  • 蘇軾書法究竟好在哪?
    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他又特別看重人品因素,主張「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中盛讚永禪師書「永禪師書骨氣深隱,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奇趣。」這裡蘇軾雖在評價永禪師的書藝,但更是自身書法藝術審美意向的流露。然而,以蘇軾為代表的「宋四家尚意書風」誕生以來,曾不被以儒道為正統的書法藝術史觀的後人所認同接納。以我們今天的歷史觀來看,這恰恰從反面證明了蘇軾書法藝術審美的獨特價值。在歷代的書論中對他們批評最甚的,當屬明代項穆的《書法雅言》了,這裡摘錄幾段:「蘇米激勵矜誇,罕悟其失,斯風一昌,靡不可追,攻乎異端,害則茲甚。」
  • 蘇軾——宋代書法風格的肇始者和旗手
    這種悲劇性的人生經歷不可避免地對他的文藝創作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體現為蘇軾文藝作品中特有的悲劇情懷和悲劇美。悲劇意識對藝術家來說,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須的,悲劇可以使現實的苦難化作審美的快感。蘇軾便是一位具有悲劇色彩的藝術家,他將自己得自殘酷現實的悲劇情懷升華在書法藝術作品中,從而賦予書法作品一種特有的「悲劇美」。
  • 蘇軾書法——在詩與禪的兩個世界裡
    受其父影響,東坡和他的弟弟青年時就受到豐富的封建儒學思想的教化和薰陶,在他二十歲,即宋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然而蘇軾所處的時代是北宋趙宋王朝,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自公元八世紀中葉以後,即「安史之亂」為標誌,開始走下坡路,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其「正統獨霸」的思想控制地位也隨之動搖。
  • 構思論影響下形成的書法作品,失去了最為人珍視的風神氣韻
    如抒情功能強烈的草書, 更不可能是控制論或構思論的結果, 因為書法家在創作時他的情感狀態極具當下性, 會隨著線條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線條與書家的情感互相激蕩, 誘導著書家下一步的行動。線條若能有效表現情感, 就會刺激書家、給書家以創作的源動力, 反之會消減書家的創作激情而影響創作的進程和質量。書家的情感越飽滿, 創作衝動越強, 就越容易寫出高質量的線條, 反之只會互相「拆臺」。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楊萬裡題曾無逸百與蘇軾跋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書法內容:千山去未已,一江追之。餘觀百舟出沒於風濤縹縹、雲煙有無之間,前者不徐,後者不居,何其勞也!而一二漁舟往來其間,獨悠然若無見者,彼何人耶?這首詩擺脫了被忽視的附庸地位,以著作的形式獨立登上文壇;各體兼備,以日記體遊記、系統性的詩話詞話為盛;題材廣泛,與南宋的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藝都有密切關係;在藝術上,具有真切自然、寓意深遠、幽默諧趣等特色。
  • 大衣哥創作的書法作品,雖然藝術性不高,不過卻物超所值
    不過在最近一段時間當中,朱之文因為創作了一幅書法作品,遭受了眾多粉絲的質疑,因為他的一個字居然賣出了4萬元的高價,而書法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狀態,藝術性並不高。不過針對這樣的事情,也有人給出了不同的理解,他的一個破大衣還賣了58萬,書法作品也是物超所值了。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 故宮蘇軾大展今天終於亮相:走近「千古風流人物」
    有相關人士分析,之所以上海博物館藏蘇軾晚年《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等名跡未出現在故宮蘇軾特展中,與這些書法去年底在上博展出或許有較大關係,「畢竟,這些國之重寶都是有一個休眠期的。」第一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通過蘇軾及其師友的作品,展現蘇軾的交遊圈與他所身處的時代。第二單元「蘇子作詩如見畫」通過蘇軾和後世書法家所書寫的蘇軾詩文作品,以及後世畫家根據蘇軾詩文作品所創作的繪畫作品,展現蘇軾的文學造詣。第三單元「我書意造本無法」通過蘇軾師法的前人作品、蘇軾本人的書法創作以及後世臨仿蘇書的作品,展現蘇軾的書法藝術及其影響。
  • 蘇東坡的書法為啥那麼好?
    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 姚俊甫關於儒道思想對書法風格及學觀的影響研究
    儒家思想融入佛教思想後對蘇軾書法作品風格的影響,姚俊甫先生認為北宋時期儒學吸收諸多的佛家思想,文人在創作時不會使自己的作品落入俗套。蘇軾的作品也受到了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十分講究書法作品中的韻。蘇軾的書法作品中無半點俗氣,書法講究陰陽平衡,且蘇軾也充分體會到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終形成其灑脫超然的性格,筆畫十分遒勁凝重,書法作品中透露著豪邁的特點。
  • 說到蘇東坡,外國教授成粉絲:我們也學他,書法詩歌頂呱呱
    除了詩歌,韓國的書法家在練習書法時,也會練習蘇東坡的書法。鄭萬永說,在來中國之前,喜歡蘇東坡的自己曾專程到韓國最大的書店裡,發現其中有介紹中國書法的書籍,其中,大篇幅介紹了蘇東坡草書及註解等,以此可見一斑。韓國東洋哲學博士、圓光大學校書法科大學招聘教授裵玉永,在其主旨演講《蘇東坡文人書法思想的特徵及對韓國書法發展的影響》中,對蘇軾推崇備至。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劉墉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後學顏真卿、蘇軾,直追二王,終於形成自己的獨特書法風格,他書法功力深厚,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 故 宮 典 藏 : 歷代名家書法作品欣賞!
    他的書法,化生於二王、魯公及李北海等,而遺貌取神,不規行矩步,依靠傑出的依靠傑出的天份、豐富的學養和豪放的胸襟,信手揮灑,觸處成妙,氣質雍容,誠可謂「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即使不合法度處亦自具一種風流妍媚的風韻,姿質天成,其形質容或有憾,而神致絕不庸俗,每每令人得意外之喜,所謂「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者」,實際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合法」,甚至是「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