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書法為啥那麼好?

2021-02-08 坦腹齋

--

蘇軾書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顏真卿、楊凝式等人。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書善則善矣,然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餘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乃知坡公之書未易學也。」因此,他甚至認為:「四家皆不可學,學之輒有病。蘇黃米三家尤不可學,學之不可醫也。」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一、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

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裡說:「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

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書法尚意,蘇軾滋味猶濃。然韻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學。「意」是書者當時的情思勃發,是真性情躍然紙上。如果學習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還要把字裡行間的「意」寫出來,那只有一個路徑: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心手兩忘,「無我」地去臨習。字裡行間,見情見性,就算臨習到家了。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 「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落寞無比,於是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五言詩: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難怪黃庭堅嘆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

二、蘇軾書法,超邁處最難企及

蘇軾書法裡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理學家朱熹說蘇軾「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風逸韻,高視古人。」

正如朱熹所說,東坡書法追慕成風,然其超邁處人們總是無法逾越。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年輕時便仰慕蘇軾,酷愛蘇軾書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康熙早年有《御臨蘇軾中呂滿庭芳》,但終歸不是書法家,沒有能臨出其恢弘的氣勢來。清代書法家吳德旋說自己「餘年三十餘始留意書學,即好東坡、思白二家。而苦無入處。」他感到「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為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於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呈現出「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隨瘦亦肥」的境界。

我們不妨看看蘇軾書寫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此碑宋刻在安徽全椒縣,四川眉山三蘇祠有當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三蘇祠考察,見到了眉山重新鐫刻的《醉翁亭記》,深深被其神採和氣勢所震撼,可謂刻工細膩,十分逼真地展現了蘇軾的書法特點。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其震撼靈魂之處在於:用筆厚重,結字縝密,筆畫的披拂之間既有遒勁,又顯灑脫。其超逸處在於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此書法有貼近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瀟灑縱橫,也有蘇軾外柔內剛,綿裡裹鐵的氣脈,二者巧妙地融合為超邁大氣,堪稱「雙絕」的藝術精品。其成功在其筆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處。


三、蘇軾書法,創新處最值得學習

藝術不是一灘死水,藝術的成功要「為有源頭活水來。」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各自時代特點的藝術展現,這也是藝術為時代接受的必然要求。蘇東坡的藝術價值取向與創作心態是和積學深至、不斷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他說: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體現出蘇軾強烈的變革求新思想。

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其書法中的許多特點都可以在前輩書家中找到根據。然而蘇東坡高人之處在於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變,勇於和善於創新,終於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他學古人輕形求意,明確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極力稱揚尚意書風。宋代崇尚的是「亞聖」顏真卿的書法,蔡襄、歐陽修、司馬光等,都以顏真卿為宗,他們在繼承與創新中,未能擺脫唐代書風。首開宋一代「尚意」書風的,就是蘇軾。

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與友人暢遊赤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赤壁賦》。此賦用筆鋒正力勁,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筆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採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前赤壁賦卷》表現出的特點是字形扁闊豐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濃,成為蘇軾別於前期書法,也有別於前人書法的蘇體特點。

蘇軾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裡說:「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告誡學書者,「作字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字是要下工夫練的,但如果只知埋頭寫字而不知讀書,則只能成為書匠,而不能成為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的「門檻」絕不僅僅是書法本身。蘇軾的書法裡,包含了蘇軾的諸多修養,學好蘇軾書法,除了觀其詩書畫論,走入他絕妙天下的藝術世界外,還要體味他充滿樂觀精神的生活態度,充滿擔當的人生氣派,充滿真知灼見的人生智慧。

---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於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絡郵箱:1013102739@qq.com

相關焦點

  • 蘇東坡書法
    蘇東坡的書法風格跌宕,「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黃魯直)」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名家之長,早年學二王,再將王僧虔,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晚年又學李北海(可以參看上一篇《蘇東坡和愛他的朋友們》)如果用環肥燕瘦來形容書法的話,宋徽宗的瘦金體是燕瘦,蘇東坡筆墨的「黑熊當道,森然可怖」就是環肥了。
  • 如何學習書法?蘇東坡的這句話道出了真諦
    如何學習書法?歷朝歷代的書法名家給我們不少啟示,蘇東坡是影響最大之一。蘇東坡,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詩代表詩人,《赤壁賦》、《水調歌頭》等諸多作品,幾乎無人不識,此外蘇東坡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家,「宋四家」其一。
  • 蘇東坡的書法是如何「折筆」的?
    書法用筆也不例外,點畫的轉折之處,向來是書法的難點。因此,練好「折筆」對書法創作就顯得尤其重要。盧攜說:「蓋書非口傳手授而雲能知,未之見也。」書法學習,向來強調「師授」的重要性。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宋朝大書法家蘇東坡是如何進行「折筆」的。
  • 蘇東坡書法的意義
    蘇東坡是中國古代絕無僅有的天才人物:詩有蘇黃之美譽,詞成豪放開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書冠蘇黃米蔡宋四家。
  • 這才是蘇東坡最好的書法,字字神鬼莫測,達到了人書合一的境界!
    如果從中國書法史上選出一個人,能夠代表中國書法的話,這個人一定會是王羲之,而如果從中國文化史上,選出一個人能代表中國文化的話,那麼這個人必定會是蘇東坡。這一年是宋神宗元祐八年,這一年蘇東坡58歲,是他去世的前六年,在蘇東坡晚年的時候,他徹悟人生,人生境界以及人格修養和學問高度已經是他人生中的最佳狀態,而這時候他的書法,更是入神坐照的境界。這一年他寫下了這件著名的《李白仙詩卷》。
  • 蘇東坡抄寫李白詩,仙氣飄飄,專家:一個書法第一,一個作詩第一
    如果從中國詩歌史上,選出一個代表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是李白,如果從中國文化史上,論綜合水平,選出一個書法大師的話,那麼蘇東坡也必定當仁不讓。在書法史上有這樣的一件作品,內容是李白的兩首詩,這兩首詩寫得極好,仙氣飄飄,被東坡譽為「仙詩」,這兩首詩若是不被蘇東坡抄錄下來,只怕就已經失傳了,因為在明代編寫的《李太白全集》當中沒有見到這兩首詩。
  • 說到蘇東坡,外國教授成粉絲:我們也學他,書法詩歌頂呱呱
    他說,蘇東坡的《赤壁賦》不但被自己和韓國知識分子喜歡,還得到普通群眾的熱愛,韓國許多人從其中獲得主題進行再創作,韓國版的《赤壁歌》就是如此。除了詩歌,韓國的書法家在練習書法時,也會練習蘇東坡的書法。鄭萬永說,在來中國之前,喜歡蘇東坡的自己曾專程到韓國最大的書店裡,發現其中有介紹中國書法的書籍,其中,大篇幅介紹了蘇東坡草書及註解等,以此可見一斑。
  • 蘇東坡書法為什麼是宋朝第一?
    宋代的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排名第一的就是蘇東坡。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
  • 蘇東坡書法,為何最難學?
    清代書法家吳德旋說自己「餘年三十餘始留意書學,即好東坡、思白二家。而苦無入處。」他感到「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為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於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呈現出「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的境界。
  • 12月30日,蘇東坡書法真跡將在杭州圖書館現身
    都市快報訊 蘇東坡書法真跡《蘇軾致正輔提刑大夫書》、百米長卷《萬羊圖》、潘天壽、沙孟海等大師弟子們的書畫作品…… 「明月照千裡·蘇東坡主題文化(書畫作品)邀請展——精品展」將於12月28日至31日在杭州圖書館一樓展廳舉行,全國眾多書畫名家以蘇東坡文化元素為主題創作的近百幅書畫作品將集中亮相
  • 蘇東坡的字為什麼「左秀右枯」?
    蘇東坡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開創了宋代的「尚意」書風,對宋代書法的發展有過突出的貢獻。
  • 許介川草書蘇東坡《前赤壁賦》書法作品欣賞(一)
    蘇東坡…《前赤壁賦》 信扎28*21(一)圖文:許介川許介川,1961年生於福建詔安。畢業於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
  • 紀錄片《蘇東坡》全集: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只要你讀宋詞,就繞不過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只要你練書法,就繞不過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練書法不讀宋詞,怎麼也得吃飯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東坡肉…… 如果你愛蘇東坡,一定不可錯過——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關蘇東坡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
  • 蘇東坡「論書」十首:值得反覆揣摩的書法理論
    是大詩人,他有功底用詩的形式來論書法。是大書法家,他有卓越的書法實踐為「書論」提供支撐。蘇軾論書法的詩,無論是在詩詞領域還是書法領域,都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對書法和詩詞都愛好的後人來說,研讀蘇軾論書法的詩作,是一門必修課。蘇軾的書法和詩詞,藝術性和思想性很強,對後世影響巨大。
  • 《蘇東坡傳》樂天派東坡居士
    蘇東坡總是顯得那麼「不合時宜」。「新黨看他像舊黨,舊黨看他像新黨。」他左右不受待見,所以經常被「誤傷」。據歷史記載,蘇東坡從政40年,他竟然被貶謫流放了33年。官至高位時,他做過中央部長、皇帝秘書,官至低位時,他做過縣處級民兵副團長。在那個時代,官員幾乎都會選擇站隊。不從「新」,就仗「舊」,以求飛黃騰達。 如果蘇東坡亦是如此,也許就可以官拜宰相。但他就是說「不」。
  • 書法史最囂張的書法,這字霸氣側漏,縱橫書壇800多年!
    ,結果成了「老幹部體」,其實不論寫成哪種形式,只要能陶冶身心,就是好的。我們今天談宋朝的一件的行書經典,此作品可謂是書法史最囂張的書法,這字霸氣側漏,縱橫書壇800多年!提到「霸氣」兩個字,你能想到的會是誰?
  • 蘇軾書法究竟好在哪?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蘇軾書法裡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
  • 蘇東坡: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
    「我書意造本無法」主要展示蘇軾師法的前人作品、蘇軾本人的書法作品以及後人對蘇軾書法的仿學、臨摹和評論,彰顯其書史地位。「人間有味是清歡」以表現蘇軾逸事和其述懷小品文為題材的作品為主,呈現被後世視為文人典範的蘇軾形象。從強大的「親友圈」、書畫、詩文到生活逸事、後人想像,70餘件(套)珍貴文物的吉光片羽,連綴起了關於蘇東坡的「大數據畫像」。凝神靜觀之中,鮮活、可愛、智慧的蘇子似乎就要穿越時光踱步走來。
  • 能詩能文的蘇東坡,文武雙全,而且還是一個超級美食家
    雖然它的知名度很高,但是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美食的來歷,它不是什麼大廚的傑作,而是一位詩人的發明,那就是蘇東坡。印象中的蘇東坡是一個大才子,大詩人,他好交友,遊玩,提筆成詩,是一個不拘形式的豪放詩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一個美食家,他喜歡嘗試各種美食,還會親自動手去做,等實驗成功了,他就將做法記下來,裝訂成冊,形成一本美食筆記。
  •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所以蘇東坡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西湖,他動員百姓割水草挖淤泥,那麼多的水草和淤泥堆到哪裡去呢?蘇東坡想變廢為寶。西湖原來只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堤岸,叫作白堤,於是他想在西湖修一條南北方向的堤岸,正好可以用水草加淤泥,為了不讓堤岸阻斷湖水,在堤岸上面又修了六座橋,橋底下湖水可以流通,修好以後在堤岸上又種了一些樹,這就是後來的蘇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