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書造意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蘇東坡的書法風格跌宕,「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黃魯直)」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名家之長,早年學二王,再將王僧虔,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晚年又學李北海(可以參看上一篇《蘇東坡和愛他的朋友們》)如果用環肥燕瘦來形容書法的話,宋徽宗的瘦金體是燕瘦,蘇東坡筆墨的「黑熊當道,森然可怖」就是環肥了。
蘇軾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肥厚,可能與他的執筆姿勢有關。他的執筆類似握鋼筆的姿勢。黃魯直將蘇東坡的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治平帖》,中年代表作《黃州寒食帖》,這帖又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洞庭春色賦》,姿態百出,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東坡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與謝民師論文帖》應該是蘇東坡最晚的墨跡。
講一個悲傷的故事:蘇軾的苦痛
東坡的好友季常的兄長去世了,東坡寫信勸慰,並酹酒遙祭。直言「苦痛苦痛」。同樣是生離死別,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表兄文同死在陳州。這年七月七,東坡在湖州曝書畫,見到文同畫的竹,「廢卷而哭失聲。」
再講一個小故事:仁宗朝的狀元範鎮非常欣賞蘇東坡的才華,(他比蘇東坡的父親還大一歲,比東坡大三十歲)。大家都知道蘇東坡好酒,在黃州的時候經常喝得醉醺醺的就駕船出遊,遊蕩在江上,而且白天睡覺不出門,晚上才出來醉駕。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有人說他掉江裡死了,這事傳到了汴梁,範鎮哭了一夜,第二天他派家丁前往黃州去一探究竟,幾天後得知真相又笑了一夜。
不說了大家欣賞書法吧。
給她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