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

2020-11-17 央廣網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記者從紫禁城外沿護城河奔向午門,一路綠樹夾城、遊人如織,鬥拱飛簷間或露出一角,在碧空下伸展。進入午門,部分人潮沿著金水河,迤邐轉入了東側的文華殿。一抬眼,不起眼的牌子上赫然寫著:「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以下簡稱「蘇東坡大展」)。作為展板主視覺圖案的,是宋人繪就的《赤壁圖頁》。浩瀚旖旎的水紋裡掩藏扁舟一葉,船中人安然而坐,似從「凌萬頃之茫然」中窺見了人生和宇宙的終極奧秘。

中國人心中的「全民偶像」、史上最大的蘇東坡主題特展、紫禁城600歲獻禮之作……當日門票早已售罄,「故宮跑」印證著蘇子的千古風流。文華殿裡,遊客們湊在玻璃前凝視文物,隨著稠密的人流艱難地「移步換景」——這場舉國嚮往的大展,究竟有何魅力?

70餘件(套)精品 拼起蘇東坡的「大數據畫像」

故宮「蘇東坡大展」共分為四個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選取蘇軾及其師友的作品,展現他的交友圈以及所處的時代氛圍,呈現以蘇軾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蘇子作詩如見畫」擇取蘇軾本人的詩歌墨跡,及後人據其詩歌創作的書畫作品,呈現作為文學家的蘇軾形象。「我書意造本無法」主要展示蘇軾師法的前人作品、蘇軾本人的書法作品以及後人對蘇軾書法的仿學、臨摹和評論,彰顯其書史地位。「人間有味是清歡」以表現蘇軾逸事和其述懷小品文為題材的作品為主,呈現被後世視為文人典範的蘇軾形象。從強大的「親友圈」、書畫、詩文到生活逸事、後人想像,70餘件(套)珍貴文物的吉光片羽,連綴起了關於蘇東坡的「大數據畫像」。凝神靜觀之中,鮮活、可愛、智慧的蘇子似乎就要穿越時光踱步走來。

蘇軾長什麼樣?對於一位距今900多年的歷史人物來說,其真實相貌早已淹沒於時光,不過,展覽的開篇還是呈現了兩幅蘇軾肖像,一是《清拓東坡像團扇頁》,紙本墨拓,蘇子面目黧黑,加上神情端嚴整肅,更貼近林語堂所評價的「巨儒政治家」的一面;另一幅明代《德化窯白釉人物像》,則線條圓融,生動飄逸,使人親近。「勝事傳說誇友朋」單元裡,歐陽修、蔡襄、傅堯俞、呂大防、蔣之奇、王詵、黃庭堅、李之儀、米芾等蘇軾師友、同僚的書畫作品紛紛亮相。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歐陽修《灼艾帖卷》,作為北宋詩文革新的重要推動者,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時曾將蘇軾擢為第二名,並發出「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的讚嘆之語。現場觀其《灼艾帖卷》,可謂用筆秀勁,頓挫有力,自成一家。

「蘇子作詩如見畫」單元中,出自明代吳鎮之手的《墨竹坡石軸圖》,以欹側的坡石、疏密得當的竹葉,和「與可畫竹不見竹,東坡作詩忘此詩」的題詞,詮釋了蘇軾重在「寫意」的藝術觀。憑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留名文學史的宋代詩人林逋,其行楷作品《自書詩卷》亦亮相大展,但多數人並不知道,林逋的名氣離不開蘇軾的「加持」。附於《自書詩卷》後的蘇軾親筆題跋,不僅對林逋其人作出「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悽骨冷無由俗」的高度評價,也恰切地評價了他的詩書創作,贊其「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臺(李建中)差少肉」。

蘇軾還是一位大書家。「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是他對自己書法取源之徑的評價,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王琪則用「筆圓而韻勝」來概括其書法特點:「筆圓」指其筆法,「韻勝」則稱其書法背後的「學問文章之氣韻芊芊」。展覽第三單元展出的蘇軾《治平帖卷》,以遒媚精細的字體和平實語言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代表了蘇軾早年的書法特徵,一同展出的《歸院帖卷》則流露出顏真卿及楊凝式的筆法特點而自出新意。

取自「東坡品古」(即品鑑古玩)題材的明代仇英《竹院品古圖頁》,想像蘇軾摩挲硯臺之景的清代黃慎《東坡玩硯圖頁》,描繪東坡石銚的清代尤蔭《東坡石銚圖冊》,遙想蘇軾精研茶道的清代邊壽民《墨茶圖頁》……縱覽「人間有味是清歡」單元裡明清文人之作,人們發現原來早在數百年前,蘇東坡已經是風靡全民的「日常生活審美家」「文化IP」「全民偶像」,活躍在人們的想像和追慕之中。

見物如面 鐫刻鮮明的「東坡」印記

文藝作品是精神、志趣、人格的表徵。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輻輳於此,在穿越時空的交會和靜觀中,見證眼前的文物瞬間鮮活,復歸於生命的戲劇。蘇軾《新歲展慶帖 人來得書帖合卷》是此次大展的重磅展品之一,其中,《新歲展慶帖》是蘇軾相約陳慥與公擇同於上元後在黃州相會之事,《人來得書帖》則是為陳慥的哥哥伯誠之死而慰問陳慥所作。王琪認為,兩帖一「喜」一「悲」,卻都展現出了蘇軾對待朋友的真摯情誼和率真自然的性格,其情感的蛛絲馬跡在文辭、筆法中處處可尋——

「前帖之中,蘇軾說起新購田地起造新居,又談起朋友之間相借仿造喜愛之物等諸事,仿佛敘說家常,悠然自得之意躍然紙上,且通篇筆意歡快喜慶,筆法圓勁,充滿儀式感。後一帖裡的哀慟之情,雖然蘇軾竭力克制,卻仍然流露於其運筆漸速、恣意揮灑和驅筆直下之中,尤其是文末的『苦痛苦痛』,更流露出筆枯淚乾之意。」

有意思的是,儘管該展覽定名為「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但無論是故宮自身的宣發還是人們的口耳相傳,都不約而同地改稱之為「蘇東坡大展」。「蘇軾」與「蘇東坡」又有著微妙的差別。眾所周知,「東坡」之號得於蘇軾謫居黃州時所營種的一塊舊地,「夜飲東坡醒復醉」「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等詩句都曾明確地提及「東坡」之地。江蘇作家趙允芳認為,「東坡」一詞有著更為豐富的生命內涵,意味著個體從政治憂患中轉身,投入了更為深沉的生命自覺。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歷經宦海浮沉,但世人似乎更多地記住了那個「樂天派」,卻忘了他也曾飽經心靈的磨難。站在「蘇軾人物關係圖」前,一位正在講展的故宮工作人員提示觀眾注意蘇軾為三個兒子所取的名字,依次是蘇邁、蘇迨、蘇過:「從意氣慷慨的『邁』字,到沉鬱猶疑的『迨』字,再到自怨自艾的『過』字,蘇軾為三個兒子所取的名字暗合了他在不同政治生涯階段的真實心路,至於不滿周歲就夭折的四子蘇遁,其『遁』字更流露出了蘇軾的出世思想。」

孟德斯鳩有言,人在苦難中更像個人。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轉身,在於他最終勇敢地超越了一己的苦難。無論是《新歲展慶帖》中向好友陳季常借建州茶臼來仿造,還是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中那個頭戴蓑笠、坦胸凸腹、儼然老農模樣的蘇東坡,抑或明清書畫家想像中沉溺於玩古、品茶和器物之美的「生活家」——在「從人間走出」的蘇東坡身上,人們觸摸到了他對人生無可救藥的執著與愛。

蘇子風流 歷經千古依然生長

圍繞單個古代人物進行如此富有創意、掏出「家底」的策展,在故宮並不多見。有趣的是,展覽中,和蘇軾及其師友的創作同樣熠熠生輝的,是後人對於蘇子生活情狀的追摹與想像。

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的蘇軾月夜泛舟遊賞赤壁,寫下了彪炳千古的《赤壁賦》《後赤壁賦》,赤壁之遊遂成為後世重要的想像圖景。「蘇東坡大展」除了將宋人所繪《赤壁圖頁》作為海報的主視覺元素,還將南宋馬和之的《後赤壁圖卷》以AR動態效果呈現於巨幅屏幕之上。每一位經過此處的觀眾,都會不由自主停下腳步,看著「小舟」翩飛、搖曳,陷入浩茫的心事之中……

同是對赤壁之遊的想像,兩幅作品卻大有不同。《赤壁圖頁》採用南宋時流行的「一角半邊」式構圖,將主要空間留給了激蕩的水波,暗喻人世風雨,人物連同小舟則居於一角,畫面的戲劇性和衝突感更強。《後赤壁圖卷》則構圖疏朗、色彩柔和,相較前者更加蕭散自然。明代沈度《赤壁賦冊》、文徵明《前後赤壁賦卷》、錢穀《後赤壁圖扇頁》、清代玉雕《青玉蘇軾遊赤壁圖山子》……這些根據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創作出的「藝術衍生品」,不僅體現了創作者們自身的生命深度,也使「蘇東坡」這一文化符號立體豐富、不斷生長。

後世的「衍生品藝術家」們也留下了不少故事。工作人員介紹,清代江蘇人尤蔭曾得到一件刻有「元祐」字樣的石銚,他將其形貌與蘇軾《次韻周穜惠石銚》一詩中的有關描述相互對照,便認定這就是東坡故物。有意思的是,尤蔭將這枚石銚進獻內府後,又繪製了大量《石銚圖》贈送友人,從此,後人對蘇軾的想像便又增添了「東坡石銚」這一趣景。清朝宰相劉墉也是蘇軾的鐵桿粉絲,創作了大量學習「蘇字」的書法作品,此次展出的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上就題有劉墉親筆書寫的贊語——「順性起用,如心為言,光明自在,一念萬年」,流露出濃厚的惺惺相惜之情。

「蘇東坡大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鬱文韜說,其實蘇軾的作品在他去世後即遭禁毀,偶然留下來的片紙隻字,無不被歷代收藏家視若珍寶,這一情形恰好和他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慨嘆形成鮮明對比。看來,偉大人物的生命並不是「雪泥鴻爪」,眼前這場引發今人深沉共鳴的「蘇東坡大展」,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蘇東坡或許不曾想到,千載之下的人們,仍然循著這些被偶然留下的泥上爪痕,仰望著那掠過天際的飛鴻之影。蘇軾其人和他的文藝作品,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鬱文韜說。

相關焦點

  • 從電視劇《蘇東坡》說起:歷史文化名人的新詮釋
    而對歷史文化名人進行藝術塑造,是新形勢下保持文化自覺和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開創文人名士劇新風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李準說,歷史文化名人的作品和他們的高尚人格是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建立文化自信、塑造國家形象和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和支撐點。因此,歷史文化名人題材影視劇理應在影視劇的放映和播出中佔有重要位置。
  • 蘇東坡品牌文化聯盟成立 七城市聯手打造文化新IP
    12月10日,中國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員會、中國民族書畫院、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委員會)、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杭州)蘇東坡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暨蘇東坡文化論壇,杭州攜手眉山、惠州、儋州、黃岡、湖州、蘇州六城市成立中國蘇東坡品牌文化聯盟,以此為起點,深入挖掘蘇東坡的時代文化內涵,更好地打造蘇東坡文化IP,繼承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 生態文學 四川行(2)丨蘇東坡的竹
    作家們行走詩意山水,感受生態文化,體悟綠色發展,聚焦攻堅一線,結合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用熱烈而深切的情懷和靈動細膩的筆觸,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故事。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將陸續刊載採風活動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 話劇《蘇東坡》是一位怎樣的蘇東坡?導演編劇這麼說
    查麗芳自信這部劇不會讓觀眾失望,她也特別提到要讀懂蘇東坡、看懂《蘇東坡》,需要帶著一種心中的德。為了讀懂蘇東坡,查麗芳和主創團隊曾多次深入眉山。那裡是東坡的故鄉,三蘇的故園。她去三蘇祠,走東坡曾走過的路;她訪東坡故裡,試圖穿越千年去感受東坡當年的生活;她與這片土地上的鄉人交流心得、分享感悟,試圖從鄉音中遇見當年那位生長於眉山的翩翩少年。
  • 向全世界展示東坡文化!《少年英雄蘇東坡》即將亮相
    東坡區攜手功夫動漫,以蘇東坡為城市IP進行動畫製作,拍攝52集動畫劇《少年英雄蘇東坡》,並通過動畫片製作發行、網際網路營銷、線下推廣和IP授權運營等方式,樹立城市品牌形象,擦亮金字招牌,將東坡打造成世界級人文超級IP。以傳統文化為核心 《少年英雄蘇東坡》明年播出 !
  • 夢回1997的《天龍八部手遊》,賦能武俠文化持續生長
    在這個過程中,各類文化也隨著遊戲,滲透到了玩家的日常生活,在小小的手機上繼續著自己的生長。作為武俠類頭部產品的《天龍八部手遊》,正是其中武俠文化的重要承載者。    從小說到遊戲,沿著時代不斷生長的「天龍世界」對於生長在70、80、90後這一年代的玩家而言,你幾乎很難不被金庸這部長篇武俠小說所圈粉。
  • 邴正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形象與文化符號
    精神文化是用符號來表··達的。文化的創造性、先進性、特殊性,最終都要轉化為符號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傳播、發展。文化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精神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符號、規則與觀念。符號是高度濃縮的文化表徵。卡西爾認為:「與其說人是理性的動物,還不如說是符號的動物。
  • 長恨此身非我有——蘇東坡的人生突圍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本《文化苦旅》火遍全國,其中《東坡突圍》是裡面的名篇,可能你沒聽看過這篇文章,但是有一句很流傳的雞湯「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 …」你想必應該見過,即是出自此文。作者餘秋雨先生洞察出了蘇東坡在困境中的心路歷程,一個詞「突圍」精準點題。
  • 呂永超 | 散文:老饕蘇東坡
    美味人所共嗜,但蘇東坡有著高度的文化修養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對美味的愛好,超越單純的物慾誘惑,升華為一種富有情趣、真正懂得生活享受的審美過程。許多人愛美味,卻大多「動嘴不動手」。而蘇東坡卻是一位親操中饋的實幹家。他創造了多種美味,至今膾炙人口。他有一篇《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 蘇東坡的快樂,都在我的詩裡了!
    蘇東坡雕像  作者攝於眉山三蘇園勸君休談蘇東坡2020年可謂是蘇東坡年,故宮的東坡大展,正如火如荼,大有「開談不說蘇子瞻,讀盡詩書也枉然」的意思。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所有的名言警句,文人軼事把老先生美化的無以復加。假如去投票一千年以來的文化網絡紅人,恐怕老先生肯定穩居首位。官員們談蘇東坡以附庸風雅,文化人談蘇東坡以自我賣弄,商人們談蘇東坡以自增內涵,俗人們談蘇東坡以自我抬高。恐怕蘇東坡老先生地下有知,也會苦笑:日你先人板板,你談地蘇東坡,和老子有啥子關係?
  • 文化符號系列|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51頁深度)
    1、 回顧日本動漫產業發展文化符號帶來精神消費的同時,也帶來衍生品的消費,文化符號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周期以及用戶的年齡結構及群體規模關係密切;類文化符號產品越多,生命周期越長其對用戶的影響也會越大我們在上篇主要分析短視頻媒介價值與「食玩」「玩具開箱」細分特色內容相結合下的商業破圈與共振,解讀文化符號與媒介的商業價值。本篇,我們將延續文化符號與商業價值系列,從日本動漫產業發展再看中國動漫產業發展中衍生出盲盒經濟背後的文化符號價值。
  • 許孟作家王文正:我的父親,我的蘇東坡,我的《不合時宜》
    但是,通往小村的路,依然是30多年前的那條路。  這一年9月24日,在我生日那天,籌劃了近兩個月的「千裡單騎——東坡文化之旅(杭州—密州)」正式啟程。  我所經過的江南文化重鎮,無論是杭州,湖州,蘇州,還是常州,潤州,揚州,都留下了無數與蘇東坡有關的文化遺蹟。我的「東坡文化之旅」,固然只是對這些遺蹟的匆匆一瞥,卻是生命中永難忘記的一次行旅。
  • 數位化時代品牌如何通過文化符號重構?-中新社上海
    面對紛繁變幻的市場,論壇從多維度盤點年度熱點,圍繞年度話題「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在多元化、去中心化、反深度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下,探討在品牌建設過程中的新趨勢、新思想、新方法,為品牌建設面向未來、不斷生長鋪墊一條有益進路。
  • 蘇東坡在馬踏湖
    傳說蘇東坡在密州做刺史時,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蘇東坡逛罷了華不注山(又名華山,位於今山東濟南),遊興未艾,從山下華泉乘船,順流而下,經章丘,過高苑,船就像離弦的箭兒,一下子馳進了馬踏湖裡。蘇東坡放眼望去,馬踏湖美景如畫,漂亮極了!
  • 《蘇東坡》孫少仁詞曲陳佔勇演唱儋州東坡文化原創歌曲
    詞/曲:孫少仁演唱:陳佔勇編曲:三方《蘇東坡》是儋州實力派原創歌手,儋州音樂才子陳佔勇演唱,孫少仁詞曲的原創儋州話歌曲
  • 這才是蘇東坡最好的書法,字字神鬼莫測,達到了人書合一的境界!
    如果從中國書法史上選出一個人,能夠代表中國書法的話,這個人一定會是王羲之,而如果從中國文化史上,選出一個人能代表中國文化的話,那麼這個人必定會是蘇東坡。蘇軾行書《李白仙詩卷》蘇東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學問,他一生的際遇,他留給後人的詩詞文章以及書法作品,無一是中國文化史上上傑作,尤其是他的書法,更可謂是後無來者的存在
  • 符號的戲譏:網絡惡搞的社會表達和文化治理
    惡搞文化以「一種呈現主流所不接受的信息的方式」介入社會,數位化技術使得文化符號的生產變得容易了,通過複製、拼貼、置換、盜用等技術手段,一個新的文化符號瞬間就可以生產出來。蓋恩說:「新媒介是通過『數位化表徵』運作的……對於他們而言,新媒介中的『新』在於它們的運行通過數字(主要是二進位)符號的生產和處理得以實現。
  • 蘇東坡與歌妓侍妾的故事——卑微的小女人何以成為文化現象
    1 蘇東坡和侍妾朝雲的故事侍妾朝雲去世後,蘇東坡將她葬在惠州西湖畔的孤山南麓,棲禪寺僧人在墓上建築一座六如亭以資紀念。亭柱上鐫有一副蘇軾親書的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 【文悅】蘇東坡突圍
    只得獨個兒在屋子裡轉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衝過去,是臺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採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
  • 【擷英】蝙蝠: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符號?
    大自然中生息的的蝙蝠,無論是形狀,還是它身上的顏色都與美不沾邊,甚至可以以說是非常醜陋,但因「蝠」字與「福」字諧音,因此就有幸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吉祥符號,在服飾、建築(構件或裝飾)等事物上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