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蘇東坡》是一位怎樣的蘇東坡?導演編劇這麼說

2021-01-1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謝凱

「說不全、說不透、說不完」,2月27日,北京國家大劇院,年屆七旬的導演查麗芳,談到歷時三年、六易其稿的話劇《蘇東坡》,謙虛的說「僅僅只是拋磚引玉,也許連磚都算不上」。但這位曾以話劇《死水微瀾》享譽戲劇界的導演,在現場也自信的推薦,「百聞不如一見,還是來看吧」,「相信80後、90後觀眾走進劇場,也不會感覺乏味」。

4天後,3月3日,這部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四川眉山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出品的話劇,將亮相國家大劇院。這是國家大劇院2018年「全國人民藝術劇院話劇邀請展」在西南唯一邀請的劇目,也是《蘇東坡》這部話劇全國巡演的首演。

每位中國人心裡,幾乎都住著一位蘇軾。這部劇,將為當下的國人呈現一位怎樣的東坡?

導演查麗芳:

看懂《蘇東坡》需要帶著一種的德

「蘇東坡不是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聖賢,而是一個生活在現實之中,有血有肉,有著與常人一樣喜怒哀樂的普通人。」導演查麗芳談到蘇東坡,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他大雅大俗的人格風採,讓我們不可遏制的喜歡他、敬愛他、崇拜他。」

在查麗芳眼中,蘇東坡感情豐富,心地善良,為人真摯誠懇。「他非凡的想像力和執行力,造就了他驚人的創造力。他從政的四十年,為官十六地,主政八州,始終不放棄對國家、百姓的責任感。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直接導致了他的大智大慧,大徹大悟。」

查麗芳自信這部劇不會讓觀眾失望,她也特別提到要讀懂蘇東坡、看懂《蘇東坡》,需要帶著一種心中的德。

為了讀懂蘇東坡,查麗芳和主創團隊曾多次深入眉山。那裡是東坡的故鄉,三蘇的故園。她去三蘇祠,走東坡曾走過的路;她訪東坡故裡,試圖穿越千年去感受東坡當年的生活;她與這片土地上的鄉人交流心得、分享感悟,試圖從鄉音中遇見當年那位生長於眉山的翩翩少年。

她還將東坡故鄉的方言俚語、人情風貌,帶入劇中。而鄉土、鄉音、鄉情,給查麗芳的另一個啟發,則是創造性將川劇的「幫腔」融於戲中,使戲曲與戲劇得以交融,完成另一種緯度的隔空對話。

而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還有另一種存在——在「宋畫」的舞臺背景之上,古人古事在上演,今人今論也在上演,劇情與劇評環環相扣,交相輝映。古與今,在舞臺上交匯;文學中的東坡與政治裡的東坡,在舞臺上交匯;觀眾心中的東坡與眼前的東坡,相信也會交匯。

這種古今的交匯,查麗芳還曾給予這樣一個註解——劇中重點是展現東坡從政後的大起大落,「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但不是所有人在挫折面前都能大徹大悟、大智大慧」。「蘇東坡這種人格風採,李白沒有,杜甫也沒有。」

查麗芳還回憶說,「在排練《蘇東坡》的過程中,解讀蘇詞、蘇文、蘇詩,給了全劇組莫大的喜悅、快意。」這些喜悅與快意,猶如水到渠成的鋪陳,讓查麗芳對蘇軾的內心有了更深刻與精準的把握,也賦予了話劇《蘇東坡》更為流暢的起承轉合。

在國家大劇院的發布會現場,查麗芳的話並不多。她說她已經試圖將自己對東坡的理解,都努力融入到這部劇中,「願大家在蘇東坡有喜有悲的人生,有聲有色的詩詞,有情有義的故事中,了解那個說不盡、說不全、道不盡的蘇東坡。」

編劇姚遠:

蘇東坡把生命中的苦澀消化成了詩意

「劇名所以稱作《蘇東坡》,就是寫蘇軾是怎樣成為蘇東坡的。」姚遠,

話劇《蘇東坡》編劇。這位曾創作《商鞅》、《馬蹄聲碎》的曹禺戲劇文學獎得主,在未寫《蘇東坡》之前,總以為蘇東坡——瀟灑倜儻、一代才子、風流無限、風光無限。要寫《蘇東坡》了,才知道蘇東坡不僅有著「西北望,射天狼」般的豪邁,也還有「心似已灰之木」般的悽愴。不僅有著「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忘形時分,更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悲涼光陰。「說他曠達麼?無奈而已。說他樂觀麼?還不如說這是他的自寬與解嘲。」

在74歲的姚遠眼中,東坡一生都在文字裡、言語中、感情上牽掛著家鄉。所以,他在創作《蘇東坡》時,也加入了很多四川元素。鄉音裡有鄉愁,鄉音裡也有喜樂。「鄉」的融入,讓這部劇的許多臺詞一出口,便引來觀眾會心的笑。而對於這種由衷的笑,姚遠感到的是由衷的欣慰。這種欣慰,也同樣似乎跨越了時空。

「按照今人的觀點,也許蘇軾後半輩子的活法是一種』苟活』。但你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夠在那樣的』苟活』中,創造出如此令人驚嘆的錦繡文章。」姚遠嘆服東坡,已把生命中的苦澀消化成了詩意。

正是基於這種深刻的理解,姚遠由遠及近,用並不遙遠的筆觸,將遙遠存在於千百年前的東坡的仕途與詩路、宦海與情路,立體呈現。而隨著筆端深入,一位豁達樂觀、才華橫溢、守正不阿、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甚至美食家,被娓娓道來,正緩緩走來。

四川人藝:

空間背景輾轉於黃州、惠州、儋州

而蘇東坡緩緩走出的空間背景,正是四川人藝羅鴻亮院長所說的——經歷烏臺詩案被貶後,輾轉於黃州、惠州、儋州三地的故事。 這種精確的時段定位,恰如東坡對自己的人生概括——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位從舞臺上緩緩走來的蘇東坡,在國家大劇院的介紹中,還是一位為官唯民、做事崇實、做人尚廉的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人物。正如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所說,「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對於宦海中的蘇東坡,他們這樣評價——「中國入世文人的典範,不同於李白或杜甫。他從政四十年,歷經五位皇帝的統治時期,雖然宦途坎坷,但是一路為官,轉任多地,其命運始終關聯著各地民生:疏浚西湖、徐州抗洪、潁州求是、登州榷鹽、惠州引水,他以熱烈的赤子之心和慈悲的文人情懷為民謀利,是擁有真實政績,造福一方的好官員」。

對於文學裡的蘇東坡,他們這樣的介紹——「他的文學生涯亦是由仕途波折成就的,在黃州、惠州、儋州這幾個一貶再貶的傷心地,蘇東坡的思想和詩詞文賦反而走向了高峰。他的思想融匯了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從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觀。」

當然,還有情路之上的蘇東坡——「他有三位王姓夫人。王弗,伴他初出茅廬,躊躇滿志;閏之,伴他宦海沉浮,大起大落;朝雲,伴他一貶再貶,謫居嶺海。他在情感上經歷的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紅顏知己,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好的婚姻樣態。」

2017年,四川省實施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蘇東坡》是這一工程以來推出的首部原創劇目。

2月27日,是《蘇東坡》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的前4天。記者在國家大劇院官網看到,多檔門票已近售罄。

一位話劇愛好者告訴記者,期待這部劇的原因有很多,「這部出自四川的劇,更像是家人筆下的東坡」。而這,也成了她對話劇《蘇東坡》最為期待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蘇東坡,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傳》說明了這些道理
    蘇東坡是北宋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是一位傳奇人物,近乎於神一樣,有著數不清的傳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經典的詩篇。在中國古代文人中,可以說蘇東坡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沒有人能超越他。蘇東坡帶給人們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勵了很多人。
  • 《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
    女同事說:林語堂寫過:「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的會心一笑。」蘇東坡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詩詞,他的一生也帶給我們許多的感悟。蘇軾少年得志,而中年以後,從北到南,接連貶謫。這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卻被他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
  • 紀•鄉愁 市長大人:你這麼說我們的蘇東坡好麼?
    我匯報的題目是《人間絕版蘇東坡》。我用了一個很有震撼力的標題關鍵詞「人間絕版」。 什麼是「人間絕版」?就是獨一無二,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國當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先生說「象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還說「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 編劇竟是老外!《少年英雄蘇東坡》明年亮相央視
    封面新聞記者獲悉,東坡區將攜手功夫動漫,以蘇東坡為城市IP進行動畫製作,拍攝52集動畫劇《少年英雄蘇東坡》,並通過動畫片製作發行、網際網路營銷、線下推廣和IP授權運營等方式,樹立城市品牌形象,擦亮金字招牌,真正將東坡打造成世界級人文超級IP。值得注意的是,該動畫編劇,是艾美獎提名獲得者道格拉斯·斯隆。
  • 讀《蘇東坡》有感
    而章惇更是他後來人生苦難的製造者,可就在昔日敵人落難的時候,蘇東坡反而寫信去寬慰他的家人,他就是這麼一個心胸寬廣坦蕩的人,這樣的人很難不快活。讀《蘇東坡傳》時,書中所描寫的眉山風光如最清冽的美酒讓人神清氣爽。這樣的山水無疑是要孕育詩人的。眉山位於玻璃江的上遊,鎮上街道整潔,五六月間荷花盛放。紗穀巷中一座外植梨樹、翠竹,依傍池塘、菜畦,內種花果的房子就是眉山蘇家。
  • 【文悅】蘇東坡突圍
    只得獨個兒在屋子裡轉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衝過去,是臺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採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
  • 蘇東坡在馬踏湖
    有的拿碩大的瓜果,有的拿蜜甜的桃李,有的拿珍珠瑪瑙般的紅棗、葡萄……你看吧,岸邊打穀場上,那擁擁擠擠、層層疊疊的人群,手舉著籃子,頭頂著筐子,都爭著讓蘇東坡先嘗到自己的禮物。湖民這質樸、真誠、熱情的舉動,深深為蘇東坡所感動。他滿臉顯露出喜悅的神色,不時地向人們打著招呼。一位老人樂哈哈地向蘇東坡介紹:「咱這馬踏湖啊,真是個寶湖。湖水澆灌著幾千畝土地和果園。
  • 蘇東坡與好友陳季常軼事
    蘇東坡 朱之蕃 畫         這次展覽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單元叫「勝事傳說誇友朋」,大部分書畫作品都是蘇軾和他朋友們的。其中蘇軾有三張字帖,這三張字帖又有兩張是寫給他的好友陳季常的。        陳季常大家應該很熟悉,蘇東坡笑話他怕老婆,「河東獅吼」的典故說的就是他。
  • 樂天派蘇東坡的養成
    網圖,侵刪林語堂先生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他沒有中國老式文人的古板、僵化,相反地,恰有今人所喜歡的詼諧幽默之感,讓人覺得輕鬆自在、有趣又有才情。那麼,樂天派的蘇東坡是怎樣養成的呢?那就先從他的家庭看起吧。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蘇軾(號東坡)一家便佔了三人,即「三蘇」。父親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除了兄弟二人,東坡還有一位長姐,不過婚後便早逝。蘇家位於今四川省眉州市眉山鎮。眉山並非一個大的城市,卻有南方小鎮的小巧別致、人傑地靈。
  • 《蘇東坡傳》書評:蘇東坡,一個永遠值得你去了解的中國士大夫
    在讀《蘇東坡傳》之前,我對他的了解僅僅來自於課文教材裡的詩詞及相關的介紹,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他是一個豪放派詩人,一生著作頗多,筆耕不綴。這種有限的材料展示出的蘇東坡是割裂的,而非飽滿的、有血有肉的,那麼蘇東坡的生平如何?他是如何做官的?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待人處事是怎樣的呢?
  • 世間再無蘇東坡
    他告訴我們,活得自在是自己的事情,與境遇沒有太大的關係;還告訴我們,只要你自己樂意,無論怎樣的人間都值得!讓我通過下面的文字,表達自己對這位千年前的讀書人的膜拜!蘇東坡和陳希亮的兒子陳季常是知己好友,他們的友情正是在陳希亮和蘇東坡共事的時期發展起來的。陳季常不像他的父親,他淡泊名利、特立獨行,頗有俠客風範,和蘇東坡有共同語言。蘇東坡在鳳翔任職期間,一邊在工作中和陳希亮針尖對麥芒,一邊在生活和陳季常遊山玩水、題詩作賦。他把工作與生活分得很清,把父親與兒子分得很清,世上只有特別泠得清的人,才能夠與一對父子保持這麼奇妙的關係。
  • 蘇東坡的吃貨日記
    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麼一位奇人,逸懷浩氣,曠絕古今。他憂國務實,宅心仁厚,他樂天開朗,萬人敬仰。
  • 蘇東坡念念不忘的黃四娘,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宋代文化圈的頂流,才華橫溢,魅力超凡,老少通吃。但他還有一個身份,不太為人所知——他是詩聖杜甫的知音和鐵粉。蘇東坡不僅詩文做得好, 而且還寫得一手好字。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時人常以能得東坡先生的一副墨寶為榮。東坡先生生性曠達,別人求上門來,自然不好意思拒絕。
  • 生態文學 四川行(2)丨蘇東坡的竹
    無論怎樣,故鄉的一切都深刻地影響了蘇東坡。蘇東坡是怎樣的人?瞧瞧,林語堂說了這麼多,還是沒有說清楚。蘇東坡到底是怎樣的人?林語堂沒說清楚,我們就更說不清楚了。然而,說不清楚,還是要說,那就在林語堂的話後面,再加上一句——蘇東坡還是一位自然文學作家。三蘇祠裡,何以如此多的竹?竹,或許就是自然的符號。在眉山地界上行走多日。
  • 《蘇東坡傳》| 林語堂傾心之作,你也會愛上的蘇東坡
    而這些都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林語堂先生說:「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而蘇東坡,是一位大江東去浪淘不盡的偉人,他的卓絕不僅是詩畫藝術,更是精神智慧。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才著成了此本《蘇東坡傳》。也正因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並了解、喜愛蘇東坡,才能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 蘇東坡詩詞
    蘇東坡第一次為官,到鳳翔赴任,在途中他給蘇轍寫了一首詩。雪泥鴻爪,這四個字宿命般地成為,蘇東坡一生的寫照。註:這首詞是蘇東坡在黃州五年間,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一個政治宣言,才有後面井噴式的藝術成果。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了蘇東坡的生命裡。公元1082年,中國文學史充滿奇蹟的一年。在黃州,蘇東坡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傑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 蘇東坡的腹瀉病
    蘇東坡還是超級吃貨,發明的許多美食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等等,現在仍是請客必點的菜。比如,我最愛吃的東坡肉。黃醫生一直非常崇拜蘇東坡,家裡有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李一冰寫的《蘇東坡傳》等書籍,每次讀來,非常仰慕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就像天上最亮的那顆星星一直照耀到現在。
  • 想到蘇東坡,我就呵呵呵
    有林語堂書寫《蘇東坡傳》為證:「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 蘇東坡書法
    蘇東坡的書法風格跌宕,「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黃魯直)」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名家之長,早年學二王,再將王僧虔,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晚年又學李北海(可以參看上一篇《蘇東坡和愛他的朋友們》)如果用環肥燕瘦來形容書法的話,宋徽宗的瘦金體是燕瘦,蘇東坡筆墨的「黑熊當道,森然可怖」就是環肥了。
  • 林語堂《蘇東坡傳》-文忠公
    這些偶記題跋中,往往有蘇東坡精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書簡約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跡題跋約六百件。實際上,是由於蘇東坡受到廣泛的喜愛,後來才有搜集別的名人書札題跋文字印行的時尚,如黃山谷便是其一。當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蘇東坡去世之後,立即開始搜集蘇東坡的墨跡書簡等,刻之於石、拓下榻片出賣,供人做臨摹書法之用。有一次,蘇東坡因對時事有感而作的詩,立刻有人抄寫流傳,境內多少文人爭相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