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的角角落落,說起蘇東坡或者蘇軾,無人不曉,就是那口「東坡肉」即使未嘗也先知。
林語堂先生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他沒有中國老式文人的古板、僵化,相反地,恰有今人所喜歡的詼諧幽默之感,讓人覺得輕鬆自在、有趣又有才情。
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常人之樂,也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爽;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更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空靈。
他是美食家、是散文家,是詩人、亦是書法家,是士大夫,更是百姓之摯友。他前半生仕途平順、名動京師,中年之後則屢遭貶謫,一度陷入「烏臺詩案」,之後起起落落,歷經坎坷。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的「樂天秉性」總是難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今人所嚮往的「將一地雞毛的生活過成了詩和遠方」。他的一生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膾炙人口的名文佳作,更多的是無法衡量的精神財富。
那麼,樂天派的蘇東坡是怎樣養成的呢?那就先從他的家庭看起吧。
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蘇軾(號東坡)一家便佔了三人,即「三蘇」。父親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除了兄弟二人,東坡還有一位長姐,不過婚後便早逝。
蘇家位於今四川省眉州市眉山鎮。眉山並非一個大的城市,卻有南方小鎮的小巧別致、人傑地靈。百年前的四川由於印刷術的發明,好學之風興起,在蘇東坡時代,當地已出現了不少的官員學者,其學術造詣都高於黃河流域一代。
蘇家是小康之家,有田產和使女。祖父蘇序雖不識字,但樂善好施,急人所困,人品不凡。性情也隨意灑脫,不拘小節,隨時攜酒一樽,與親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有雲,蘇東坡的酒量倒不是祖父傳來的,但酒趣則是真傳。
對於蘇東坡的父親,豁達的祖父也總是「不發愁」,即使27歲才開始和兒子們一道讀書,走上「科舉」這條正道。這位大器晚成的父親叫蘇洵,個性強烈,氣質謹嚴,尚簡樸文風、擅政論、散文,但詩作欠佳,故總是名落孫山。
其後,「蘇洵以其純正而雅正的文體教化兒子,使其深研史書為政之法」,且「他堅持文章的淳樸之風」,想必也是影響了蘇東坡的。後來,蘇東坡有稱「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文風」猶如「演戲開場,項臂各掛華麗珠寶的老嫗一般」。
恰好,時任禮部尚書與禮部主試的歐陽修,也有志借科考選拔之舉來發動「改革文風」的運動。蘇軾父子的行文理念與主考官的所思不謀而合,也正是「三蘇」在京城能夠聲名鵲起的原因。得益於老師歐陽修的賞識,蘇軾兄弟的科舉一路順暢。
和東坡一起長大的弟弟蘇轍,字子由,兄弟二人手足情深,而後歲月,相慰藉、互扶助、寫詩寄情、相會於夢,不再贅述。就單說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情愫,就足以說明兄弟二人關係之親密。蘇東坡一首詩中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三蘇」的成名有歐陽修的慧眼識才,更離不開他們背後的女人--蘇東坡的母親程氏。有《宋史》及碑文記載,蘇東坡的母親程家小姐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官宦之後,蘇洵進京趕考、遊歷山水之時,正是程氏在家管教孩子,講讀《後漢書》。也有蘇洵給她妻子的祭文裡說,妻子曾激勵他努力向學。
性情豁達的祖父,天賦頗高的父親,溫雅慈愛的母親,穩健恬靜的兄弟,這樣的良好的家庭氛圍,我想,正適於富有文學天分、並擁有赤子之心的青年的成長。
說在最後:對於蘇東坡的欣賞,我們恐怕很難用一、兩句簡單的語言來總結。唯有反覆吟讀他的詩句,感受其中的意境,就如一篇詩中所說「我不識君曾夢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