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介川草書蘇東坡《前赤壁賦》書法作品欣賞(一)

2021-01-08 案例知識分享

蘇東坡…《前赤壁賦》

信扎28*21(一)

圖文:許介川

許介川,1961年生於福建詔安。畢業於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展覽中心創作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民革廣東省孫中山書畫院副院長,民革深圳市孫中山書畫院院長,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第五、六屆青聯委員,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國畫作品和書法作品數十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囯性展覽,並多次獲獎。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清代王素畫、許介川書的,【二十四孝書畫】和【許介川楷書韓愈三文】。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許介川書法長卷【深圳賦】,2006年榮獲【書法】雜誌頒發的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十佳書法家稱號)。2007年榮獲【中國書畫報】頒發的2007「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稱號。2008年榮獲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稱號。

網友點評

唐大進:

鳳舞九天。

周鵬飛:

筆法大進

楊瑞林:

觀此草書,便想到孫過庭書譜中一段曾言到:「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 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許老師的草書詮釋了孫過庭的書法理論。

高揚:

洋洋灑灑、浩浩湯湯

張法亭:

鴻篇巨製!人未老,書漸老。

小中見大,功力所在。

漆雕世彩:

介川兄草書,龍蛇飛動,睥睨旭素,雄視千古!北大同窗中之翹楚呵!

華德全:

這個上好,有收藏價值,適當多收點兒人民的幣。

李瑞波:

書法我是外行,但看過不少名家草書。我感覺草書整篇的美感很重要,既有龍飛鳳舞,又有低吟淺唱,更有天雷滾滾。從筆墨方面看,既有濃墨重彩,又配以虛筆飄逸。把這麼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集合成一幅草書,著實是一項限巨的工程,如同巧女織錦,那麼多彩絲,織亂了不好看,織單調了又乏味,我想最出色的織女在編織時一定常常從旁觀者的視角鑑賞,何為美?如何博眼球?甚至如何撞擊心靈?

林興斌:

筆走龍蛇

蘇東坡《前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3,水波不興4。舉酒屬客5,誦明月之詩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9。白露橫江10,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1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12,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13,羽化而登仙14。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蘭槳16,擊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懷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20。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訴;餘音嫋嫋22,不絕如縷23。舞幽壑之潛蛟24,泣孤舟之嫠婦25。

蘇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28?」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29,東望武昌30,山川相繆31,鬱乎蒼蒼32,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3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34,舳艫千裡35,旌旗蔽空,釃酒臨江36,橫槊賦詩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38,駕一葉之扁舟39,舉匏尊(樽)以相屬40。寄蜉蝣於天地41,渺滄海之一粟42。哀吾生之須臾43,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44。知不可乎驟得45,託遺響於悲風46。」 [1]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47,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長也49。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51,而吾與子之所共食(適)52。」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53,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54,不知東方之既白。[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壬戌(rén xū):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古代以幹支紀年,該年為壬戌年。

既望:農曆每月十六。農曆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

徐:緩緩地。

興:起。

屬(zhǔ):傾注,引申為勸酒。

明月之詩:指《詩經·陳風·月出》。

窈窕(yǎotiǎo)之章:《陳風·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窈糾」同「窈窕」。

少焉:一會兒。

鬥牛:星座名,即鬥宿(南鬥)、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橫江:橫貫江面。

「縱一葦」二句: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比喻極小的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凌,越過。萬頃,極為寬闊的江面。茫然,曠遠的樣子。

馮(píng)虛御風:乘風騰空而遨遊。馮虛,憑空,凌空。馮,通「憑」,乘。粵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改為「憑」,但原文應為「馮」。虛,太空。御,駕御。

遺世:離開塵世。

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升。登仙:登上仙境。

扣舷(xián):敲打著船邊,指打節拍。

桂棹(zhào)蘭槳:桂樹做的棹,蘭木做的槳。

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閃動的月光。

渺渺:悠遠的樣子。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和:同聲相應,唱和。

怨:哀怨。慕:眷戀。

餘音:尾聲。嫋嫋(niǎo):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縷:細絲。

幽壑:深谷,這裡指深淵。此句意謂:潛藏在深淵裡的蛟龍為之起舞。

嫠(lí)婦:寡婦。白居易《琵琶行》寫孤居的商人妻云:「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這裡化用其事。

愀(qiǎo)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麼會這麼悲涼呢?

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繆(liáo):通「繚」,盤繞。

鬱:茂盛的樣子。

孟德之困於周郎: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吳將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擊潰曹操號稱的八十萬大軍。周郎,周瑜二十四歲為中郎將,吳中皆呼為周郎。

「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劉琮率眾向曹操投降,曹軍不戰而佔領荊州、江陵。方,當。荊州,轄南陽、江夏、長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帶。江陵,當時的荊州首府,今湖北縣名。

舳艫(zhú lú):戰船前後相接,這裡指戰船。

釃(shī)酒:濾酒,這裡指斟酒。

橫槊(shuò):橫執長矛。槊,長矛。

侶:以……為伴侶,這裡為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扁(piān)舟:小舟。

匏(páo)尊:用葫蘆做成的酒器。匏,葫蘆。尊,同「樽」。

寄:寓託。蜉蝣(fú yóu):一種朝生暮死的昆蟲。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須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長終:至於永遠。

驟:多。

遺響:餘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逝者如斯:流逝的像這江水。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斯,指水。

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卒:最終。消長:增減。

曾(zēng)不能:固定詞組,連……都不夠。曾,連……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zàng):無窮無盡的寶藏。

食:享用。《釋典》謂六識以六人為養,其養也胥謂之食,目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口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清風明月,耳得成聲,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適」,則意味索然。當時有問軾「食」字之義,軾曰:「如食吧之『食』,猶共用也。」軾蓋不欲以博覽上人,故權詞以答,古人謙抑如此。明代版本將「共食」妄改為「共適」,以致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誤從至今。

餚核:菜餚、果品。

枕藉:相互靠著。[3] [4-5]

白話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緩步徐行。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裡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迴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裡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鬱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裡,旗幟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帘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6]

相關焦點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 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局部本書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
  • 每年的今天,只要你知道蘇東坡,都應該對著明月背幾句《前赤壁賦》
    蘇東坡一開頭就這樣說明了時間,那麼「既望」是哪天呢?是十六,沒錯,今天。七月既望,真想再錄一遍與您共享,可惜事務繁忙無暇錄製,但是我想在中秋前會的,我們今天很少能如東坡那樣灑脫的遨遊在長江裡,但是隨時可以遨遊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先將幾年前的演出錄音發來,與你共享這個風清月白的「七月既望」吧。請點擊語音收聽:前赤壁賦(原文)蘇 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 蘇東坡《赤壁賦》講課稿|連子波
    這一時期,他寫了四篇輝耀文學史的文章——《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念奴嬌》詞較完全地體現了被貶後壯志難酬的慷慨鬱抑。《記承天寺夜遊》極短,全文如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明。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有料│朗誦蘇軾《前赤壁賦》,為什麼不能豪放灑脫?
    高峰朗誦  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為區別,稱第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全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以風與月為主景,山與水為輔,緊扣風與月展開描寫與議論,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最終,以「物各有主」得到解脫,表現了作者樂觀曠達的胸襟。
  • 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前赤壁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情感,矢志不移的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 蘇東坡書法
    蘇東坡的書法風格跌宕,「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黃魯直)」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名家之長,早年學二王,再將王僧虔,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晚年又學李北海(可以參看上一篇《蘇東坡和愛他的朋友們》)如果用環肥燕瘦來形容書法的話,宋徽宗的瘦金體是燕瘦,蘇東坡筆墨的「黑熊當道,森然可怖」就是環肥了。
  • 說到蘇東坡,外國教授成粉絲:我們也學他,書法詩歌頂呱呱
    在韓國:許多書法家都練習東坡書法開幕式上,韓國延世大學中國研究院客座教授鄭萬永毫不吝嗇表達對蘇東坡的喜愛。他說,蘇東坡在韓國被許多知識分子所熱愛,許多人都學習蘇東坡的詩歌,並以他的詩歌為範本練習賦詩。▲ 鄭萬永在論壇現場鄭萬永專門以蘇東坡的《赤壁賦》舉例。
  • 蘇東坡書法為什麼是宋朝第一?
    宋代的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排名第一的就是蘇東坡。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
  • 蘇東坡作品欣賞
    在他的生活和作品裡顯露出他的偉大人格。說他過人,是因為他在文學史、書法史、繪畫史(中國畫)、養生學(飲食、方劑)等等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一○三六) 十二月十九日」(林語堂《蘇東坡傳》中記載),今天正是東坡居士誕辰980年,特選登部分蘇軾翰札紀念這位偉大的跨界人物。
  • 蘇東坡書法,為何最難學?
    蘇東坡的藝術價值取向與創作心態是和積學深至、不斷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他說:「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體現出蘇軾強烈的變革求新思想。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其書法中的許多特點都可以在前輩書家中找到根據。
  • 如何學習書法?蘇東坡的這句話道出了真諦
    如何學習書法?歷朝歷代的書法名家給我們不少啟示,蘇東坡是影響最大之一。蘇東坡,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詩代表詩人,《赤壁賦》、《水調歌頭》等諸多作品,幾乎無人不識,此外蘇東坡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家,「宋四家」其一。
  • 張瑞圖行草《前赤壁賦》,韓天衡私人藏
  • 蘇軾《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民國拓本
  • 蘇東坡: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
    「我書意造本無法」主要展示蘇軾師法的前人作品、蘇軾本人的書法作品以及後人對蘇軾書法的仿學、臨摹和評論,彰顯其書史地位。「人間有味是清歡」以表現蘇軾逸事和其述懷小品文為題材的作品為主,呈現被後世視為文人典範的蘇軾形象。從強大的「親友圈」、書畫、詩文到生活逸事、後人想像,70餘件(套)珍貴文物的吉光片羽,連綴起了關於蘇東坡的「大數據畫像」。凝神靜觀之中,鮮活、可愛、智慧的蘇子似乎就要穿越時光踱步走來。
  • 【名家欣賞】「秀逸」的董其昌《赤壁賦》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
  • 蘇東坡的書法為啥那麼好?
    一、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二、蘇軾書法,超邁處最難企及蘇軾書法裡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
  • 紀錄片《蘇東坡》全集: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只要你讀宋詞,就繞不過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只要你練書法,就繞不過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練書法不讀宋詞,怎麼也得吃飯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東坡肉…… 如果你愛蘇東坡,一定不可錯過——史上最全面、最走心的有關蘇東坡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
  • @趙孟頫|後赤壁賦
    趙孟頫於1301年創作的的書法作品。《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被黃州時期創作的名篇。趙孟頫所書之《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用筆嫻熟、精湛。
  • 蘇東坡書法的意義
    雖然歷經滄海桑田,很多故事與作品已然湮滅不得復見,僅從流傳下來的東坡作品中,便有太多可以品味的內容。當然,我這裡仍然要回到他的書法,與大家一起欣賞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與行書尺牘。蘇東坡《黃州寒食帖》▼
  • 蘇東坡的字,在宋朝排名第一
    而這段佳話則被蘇東坡記錄在他的《次辯才韻詩帖》中。《次辯才韻詩帖》寫於蘇軾被放杭州一年之後。這一年,蘇軾在西湖上修築了南北長堤,便是後人稱頌至今的「蘇堤」。蘇軾在這幅作品中盛讚辯才老師超然物外、仙風道骨,自己與辯才能二老同遊,當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觀之。作品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著清雅之氣,豐腴渾厚仍有秀逸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