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曾追捧的彈棉被手藝!現在沒幾個人會了

2021-01-13 莆田小魚網

有人說被窩是天堂開在人間的分店,所以,沒有什麼比冬天離開熱被窩更難熬了。一床柔軟又溫暖的棉被就是冬日裡的續命良方。

小時候蓋過的棉被是用手工彈棉花製作而成,但這類棉被在城市裡已不多見,不過涵江蘿苜田的古街上還有幾家手工製作棉被的店鋪。

李碧蓮阿姨就是為數不多還在從事手工製作棉被的人,她經營這家手工棉被店已經有十幾年了。臨近過年,製作棉被的生意總是格外好。

現在彈棉花不再像舊時那樣用錘子敲擊弓上的弦,而是用機器代替加工,原先需要花費3個小時的彈棉花工序現在只需半個小時,省時又省力。

但是接下來的鋪棉、拉線、鋪紗、壓磨等工序還是需要手工。

先將機器彈好的棉花平鋪在木板上,厚薄分布均勻,然後再在棉被上面拉上紅棉線,往棉花上一放,紅線被被牢牢黏住。

接著再覆蓋一層網紗,細心包好邊,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

最後用木質圓盤在上面輕壓、碾磨,讓棉被更結實。不過,碾壓這一工序也有機器的加入,半個小時後,一床舒適又暖和的棉被就大功告成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市面上逐漸出現了羽絨被、蠶絲被、太空棉等各種各樣的被子受人追捧,傳統棉被早已不興,現在的商場內也難覓傳統棉被蹤影。

傳統棉被雖新意不多,但是十分暖和。一條棉被的溫度不僅來自於棉花,更來自於一顆手藝人真誠的心!

相關焦點

  • 彈棉被的手藝 這位廈門人堅守了36年
    如今,大家購買被子,一般都會直接到超市或者在網上購買,但也有市民追捧漸成回憶的彈棉被。近日,記者來到翔安區內厝鎮蓮塘村,那裡的老手藝人林木鍛已經彈棉被36年,堅守這門送來溫暖的老手藝,要想急著蓋他打的被子,還要排隊。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2013-12-27 10:05:17 來源:中國紡織網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
  • 冷空氣殺到彈棉花作坊受歡迎 翻新一床棉被50元
    在1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裡,放滿了用來做棉被的棉花以及市民送來翻新的棉花胎,作坊裡還放著一張木板臺子和一架彈花機,舒老闆正戴著口罩,忙著彈棉被。周阿姨是從徐匯區趕過來的,她感嘆說,以前家門口總能找到彈棉花的作坊,也有彈棉花的手藝人走街串巷,一到冬天就會把棉被送出去重新彈一彈,這已經成了習慣。現在回想起來,記憶裡彈棉花的弦響,還有一片片棉絮飛舞的場面,都很溫暖。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何瀏水製作棉花被已經有30餘年了,純手工彈棉花的技藝他一直保留著,只是由於純手工製作棉花被,耗時長,一天下來基本只能做一床棉被,價格基本在300元左右,而機器彈的棉花被價格就差了很多,所以客戶基本也就不再要求一定要純手工彈制了。「現在機器彈棉花,我手工壓制,基本上六十塊七十塊一床就夠了。」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天氣轉涼又到彈棉被的時候 翻新一床被子約90元
    儘管市場上各種被子花樣繁多,不少鎮江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仍青睞製作厚實的老棉被。「現在商場裡什麼被子都有,真正用棉花做的被子難找到。」25日上午,家住丹陽市區水雲東村的石大媽打算去附近找一家彈棉被的店製作一床棉被。記者跟著石大媽來到千家樂市場南側的一家棉被加工店。這家店約10平方米,顯眼處是一臺棉花機和一張製作棉被的床板,店外則堆放著很多市民拿來加工的舊棉被。
  • 他來松滋彈棉花,一彈就是四十多年!
    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這些傳統手藝漸漸消失在喧鬧的街頭,如今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重溫彈棉匠的故事。家裡有即將出嫁的女兒會專門請彈棉匠上門彈棉被。「四鋪四蓋、八鋪八蓋」是結婚的標配!平日裡自己蓋的棉被、穿的棉衣棉褲,隔幾年也會把舊棉絮掏出來重新彈一下,使它重新變得鬆軟。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狸爸:(無奈)東莞街頭已經沒多少修表匠了。呆狸:為什麼啊?狸爸: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取代人工,很多傳統手藝都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代人的記憶啊。可是現在大部分人已經用鋁合金梯子替代竹梯,因為竹梯的製作工序繁瑣,稍有差錯就會作廢。所以製作竹梯這門手藝也如同打鐵一般,鮮少有人前去學習。3.
  • 為什麼棉被會起球 棉被起球怎麼辦
    為什麼棉被會起球 棉被起球怎麼辦 2020-06-06 11:09:51 來源:全球紡織網 為什麼棉被會起球?棉被起球怎麼辦?
  • 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要關?潘永泰號:只是暫停
    放眼望去,十幾個平方的屋子,一張大概是被棉花撫得光滑的木床,一架一看就有年頭的棉花機,還有一些竹耙、磨子、弓等彈棉花的工具被收了起來,懸空的貨架不再滿滿當當,只有幾床棉被被裝在透明塑膠袋子裡。想像中富有節奏的「嘣、嘣」彈棉聲,已經好久沒有響起過。前陣子,有讀者留言,說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作坊停工了,覺得很可惜。
  • 關於莆田的50個關鍵詞,每個都值得記住……
    你會用哪個詞呢? 安福的電商之城在莆田算是個傳奇的地方,許多人靠著電商發家致富。外地人來,來安福帶帶「特產」。 整個莆田都被綠色包圍,除了道路上的綠化,周邊全被公園圍繞,還有幾個公園正在建設中,真是綠色之城啊!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彈棉花:70、80後最深刻的童年記憶,90、00後卻都沒見過
    引言說起「彈棉花」三個字,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80後的人,可能還會依稀記得,90後受電影的影響,也或許知道一些,但對00後而言,彈棉花無疑是一個從來都沒有聽過的詞彙。但對於上一代人70後,以及70後之前的那些人而言,彈棉花幾乎是每一個人最深刻的童年記憶。彈棉花仿佛魔術一般,讓所有的小孩都為之著迷。
  • 這30家老店,珍藏了無數莆田人的味蕾記憶!
    荔枝肉作為莆田人zui戒不掉的小食之一,是莆田吃貨們再熟悉不過的美味了,這家店的荔枝肉可店主的拿手菜。村裡的這家店已經開了28年,幾乎每個老莆田人都知道!經常來這裡的食客已經輕車熟路,熗肉米飯是他們怎麼都吃不膩的美味~一碗滾滾濃湯的熗肉+一碗樸實的白米飯,就這樣餵飽了無數人二十幾年!
  • 有3個訣竅只有寧波人知道,現在沒幾人會做
    其中有3個訣竅只有寧波人才知道,現在也很少人會做了。第一個便是這鹼水。這是用草木灰浸泡出來的水,在寧波一般是用豆殼燒成灰,用冷水浸泡上小半個月,沉澱裡頭的灰塵和雜質,再用這些水來泡糯米,做粽子。鹼水在粽子裡發揮很大的作用,一是吸收粽子中的水分,讓粽子產生良好的彈性;二是為了延長粽子的保質期。
  • 消失的老行當:彈棉花
    「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歷史視頻資料彈棉花是一門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彈棉花的工匠都有一把專門用來彈棉花的弓,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通過用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我們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弓發出來的。
  • [美食] 林青霞最愛的餐廳,莆田人開的"莆田餐廳"!!
    15年前,福建莆田人方志忠先生從中國移居到新加坡生活,並創辦了莆田餐廳。短短十幾年間,莆田餐廳不但打響了知名度,規模也逐漸擴大。
  • 這位「溫州好人」說,要彈一世棉花,暖千萬人家……
    雖然聽不到傳統彈棉「咚咚錚」的弓弦聲響,但祖師爺傳下的手藝還在。44歲的永嘉楓林人徐曉兵說,傳統手藝依舊是製作優質棉胎的核心技術。作為家族第四代彈棉手藝傳承人,他已有33年彈棉史。  彈棉,是中國古代的制棉技藝,據可查的歷史已有八百多年。有人說,它曾是三十六行中的「末等」;也有人說,它是永嘉現當代經濟的萌芽。
  • 大國工匠,這位莆田人摘得,曾創造金氏世界紀錄
    「大國工匠」鄭春輝 匠心築夢 傳承經典 「曠世之作能直抵人心,能讓人讀出作品內在的一種與精神相關聯的事物兩幅作品合在一棵樹上創作,《清明上河圖》可謂是莆田木雕技法的集大成者。之所以選擇兩岸故宮所藏版本作為創作的藍本,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說道:「寓意兩岸同根同源,期盼兩岸早日團圓。」《清明上河圖》「致廣大,致精微」,採用鏤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山川、城牆、街巷、橋梁、房屋和店鋪一一浮現,平面畫作立體呈現,原作中2275個人物,每個人物大約1寸高,雕刻起來卻需要100多刀。
  • 棉痴王增福 30年堅持技術革新,棉被彈出一段佳話
    見識過彈棉花的人都知道,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手藝活,從早到晚忙活十幾個小時才能彈出一條好棉被。  在台州仙居,有一位名叫王增福的企業家,已年屆七旬,卻從一名彈棉匠開始,30多年時間堅守棉被製造。展館裡展示著從鳥兒築巢取暖,到棉紡織家黃道婆的紡織工具,還收藏了王增福年輕時用過的彈棉弓,還有一面牆上是世界上各種材質被子的展示對比,都在告訴前來參觀的人,他對棉的痴愛。  回憶起自己的創業故事,老王感慨頗多。16歲那年,王增福因家境貧窮隻身去大西北闖蕩,身上只背了一床棉被。陪伴他度過一個個寒夜的棉被,也影響了他一生。四年後,王增福回到家鄉,開始自製彈弓、彈錘學做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