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看在眼裡令人發燙的歷史片段!一個是在會計界引領時代、叱吒風雲的安達信,另一個是屹立美國的「能源帝國」安然;卻都突然在「花樣年華」的日子裡如泡沫般破碎,一代巨擘轟然倒塌!傲立世界會計的「五大」眨眼間成了「四大」,安達信「失落」,安然也隨之「隕落」;從鮮活到枯萎,「雙安」讓眾人的眼球看盡了震撼。天使墮入地獄,折翼之後仍在哭泣,風風雨雨多少年,一步錯,步步錯,終致滿盤皆輸!機會令人心動,風險令人膽寒,貪念令人冒險,成功也能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翻開眾多書籍,查閱廣泛信息,搜集海量資料,驚訝地發現眾人對於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介紹通常是這樣一個開頭:「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ArthurAndersen),成立於1913年,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2002年因安然事件被迫退出審計業務領域。」
寥寥數語,任你一個陌生的看客,如何能明白安達信曾經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巨人!
20世紀初期,整個美國僅有兩千多名註冊會計師。1908年,年僅23歲的亞瑟·安達信(ArthurAndersen)成為美國伊利諾斯州最年輕的註冊會計師;1913年,亞瑟·安達信和普華會計師行的克拉倫斯·德萊尼(ClarenceDelaney)在芝加哥創立了安達信公司(原名Andersen Delaney & Co.)。
當時的會計師大多從學徒做起,在堆積如山的帳冊中苦熬多年才能出頭,而所謂會計師的工作也僅限於核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這些正是傳統的會計師角色。然而,安達信卻有著更深遠的見解,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一流的會計師應該為公司客戶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報告,幫助其解決管理上的日常問題。不久,美國國會通過了所得稅法,給會計師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安達信利用這個契機,將審計納入了公司的運營,並以自己的服務信念,迅速將公司發展壯大。傳統會計在他手上被順利「顛覆和轉型」。
「即使傾芝加哥全城之財富,也難以誘我讓步。」面對一個重要卻有「問題」的審計客戶,安達信即便是正處於「無現金支付工資」的情況下,也毅然這樣堅定地說。1914年,這時候的安達信年僅29歲。然而,亞瑟·安達信卻也贏得了作為一個會計師應有的聲望。
1915年,安達信要求一家輪船公司在公布其資產負債表時,對一艘貨輪的沉沒而造成的成本進行披露——儘管這發生在這家輪船公司的財政年度之後,但在安達信籤署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之前。這是歷史上首次有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要求用這樣的標準進行披露,以保證財務報表的準確性。
由於這種專業化特色及一貫對客戶採取嚴格標準,安達信公司很快贏得公眾的信賴。1918年,隨著德萊尼的退出,公司也正式改名為Arthur Andersen& Co.並迅速在美國擴張。
1947年,亞瑟·安達信的去世引發了安達信家族對公司所有權的分歧逐漸「白熱化」,公司一度陷入窘境,幾近破產。後來由安達信的學生倫納德·斯帕切克(Leonard Spacek)繼續將公司團結在一起,建成一家主要業務為審計和諮詢的公司。
在領導和管理公司的過程中,斯帕切克向眾人展示了其獨到的創見性以及在商務操作方面的創造性。在他的任期內,1947年至1963年,安達信公司收入從1950年的800萬美元迅速增至1億3千萬美元,曾一度穩居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首。
在斯帕切克掌管公司期間,安達信繼續保持了其保護公眾利益的姿態,發揚光大了亞瑟·安達信開創的「誠信高於利潤」的傳統。堅持使用嚴格的會計標準,甚至犧牲本公司和其它公司的利潤也在所不惜。這些業績的直接結果是使安達信公司成為了世界上最大、最受尊敬的專業性服務機構之一。
1952年,安達信諮詢業務開始出現,但外界對於該公司為企業既提供會計財務審計,又提供諮詢服務而懷疑其可能喪失公允性,市場的懷疑使得公司最終分拆為主營會計業務的安達信公司(Arthur Andersen)和主營IT諮詢業的安達信諮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到了90年代,安達信諮詢收入增長遠遠超過安達信。難抵誘惑,安達信開始鼓勵自己的諮詢部門承接業務。
到1997年,安達信諮詢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諮詢公司,而安達信的企業諮詢業務也已經躋身全球第十四名。但是從1997年開始,一直到2000年,安達信諮詢和安達信經歷了一段漫長的訴訟,雖然安達信諮詢更名為埃森哲並完全脫離安達信,但長期的訴訟費也使安達信公司業務損失慘重,在「五大」中只能敬陪末座。
隨著安達信諮詢的收入壓力陡增,公司對諮詢業務越來越重視。這現象也曾被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豐厚的諮詢收入使審計師喪失了挑戰管理當局的勇氣。」
在經歷痛苦的分拆之後,安達信在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當中由排名第一降至最末。禍不單行,從1993年起,安達信實際上就已經因捲入多起會計醜聞而接二連三地受到美國證監會(SEC)的調查。在「五大」中,安達信由於審計問題與集團訴訟股東達成的和解次數和金額是最多的。
史上最為著名的財務醜聞當屬「安然事件」。16年時間裡,從安然公司成立之初便是安達信為其審計,並為其提供內部審計和諮詢服務。2001年,安然公司付給它的5200萬美元的報酬中,一半以上的收入(2700萬美元)是用來支付諮詢服務的。安達信與安然公司之間擁有源遠流長的利益關係。安達信的一個僱員說:「安達信休斯敦辦公室的太多人得到了安然的好處,如果有人拒絕在審計報告上簽字,他馬上就得走人!」可見其物質利益關係非同一般。
利益驅使安達信幫助安然造假。2001年10月,安然重新公布了1997年至2000年期間的財務報表,結果累積利潤比原先減少5.91億美元,而債務卻增加6.38億美元。安達信為之辯解說:這是因為安然在股權交易過程中將公司發行股權換取了應收票據。這些應收票據在公司的帳本上記錄為資產,發行的股票則被記錄為股東權益。按照會計原理,在沒有收到現金前不能記作權益的增加。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安達信執行長貝拉迪諾承認,安達信確實判斷失誤,以致縱容了安然在會計方面進行一些違規操作。正是在安達信「失職」的情況下,安然可以將數億美元的債務轉至不見於公司資產負債表的附屬公司或合資企業的帳上,從而使債隱藏在財務報表以外,同時又將不應記作收入的款項記作收入,以這種偷梁換柱的造假方式虛報公司盈利。
2001年12月,安然宣布破產。2002年1月,安達信承認銷毀文件。安達信公司在安然醜聞事發後毀掉了相關文件和電腦記錄,從而開創了美國歷史上第一起大型會計行受到刑事調查的案例。
2002年3月21日,安達信(香港)和安達信(中國)宣布加盟普華永道,安達信被拆掉第一塊磚。緊接著俄羅斯安達信宣布併入安永;紐西蘭安達信也宣布併入安永;加拿大安達信宣布與普華永道進行合併談判;西班牙安達信也宣布脫離全球體系。安達信(新加坡)、安達信(菲律賓)、安達信(臺灣)的業務併入安永;安達信(日本)和安達信(泰國)等併入畢馬威。
2002年4月3日,安達信國際任命安達信(法國)負責人阿爾多·帕多索為新的CEO,安達信的稅收諮詢業務也在4月底正式併入德勤事務所,安達信宣布裁員7000多人,佔美國人員的四分之一;前後不過4個多月的時間,安達信(美國)從呼風喚雨的業界「巨無霸」變成眾叛親離、甚至自身難保的「泥菩薩」,等待它的除了5月份開庭的官司,還有破產或者被吞併,其最好的結局恐怕也是「死緩」。
2002年6月15日,安達信被法院認定犯有阻礙政府調查安然破產案的罪行。安達信在陪審團作出決定後宣布,從2002年8月31日起,停止從事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此後,2000多家上市公司客戶陸續離開安達信,安達信在全球的分支機構相繼被撤銷和收購。2001年財政年度,它的全球營業額為93.4億美元,代理著美國2300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佔美國上市公司總數的17%;在全球84個國家設有390個分公司,擁有4700名合伙人、2000個合作夥伴,專業人員達8.5萬人。
安然公司的破產欺詐事件的揭露,在美國朝野引起極大的震動。案件涉及一大批政府要員和國會議員,並將使教師、消防員和部分政府僱員的退休基金損失10億美元以上,還涉及分布在84個國家和地區的安達信的8.5萬員工(我們想,是否也應當包括當時的中國安達信在內)。這是一件官商勾結、欺詐民眾的大案。美國《商業周刊》說:「這場金融災難的影響遠遠不止一家大公司的破產。這是一場大規模的腐敗。」文章指出:「投資者的信心是我們整個經濟成功的關鍵」,「安然事件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們的信念」。美國證管會前主任雷維特說:「美國資本市場的基礎已被毀壞。」
美國的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在1748年寫的《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中,十分明確地提出三個「切記」,即:「切記,時間就是金錢」;「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切記,金錢具有孳生的繁衍性」。在論述信用就是金錢時,他說:「假如一個人的信用好、借貸得多並善於利用這些錢,那麼他就會由此得來相當數量的錢」,「借人的錢到該還的時候一小時也不要多留,否則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錢袋就會永遠向你關閉。」他強調說:「影響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瑣屑也要注意。」這些都說明,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有了信用,等於擁有一筆財富,就有可能賺到更多的錢,信用就是金錢。
在安然、安達信事件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皮特在一份提交給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證詞中說,美國證券交易系統長期以來存在著一些嚴重缺陷,而現在是該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皮特說,為了保證公司信息的及時披露和財務報告更加清楚明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還需對部分規則作調整。更加完善的會計標準和能夠嚴格監管會計師的新系統也正在商討之中。皮特還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與立法人員和證券公司一道制定新規則。依照新規則,分析師們的投資建議將更加透明。
2005年5月31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安達信公司妨礙司法的判決,認定先前判決缺乏充分證據。也許對安達信而言,3年後雖然終於等到最高法院為其翻案,但實際意義可能將只限定於「還其清白」的範疇。
雖有安然事件的前車之鑑,但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醜聞層出不窮,不禁令人懷疑:在利潤壓力下,會計行業聲稱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所剩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