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向比較了多款保險產品、仔細研讀計劃書和樣本條款、與保險經紀人不斷溝通後,2016年底,姚瑤最終決定將香港某保險公司的重疾險作為家庭的第一份保單。
讓姚瑤印象深刻的是江蘇衛視的熱門節目《緣來非誠勿擾》曾經來過一個在香港賣保險的男嘉賓,聲稱自己從頭到腳都投了保險。追過TVB港劇的「80後」更是對「保險」二字如雷貫耳,劇裡劇外都能看出香港社會保險的成熟度,江華等明星甚至改行賣保險去了。
姚瑤一家三口的終身重疾險年繳費額共計3萬元,繳費期20年。保險經紀人Linda是姚瑤中學校友,小好幾級,1989年出生的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專業是公共政策,畢業後加入香港某保險公司的團隊,給姚瑤的第一印象是聲音非常甜美。
「你看那兩個人等不及,直接下車過關了。」早晨7:30,深圳皇崗口岸的過關車輛已排起長龍,一輛掛深港兩地車牌的商務車上,香港司機亮仔斜瞥著車窗外穿梭在車隊中的一對中年夫妻對姚瑤說,「他們肯定也是去買保險的,這個點趕時間過關的都是去買保險。」
2005年起,中國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前往香港購買保險,12年來,投保人數和保額不斷攀升。即使2014-2015年間,香港人與大陸遊客衝突不斷加劇,依然沒有影響赴港購買保險的上升勢頭。
香港保險業監理處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達489億港元,較2015年、2014年同期分別增加132% 和189%,佔2016年前三季度全港新造個人人壽業務總額(1323億港元)的37%,而這一佔比在2014年2015年分別為20.3%和21.7%。
大陸人購買香港保險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親朋好友推薦的香港保險經紀人。向大陸銷售保險的經紀人,多數像Linda一樣,是香港留學後留港工作的大陸學生,或者移民香港加入保險行業的大陸人。他們與大陸客戶用微信溝通,一般不進行主動推銷,會在朋友圈推送一些理財和健康保障方面的文章。
「你哪兒的?」
「江蘇的。」
「我山東的。」
在香港某保險公司的掛牌醫務所,隨時可聽見天南地北的嘮嗑。
「你說30多歲的人,哪能啥毛病沒有呢?」張先生剛剛完成抽血,夫妻倆帶著4歲的小女兒從北京來,他們的香港保險經紀人也操著一口京片子。他剛開始接觸商業保險,聽說不少朋友買香港保險,就訂機票過來了。「來買保險,也當來旅遊吧。」張先生說。
經過幾番改期,姚瑤一家終於確定了赴港行程,周五晚上動車到深圳,周六過關買保險。
Linda給姚瑤列了個清單和行程安排,根據夫妻倆提供的體檢報告,姚瑤需要在香港的診所做乳房、子宮超聲波以及血液檢驗,丈夫也被安排了測量血壓。「沒關係,例行檢查,按你們的情況基本上都不會影響保單通過。」Linda解釋道。所有這些檢查的費用,均由保險公司承擔,因為周末人數較多,保險公司自有的醫務所排不開,夫妻倆除了公司醫務所外,還要另外再跑兩家有資質的私人診所方能完成所有檢查。
香港法律規定投保人、及18歲以上的受保人必須親赴香港籤單,保單方才有效。考慮到這次投保的產品贈送的號稱價值6000港幣的「myDNA」測試需要現場取樣,姚瑤決定把不到兩歲的兒子也帶去,Linda很貼心地主動提出安排一輛車將姚瑤一家從深圳的酒店接到香港。「你們帶著小孩,還可以在車上補補覺。」Linda在微信裡說。
「周末早晨一定是高峰期,特別臨近春節,往來香港機場的客流大,你們9:30要到銅鑼灣太趕啦。要不是你朋友,這種周六早晨的單我們是不接的,寧願在家睡大覺。」姚瑤和丈夫拉著兒子推著箱子遲下來了幾分鐘,司機亮仔顯得有些不高興——儘管他出於南方人典型的服務意識還趁著等待的工夫給他們帶了早餐。
從深圳到香港,這趟最終實際用時兩個半小時不到的行程,Linda支付亮仔1000港幣。按亮仔說,平時的價格是900港幣。
香港保險代理人根據客戶投保產品不同,所得到的佣金比例及折算方案也不同。網上盛傳的在香港賣保險期繳保單,佣金能達到客戶首期保費的80%也許太誇張,不過第三方中介能達到50-60%甚至更高並不稀奇,保險公司直接僱員扣除行政成本到手的會少一些。
早上9:10到銅鑼灣保險公司醫務所附近,臨下車前,姚瑤問亮仔,「你買保險嗎?」
「我的保險都交斷了。沒錢的時候先停的肯定是餓不到的事,所以就停保險咯。」亮仔頭也不抬地翻起報紙的六合彩。
「您是否對要籤訂的保單完全了解?」
「您是否是自願投保?」
……
在香港保險公司的見證室,姚瑤夫妻和經紀人一同到場,一位衣著舉止大有港片「金融人士」派頭的工作人員用IPAD播放講解視頻,並請他們確認籤字。整個過程都被留存了影像。
就在同一時刻,姚瑤加入的保險理財群裡討論得熱火朝天,一名叫「紅紅果」的網友不斷拿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不要買保險:理賠難。「去年家裡人得了重病,結果不給理賠,後來我把全家人的保險都退了,只拿回很少的錢。真的,都是坑,除非你是很專業的人士,普通人根本看不出來。」
「保險不是什麼病都陪。現在政策規定的要保大病類型,例如心梗、腦梗,在內地各個保險公司的重疾產品裡都有保障。大眾患病比例較高,且需要花費大量金錢去治療的,政策才會把它們列入必保項目,所以購買保險和申請理賠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疾病範圍和免責條款。」在某保險公司工作的金先生說。
無論是香港還是大陸,對重大疾病的定義都是一致的,即醫治花費巨大,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其家庭生活的疾病,所保的重疾種類也大同小異。
但購買時,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仔細甄別。例如香港保險經紀人介紹產品時一定會提到的所謂「內地不保的原位癌」和「早期重疾賠付」,其實具體的原位癌發生器官和早期重疾類目,不同保險公司差異明顯,比如年輕女性容易患的甲狀腺癌就只有極少的公司有賠付,有的還需要附加購買早期重疾保障。
保險行業的利潤來源是:死差、費差、利差。
作為企業,一個保險公司的首要目的是生存,即盈利。保險公司不做賠本買賣,每出一個新產品,都會讓精算師計算這款產品在市場上投放的賠付比例、退保比例、到期給付比例等,綜合考量能不能盈利。
「如果一款保癌症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上,每份只賣100元,一共1000人買了,收了10萬元保費,結果賠了2人,賠付保費40萬,那保險公司靠什麼活著呢?」金先生把鍵盤敲得啪啪響。這樣的賠錢買賣保險公司是不會做的,也不可能會有這樣低價的產品面世。
愛泡咖啡館的小蘭開始少喝咖啡和茶,改喝更健康的水或果汁。買了終身重疾險之後,她在年度例行體檢裡「肆無忌憚」地增加了好幾個從未選擇過的檢測項目,活了30幾年才發現自己居然有輕微地中海貧血,於是開始修正日常習慣。
對於小蘭來說,購買保險的經歷更像是對自己健康的重新認識。意識到隨著年齡增大,健康型保險的保費將呈指數上漲(說明患病機率增加了),意識到肥胖高血脂焦慮症等原本不以為意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被拒保。「疾病不可控,很大部分受生活習慣、生存環境及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後兩者也許改變不了,但前一項應該試著改善。畢竟,老了嘛。現在連夜都熬不起啦。」
姚瑤心裡總覺得,工作勞累和一段時間內對保險的一頭熱佔用太多精力和休息時間,是導致第二個寶寶離開的重要原因。不容忽視的是,如今確實越來越多地聽到保胎、胎停育、流產之類的事情,記得她懷第一胎時那個產科主任曾說過:「現在胎不好的比以前多太多了,環境汙染、食品汙染啊。」
姚瑤明白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不能指望買一份終身險就能終身無憂,但她覺得只要把條款儘可能研究清楚,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那麼保險似乎是一種兜底的方式。
以往,姚瑤總覺得每年的體檢是一件麻煩事,選項目也是隨便一個價格差不多的基礎套餐了事,就如同小時候考完試總希望考卷被一把火燒掉,潛意識裡是不願意面對報告提示出的那些或大或小的問題。
今年她根據自己的狀況和需要,認真了解各個檢測項目的內容和作用,第一次不再使用千人一面的「套餐」,而是有針對性地增減了不少項目。她調整了自己的食譜,購買食物前學會至少簡單瀏覽一下「成分」,買了運動手環,開始正視自己一個瘦子卻血脂偏高的事實。
2017年春節,姚瑤全家自駕出行,她仔細甄選了幾款同類產品,不顧老人的不解給每位成員都買了旅行意外險。第一次老人小孩共同出行,行前她到處借鑑經驗,幾乎考慮到了所有可能發生的惡劣情況,做了充足的行李準備和合理的行程安排。
保險是未雨綢繆,而中國人是忌諱談疾病和死亡的,以及其他所有未知的不幸,仿佛你不去談它就不會發生。
姚瑤和自己的保險經紀人談論得最多的就是「死」、「癌症」、「末期疾病」、「車禍」乃至「自殺」等。「如果我不在了,那我兒子保單的投保人權益由誰繼承?」籤單前一刻,她還在問。
邊生活邊考慮著最壞的情況,他們好像換了一種生活觀。
註:以上人物均為化名
教師,生於上世紀80年代,土生土長廈門姑娘(婦女)。喜歡寫小說,愛四處走,從小立志寫出很棒的故事,但蹉跎十多年總少毅力,理想遠未達成,希望藉由「破繭」重拾寫作熱情。已在豆瓣閱讀上架多部作品集。
三明治小程序上線了,用另一種體驗,閱讀三明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