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缺失父愛的少女,愛起來會有多瘋狂?

2020-12-24 蕭硯歌

1922年,茨威格躲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寧靜的住宅裡,潛心筆耕,寫下了堪稱「獨步武林」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時隔一年,遠在俄羅斯的高爾基讀完這篇小說後,竟激動的難以自制——「絲毫不感到羞恥地哭了起來」。他立刻動筆給歐洲版的「我的朋友胡適之」——羅曼·羅蘭寫信詢問這篇小說的作者,並向其表達自己的傾慕之情:

「這是一部驚人的傑作……請向他轉達我對這個出色的短篇的由衷讚賞。這篇東西好極了,它深深地打動了我。」

近百年過去,這部小說不止打動了像高爾基這樣的大文豪,也讓無數普通讀者為之潸然淚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那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啊!一個女子在內心深處那種強烈欲望的指使下,在那種令人窒息的情感的支配下,不惜一切,任憑感情的渲洩去愛一個男子,沒有反省,毫無趑趄,一往無前,絕不回頭,簡直成了愛情「偏執狂」。

陌生女人的偏執心理,實際上就是一種畸變的心理,是她自陷於「我必愛他」、「我要愛他」之中而無以自拔的結果。

小說中,女主人公把自己一生的愛都壓縮在一封信當中。從她信中的描述,可以探索到她的心路歷程,追溯出她這種畸變的愛情心理形成和發展的軌跡,也可一睹她對愛情的執著是何等瘋狂。

01 畸變的愛情心路:「戀父情結」在陌生女人身上的投射

陌生女人為何會如此偏執地愛上大他12歲的作家R?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愛欲既有生理的基礎,同時又有心理的根源: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或內驅力是「力比多」,即被包裹在潛意識和本我中的性本能,它成為決定人的行為的巨大能量。

他認為,從童年時期開始,人的情感衝動常常被壓抑,並在無意識中形成某種「情結」。比如,男孩都有弒父娶母的心理傾向,即「戀母情結」;同樣,女孩也都有弒母嫁父的情結,即「戀父情結」。

小說裡的陌生女人自童年起就是一個孤獨的孩子,父親早逝,未得到過父親的細心照顧和關愛,也沒有任何可以信賴的人,這種經歷在她的無意識中形成了極大的創傷。

喪父的傷痛無意中給她留下一個需要父親的印跡,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強烈的欲望,就是不顧一切去抓住一切可以代替父親的人。

同名電影劇照:徐靜蕾導演。下同

當她長到13歲時,早年生活的壓抑、青春期的渴望給她積蓄了充分的能量,使她迫切地需要為內心深處鬱積已久的情感的傾洩找到一個突破口。於是在遇見作家R這個集「父親與情人」於一體的人物時,便以洶湧的方式噴湧出來。

當這位作家R隨意地以溫暖、柔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並對她甜蜜地微笑了一下時,少女的心靈深處即產生了感應,在她身上,女人的意識覺醒了。就在那一天,那一時刻,她的整個心靈都永遠獻給了他。

作家R的出現正好成了少女幻想中的理想人選,當她已把R幻想為類似父親可依戀的人時,她又怎能輕易放手呢?

即便她意識到作家R是個浪蕩子,卻仍願義無反顧地愛他。因為在幻想中,至少她可以在他身上得到追尋父親欲望的滿足,撫平父親缺失的傷痛,把渴望父親的親吻投射到另一個異性上。所以在R先生面前,她是那麼膽小怯懦,恭順馴服,不加反抗地依附於作家R。

作為一個人,具有愛的需求,這是正常的,並且由於人的情感的需求中包含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和眾多的需求對象,所以人的情感取向是多方面的,絕不能滿足於任何一種單一的情感。

為此,像陌生女人這樣,把自己的一切情感都傾注到一個不知名的R身上,就有些不正常了。何況,她暗戀的是一個既不相識又與她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這種特殊的愛情,更是超出常情常理。

可見,陌生女人的愛戀心理,自始就已經具有了一種畸變的色彩。這種畸變心理導致了她的種種怪異行動:

吻作家的手所接觸過的門把手,撿他在進門前扔掉的菸蒂,晚上找出種種藉口跑到街上去看作家的哪個房間裡有燈光,還有自家門上那個小小的圓孔,那簡直就是她「通向世界的窗戶」……

這些行動,不僅把她對愛情的瘋狂痴迷狀刻畫的活靈活現,又展現了她在畸變心理下所感受到的「愛」的幸福。正是這種「愛」的幸福,更加強了陌生女人的偏執。

後來,少女隨母親改嫁去到異地,但她對R的愛慕有增無減,正是弗洛伊德所說的:

「無意識的本我(按:代表著人格中最原始的欲望,即性慾望)具有非時間性、非現實性。作為本能衝動一經產生就不再改變,不隨時間流逝或環境變化而變化」。

來到新的環境,她本應使自己與外部現實相適應,轉移、改變其滿足方式,但她仍一意孤行、不改痴情。由於遠離作家R的城市,少女心中的愛慕情結無法投給愛戀對象,從而顯出妄想和強迫的綜合症狀。

她把自己封閉在自我折磨、孤獨寂寞的陰鬱世界裡。她拒絕與人交往,拒絕參與任何其他活動,完全在自我幻想的意識中體驗戀情。如此無視現實的自我存在價值,可見她人格的扭曲、病態:

她這在是用一種虛幻的意識壓抑無意識的本能衝動,使之得到偽裝的、象徵的滿足。

女權主義的代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

「進入青春期的女孩沒有實在的目標,只是在消磨時間。青春在被掩飾的外表下,在等待中消失,她在幻想中等候男人。女孩子甘願屈服在男人的愛撫下,屈服在男性溫柔的權威下,從中重現父親懷抱的安全感。」

陌生女人這種從一而終的愛情,正是源於她童年時期因父位缺導致的「力比多」的壓抑和在作家R先生身上的釋放,這是「戀父情結」投射其身的直接表現,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陌生女人為什麼會愛得如此痴狂,以致畸形了。

02 愛欲的升華,卻是無悔的苦果

茨威格筆下的人物,往往是情感渲洩式的,從來沒有沉思和反省,情感的激流一旦發出,就像山洪爆發,一瀉無餘。

在小說中,茨威格描寫了命運女神的多次暗示:第一眼就讓少女察覺到作家身上的雙重性;不斷讓她看到作家與眾多女性的交往;在少女的激情之火越燒越旺時,讓她離開維也納;在臨行前那個漫長而可怕的一月份的寒夜,又讓她聽到「輕輕的、嬌滴滴的笑聲,絲綢衣服的寒率聲」。

無情的事實本該使少女猛醒,然而畸變的心理卻使她的痴迷有增無減。非正常的愛戀心理,自然不會結出正常的果實。這是一顆苦果:女人飲著自釀的苦酒,卻從中品出了「甜味」。

在遠離R先生的兩年,她更固執地把自己關在自我折磨與孤苦伶仃的晦暗的天地裡,整日的悲傷,甚至見不到心上人的每一點悲哀也讓她陶醉。在她刻意的自陷、有意識的培養下,畸變心理得以進一步發展,以至惡性膨脹。

愛與被愛,本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感情需要。隨著年歲的增長,陌生女人懂得了當年那個小姑娘所不懂的東西,一個強烈的欲望在衝擊著她:

「委身於你,把自己獻給你」。

與俄狄浦斯王積極採取行動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樣,她也積極行動起來。終於,在一個迷霧朦朧的夜晚,如願以償地回到了維也納。

從此,無論大雪紛飛還是寒風凜冽,作家住所前的街上總會站著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於是,有了相遇,有了三次在陌生女人看來是銷魂的夜晚,也因此有了孩子。

愛,往往可以使一個嫻靜靦腆的處女作出狂熱的越軌行動。儘管作家R始終沒認出她是誰,始終把她當作陌生人,儘管她也感到了失望,但在女人那具有畸變色彩的愛戀心理中,卻沒有一點怨恨,甚至連責怪也沒有,有的只是痴心一片,只是全身心的奉獻。

畸變心理使陌生女人的愛欲升華到一種形而上的高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為自己的愛沒有成為對方的負擔而感到安慰,為自己的死沒有影響對方光輝燦爛的生活而得到慰藉。

03 自陷者的毀滅,熱情過失的代價

人的愛欲是無限的,實現這種愛欲的可能性卻是有限的,這使得人們往往處在愛而不得所愛的永恆的矛盾之中。

陌生女人那無私的愛,令人感動同時也令人悲嘆。可以說,正是由於女人心理上的畸變,才導致了她一生的悲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撼動人心之處,就在於茨威格無意於從理性上去探討這個女子該不該愛的問題,而意在她錯誤的悲劇性選擇反襯那不計利害、不惜犧牲一切的痴情。

是的,這完完全全是悲劇性的選擇。從一開始,少女就清楚明白地知道所愛慕的是何等人士:

「你是一個熱情的,輕浮的,醉心於逢場作戲和冒險的青年」。

以後發生的事,又在不斷為這一直覺的判斷提供依據。儘管如此,她仍然執迷不悟,一味放任自己的感情。

如果說最初愛的產生是因為她的年幼無知,是因為她的「力比多」傾向的話,那麼,正是這種「力比多」傾向,使她的心理產生畸變,使她有意識地讓自己陷於一個單一的情感之中,朝著一個方向極端發展。

她和所有積極發出行動的悲劇主人公一樣,具有明確而具體的行動目的,有著清醒的欲望意識以及行動意志。她只考慮自己的意願,而不顧周圍環境因素,不顧行為對象的態度可能出現的反應。

她跌進了自己的命運,從此墜入萬丈深淵,在愛情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她也從未沒想過自拔。陌生女人為自己的「熱情過失」付出了死亡的高昂代價。

她的悲劇命運與她那具有畸變色彩的愛戀心理密切相關。在作品中,愛的註定不能如願以償和女人對愛的執著追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隨著女人的自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她身上,悲劇色彩越來越濃。她似乎已經失去了理智,只是情感在左右她的行為。

她單憑自己的欲望、意志去一意孤行。她也曾作過努力,也曾試圖掙扎:想方設法接近心上人,不惜以身相許;多次旁敲側擊,希望以此喚起心上人對她的記憶。

然而,動機與結果卻總是悖反,她不僅沒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且她的行為換來的只是自我傷害與自我否定:作家向來只是把她當作陌生人,當作千百次豔遇中的一個。她不斷在印證著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切都被遺忘了,他從來沒有認出自己來!他只當自己是陌生人。

本來,在命運給她第一個預兆時,她就應該逃開,可當時她已陷入「兩難」的困境:愛,那將是一種痛苦的期待、無望的等待,永無止境地等待;不愛,那又「是多麼可怕和空虛啊!」她的生命會就此失去意義。

她無從選擇,又必須選擇。終於,她屈服於命運,把自己交付於命運,在命運的圍牆內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她忍受著來自世俗的壓力,為了生存,為了孩子,充當別人的情婦;多年來,為了愛人,她不願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把那些真心愛她,照顧她,希望與她結婚的好人拒之門外。

人們常說,愛的真諦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不可否認,從悲劇美學的角度說,陌生女人那不求任何報償的愛具有它一定的審美價值,她仿佛在尋求著自身的完善。

但愛情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真正的愛,它是對他人的獻予,不是對他人的佔有,但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卻很少人願意接受。愛,既有生物性,又有社會性;既不合理性,又合理性;既有自我擴張,又有自我克制;既有自我滿足,又有自我戰勝。

在愛裡,人常常會展開著靈與肉、善與惡、理性與瘋狂、理想與現實、失望與希望、利己與利他,歡樂與痛苦、仁慈與殘忍的搏鬥。人在愛的面前,有時是主人,能夠支配自己的情感和命運,有時則是奴隸,表現出理智與意志的力量完全被情感所擺布,只能在愛的面前呻吟與哭泣。因此,在愛的面前,人有時顯得崇高,有時顯得卑下,有時變得很美,有時變得很醜。

也正因為愛情帶有無限的可能性,總是波瀾起伏,極不確定,找不到愛的恆定狀態,文學因此才有審美創造的廣闊天地。

最終,茨威格在小說裡給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結尾:她為情而生,為情而死。

但這詩意的結尾,卻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陌生女人的可悲,作家R自始至終對她沒一點印象,即使在讀完她的信以後,也僅僅是模糊得不能再模糊地記起鄰家似乎有這麼個小女孩……

寫在最後:

這部小說,在我看來就是一曲悽婉動人的愛情輓歌——歌頌至死不渝的愛情的堅貞。

在物慾橫行、愛情墮落成商品、婚姻變成交易的時代,一個少女能愛得這樣忘我,這樣無私,這樣純潔,使人讀後就像在令人窒息的穢氣中嗅到一股清香,在滿地汙泥中瞥見一朵白蓮。

它留給讀者的那份巨大而悠遠的感動,在於陌生女人對愛情的執著,而它雋永的藝術魅力本源在於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永恆的、共同的嚮往。

相關焦點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父愛缺失,直接關係女孩的「情感觀」
    在許多中國的傳統家庭裡面,許多人都會認為,一個家庭養育孩子是母親的責任,而父親只負責賺錢養家,所以在中國的許多家庭當中,許多子女跟父親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所以導致他們經常處於一種父愛缺失的情況,然而對於一個孩子甚至是一個女孩兒,父愛的缺失很容易引起較大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需要的不僅僅是來自於母親的愛,同時也需要父親的愛,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飛蛾撲火的虐戀背後,是男權主義的傲慢
    失望的女人在兒子不幸去世後,寫下一封長信,幽怨纏綿地傾訴了一生對作家的愛怨糾結,在確認自己即將離世的時候,寄給作家。——這就是史蒂芬·茨威格(1881—1942)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所講述的悽美的感情故事。史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詩人、戲劇家。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得太深,是一場災難
    這世上有三種東西越壓抑越強烈:咳嗽,孤獨,還有愛。愛有時候讓人變得孤獨,變得卑微,變得不由自己,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只想讓對方留意到你,看見你的存在。然而,卑微到塵埃裡的愛,是開不出花朵來的。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愛得卑微甚至偏執的女人飛蛾撲火般悽涼的一生。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愛你,真的與你無關?
    一個男人在自己41歲的生日當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來信出自一個瀕死女人之手,寫滿了她對他延續了20年的愛戀,但是男人對此卻一無所知,那個愛了他一輩子的女人
  • 豆瓣7.5《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太愛一個人,註定是場災難
    用「你已春光搖曳,我仍一生舊雪」來形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女主人公一生毫無回報的愛情再合適不過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2005年被徐靜蕾改編成了電影,比起原著的內斂和讓人壓抑的隱忍,電影作為一種表現藝術,讓這個原本只活在書中的女人,在電影的畫面裡真真切切地表現了出來。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部電影,5種技巧,一個女人卑微的愛
    此後,兩人再無交集,直至女人唯一的兒子因病夭折,她才將此生經歷付諸文字,投遞給這個男人,於是有了影片開頭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倒敘的採用,能激起觀眾最大的好奇,再隨著情節的展開,長籲短嘆,身入其境。02、 出人意料——懸念。出彩的影片總是出人意料的,多處懸念的設置,更讓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愛你,與你何幹
    在這場愛情的博弈中,我愛你,卻與你無關。從始致終的熾熱如一,無悔無懼,如此激烈,又純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讓每一個讀此書的人在面見一場愛情獨白戲的時,被一種不可言狀的情緒所牽引,柔軟的心弦遊走在愛與恨的情感邊緣。牽引讀者走進陌生女子豐富絢麗的內心世界。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請原諒我,看不懂這種天雷滾滾的愛情
    十年前,當我捧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我為書中陌生女人的那份痴情,而深深地感動著。多麼可親可敬的女人啊,她愛的如此執著,如此矢志不渝。陌生女人的愛情,不值得致敬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名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高爾基盛讚為:「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 淺析徐靜蕾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敘事技巧
    此後,兩人再無交集,直至女人唯一的兒子因病夭折,她才將此生經歷付諸文字,投遞給這個男人,於是有了影片開頭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倒敘的採用,能激起觀眾最大的好奇,再隨著情節的展開,長籲短嘆,身入其境。02、 出人意料——懸念。出彩的影片總是出人意料的,多處懸念的設置,更讓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 比不愛更絕望的事|史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結束一天的工作,奔波到家已經晚上7點多了。當身體整個的癱在沙發上,那种放松感直達每一個細胞。打開電視搜到了一部徐靜蕾導演的老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部電影改編自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電影因為自身的局限性未能將小說很好的轉化過來,茨威格向來以準確的心理描寫而出名,只要你仔細讀便會在字裡行間裡看到他對人物心理那種不著痕跡的拿捏,真不愧是一個心理大師!
  • 從陌生女人的來信和松子的一生,看戀愛腦的女人會有多可怕
    再者最經典的便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那段話:自尊算什麼,下一次我還會這樣,你的聲音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讓我無法抗拒,經過十幾年的變遷依然沒有改變,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墳墓裡也會湧出一鼓力量,站起來,跟著你走。第一次看到這句入人心脾,沁入骨髓的話是在徐靜蕾、姜文合作的電影裡。配上琵琶語安靜又淡淡幽寂的曲。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演繹一個陌生女人的愛情
    我一直沒有機會長長久久的愛一個人,可能是我的問題,也可能是我遇到的人的問題。 今天下午陽光燦爛,我捧著茉莉花茶,坐在房間裡。我是安靜的,窺著電腦裡逐漸清晰的畫面:在信上蓋上郵戳,自行車輪慢慢轉動,郵遞員掏出厚厚一疊信,男主人公就著一大碗炸醬麵,拆開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時生》《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且以深情共白首
    時生逆著時光回到過去,靠著花屋敷這個一個微小的線索找到了年輕時的父親,時生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父親,他從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過太多的愛情,卻深深揪心於這個陌生女人卑微到塵土裡的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是未成年少女的悸動,是成熟女人的心甘情願,是風塵女子的全心全意,這份不平等的愛裡,她傾注了太多,她這璀璨青澀的青蔥年華,她這一生所有的牽掛與懷念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人最不能幹的,就是愛上愛情!
    以上,便是著名小說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開頭部分。這部小說不算很長,一封信,便是小說的整體,但這封信讀完後,卻讓人如鯁在喉。從小說名字可以知道,這封信是一個女人所寫,對於男主人公R來說,這個女人就是一個陌生人。而這封信,其實算作是這個陌生女人對R的表白信,卻也是訣別信。這是一個單相思的故事。
  • 一部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切入那個陌生女人臨死前的自白,講述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早在陌生女人還是女孩時小心翼翼栽進作家徐先生的愛情裡跟成年女人那種慾火強烈,貪得無厭的愛完全不同作家在陌生的女人臨死前也不曾記住她而她一個沒有成年的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
  • 李健傳奇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傳奇》創作背景2002年的一個寒冷的冬天,李健在他居住的一個北京四合院裡看了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他覺得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一個女人,這樣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傳奇,於是拿起一把吉他寫下這首我們特別熟悉的《傳奇》。結合這樣的創作背景再去聽這首歌的時候,可以看出當中的歌詞能傳神地表現出這個傳奇故事的想要表達的內容,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百變大偵探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招魂儀式答案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百變大偵探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招魂儀式攻略,感興趣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變大偵探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招魂儀式解謎思路分享 而另-一個女孩是女主的遠方親戚,從另一個城市過來的。R先生劇本中顯示藍色發卡女孩給金髮女孩指路,那一定是女主給親戚指路,所以女主是藍色發卡的女孩。 少女的那次相遇一一郵差 劇本可知,女主一直暗中觀察R先生,對R先生的一切了如指掌(第--幕),一定會知道他每天都換衣服,不可能在早上拿前一天穿過的衣服給他。所以貂皮大衣的少女不是女主,琥珀吊墜的才是。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愛你,不過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
    上周末的時候,專門跑到杭州和朋友一起在杭州蜂巢劇場看了由孟京輝導演,獨角戲女王黃湘麗主演的話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看話劇之前,我沒有看過這本書,更沒有看過有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但是,在看了話劇之後,我再回看這個題目,就感覺心如刀絞,萬分悲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從始至終,女主角都不曾在W先生中心中留下過一絲痕跡。
  • 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痴痴的愛著你,你卻渾然不知……
    最早知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篇小說其實是因為同名的電影,哪一年上映的已經忘記了,只曉得這片子當時的導演是徐靜蕾,因為大家給他冠以「才女」的名號,又是「四小花旦」之一(其餘三人為章子怡,趙薇,周迅)盛名之下自然少不了許多擁躉,而我當時也算是其中的一個。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不要讓兩個人的愛情淪為一個人的獨角戲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不要讓兩個人的愛情,淪為一個人的獨角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在20世紀初寫的一部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當年發表時就引起很大反響。小說以書信的形式,訴說了一位女孩從13歲開始,終其一生,不計後果默默地愛慕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