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在國內交流時,有學者和學生常問關於研究生佔在校學生數比例方面的問題,也聽到有關討論研究生比例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科研和辦學質量問題。我未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當我被問及這些問題時,常常以加州大學為例,並通過與美國私立大學比較來闡述我的觀點,也就是在一些頂尖的私立大學,如哈佛、斯坦福等,研究生比例確實很高,質量也很好,而公立大學的研究生比例普遍較低,總體質量也會差一些。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與辦學質量是有一定關係的,因為,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承擔大學的相當一部分教學(助教)和科研工作,除了他們本人對研究和教學的貢獻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尤其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量,使他們有較多的時間思考和探討更加深層次的教學和科研問題。這也是我在美國讀博士時擔任教學和研究助理的親身體會。另外,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說,研究生比例高也有助於學科獲取更多的人力和財力資源資助,對學科建設和發展也是有幫助的。當然,研究生比例也可能不是關鍵因素,一些私立大學的研究生比例很高,但質量卻不夠卓著,而一些公立大學,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等的研究生比例相對較低,但辦學質量卻是名列前茅的。
針對上面的問題,我查看了網絡以及有關文獻庫,但很遺憾,一直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研究。為此,我查看了加州大學各分校、《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美國國家大學排名(US News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以下簡稱NUR)以及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的相關數據,並對研究生比例與大學排名之間的關係做了一些簡單的分析,也基於這些結果進一步闡述我對上面這個問題以及研究生教育的一些判斷和思考。現通過公眾號分享,期待與讀者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加州大學系統以及各分校的學生組成變化
加州大學系統及其各分校從1999年到2019年的學生組成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具體數據見下面的圖):
20年來,加州大學系統的學生規模從17.8萬增加到29.1萬,增加了63%。各分校的在校生規模都有大幅度增加,其中在1999年規模較小的分校(如UCR、UCSC、UCSD等)的增幅超過1/3。目前,UCB和UCLA的規模最大,在校學生數超過4萬;UCM是2005年建立的學校,學生規模比較小,不到9000學生;UCSF只招收研究生,在校學生不到2000人;其他分校的在校生數在2.5萬到4萬之間。
加州大學系統的研究生佔在校學生數的比例大約是18%,在過去20年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但各分校的研究生比例變化較大,其中三所「旗艦」分校(UCB、UCLA、UCSD)的研究生比例相對較高,UCLA達到26%,UCB是25%,UCSD是19%,其他分校的研究生比例都在16%,或者低於這個比例,UCM的比例不到10%。在所有大學系統的研究生中,學術博士生的佔比較高,超過所有研究生數的一半。
加州大學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關係
下圖展示了加州大學各分校的研究生比例與三項排名的關係。排名包括《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美國國家大學排名(US News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以下簡稱NUR)、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以及《華盛頓月報》(Washington Monthly,下面簡稱WMR)的大學排名。選取這些排名主要是因為收集數據比較方便,我可以直接從我們出版的《加州大學年度問責報告》中摘錄相關數據。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我認為排名並不能全面反映大學的辦學質量,加州大學也不支持任何排名。但與此同時,我也認同排名所具有的價值。如果數據可靠、方法科學,基於不同排名的指標確實也能說明大學在某一方面的成效和質量。
在NUR中,研究生比例較高的UCLA和UCB分校的排名都比較靠前,分別是第20和21名;其次是研究生比例居中的四所分校(UCSB,UCSD,UCI和UCD),排名在35左右;研究生比例較低的三所分校(UCR,UCSC,UCM)的排名都比較靠後,在85-100之間。
在ARWU中,UCB和UCLA的排名同樣很靠前,分別是第5和11名;其次是UCSD,排名是第18;UCSB、UCI和UCD的排名在40-100之間;與NUR的排名相似,研究生比例較低的UCSC和 UCR的排名都在120名之後;UCM的排名更加靠後。
WMR對加州大學幾所分校的排名結果與上面的兩項排名結果略有不同。研究生比例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UCSD和UCD超過UCB和UCLA,分別排在第7和第11,而UCLA和UCB則排在第12和20名。與上面的排名結果相同的是,研究生比例較低的UCR、UCM和UCSC仍然排在後面。
顯然,研究生比例與排名是有相關性的,但究竟有多大的相關性,僅靠加州大學的數據似乎也不能說明問題。
美國NUR排名百強大學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關係
下圖展示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NUR)排名的前百強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關係。圖中每一個「圓圈」代表一所大學,「圓圈」的大小顯示在校學生規模,「圓圈」越大,在校學生越多;「圓圈」的顏色代表數據分析結果,也就是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關係。左上方藍色代表「高比例,高排名」的大學方陣,總共有31所大學,佔33%;左下方淺綠色代表「低比例,高排名」的大學方陣,總共有20所大學佔,20%;右下方橘紅色代表「低比例,低排名」的大學方陣,總共有39所,佔39%。右上方紅色代表「高比例,低排名」的大學方陣,總共有10所大學,佔10%。圖中簡單的可視化數據顯示,研究生比例高的大學都集中在深藍色的「高比例,高排名」方陣,而更多的研究生比例低的大學則集中在橘紅色的「低比例,低排名」的大學方陣。大學的發布從右下方到左上方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線性關係(淺藍色虛線),也就是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關係。主要結果總結如下:
排名在前10名的大學中,除了一所大學(Princeton)的研究生比例是36%外,其他所有大學的研究生比例都超過50%,而且都是私立大學,規模相對較小。
研究生比例超過50%的大學中,只有兩所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enver)的排名在50之後。
在研究生比例大於35%(所有大學的平均比例)的大學中,3/4的大學排名在前50,只有1/4的大學排名在50之後。
研究生比例低於30%的59所大學中,沒有一所進入前10名,也只有1/3的大學進入前50名。
另外,在學生規模比較大的大學,研究生比例傾向於比較小,排名也有靠後的傾向。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規模較小的大學大多是私立大學,而規模較大的大學多是公立大學,比如排名在20左右的UCLA和UCB的在校學生都在4萬以上,而研究生比例都低於30%。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總體上來看,研究生比例與大學排名確實有一定的相關性,也相信與大學的質量有一定關係,但這不是決定大學質量的唯一因素因素。圖中展示的數據分析結果也顯示:(1)有很多研究生比例低的大學排名超過了研究生比例高的大學排名,且數量也不少。例如,有10所研究生比例低於35%的大學排名在前30名,超過了19所研究生比例高於35%的大學的排名。(2)排名相同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變化也很大,例如,排名在40左右的8所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變化就非常大,最低的只有20%,而最高的達到50%。又如,在排名為80的8所大學中,研究生比例的區間為8%-67%,差距更大。(3)研究生比例相同的大學的排名變化也非常大。比如,研究生比例在50%左右的大學有15所,其中4所大學的排名在60之後,比其他11所大學的名次至少落後20個次位。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面的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結果,我利用線性回歸方程對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好久沒有做這樣的分析了!統計學是很有魅力的! 「A single death is a tragedy; a milliondeaths is a statistic.」——Joseph Stalin)自變量為「研究生比例」、「大學規模」和「大學類別」,因變量為「排名」。結果闡述如下(下面第二幅SAS統計軟體的輸出圖):
將三個因變量分別輸入三個回歸方程模型時,三個月變量與自變量存在顯著性關係,但「大學規模」和「大學類別」兩個模型的擬合度都比較差。如果將三個因變量同時輸入一個回歸方程模型時,只有「研究生比例」與「排名」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他兩個因變量都沒有顯著相關性。也就是說,在三個變量互相控制的情況下,只有「研究生比例」對「排名」有影響,這個結果與前面分析的加州大學以及美國百強大學的結果是相似的。
因為,從統計學意義的角度來說,「大學規模」和「大學類別」與排名沒有顯著關係,所有回歸方程的矯正R方(Adjusted R-Square)實際上反映的是「研究生比例」預測排名的能力。這個值是0.3364(見圖中右下角),也就是說「研究生比例」可以預測33.46%的NUR排名的變化。這個比例還是很高的,進一步說明研究生比例與NUR的排名是顯著相關的(分布圖展示了模型的擬合度,總體來說模型的擬合度很好,也就是說數據是適合利用回歸方程建模的。結果也是可靠的。)
ARWU全球排名百強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關係
下圖展示的結果同樣顯示了ARWU全球百強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存在一定關係。例如,研究生比例超過35%的大學中,大約有2/3的大學排名在前50;排名在後50-100之間的大學中,絕大多數學校的研究生比例低於35%。這個結果與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但大學在四個方陣上的可視化分布圖也顯示,二者之間的關係要比上面分析的NUR美國百強大學的研究生比例與排名之間的相關性弱很多。大學的發布在淺藍色虛線中部向右下和左上方向延伸的程度較大。
中國有六所大學躋身ARWU的百強大學,分別是清華(CHN-TH)、北大(CHN-PK)、浙江大學(CHN-ZJ)、上海交通大學(CHN-SJ)、中科大(CHN-ST)和復旦大學(CHN-FD)。這四所大學的研究生比例都高於所有大學研究生比例的均值(35%)。清華與具有同等研究生比例的大學相比,排名靠前(比例49%/排名29);北大與具有同等研究生比例的大學相比,排名居中(比例51%/排名49);浙大(比例45%/排名58)、上海交大(比例53%/排名63)、中科大(比例52%/排名73)以及復旦大學(比例42%/排名100)與同等研究生比例的大學相比,排名略靠後或靠後。
對研究生教育規模拓展的幾點思考
生源問題:培養優秀的研究生,生源是第一要素。美國頂尖大學有非常豐富的優質生源,除了頂尖研究型大學培養的優秀本科生外,很多文理學院的本科教育也很棒,所以儘管一些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比例較低,但優秀本科生的基數還是很大的。另外,全球各國頂尖大學也遠遠不斷地給美國頂尖大學輸送優秀本科生,為美國研究生教育錦上添花。所以,發展研究生教育、調整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組成比例,必須考慮高等教育的整體和願景發展戰略,尤其是要為研究生教育培養足夠的優秀本科生。
研究生教育的經費投入問題:與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的花費更加昂貴。大學在調整研究生教育規模時,必須考慮經費來源的持續性。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生教育經費的投入不僅包括政府/其他經費渠道按照學生人數的投入經費,也包括教師科研經費中直接用於支持研究生學習和生活的費用,以及學科發展、實驗室建設、學生研究等開展各類活動的社會捐助費用等。例如,加州大學科研經費開支中除了超過30%的作為間接開支(indirectcost)用於提高學校的教學、學科、設施建設外,在人員工資開支中,有12%是給學生助理髮工資。(關於科研經費開支,參見我的另一篇推文:細讀加州大學(23):科研經費是怎麼花費的?)儘管如此,除了一些頂尖私立大學外,美國絕大多數研究型大學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資還是不能滿足需求。
給研究生提供足夠的科研、技能提升以及工作機會:在研究生教育上,大學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科研和工作機會。我想絕大多數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都希望在就讀研究生期間有機會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有機會通過不同方式在工作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但非常遺憾的是,未能如願的研究生仍然很多。加州大學的研究生就讀經歷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一半的學生不能如願以償。相信,中國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同樣的問題。
研究生的健康、管理問題: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拓展、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研究生的健康等問題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2018年的一項基於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234所大學的研究(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顯示,41%的博士生認為自己有焦慮症(anxiety),39%的博士生認為自己有抑鬱症(depression)。加州大學2016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35%的研究生認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抑鬱症,其中博士生中的抑鬱症學生比例達到45%,幾乎是每兩位博士生中就有一位有抑鬱症狀。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呀!我們未來的科學家在經受著一種什麼樣的折磨和痛苦,難道不值得大學去關心和愛護嗎?所以大學在拓展研究生規模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和支持研究生開展科研的能力,也需要考慮是否有能力為他們提供學習以外的服務,包括生活方面的支持、心理輔導等。
來源 | 對話中美高教
作者 | 常桐善
編輯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