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天鵝》:悽美和完美,到底誰更美?!

2021-01-09 仿佛心評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電影《黑天鵝》主要講述芭蕾舞團決定重新排演柴可夫斯基的經典舞劇《天鵝湖》,經過努力獲得主演資格的妮娜,為達到藝術的極致完美,最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影片情節與白天鵝傳說一樣充滿魔咒和掙扎。飾演妮娜的娜塔莉·波特曼獲得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大獎。

藝術是人為的文化。藝術可能完美嗎?

《天鵝湖》舞劇需要一人分飾兩角——「白天鵝」與「黑天鵝」,妮娜可謂天生麗質、純潔無瑕、善良可人,她是白天鵝的不二人選,可她很難表現出「黑天鵝」的性感、魅惑、瘋狂。總監一次次地試探、引誘她,逼迫妮娜釋放天性、噴薄狂野,他需要的是最完美的表演;替補演員莉莉虎視眈眈,是妮娜的最大競爭對手;因為撫育自己早早放棄舞蹈事業的母親,嚴格掌控著她的生活和工作,延續並實現母親的夢想便是她的人生使命。再加上自身的壓力,妮娜高度緊張和焦慮,慢慢的她在「白」與「黑」的角色漩渦裡越來越分裂、心理嚴重扭曲,出現強迫幻想和身心失調。

最後她完全沉浸在幻覺世界裡,演出間隙她走入自己的化妝間卻看到莉莉的嘲笑與譏諷,兩人發生歇斯底裡的爭吵,妮娜用破碎的鏡片刺殺了莉莉。然後繼續上臺舞蹈,演出獲得空前成功,在白天鵝墜崖自殺的一瞬間,她才發現自己的腹部正在流血。原來化妝間的情景是她的幻覺,她用鏡片刺中了自己。

掉下舞臺後她欣慰地感嘆:「完美。我得到了完美。」總監、觀眾們、同事們在歡呼雀躍,可她卻閉上眼睛。

所有的人都希望妮娜完美,「完美」是妮娜藝術創作的枷鎖。「完美」使她拋卻了自我,走上壓抑、掙扎和癲亂的生活。她被「黑天鵝」吞噬了靈魂的羽毛和潔白的夢境,但誰也沒有告訴她,悽美和完美,到底誰更美?!

我無法肯定藝術創作中,如果演員與角色完全輝映重疊即是完美的體現,但我知道完美是一種假設,一種美好的藝術願景。

藝術是人為的文化。既然人無完人,那麼人創造的作品可能完美嗎?《天鵝湖》的總監代表著藝術商品價值的發言人,母親與同行代表著被藝術捆綁迷失自我的人群,而妮娜是屈從權威、用自殘釋放抵抗、用生命完成同化的弱小個體。這是一群被完美的執念包裹的人,他們不知道所謂完美只是空中閣樓,只是遙不可及的想像。

朱光潛在《談美》中說:「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的本質」。所以任何藝術產品都屬於客觀審美的範疇。苛求完美是潛意識裡自我控制欲的抓狂,是利用藝術價值觀施加的人格勒索。總監一定要把白與黑融合一體,這本身就是對藝術的暴虐。

美或完美並沒有統一的尺度和標準,人的認知、信仰、環境、情感等都是影響審美的重要因素。如果非得像妮娜那樣犧牲生命才能贏得完美,那麼如此完美又有什麼意義?!

藝術是表達美與展現美的過程,但首先需要展現的就是人性美。

蘇聯的列·斯託洛維奇認為藝術具有認識、啟迪、娛樂、享樂、補償、淨化、勸導、評價、預測等功能。我覺得藝術是表達美、實現美、展現美的創造過程,藝術的價值在於積極審美體驗和充分的情感影響。

人是藝術美的創作者、受益者,藝術因人而存在。不管何種藝術形態,其審美活動的首要前提應是尊重與呵護人性美。

人性美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創作者基於正常人類心智活動而開展創作,對人物、環境、情感、關係、言行等具有清晰地認知;二是創作者對創作對象(角色)有強烈的情感連結和價值認同,且此過程是愉悅的、享受的、健康的。

反觀妮娜所扮演的角色,她在完全缺乏黑的因子、不理解黑的內涵的前提下,硬生生強迫自己墮落、硬生生地將白染成黑。一次次的幻想、臆想,一次次的自我摧殘:她撕破手指流血不止、腳趾黏結成蹼、背部持續的傷痕以至最後長出黑色羽毛並強行拔出、發出動物般的呻吟……電影的鏡頭沉重怪誕、驚悚撕裂,將妮娜的內心異化和人性崩塌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妮娜已經不具備飾演白(黑)天鵝的能力與美感了,可惜總監、母親和周圍的人都沒有體察到她的變化,沒有感知她的心靈境遇,他們依然在完美的孜孜以求中繼續。

妮娜的表演飽含對生命和藝術的絕望與哀嘆,也許她唯有毀滅自己才能達成總監們的要求。

很多藝術工作者喜歡追求極致的完美,甚至執迷其中無法自拔。為了極致他們會過度挖掘身體與心理的潛能,他們視超越極限為突破自我。我覺得極限可以去不斷的挑戰,但前提是:不能以殘害身心為代價,不能以摧毀人性為代價,不應將超越極限的狀態視為藝術審美的必然需求。極限不是極致,有時即使突破了極限也不一定就能創造出極致的美。

創作者自身首先感受、享受到藝術的愉悅、舒適、怡情時,才能塑造出真正充滿美感的作品或角色。

一味講究超越極限、突破自我,不是藝術的極致美,而是創作的極端化。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無法複製的。

《蒙拉麗莎》、《紅樓夢》、《百年孤獨》,哪一件作品我們可以複製?《天鵝湖》當然也不可能。

人類經典的藝術作品,都是在經年累月的洗禮和積澱中形成的,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時代變遷,時光流逝,我們永遠不可能複製出經典作品原本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趣。

同樣每個個體在這個世間也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藝術創作是基於自我的審美經驗和藝術技巧而完成的獨一無二的作品。美是自我的追求,獨立的追求,不是附庸、不是取巧,更不是扭曲自我以實現他人的美。

電影中的紐約芭蕾舞團的藝術初心,或許就是造成妮娜悲劇的首要原因。

《黑天鵝》的劇情結構曲折精彩,影像語言飽滿濃重,音樂、舞蹈、色彩、道具、光影效果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是一部令人難忘的好電影。尤其是影片中涉及藝術創作的態度與標準的問題,能夠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反思與啟迪。

相關焦點

  • 《黑天鵝》:真正的完美,是以身殉道
    關於白天鵝與黑天鵝,豆瓣上有一段精確的描述:「白天鵝代表著日神精神,強調適度、節制、美德和優雅;黑天鵝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則更為原始、更為蠻夷,卻也更逼近本質,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於摧毀日神式的清規戒律,是生命與其本質的全面融合。」
  • 電影《黑天鵝》:我們追求完美,但完美可能傷到自己
    《黑天鵝》電影劇照1.一個關於完美與毀滅的故事電影《黑天鵝》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完美的故事。主人公妮娜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從小跟母親在一起生活。為了讓自己完美,她偷了上屆「天鵝皇后」貝絲的口紅和耳釘;為了讓自己更像莉莉,她答應了莉莉的邀約,跟著她去夜店,嗑藥,晚歸;……
  • 喜歡的第66部電影:《黑天鵝》
    再到白天鵝的過程,其內心的人格分裂、精神分裂、迫害狂想症,都是為了爭取到芭蕾皇后的桂冠,產生的高壓逼出來的,母親的矯枉過正、藝術總監的苛刻、同行的競爭、前任的悲遇、其內心表現不出黑天鵝的邪惡、自身性格的壓抑和無法超越自我的意識瓶頸,把妮娜逼進了一個內心高壓艙裡,
  • 《黑天鵝》影評:不完美的完美
    不完美的完美  李夢  最近重溫電影《黑天鵝》,一則忍不住感嘆娜塔莉·波特曼在片中的出眾演技,二來也對柴科夫斯基的芭蕾音樂添多幾分好感。我向來難被芭蕾音樂的魅力觸動,常覺得那些配合劇情的樂音過於煽情、流於淺表,無法與老柴宏闊幽深的交響曲相提並論。
  • 電影《黑天鵝》:我們追求完美,但完美可能傷到自己
    文|若杉01 一個關於完美與毀滅的故事電影《黑天鵝》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完美的故事。主人公妮娜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從小跟母親在一起生活。母親也曾經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在自己28歲那年,因為女兒的出現,中斷了自己的舞蹈事業。所以,她一直寄希望於妮娜,能夠完成自己的舞蹈夢。
  • 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劇情內容   《黑天鵝》女主角納塔麗波特曼從來都不是什麼戲骨,但她總能將靈魂注入到角色之中,讓自己和角色都獲得新生。在《黑天鵝》中,她扮演了一個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的芭蕾舞演員。
  • 撫琴說電影|《黑天鵝》 :愛你的人,他愛你的不完美
    撫琴說電影|《黑天鵝》愛你的人,他愛你的不完美文 / 張顥 白天鵝,純潔;黑天鵝,狂野。 白天鵝代表無瑕的完美;黑天鵝是欲望的隱喻。 美國電影《黑天鵝》是一部心理劇情片。白天鵝與黑天鵝藏在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暗指人性中共存的兩部分。 善惡分兩邊,人總是活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用一面明亮的鏡子照自己,你的臉閃閃發光;假如回頭,身後拖著的一條暗影不也是你的嗎?
  • 驚悚電影黑天鵝:超自然現象發生在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的故事
    片中的母女關係,也是我難以面對的,雖然電影中對母女關係的講述並不是很明朗,但當女主開始自慰時,母親睡在沙發的場景,也是讓我有所觸動,更可以想像自己的前女友也經歷過這類似的狀況,這樣的壓力下,女主活得無比壓抑,她的身體一直都不是完美的,她被自己的母親剪出了鮮血,她被導演或者說是角色的光環剪出了鮮血,她也只好自己把自己剪出鮮血。
  •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完美主義的確是一種失敗的人格學說,直接導致走火入魔喪心病狂。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四項提名的《黑天鵝》,是一部將美學色彩和影像藝術、人物性格完全融合的文藝片。電影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為靈感,圍繞「黑、白天鵝」的切換,講述女主為追求藝術完美,「走火入魔」、「戲入人生」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故事……《黑天鵝》中的紐約劇團打算重新拍攝芭蕾舞劇《天鵝湖》,由於芭蕾舞演員新舊更迭,領舞貝絲即將離開,舞臺上需要一位新人上位分飾兩角,就是白天鵝和黑天鵝。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綻放完美的你!——吉見《黑天鵝》觀後感
    霞的觀後感:看完這部電影,感受最深的就是接納和完美兩個詞,尼娜接納白天鵝那樣單純的、純潔的形象,始終不肯接納黑天鵝妖嬈、誘惑等在她以為壞的部分,她一直想要完美產生了很多的臆想,還傷害了自己,付出的生命變成她認為的完美的天鵝皇后!看了兩遍這個劇,都感受從頭到尾都是壓抑的很,心疼妮娜也欣賞她的努力和堅持,也心疼她的母親,在最後她母親看著舞臺上演出的女兒留下的淚,這淚有為女兒的也有為自己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白天鵝和黑天鵝的部分,只是生活中我們很少去覺察和區分這兩個角色,希望我們一起跟著鄔老師慢慢的探索發現不一樣的自己,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自由和落地!
  • 36 電影《黑天鵝》在說些什麼?
    36 電影《黑天鵝》在說些什麼?榮獲二〇一〇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的電影《黑天鵝》在臺上映之時,因為涉及自我的陰暗面,頗引起一些議論。一位演藝人員說看後心有戚戚,雖然想做好女孩,但的確在使壞時會覺得比較爽。但這部電影涉及自我的複雜內涵,是不宜簡單解讀的。而編導的處理似乎也有點力不從心,以致在人性詮釋的關鍵處未能到位。
  • 《黑天鵝》電影賞析
    ,對於演繹白天鵝她完全是本色出演,但是要塑造邪惡的黑天鵝,對她來說確實極大的挑戰,為了能同樣完美的表現出她並不擅長的黑天鵝魅力,她既釋放天性,又違背天性,讓自我的極善和極惡激烈廝殺,在最後的表演中,她化身為黑天鵝,妖冶絕倫,豔光四射,無可挑剔,雖然出現了幻覺等精神病症狀,從而傷害了自己,但是最終她卻找到了自己,從「sweet girl」成長了起來。
  • 最驚豔的驚悚電影《黑天鵝》
    認認真真看完了電影《黑天鵝》,實在讓我震撼,瘋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壓抑束縛的欲望,真真假假的夢想,自我毀滅還是自我救贖?
  • 淺談一部美國電影《黑天鵝》
    當然在正常情況下,鏡中人和鏡外人的畫面是統一的。於是在很多恐怖片中,導演都會利用一些鏡中的非正常畫面引起我們的恐慌。因此電影《黑天鵝》之所以被貼上驚悚的標籤,鏡子的效用功不可沒。天鵝湖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美麗的公主被魔法詛咒變成一隻白天鵝,只有王子堅貞的愛情才可以打破魔咒,但王子卻被邪惡的黑天鵝迷惑,白天鵝在悲憤絕望中跳下懸崖,以此來獲得愛情的永恆。
  • 《蒙面歌王第一季》黑天鵝和白稜鏡分別是誰?
    答|百度派 @第二份半價呀在《蒙面歌王第一季》中,黑天鵝是丁當,白稜鏡是李克勤。7月19日晚,由江蘇衛視和上海燦星製作攜手打造的大型音樂挑戰類真人秀《蒙面歌王》首播完美落幕。「白稜鏡」成為當周超級歌王,榮耀揭面,證實身份為香港頂尖藝人李克勤。
  • 替身和她,到底誰在撒謊?
    林志玲在《綻放》花樣遊泳裡的表現,完美到連賣減肥儀和防水彩妝的小商小販們都沸騰了,一個女人到了45歲,是什麼樣的堅毅、勤奮和天賦,才能擁有這般身手姿態。替身姑娘所暗示的「林志玲最後一天才來彩排」和工作室澄清的「90%為本人親自完成」,到底誰在撒謊?
  • 《黑天鵝》:人性的枷鎖與自我的藩籬
    我最受感觸的電影,便是她的巔峰之作《黑天鵝》,她靠這部電影成為了奧斯卡影后。她開始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後來參演了《星球大戰》和《V字仇殺隊》裡的角色。而使她榮獲奧斯卡獎,達到巔峰的,正是《黑天鵝》。《黑天鵝》仿佛演的就像她自己。成長期對自己的否定和苛求帶來的痛苦,成就了「黑天鵝」。
  • 「黑天鵝」影后曾美慧孜上演高級情慾!【獨家拍攝】
    今晚,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落下了帷幕,黃秋生和曾美慧孜成功拿下影帝和影后。屬於曾美慧孜的O'film概念來源於電影《黑天鵝》。從小練舞,每天不間斷的練功,使曾美慧孜像電影中的「白天鵝」一樣,刻苦努力、追求完美。
  • 黑天鵝——小姐姐黑化的內心解析
    在白色的天花燈包圍著她的映照下,她細語:「我覺得很完美,我是完美的」。淺薄的解析~在電影中,託馬斯是一名舞臺劇導演,一個懂得指導舞者的狂熱藝術家。託馬斯要求舞者不僅僅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淫蕩。認為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妮娜的母親,是以一個給與關愛和溫暖的角色出現,認為自己為女兒而放棄的芭蕾舞生涯。
  • 第五人格空軍皮膚黑天鵝之羽降臨 撞臉王者小喬黑天鵝皮膚?
    作為第五人格中人氣火爆的空軍小姐姐,最近推出的黑天鵝之羽是非常契合空軍她本人的,經典的哥特色調,加上黑天鵝羽毛的點綴和芭蕾舞者的站姿,給人一種高貴神秘的感覺。而小喬的這款皮膚,天鵝之夢從外形看起來也是頗具暗黑哥特風的,暗紫色和天藍的交互搭配,加上同樣的芭蕾舞者套裝,完全詮釋了「暗黑哥特蘿莉風」的形象,尤其是她略顯陰暗的面部表情,完美的呈現了暗黑蘿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