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天鵝》:我們追求完美,但完美可能傷到自己

2021-01-09 若杉心理

文|若杉

01 一個關於完美與毀滅的故事

電影《黑天鵝》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完美的故事。

主人公妮娜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從小跟母親在一起生活。母親也曾經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在自己28歲那年,因為女兒的出現,中斷了自己的舞蹈事業。所以,她一直寄希望於妮娜,能夠完成自己的舞蹈夢。

妮娜是聽話的孩子,認真訓練,認真控制飲食,力求做一個完美的芭蕾舞演員,去實現母親的夢想。

當導演為新一季《天鵝湖》挑選「天鵝皇后」一角時,一貫優秀的妮娜成了第一候選人。但導演要求舞者不僅能夠演繹白天鵝的脆弱與無辜,還能演繹黑天鵝的邪惡與淫蕩。

妮娜是白天鵝的完美候選人,但是,因為從小活在母親的控制之下,她的個性聽話、規矩刻板。她不知道如何釋放、如何演繹邪惡。

導演為了讓妮娜成為最合適的候選人,不斷地激發她、引誘她。而與此同時,妮娜還有一個競爭者,叫莉莉,她是黑天鵝的天然演繹者。

在兩種力量的夾擊下,妮娜身上惡的部分漸漸顯現出來。

為了獲得出演主角的機會,她鼓足勇氣去找了導演,並且在導演試圖擁吻她的時候,狠狠地咬了導演。

為了讓自己完美,她偷了上屆「天鵝皇后」貝絲的口紅和耳釘;

為了讓自己更像莉莉,她答應了莉莉的邀約,跟著她去夜店,嗑藥,晚歸;

……

為了完美演繹「天鵝皇后」一角,妮娜在逐漸脫離自己身上規矩、脆弱的部分,拼命激發著自己身上暗黑的部分。

她在向著導演要求的「完美」邁進,但是,過大的壓力,過分的撕扯,讓妮娜產生了幻覺,終於,在演出的當晚,她幻想莉莉要取而代之,出手用玻璃碎片捅了莉莉。

但是,她持兇而傷的人,其實,並不是莉莉,而是她自己。

那一晚,妮娜成功的演繹了「天鵝皇后」,作為白天鵝,她脆弱、美麗,作為黑天鵝,她驕傲、暗黑。妮娜縱身從舞臺上的懸崖跳下,嘴裡喃喃自語:「我完美了!」

她一如所願,完成了心中的「完美」,但是,她小腹上汩汩流出的,也告訴我們。

妮娜毀了自己。

《黑天鵝》是一個關於完美的故事,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因完美而自我毀滅的故事。

02 過度追求完美,會帶來什麼?

這個電影,反反覆覆看過很多遍。一開始,會埋怨妮娜的母親,是因為她對女兒的控制,讓妮娜活得壓抑、刻板,無法飾演黑天鵝。

但這一次看完,腦子裡不停盤旋的一個問題是:人為什麼要完美,妮娜就安心做那個脆弱的、無助的、粉嫩的公主,究竟可不可以?

我們很多人對完美抱有執念,也曾設置了一個個完美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奔著目標而去。但是,對於完美的過分追逐,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小時候,學毛筆字,常常喜歡把每一筆都盡力做到完美。於是,看著某一筆有偏差,就忍不住多描幾筆,結果越描越醜,最後,連整幅字都扔掉了。

為了一絲不完美,拼命爭取補救,最後,導致整幅字都作廢。

這是年少時,我為完美付出的代價。這樣的經歷多了,便自然地要求自己忍住不去修改,雖然單看某一筆,都有各樣的瑕疵,但畢竟整體流暢舒適。

做諮詢師以後,發現很多人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為自己的完美買單。

比如,全面平庸。當一個人要求自己全面完美的時候,最容易導致的結果是——全面平庸。

曾經一個朋友在朋友圈寫下新年的三個目標:升職、拿下職業資格證書、減重20斤。隨後,還不忘加一句:做到這三樣,這一年就完美了。

一年以後,我再問她:目標完成的怎麼樣?

她沮喪的告訴我:壓力太大了,一個都沒完成。

這也是很多人每立flag必倒的原因。想要做好每一件事,結果一件都沒做好。

除了全面平庸,還有焦慮。焦慮是完美主義必不可少的夥伴。當一個人把目標定得很高,就必然會因為達不到目標而焦慮。

最後,是自卑。這個是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始終追求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又無論如何追不到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因「欲求不得」而產生的自卑感。

以上三種,無論是全面平庸,還是焦慮與自卑,都是一個人完美主義者並不喜愛的東西,但是,卻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意外「收穫了」全部。

03 我們究竟要不要追求完美?

電影中,妮娜為了追求完美,幾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活中,過度追求完美的人,不僅無法享受成功的喜悅,還會常常被自我的貶低束縛。如妮娜一般,優秀但是刻板,美麗卻又侷促。

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追求完美?

答案是:要,但是適度。

電影中,妮娜顯然是壓抑的。追求釋放,追求性格中「惡」的顯露與圓融,是妮娜要做的功課。

因為一直生活在母親的控制下,成年的妮娜,依然由母親為她準備食物,甚至為她穿衣。

電影中有一幕,妮娜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天鵝皇后」一角,激動地打電話給母親。母親為她買了大蛋糕作為慶祝,碩大的蛋糕,美味誘人。但對於妮娜,一個芭蕾舞演員來說,意味著罪惡。妮娜剛想拒絕,母親便生氣地要把蛋糕投進垃圾桶,妮娜只能露出順從的微笑,與母親一同分享蛋糕。

在母親面前,妮娜連食物選取的自由都沒有,更談不上別的自由。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遇上「黑天鵝」這個角色,是妮娜的幸運。她終於有了一個合理的理由,去反叛,去把被壓抑的個性釋放。

但不幸的是,那個帶領她走向反叛的導演,只不過把妮娜當成可以為自己賺錢的工具,所以,對於妮娜惡的部分的激發,太過激烈,太過迅猛。這直接導致了妮娜產生了幻覺,直至最後傷害了自己。

如果妮娜有幸碰到一個對她充滿愛的長輩或導師,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一點點釋放自己的壓抑,直至達到善與惡,乖巧與邪魅之間的平衡。她同樣可以演繹好「天鵝皇后」這一角色,只可惜,這個過程被人為加速,並且用力過猛。

追求完美是一條很長的路,或者說,它原本就是一條不可抵達的路。

所以,我們更應該追求的自我的整合與舒適,是比昨天好一點點,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完美。

太執著的追求完美,真的有可能傷到自己。

願你我既有所追求,又鬆弛、快樂、美好。

—The end—

相關焦點

  • 電影《黑天鵝》:我們追求完美,但完美可能傷到自己
    我們很多人對完美抱有執念,也曾設置了一個個完美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奔著目標而去。但是,對於完美的過分追逐,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小時候,學毛筆字,常常喜歡把每一筆都盡力做到完美。這個是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始終追求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又無論如何追不到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因「欲求不得」而產生的自卑感。以上三種,無論是全面平庸,還是焦慮與自卑,都是一個人完美主義者並不喜愛的東西,但是,卻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意外「收穫了」全部。
  • 我們追求完美,但完美可能傷到自己
    一個關於完美與毀滅的故事電影《黑天鵝》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完美的故事。主人公妮娜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從小跟母親在一起生活。母親也曾經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在自己28歲那年,因為女兒的出現,中斷了自己的舞蹈事業。所以,她一直寄希望於妮娜,能夠完成自己的舞蹈夢。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綻放完美的你!——吉見《黑天鵝》觀後感
    ,但做的事情卻一直是找自己不接納不完美的部分,越抗拒力量越大,她有好幾次想從媽媽那裡獲得認同,可是媽媽不懂她,後來她對媽媽也關上了心門,最後她用生命感受到了接納黑天鵝,接納自己認為壞的部分,接納自己不完美的部分,用生命悟出了完美就是接納自己的不接納。
  • 《黑天鵝》影評:不完美的完美
    不完美的完美  李夢  最近重溫電影《黑天鵝》,一則忍不住感嘆娜塔莉·波特曼在片中的出眾演技,二來也對柴科夫斯基的芭蕾音樂添多幾分好感。我向來難被芭蕾音樂的魅力觸動,常覺得那些配合劇情的樂音過於煽情、流於淺表,無法與老柴宏闊幽深的交響曲相提並論。
  • 電影《黑天鵝》:悽美和完美,到底誰更美?!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電影《黑天鵝》主要講述芭蕾舞團決定重新排演柴可夫斯基的經典舞劇《天鵝湖》,經過努力獲得主演資格的妮娜,為達到藝術的極致完美,最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影片情節與白天鵝傳說一樣充滿魔咒和掙扎。飾演妮娜的娜塔莉·波特曼獲得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大獎。藝術是人為的文化。藝術可能完美嗎?
  • 《黑天鵝》:真正的完美,是以身殉道
    《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小女孩瑪蒂爾達,多年以後,終於在《黑天鵝》裡完成華麗蛻變,成為傾倒眾生的天鵝女王妮娜。通過妮娜的心路歷程,我們一路心驚肉跳地見證了她為達到藝術上的完美,以身殉道的全過程。妮娜的「道」,就是藝術。
  •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電影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為靈感,圍繞「黑、白天鵝」的切換,講述女主為追求藝術完美,「走火入魔」、「戲入人生」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故事……《黑天鵝》中的紐約劇團打算重新拍攝芭蕾舞劇《天鵝湖》,由於芭蕾舞演員新舊更迭,領舞貝絲即將離開,舞臺上需要一位新人上位分飾兩角,就是白天鵝和黑天鵝。
  • 撫琴說電影|《黑天鵝》 :愛你的人,他愛你的不完美
    撫琴說電影|《黑天鵝》愛你的人,他愛你的不完美文 / 張顥 白天鵝,純潔;黑天鵝,狂野。 白天鵝代表無瑕的完美;黑天鵝是欲望的隱喻。 美國電影《黑天鵝》是一部心理劇情片。白天鵝與黑天鵝藏在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暗指人性中共存的兩部分。 善惡分兩邊,人總是活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用一面明亮的鏡子照自己,你的臉閃閃發光;假如回頭,身後拖著的一條暗影不也是你的嗎?
  • 淺談一部美國電影《黑天鵝》
    拉康的鏡像理論認為,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就是在嬰兒時期看到鏡中的自己。直至成年之後,我們依然喜歡在鏡中尋找那個自己愛的自己,或自己不愛的自己。當然在正常情況下,鏡中人和鏡外人的畫面是統一的。於是在很多恐怖片中,導演都會利用一些鏡中的非正常畫面引起我們的恐慌。因此電影《黑天鵝》之所以被貼上驚悚的標籤,鏡子的效用功不可沒。
  • 《黑天鵝》電影賞析
    」想要出現,但是卻一次一次被媽媽阻止,在中間有個場面是Nina從後背拔出了一個東西,這個其實就是翅膀,由於受到自己內心「白天鵝」的譴責,所以要阻止「黑天鵝」的出現,但是到最後完美變成「黑天鵝」的時候,在Nina 的感覺中,就是長出了翅膀。
  • 最驚豔的驚悚電影《黑天鵝》
    認認真真看完了電影《黑天鵝》,實在讓我震撼,瘋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壓抑束縛的欲望,真真假假的夢想,自我毀滅還是自我救贖?
  • 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
  • 《黑天鵝》:人性的枷鎖與自我的藩籬
    我最受感觸的電影,便是她的巔峰之作《黑天鵝》,她靠這部電影成為了奧斯卡影后。於是電影一開始呈現的就是主角尼娜做的夢:她在跳白天鵝。隨著唯美動人的音樂她和王子翩翩起舞,隨著音樂節奏起伏變快,她落入了魔王的懷裡,最後音樂趨於舒緩,剩下她一人在原地傷心獨白。這段視覺上很唯美,舞蹈和音樂能很快的把我們帶入角色。
  • 驚悚電影黑天鵝:超自然現象發生在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的故事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驚悚電影黑天鵝:超自然現象發生在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的故事!小編給大家推薦《黑天鵝》這部電影。片中的母女關係,也是我難以面對的,雖然電影中對母女關係的講述並不是很明朗,但當女主開始自慰時,母親睡在沙發的場景,也是讓我有所觸動,更可以想像自己的前女友也經歷過這類似的狀況,這樣的壓力下,女主活得無比壓抑,她的身體一直都不是完美的,她被自己的母親剪出了鮮血,她被導演或者說是角色的光環剪出了鮮血,她也只好自己把自己剪出鮮血。
  • 從心理電影《黑天鵝》,看「未處理的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完美不是只靠控制出來的,它同樣要求釋放。」這是電影《黑天鵝》中導演對妮娜說的一句話,看了每每令人深思。《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一部美國電影,上映後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並獲得了包括2011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很多大獎。
  • 從潛意識,原生家庭,精神分析角度,深度解析電影《黑天鵝》
    電影《黑天鵝》正是講述追求完美的舞者,如何在一步一步在原生家庭與情緒壓抑下走向以「生命為藝術付出」的道路。而當妮娜要飾演的這一「黑天鵝」去尋求外在與內在的雙重轉變的時候,作為導演的託馬斯就作為領路人,使他一步又一步的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吸引力,和更為深入的誘惑。
  • 《黑天鵝》——釋放那惡魔
    分裂的人格,令人驚恐的幻覺,她一步步冷酷癲狂,終於黑化,成為真正的黑天鵝。太過驚豔的高潮之後,難免會以悲劇結尾,Nina也不例外。血液喚起了她往日的溫柔,也帶走了她剛剛開始散發燦爛光輝的生命。但不遺憾的是,一生追求完美的她,最終還是看到了完美,而且是自己那麼完美。Beth車禍後Thomas跟Nina聊天,提到她舞蹈精準卻無激情。
  • 36 電影《黑天鵝》在說些什麼?
    36 電影《黑天鵝》在說些什麼?榮獲二〇一〇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的電影《黑天鵝》在臺上映之時,因為涉及自我的陰暗面,頗引起一些議論。一位演藝人員說看後心有戚戚,雖然想做好女孩,但的確在使壞時會覺得比較爽。但這部電影涉及自我的複雜內涵,是不宜簡單解讀的。而編導的處理似乎也有點力不從心,以致在人性詮釋的關鍵處未能到位。
  • 《黑天鵝》——藝術之殤
    從小培養尼娜學習芭蕾舞,只到尼娜的動作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她給女兒買各類粉色的用品,娃娃,音樂盒,希望女兒像白天鵝一樣,純潔美好。她不讓孩子過多的跟外面的人接觸,甚至有朋友找尼娜,她都拒之門外,她不讓28歲的女兒接除任何男人,在嚴厲與過度包辦的母愛下,尼娜養成了一個善良,膽小,怯懦過度追求完美的孩子,由於過於追求完美,她漸漸有了強迫症與被害妄想症現象,焦慮時抓撓自已的皮膚,幻想競爭對手害自已。也有人說這部片子不好看,比如說尼娜跟lily同志之愛,老師託馬斯是個色情狂。
  • 《黑天鵝》——心理電影解析
    醒來後妮娜意識到那並非是以皆大歡喜結局收場的普通《天鵝湖》版本,而是莫斯科大劇院的特有的悲劇版本。在這一版本中,王子被黑天鵝迷惑,真正的公主走向了死亡。對於主角而言,這是個典型的「預見夢」,後面劇情的發展就是這個夢境在現實的延續。預見夢是把具體生活體驗相關的各種可能性做預先拼合。妮娜從中嗅到了不安,卻不曾意識到夢境在向她展示終極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