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們把產後抑鬱當成肉眼可見的疾病,她們才會被看見,被接納,被治癒。
01「你什麼都有,為什麼還抑鬱?」
心痛,太心痛了!
4月27日凌晨5點,一位37歲二胎媽媽帶著女兒跳樓自殺。母女當場身亡,孩子只有5個月大。
一個家庭,就這麼被摧毀。
據家屬透露,那個孩子是她的二胎,老大已經7歲,正在上小學。
「知道她有產後抑鬱,之前有一點症狀,但沒想到這麼嚴重。」
更令人惋惜的是,死者孫女士是一名海歸博士,將近20年的寒窗苦讀,受過再高文化的薰陶,也沒能逃過產後抑鬱的魔爪。
得知妻女的死訊後,丈夫悲痛欲絕,一直在說: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我的女兒,為什麼要把她帶走?把我女兒留下好吧!
家人明知她病了,卻不重視;
丈夫口口聲聲「我只要女兒」的決絕,也許,就是這位媽媽抑鬱到自殺的根源。
有網友說:她是成年人,這是她的選擇,不應該讓孩子陪葬。
更有偏激的人在喊:她自己想去死可以,為什麼要拖上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擴大性自殺」,又稱「憐憫性殺親」。它是抑鬱症患者殺人的原因之一。
當患者情緒嚴重低落,感到人生無望,決定以自殺來擺脫痛苦時,想到自己的親人活著也會遭受「痛苦」,於是將自己的配偶或兒女殺死後自殺。
只要對產後抑鬱有一定的了解的人,都知道:這絕對不是一位母親的狠心,而是她活著太痛苦了,又放心不下孩子,索性一起「解脫」。
曾經有個新聞,一位產後抑鬱患者的婆婆說起自己的兒媳:
我一直知道她有「憂鬱症」,我告訴她你要想開一點,你有兒女有老公有房子,什麼都不缺,好好休養,會治好的。
這也是很多人,對產後抑鬱的認識——
你就是想不開,你什麼都有,日子這麼好,幹嘛還「作妖」?
那些什麼都擁有的人,卻依然對生活絕望,才是真的冰凍三尺。
調查顯示,60%~80%的女性在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其中20%會發展成產後抑鬱症。
點擊播放 GIF 0.3M
也許我們剛剛探望過的新媽媽,也許與我們擦肩而過的路人,也許剛剛和我們談笑風生的好友,她們腦子裡已經想過1000次死亡的方式。
產後抑鬱的媽媽不是矯情,她們是病得很重的「正常人」。
02抑鬱症,是一把不見血的刀
作為一名抑鬱症患者,邱吉爾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黑狗」後來被引申為抑鬱症,一個人難以擺脫的陰暗情緒。
世界衛生組織有一條名為《我有一條黑狗,它的名字叫抑鬱》的廣告,生動形象揭示了抑鬱症患者的無聲吶喊。
這也是一名患上產後抑鬱的媽媽,全部的心路歷程。
「每當黑狗出現,我都會感到空虛,生活也慢了下來。
這個世界好像所有人都在享受生活,我卻只能與黑狗為伴。
那些曾經帶給我快樂的事情,突然消失了。」
那條「黑狗」一直想要吞噬他們,別人卻看不見,無法幫忙。
抑鬱情緒不能被別人接納,抑鬱症患者自己也覺得那是羞恥的。
「在社交場合,它總會找出我的自信,將其趕跑。
我還怕被人知道,擔心別人議論我。於是我很用力地把它藏起來,隱藏情緒的生活,讓人筋疲力盡。」
每天假裝一個元氣滿滿的正常人,不想被人擔心,只能自己消化黑暗。
抑鬱症患者看起來神經質,不好相處,可他們不是故意的,而是「黑狗」奪走了他們的溫情與愛,讓他們害怕一切,連陽光都不敢觸碰。
不是不想戰勝「黑狗」,而是用盡所有辦法與「黑狗」鬥爭時,卻發現與其重新站起來,還是被打敗更容易。
久病成醫,他們成了自己的醫生,但從來都是無功而返。
最後,他們被濃稠的黑暗包圍,失去了所有知覺。「黑狗」帶他們離開了這個明亮的世界。
孤軍奮戰、奮勇殺敵,又繳械投降。
整個過程,沒有一滴血,卻足以殺死一個人。
每一個產後抑鬱的媽媽,表面的風平浪靜下都暗藏著內心的波濤洶湧。
袁詠儀在節目中說,自己生完孩子後,情緒一直不穩定,一件小事都會被自己放大,然後就很想哭。
「沒有什麼症狀」,恰恰是最嚴重的症狀。
她們不想被親人知道,想保留最後一絲尊嚴,於是表面是正常人,內心早已潰爛生瘡。
大部分人不認可抑鬱症,更何況前面加上「產後」兩個字,那就意味著她是「想不開」、「心理素質差」,不再是一個好媽媽。
想起去年,四川米易一個27歲的媽媽,帶著3個兒子跳河自殺,4條生命轉瞬即逝。
在遺書中,她說自殺並非一時衝動:
「生了雙胞胎後,我沒有睡過一個晚上整覺。當然這是母親必須要走的路,我不責怪,經常自己帶三個孩子,我也能承受。
儘管這樣,沒有誰真正體諒過我。這幾年來,我每天都處在崩潰的邊緣。曾經無數個時候我都想自己一個人離開算了,但看著身邊可愛的孩子,終是不忍心。
我真的撐不下去了,真的太累了。每一次,不管什麼事,只要娃娃一生病或者是發生什麼,第一責任必定是我,是我照顧得不好,我知道。
娃娃是我帶來的,現在我帶走他們,希望你們的生活也回歸正常。」
她最後把所有責任都歸結到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連最基本的帶娃都帶不好。
是什麼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不得而知。
但凡有一個人站出來看見她身後的「黑狗」,也許,她還會有其他的選擇。
03產後抑鬱,真的是一部恐怖片
媽媽們在產後激素水平紊亂,白天與黑夜顛倒,家務瑣碎,精神狀態很容易被摧毀。
張歆藝曾經曬出過幾張泵奶鬧鐘,幾乎每四個小時,就要起來泵奶一次,不管是深夜還是凌晨。
這不是鬧鐘,而是一把把小刀,把媽媽的時間與精神都切成碎片。
不管是困是累,都要起來進行這項工作。
因為你是媽媽,因為你無可替代,所以就理所應當。
「餵個奶而已,你白天又沒事,白天補覺唄。」
聽到這些話,有時候真希望自己是個機器人,這樣的話就可以晚上崩潰,白天「充電」了。
點擊播放 GIF 1.4M
無奈的是,白天有白天的生活,白天有白天的任務。那些瑣碎的家務就不說了,比那些更痛苦的,是家裡只有你和孩子時,各種委屈從眼裡「唰」地流了出來。
晚上定時「詐屍」,白天行屍走肉,儼然一部恐怖片。
何潔也自曝過產後抑鬱的經歷,她覺得自己又胖又醜,一無是處,唯一的價值就是給孩子餵奶。
她一分鐘都離不開孩子,看到月嫂抱孩子她都會難過,因為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沒有價值了。
知乎有一個問題,產後抑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個高票回答是這樣的:
「生完孩子,沒人關心我累不累、傷口痛不痛,每個人都在問有沒有奶。好像我不是一個人,只是一頭奶牛。」
曾經,我們是父母的心肝,現在我們卻成了「超人」;
曾經,我們有自己的社交圈,現在社交全靠媽媽群;
曾經,我們有自己的事業愛好,現在最大的職業是當媽。
多少女人當媽後,遺失了以前的身份,包括和老公的關係,曾經親密的愛侶,也不得不咫尺天涯。
恨他不能陪伴自己,不能理解自己,讓自己孤立無援:明明是兩個人的孩子,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受難?
04自救與被救,是最好的辦法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媽媽自殺,或媽媽帶著孩子自殺的新聞。
關注產後抑鬱,就是關注一條人命!
一、找到自己抑鬱焦慮的根源
知乎有一位媽媽說,她開始深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最焦慮的情緒在於,自己是一名全職太太,沒有收入,本來就很難獲得社會認同感。
產後情緒放大,加上身材走形,角色轉變困難,心理落差也逐漸變大。
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產後抑鬱的事實,這是自愈的第一步。
點擊播放 GIF 1.0M
首先,我們自己不能覺得這是一件羞愧的事,別人才能幫助到我們。
想要打敗「黑狗」,那就必須直視它,告訴它:我知道你的存在,但我不怕你。
認可自己的抑鬱與焦慮後,接納自己已經為人母的事實,再問問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不要覺得羞愧,想要老公的關注,想要價值感提升,還是想要減輕育兒負擔。
一條條抽絲剝繭,把導致我們抑鬱的原因,再逐一突破。
二、不要羞於向最愛的人求助
產後抑鬱能不能自愈?80%的輕症是可以的,可是即使自愈,我們對伴侶的怨恨可能也會伴隨一生。
除了求助醫生以外,家人的幫助真的很重要。
千萬不要怕家人擔心,他們是我們治病的「良藥」。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給我們足夠的關注,才能安撫我們孤寂的靈魂。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經過一系列掙扎後,最終鼓起勇氣坐在了醫生面前。
醫生告訴她:當你坐到這裡時,就已經治癒了一大半。
產後抑鬱患者,最難走出的,恰好是求助的這一步。
點擊播放 GIF 0.7M
老公能為妻子做什麼?也許不是做什麼,而是真心的陪伴與安慰。
其實最好的幫助,不是用官話套話安慰她:你什麼都有,你不用擔心,你很漂亮……
這些話不能真正撫慰一個人,她們更想聽到的是:
我知道你現在很糟糕,我知道。
你做的不好無所謂,我依然愛你,我們的孩子也愛你。
我們願意等你痊癒,願意等你拉著我們的手。
我生完孩子後,也經歷過產後抑鬱,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老公的接納與幫助。
那個時候,任何人哪怕是親媽,都不如老公給的愛護重要。畢竟孩子是我們兩個人的,他的存在至關重要。
他每天都會給我帶一個好吃的回來,管它什麼哺乳禁忌,我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他鼓勵我用文字抒發情感,寫日記的習慣我一直堅持到現在。
產後抑鬱的媽媽,不是「壞媽媽」,不是「矯情媽媽」,更不是「想多了」。
只有我們把產後抑鬱當成肉眼可見的疾病,她們才會被看見,被接納,被治癒。
點擊播放 GIF 1.2M
希望每一位丈夫,都能守護好你身邊的女人,不要以愛的名義,讓她受盡委屈。
因為任何的隱忍和傷害,都不是愛,只有珍惜和守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