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傳說:1968年的北京江湖

2021-02-07 三聯生活周刊

「老炮兒」即北京話中的「頑主」、「混混兒」。
出身貧寒的「小渾蛋」周長利是1968年北京最有名的頑主之一,被紅衛兵亂刀扎死時,傳說還抱著樹不願倒下,成了當時北京頑主與紅衛兵矛盾激化的標誌人物。現在,這個死於「文革」前期的18歲少年和他的朋友、仇人們一起,以一個主流之外的群體形象,變成了影視劇裡的精彩片斷,「小渾蛋」以及他代表的由群架、幫派、血統、義氣構成的江湖不斷被渲染。有關「小渾蛋」的死有諸多版本,可以獲得證實的是,周長利一個人被200多個紅衛兵圍截,他死後北京市的頑主每人軍用挎包裡裝一把菜刀,「見到紅衛兵,就辦」。


無論是王朔還是誰來扮演,當小渾蛋唯一的一張照片出現,還是具有強大的力量去除誇張。從學生證上撕下來的照片已經殘破不堪,周長利留一點中間的劉海,笑得完全是個學生樣。妹妹周秀蘭不知道該不該公布照片,「有人說哥哥行俠仗義,有人說地痞流氓,但起碼這是真人真事」。周秀蘭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周長利死了40年,依然能從各種渠道聽到有關他的消息,她的理解是,「哥哥從小就人緣好,嘴甜,他從沒為家裡的事打架,都是幫朋友打完架,回來再被父親一頓揍」。周長利的朋友告訴記者,周的水性很好,在頤和園還救過落水兒童,和一統北京江湖的老大形象很不一樣。「電視劇裡都把我哥哥描寫成冷血動物了,胡說八道。」周長利的父親傳說中是蹬三輪的,其實是第三工具機廠的鍋爐工。家裡6個孩子,周長利是大哥。「父親特別嚴厲,家裡也窮,哥哥帶著兩個小弟弟睡。到了1966年他上初中就停課了。那時工作都是等分配的。」


《老炮兒》劇照

周秀蘭一直以為,周長利就是紅衛兵,但是「文革」初期的紅衛兵主力大多由各機關大院的高幹子弟組成。在「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渾蛋」的血統論下,青少年很快就有了明顯的階級分化。周長利的父親因建國前開過鐵匠鋪,家裡被歸為資本家,一家8口住在德勝門城樓與西海之間的一個簡易樓裡,鄰裡關係非常好。今年7月這個樓已經拆除,樓前就是西海的北沿。如今,拆遷的地方被圍成了工地,也擋住了二環路的喧囂。西海的北沿被圈成了魚塘,每天都有人在這裡釣魚,安靜得像公園。沿西海不遠有裝修精美、價格不菲的四合院。周長利的朋友邊作軍回憶,樓前不遠應該有臺階延伸到水裡,因為他曾經把周長利的屍體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挪下去清洗。但現在臺階都已經不存在了,據釣魚人講,這裡已經修了十幾回,已經沒有印象曾經有臺階了。周家弟弟在德勝門的煙攤也早在80年代消失。

在周家弟妹們的記憶中,哥哥從小練武術,誰生病了都是哥哥背到醫院,還買三分錢一包的米花糖給大家分。「家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哥哥總說,他吃過了。」但在社會上,十六七歲的「新街口小渾蛋」已經頗有口碑。北京的頑主群體大多出自貧民,他們打群架,保護自己管轄領域的「佛爺」(小偷),並和紅衛兵勢不兩立。周長利的弟弟周長生說,母親還把哥哥買的食物踩在地上罵,「覺得來路不正」。儘管殺死周長利的王小點等老紅衛兵至今還在強調,「小渾蛋」是小偷,他們是為民除害。但稍微一打聽就有40歲以上的老頑主說,「頑主是頑主,佛爺是佛爺,頑主怎麼可能是佛爺?我們最看不起的就是佛爺,哪看見兩眼冒賊光的,我們就上去『洗』了。佛爺都得管頑主叫爺爺,得供著」。

和那個時代所有的年輕人追求一樣,周長利只喜歡紅衛兵的軍裝。「將校呢,塔帽,這些都是有錢也買不來的。只有高幹子弟才能穿。」自認血統高貴的老紅衛兵,在「破四舊」的行動中已經樹立了權威。「我們砸爛公檢法,懲治壞人,連交通都是紅衛兵指揮。」老紅衛兵王小點說。而頑主既沒有渠道融入社會主流,又要在氣勢上和紅衛兵一爭高低,扒衣服、搶帽子,成為雙方最理直氣壯的打架導火索。「那些大院子弟的特徵就是,打倒一個其他人全跑了。」周長利常常打了大院的紅衛兵,搶了衣服,就拿出軍官證和大家玩鬧:「我爸爸是軍官!哈哈哈哈!」

周長利的出名並非他自己打架兇猛。他的外號本來叫「周疤拉眼兒」,因為一次「拔份」,把另一幫頑主「大渾蛋」打倒了,得了外號。「領頭人是不能動手的。」他身邊的二號人物邊作軍說,「他只要說一句:『我新街口小渾蛋』,報過了名,我們就往上衝。周長利能策劃和組織人,有幾次在公園裡以少勝多的經歷,名氣就越叫越響。就是月壇一戰把他捧出來了。那次我們三個人突圍,來一個用蘇式武裝帶打翻一個,七八十人沒攔住。還有紫竹院,小渾蛋帶著10個兄弟,碰上了80多個紅衛兵,都是騎錳鋼自行車來的,180塊錢一輛,憑票買,那時就好比現在的寶馬。紅衛兵前面掛著鋼絲鎖,一邊晃鋼絲鎖,一邊說我們的武裝帶過時了。我們的人掄著棒子就上去,他們一打就跑,小渾蛋說:『搶車!』我們騎了11輛自行車風風光光回去了。」


1966年,黑龍江的紅衛兵打起背包高舉紅旗,徒步「長徵」到北京參加首都大串連

頑主們的裝束和紅衛兵一模一樣,走在路上很難分辨,互相經常要「盤盤道」。在中山公園,來自部委大院的紅衛兵問周長利:「你哪部的?」周上去就打:「什麼部的,裝你丫的。」頑主則問:「你哪兒的?」要是答在某地域活動就要報幾個人名,報對了就可以放過。「憑什麼紅衛兵就能亂打人?看電影就要坐前排?」1967年到1968年,北京的頑主幫派已經初具規模。「當時北京叫四角城,東城、西城、崇文、宣武,除此都是城外。」「南北城」的概念是泛指西單以南和西單以北。「貴賓樓對面的政協俱樂部是他們『東糾』的指揮部。當時北京的江湖勢力有東華門的小姚子、北京站的磚頭會(就是用茶葉包包著磚頭,打仗的時候用磚頭做武器)、棒子隊(報紙裹著擀麵杖),東四的鐵片兒、獵狗為首,達志橋的菜刀隊。」小渾蛋並不是北京城最能呼風喚雨的老大。他所轄區域雖然僅限於新街口與德勝門之間的約兩三平方公裡的區域,但德勝門一帶沿後海當時集中大片的平民百姓,而且又離政治中心中南海最近,交遊廣泛的小渾蛋是公認的頑主中最厲害的角色。

90年代初曾經出過一套書,主角有「周奉天」和「邊亞軍」。書裡的矛盾相當激烈,貧民出身的小渾蛋被造謠強暴了高幹的女兒,引起雙方仇殺。邊作軍說,「小渾蛋帶過一個女孩子來玩,就是在中山公園一戰,女孩是朝鮮族,不是玩的人,小渾蛋也從來不提她,所以我們都覺得挺神秘」。邊作軍只記得雙方在划船,「對方讓我們上去,我第一船槳拍過去,一個人的腦袋上『滋』地冒血了」。邊作軍覺得很冤枉,「我們都太小了,那時都沒人理女的,大家都是玩玩樂樂,也就是上公園,吃頓飯,看電影,為女人打架?我們打架沒有什麼衝突起因」。


周長利死後,邊作軍帶領北京四個地界的頑主集體發喪。邊作軍的眼睛很亮,說話深沉有力。這一兩年因為在網上看到了關注自己的帖子,邊作軍買了電腦,先把要發的寫在稿紙上,再用手寫板回帖子,還在手邊擺了本《新華字典》。「我就是個老初二水平,怕寫錯別字對不住大伙兒。」


1967年1月的北京街頭

邊作軍和小渾蛋相識,是在營救自己姐姐、姐夫的時候。邊作軍的父親是傅作義部隊的軍醫官,起義後在「人大」和北京工業大學的醫務室工作。「『文革』剛一開始,我們家就被抄家了。學校裡的紅衛兵把同學打死了。」身為老小,看著父母、哥哥姐姐全都挨整,邊作軍開始聯絡朋友救家人。「我姐姐、姐夫是小學老師,紅衛兵說他倆和老校長關係好,保皇派,就打他們,他們才是真正的流氓。」小渾蛋和邊作軍並不相熟,卻在人員安排、部署方面顯得非常熟練,「那時起我就明白了,如果我不先出手,就得被人打死」。

邊作軍摸過去用瓦刀照造反派腦袋上就是一下,救出了姐夫,也因此被拘留97天,「那是我第一次動刀子,以後就什麼都不怕了」。他在褲腰上插兩把三稜刮刀,「這個最常用,包上尖,好帶」。刮刀有六七寸,最長一尺二,捅人的時候傷口不大,卻很難痊癒,是最富時代特徵的武器。小渾蛋和邊作軍都練過些身法,又都善於先發制人,但各自都受過重傷。「月壇公園我在後面掄武裝帶,沒跑了,腦袋上被捅一窟窿,手、腿都折了,在家歇了兩個月,紅衛兵來抄我朋友的家,我斷著胳膊還一隻手拎著菜刀去茬架。」邊作軍的「魯」讓周長利很欣賞,「他對我說,咱們一塊玩,要不玩出點名堂,在這個社會沒法混」。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小渾蛋在紅衛兵中名聲很大,衝突多但是並沒出過人命。後來有關死因的版本越來越多,「小渾蛋在『老莫』吃飯,吃麵包要抹醬豆腐,被紅衛兵嘲笑了就打人」。「小渾蛋已經被紅衛兵打得東躲西藏了。」「最後打死小渾蛋的是高幹子弟王小點,但王小點沒承認過。」邊作軍搖著頭說,「誰都知道他,誰敢動?」邊作軍說自己永遠忘不了1968年6月24日,「小渾蛋是因為我而死的。什麼時候我也這麼說」。

「前一天我們和王小點兄弟在西單碰上了。」邊作軍說,1968年6月23日,他和周長利、寶蛋等人在西單電話局的新源飯店,碰上了王小點和弟弟王毛點。王氏兄弟的父親是1955年授銜的上將。「我們當時真是大孩子,一個人拿了把塑料槍,裝電池就能亮的那種,互相打著玩。本來都擦肩而過了,毛點說,哥,這裡有個寶蛋,前幾天追我呢。寶蛋聽見了一回頭,誰他媽追你了?手上一把水果刀就扎毛點屁股上了。王家兄弟倆騎著自行車,一下子就把前面的鋼絲鎖卸了,追過來打我們,我看見旁邊有一個木箱子,就卸了一條扶手掄了過去,王小點手一擋,把一塊歐米茄表打飛了。王家兄弟一下子就跑了。」小渾蛋沒動手,他教訓我們,「你說你們,打不往死裡打,人肯定得回來尋仇,得,咱們避其銳氣,擊其骨髓,明天咱玩去,躲開他們」。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王朔扮演的「小渾蛋」

邊作軍說,6月24日,他和周長利等人帶著吉他在動物園集合。「我們有8個人,一起在動物園門口的早點鋪吃飯,我先吃完,一出來,就看見黃壓壓的一片,王小點帶人來了。」邊作軍把嗓子壓低用沙啞的聲音學了一句:「他們在這哪!」然後扭頭就跑,「我們要去玩,誰也沒帶傢伙,我身上還有一條蘇式武裝帶,周長利就穿著學生模樣的白的確良長袖衫和藍褲子,紅衛兵騎著車子一路狂追,我實在跑不動了,跳上了一輛公共汽車,上面正好有兩個解放軍,我說,解放軍叔叔,你們管不管,他們要打死我。解放軍說,主席說了,要文鬥不要武鬥,看你們這幫孩子,前面趴著!兩個解放軍一前一後,保護著我得以逃生」。

「後來的事我是聽小秋子說的。」邊作軍說,周長利帶著人跑到一個牆邊,就站住了往上託人,寶蛋等三個人跳了過去,紅衛兵又追過來,最後只剩下周長利和小秋子被團團圍在了天文館前的馬路上。「小秋子幾下子被打昏死過去,雖然事兒是我惹的,但是紅衛兵們只知道小渾蛋的名字,報名字是他,尋仇也是他。」邊作軍說小秋子最後的描述是,「小渾蛋被圍了以後,看見鐵道部的小譚子也在紅衛兵裡,他說,譚子,小點他們打我,你管不管?說著就把一把芬蘭匕首遞給了小譚子,小譚子一下子就捅了過去。」芬蘭匕首一側刀刃長,一側刀刃短,和殺豬刀相似,上面有血槽適合放血。「我們也不懂哪是要害,打架都和起鬨似的,誰也不知道哪刀要命。」小秋子是佛爺,被打得殘廢了修鞋,前幾年也死了。周長利的朋友回憶他當時身上一共被扎了26刀。

邊作軍當時跑到了周長利的家,「等啊等,結果消息來了,說人死了」。邊作軍說他於是和周長利的父親借了個板車,還有鄰居、朋友一起去領回了屍體。「我們給他洗,衣服就和篩子似的。大拇指沒了,身上刮刀、平刀的傷口沒法數,腦門一窟窿。」拖到河邊洗,就在河邊停屍。周家的弟弟妹妹們都記得,「那天晚上,河邊上黑壓壓跪了好幾百號人」。當時的一句話是,「邊作軍四角城搬兵」,邊作軍將所有的大頑主都通知到了,要一起去東郊火葬場給小渾蛋送葬,「我們人手一把菜刀,那幫紅衛兵有很長時間都不敢上街。但其實我們也沒真弄死人,傳說我們把北京的菜刀買空了,這就誇張了」。

到現在周秀蘭也不知道誰殺死了哥哥。提起王小點的名字,周秀蘭還說見過。「不高,頭髮沒幾根。」在學校,周長生的體育老師說,你哥哥是流氓頭,死了大快人心。周家的弟妹們氣憤又不敢說,「當時買大白菜的時候,街坊就說『二群什麼時候回來呀,幫我把大白菜搬上去』(二群就是周長利)。真希望你多採訪我們鄰居」。邊作軍也說,他自己是不允許院子外的欺負院子裡的,不許別的胡同欺負自己胡同,不許別的地界欺負自己地界。「我在我身邊人的口碑好著呢。」「文革」前期街頭青少年用江湖性質的自我保護和反擊的聯盟,對抗大院子弟。因此對於大院紅衛兵打死周長利這事,最後公安局定性的「流氓鬥毆」至今讓所有人不滿。


王小點真名王南生,是解放南京的時候在南京總統府出生,「誰是流氓啊?我們是維護社會正義」。周長利死後,王小點和主要參與者被關進學習班,100天至200天不等,後來紛紛從學習班參軍。王小點去了東北。而頑主群體因為要報仇,使北京市一時草木皆兵。一個月裡,平民與大院紅衛兵的衝突頻發,周長利的一位姓袁的朋友80年代初刑滿釋放,「軍代表說,因為衝突的事實不清,只以流氓鬥毆罪判我15年,如果有實事,就直接槍斃了」
1966年5月,廣州街頭的紅衛兵

1968年,王小點留級到初三,是當年老紅衛兵裡的猛將。「那不是歐米茄,我們還沒富到那個程度,是一塊浪琴。」王小點說,「我都上中學了,還沒塊錶帶?」邊作軍聯繫了一位作家,希望能將自己前半生的故事寫寫,而王小點的弟弟們都去了德國,「過上了另一種生活」。王小點手上還可見到邊作軍用木棒留下的一道很細的疤。「1966年,『1226』會議後,最先起來的老紅衛兵們已經被宣布為『保皇派』。那時我們成立了『聯合行動委員會』,簡稱『聯動』,被『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定性為反動組織。」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地位的老紅衛兵,大都來自部委大院,「我們也不服,大學生的『三司』組織可以亂抓人,我們已無立足之地。怎麼辦?那就上社會」。


《血色浪漫》劇照

在頑主眼中趾高氣揚的老紅衛兵,其實也並不風光。「我們的父母都受到了打壓。」王小點所在的翠微中學,與太平路、育英三所中學組織了「三校聯防」。這些學校包括了軍博宿舍、鐵道部、空軍、海軍、總政等大院的孩子們,也是老紅衛兵最厲害的組織。「大學生要來砸我們學校,三卡車人還沒下來就被我們打回去了。東城有架打,我們三個學校一起出動。」王小點不使用邊作軍「頑主」的稱呼。「小渾蛋這種人,對幹部子弟不滿,飛軍帽,扒衣服,不過他鎮著的時候,東城西城的流氓還是不敢露頭。」

王小點對於起因的講述也有自己的版本:「西單碰見時,他們要扒我們軍裝,當時我們人少他們人多,有人認識來勸開,沒打起來。毛點往回跑,人家還拿棍子板磚圍他,當時他們打了我,倒往回跑,只有小渾蛋站在馬路上。我說:小渾蛋你記住,不出三天,我碎了你,不碎你不姓王。」王小點講到這就說:「完了。第二天就死了。」回家後王小點打電話,「人都來了,我說咱要去打小渾蛋,誰也不許求情。一暴打一頓,二送公安局。」第二天的確來了200多人,「自行車從甘家口排到了二裡溝,兩站地全站滿了人,後面還有源源不斷的人馬」。王小點至今都覺得自己後來被關了100多天很冤枉,他們一直自稱「幹部子弟」和懲辦了壞分子。「幹部子弟手裡拿著鋼絲鎖、菜刀、三稜刮刀等。」人圍上來後,沒有人說得清楚誰扎了第一刀。後來,幹部子弟也覺得事態嚴重了,就馱著小渾蛋向水科院方向走。有人問小渾蛋「服不服」,小渾蛋說,「不服,留一口氣早晚扎死你」。然後,有人從後面捅了最後一刀,「扎在了後心,是致命傷」。

在不同版本裡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告密者:邊作軍認為是一個叫「老椿」的「佛爺」告訴大院的紅衛兵,而王小點說自己是從甘霖那裡聽到了小渾蛋在動物園。二是上前給小渾蛋第一刀和最後一刀的人,邊作軍聽說是譚子打頭,周長利自己繳了械,甘霖是捅周長利最後一刀的人。而王小點說,譚子的確是用芬蘭匕首給了小渾蛋一刀,但匕首是自己以前送給譚子的,而且一開始都不敢捅,後來大家扎爛了,譚子才上去的。這幾個當事人無從查找,使細節無處考證,而周長利最後的死狀也被王小點描述得相當不堪,「他臨死還說,管你們紅衛兵叫爺爺了」。但至今,人們只傳說著小渾蛋「抱樹不倒」的版本。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選自《三聯生活周刊》總第457期,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關注

相關焦點

  • 電影《老炮兒》:一個人的江湖,有些悲涼
    不可否認,他們身上帶有一種獨特的痞子氣質,如《羋月傳》裡的義渠王、《我的少女時代》裡的徐太宇,劃地為王、我的地盤我作主的老大風範真是迷煞萬千少女心,藐視規則,霸氣外露,仗義豪邁,引無數漂亮女生競折腰,怪不得風韻猶存的霞姨十幾年死心塌地地追尋老炮兒,心甘情願地幫他掏錢消災,收拾殘局,挽回面子。
  • 影視鑑賞;《老炮兒》老炮兒精神六爺精神!
    《老炮兒》的故事開始在北京胡同裡,五十多歲的六爺又在教訓出言不遜的年輕人。他可不是過著安靜日子的小老百姓,他是當年提著一把軍刀以一敵十的張學軍。如今六哥變成了六爺,威風依舊不減。他一身皮氅子,一口京片子,一個鳥籠子溜達在街頭巷尾去管各式各樣的閒事兒。
  • 《老炮兒》:江湖淪陷與男人的成長
    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北京胡同裡長大的導演管虎和演員馮小剛,為我們所講述的本事其實很簡單——一個年輕時經常茬架被逮進局子的「老炮兒」,如何從官二代「飆車族」手中解救與自己關係勢如水火的兒子小波。他相信江湖規則,這種相信,在影片中似乎也與對父親的叛逆聯繫在一起。就這樣,一個包裹著胡同文化、社會譴責、江湖規矩、代際衝突的老年版本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演了。大院與胡同的界限消失了,共同勾連起老舍筆下那個有禮有序的北京胡同(影片還特意提起駱駝祥子)。就這樣,這部包含諸多元素的商業片,完成了一次主創者們的集體青春緬懷。這一次,陽光不再明媚,英雄橫空出世。
  • 《老炮兒》:馮小剛和他最後的電影江湖
    而曾經叱吒風雲的「老炮們」,已經被時代遠遠地拋在了身後,一同消逝的,還有他們世代相傳的江湖規矩。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老炮兒》披著一層「落於俗套」的故事皮囊,六爺年輕的時候蹲過大獄,曾間接害死了自己的老婆,兒子小波也因為這件事跟他反目成仇。奈何混子心熱嘴硬,拎得起兩米的砍刀,卻絕口說不出一句我愛你。
  • 《老炮兒》12.24北美霸氣來襲,馮小剛 李易峰 吳亦凡江湖對決!
    但是「老炮兒」這個名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北京有一條胡同叫「炮兒局」,胡同裡有一個市公安局下屬的治安處,專管小偷、流氓、打架等行為。於是,「炮局」就成了「公安局」、「拘留所」的代名詞。因此,「老炮兒」就是「老進炮局的人」,專指提籠遛鳥、無所事事的老混混兒。
  • 電影《老炮兒》爭鳴:誰的北京,誰的世界
    這裡曾是清朝的炮廠,後來改造成近代史上著名的「炮局監獄」,一直到2008年之前,這裡都是北京市第三看守所(俗稱「炮局看守所」)的所在地。那些打架鬥毆、小偷小摸、涉毒涉黑的混混、流氓常常出入於此——「老炮兒」一詞由此而來。
  • 四九城的「老炮兒」
    為了解救兒子,並償還當年對兒子的愧疚之情,六爺重出江湖。這是由馮小剛主演的電影《老炮兒》的情節。今天咱們聊聊四九城曾經那些真實存在的老炮兒。大院子弟平時恨北京土著流氓囂張,所以有人從家裡拿來軍刺,你一刀我一刀,很快小混蛋成了血人。2、邊作軍天傷系列裡出現過此人物,書中用名:邊亞軍。曾就讀於北海中學。其父親時任工業大學的藥劑師,解放前是傅作義部隊的上校軍醫,文革時被打為「黑5類」。1967年,北京城各處的頑主崛起,當時邊作君已在廠橋一帶打出名氣。隨即和德勝門的周長利(小混蛋)走在一起,成為生死之交。
  • 【IUCSSA】《老炮兒》Bloomington 12月24號 在AMC 12 霸氣來襲!馮小剛 李易峰 吳亦凡江湖對決!
    北京有一條胡同叫「炮兒局」,胡同裡有一個市公安局下屬的治安處,專管小偷、流氓、打架等行為。於是,「炮局」就成了「公安局」、「拘留所」的代名詞。因此,「老炮兒」就是「老進炮局的人」,專指提籠遛鳥、無所事事的老混混兒。
  • 【原創 · 首發】電影《老炮兒》觀後隨筆(一)
    1950年1月生於北京,1968年畢業於北京第69中學,1969年1月赴潞城縣東邑公社臺東大隊(現潞城市成家川辦事處臺東村)插隊務農,1973年4月分配晉城鋼鐵廠工作,1975年調回北京首鋼冶金研究院,2010年1月正式退休。後應聘於北京海澱區西三旗街道辦事處工作。郭再平關心第二故鄉潞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現任潞城市在京老鄉聯誼會副秘書長、「在京潞城人促進家鄉發展聯誼會微信群」群主。
  • 「老炮兒」範兒難道就是長輩的倫理+北京人的規矩?
    不少中老年人紛紛為《老炮兒》貢獻了票房,而北京人更是被電影激起了廣泛共鳴。影片《老炮兒》與其試圖拉攏的目標市場——年輕觀眾及非北京觀眾——之間的關係,卻必定不會如投其所好那樣簡單,而兩者之間的這種張力,也正是這部電影最有趣之處所在。在一個價值趨於多元的時代與年輕人與外來暴發戶講道理、講規矩,是馮小剛飾演的六爺的願望,也是整部電影的創作初衷。
  • 萬字解讀管虎《老炮兒》:《八佰》之前,那曲蒼涼悲壯的江湖輓歌
    老炮兒六爺(張學軍)「老炮兒」在北京話裡是「老混混兒」的意思,如果非要加點前綴,也可以用「提籠遛鳥」、「無所事事」2015年,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把影帝殊榮頒給了馮小剛,當時,馮小剛沒去頒獎現場,他正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深情演唱電影《老炮兒》的宣傳曲《愛的代價》,導演管虎代馮小剛領獎時照著手機一字一句念馮小剛的獲獎感言:「說句得了便宜賣乖的話,我應該拿最佳新人獎。
  • 《愛爾蘭人》遲暮的浪漫,老炮兒們最後的江湖
    這裡的義大利黑幫不再是家族恩怨,仿佛看到了一個中國式的江湖,俠肝義膽,快意恩仇,雖然他們幹的都是殺人越貨的勾當,不太配這些詞彙,但是展現的那種江湖氣息,那種老炮兒的味道,很是吸引我。本片三位影帝,德尼羅,帕西諾,喬佩西,也是我們的三位主角,帕西諾是一個腳踩黑白兩道,雖然鋃鐺入獄,但是不卑不亢,有著自己的江湖氣節
  • 2016開年北京必看演唱會 鮮肉老炮兒國際範
    (一)看Idol 看鮮肉:BigBang2016內地首唱見面會結束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的行程後,2016年開年第一天,BigBang五子將集體空降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辦2016年內地首唱見面會,與粉絲近距離接觸,並帶來回歸新曲及眾多熱門金曲,共迎新年的到來。
  • 從電影《老炮兒》到車界的「老炮兒」
    說的簡單明了一點,就是一個有著江湖氣又年過半百的老炮兒,為了親情和面兒和新一代小炮兒掐架的故事。這個職業放在義大利,會叫「黑手黨」;放在日本,叫「黑幫」,放在香港,叫「古惑仔」;而放在北京,則要被尊為「老炮兒」!
  • 【在線影院】老炮兒
    《老炮兒》是由管虎導演,馮小剛、張涵予、李易峰、吳亦凡等主演的動作電影。 該片講述了六爺當年是京城名震一方的頑主,現在孤身一人,跟他的幾個老哥們一起固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所拋棄。影片於2015年12月24日在中國上映。
  • 盤點4部經典電影,《老炮兒》:一場關於北京爺們兒的較量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4部經典電影,《老炮兒》:一場關於北京爺們兒的較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些電影的劇情簡介和部分評論吧。老炮兒老炮兒的劇情簡介 · · · · · ·老炮兒在北京話中,專指提籠遛鳥,無所事事的老混混兒。
  • 《老炮兒》:逼是一樣的逼,裝上見高低
    為了救兒子,六爺只好重出江湖。一場新舊勢力的對決不可避免……眾說風雲的《老炮兒》,到底貨色幾成呢? 1、《老炮兒》名詞解釋老炮兒:北京江湖人物,又稱「頑主」。「頑主」一般平民出身,無業,經濟來源靠收取自己地盤上的小偷上繳的保護費。 現在北京話語境裡的「老炮兒」指代混在北京各種圈子裡的老混混。
  • 「老炮兒」為啥啞火? ——觀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
    老炮兒做夢也想不到兒子接著說:「你不是我老子,我從小到大就沒有你這麼個老子!」文|雷鳴 不久前,榮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並獲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電影《老炮兒》,已於2015年12月24日在全國上映。
  • 《老炮兒》劇情簡介
    Six&nbsp&nbsp&nbsp&nbsp出品時間:2015年&nbsp&nbsp&nbsp&nbsp出品公司: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nbsp&nbsp&nbsp&nbsp發行公司: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nbsp&nbsp
  • 到底啥叫老炮兒?
    ▼▼▼◆啥是老炮兒?老炮兒是地道的北京話。雍和宮東邊有條炮局胡同,清朝乾隆年間這裡設置了炮局,也就是造大炮的地方,後來撤了改成了監獄。解放後,這裡變成了公安局的拘留所。民間逐漸用炮局指代公安局,老炮兒就是指那些常進出公安局的老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