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在「金臺沙龍」現場(謝明 攝)
海外網7月3日電 7月1日,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並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鄧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並以此為指引,通過同英國的外交談判,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
香港問題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7月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一國兩製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在主題為「香港回歸20周年:現狀與展望」的金臺沙龍中,從三個層面對此進行解讀。
田飛龍指出,首先,香港問題是中國從鴉片戰爭為起點開始的反殖民主義問題的一個部分。我們看到習主席視察香港時的致辭中,切入主題就是對鴉片戰爭這段歷史的回溯,強調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強調殖民主義對於香港和內地民眾的傷害。按照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當時提出的只是一個妥協性的暫時性的解決方案,所確立的一國兩制50年的不變,是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和中國國家理性的政治實驗的方案,而不是一種永久性的憲制解決方案。我們在保證香港繁榮穩定與高度自治以外,還保留著去殖民化和民族復興的任務。
現在我們說的香港問題背後的原因,是去殖民化不夠徹底。當年,為了快速平穩的回歸,相對擱置了去殖民化的國家建構任務。如今到了回歸20年的時間節點上了,一些問題開始顯現,就到了要『治療疾病』的時候了。因此,如何去殖民化,如何在未來讓兩地在「一國兩制」前提下進入互動整合階段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從第二層面來看,田飛龍認為香港問題體現在文明衝突上。香港曾經是英國統治時的優質殖民地,香港回歸之後仍然充當了中西文明之間衝突競爭的平臺。這種文明衝突與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多元文明衝突整合經驗不一樣。在「一國兩制」之下以香港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世界,它的整套文化意識形態與制度體系,在能夠幫助中國整體進入現代化、國際化的同時,本身也在挑戰內地的制度體系和文化意識形態。
最後,田飛龍提出,香港問題的第三個層面就是制度模仿與制度競爭並存的「兩制」關係。回歸20年以來,內地在現代化過程當中有對香港制度的模仿和學習,但同時又存在競爭。「兩制」之間分別有各自的意識形態基礎與政治制度的架構。所以,當模仿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兩制」本身的差異會呈現出來。比如,香港有人追求國際標準的普選,內地認為,選舉要與國家利益相協調。香港人理解不到,為什麼香港要與國家的主權安全做協調,這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自身的國民身份,香港人總是強調自己的國際身份以及本土身份,但是國家身份、國民身份是不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