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字文紀,觀州穆人也。隋開皇末,為太子洗馬。皇太子勇嘗以歲首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自請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綱白勇曰:「令則身任宮卿,職當調護,乃於宴座自比倡優,進淫聲,穢視聽。事若上聞,令則罪不測,豈不累於殿下?臣請遽正其罪。」勇曰:「我欲為樂耳,君勿多事!」綱趨而出。及勇廢黜,文帝召東宮官屬切讓之,無敢對者。綱對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過,非太子罪也。勇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賢明之士輔導之,足堪繼嗣皇業。方今多士盈朝,當擇賢者居其任,奈何以弦歌鷹犬之才侍側,至令致此?」辭氣凜然,左右皆為之失色。綱在東宮,隱太子建成初甚禮遇,後漸狎無行之徒,有猜忌之謀,不可諫止。又思筮者之言,頻乞骸骨。高祖曰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高祖謝曰:「知公直士,勉弼我兒。」於是擢拜太子少保。貞觀四年,拜太子少師。綱有腳疾,不堪踐履,太宗特賜步輿,令綱乘至閣下,數引入禁中,問以政道。綱於是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太子每親政事,太宗必令綱及左僕射房玄齡、侍中王珪侍坐。太子嘗商略古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之事,綱凜然曰:「託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古人以為難,綱以為易。」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五年卒,年八十五,諡曰貞。太子為之立碑。初,周齊王憲女孀居孑立,綱自以齊王故吏,贍恤甚厚。及綱卒,其女被發號哭,如喪所生焉。
(選自《舊唐書·卷62·列傳12》)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祖曰/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
B.高祖曰/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
C.高祖曰/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
D.高祖曰/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紀,李綱的字。韓愈字退之,陸遊字務觀,與李綱一樣,都是名與字意思相同。
B.乞骸骨,古代官員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與致仕的意思大體一致。
C.步輿,古代一種人抬的代步工具,多為老人乘坐。也多借指居官在位者迎養父母。
D.碑,文中指人去世後在墓前所立的墓碑,墓碑上刻有死者姓名、籍貫、成就等內容。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綱輔佐太子,盡職盡責。他在隋朝擔任太子洗馬時,對趁太子楊勇年初宴請官臣之際奏樂唱曲的唐令則表示不滿,勸諫楊勇要遠離聲色犬馬。
B.李綱不懼皇威,敢於切責。楊勇被廢黜太子之位,隋文帝責備楊勇身邊的官屬,而李綱直陳太子無罪,卻將矛頭指向皇上,認為皇上用人失察。
C.李綱看重禮教,盡心事君。在他患腳疾之後,唐太宗多次召他人宮諮詢政道,他便藉此機會宣講君臣父子之道,對皇帝的飲食起居也非常關心。
D.李綱重情重義,不忘舊恩。由於他曾在北周做官,在周齊王宇文憲的女兒寡居後,他給予她優厚的生活關照;在他去世後,宇文憲女兒非常悲傷。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事若上聞,令則罪不測,豈不累於殿下?臣請遽正其罪。(4分)
(2)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4分)
14、唐太宗在生活上是如何關心李綱、政治上又是如何倚重李綱的?(3分)
10、B解析:「何為」與「乎」共同構成了疑問語氣,不能與前面「遣卿輔導」關聯,據此排除A項。「太子」是「事」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C項。D項兼有A、C的問題。原文標點:高祖日:「建成在東官,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
11、A解析:「韓愈字退之」是名與字意思相反的類型。
12、C解析:「對皇帝的飲食起居也非常關心」是對原文「問寢視膳之方」的誤解,該句在文中與前面「君臣父子之道」都作「陳」的賓語,即李綱陳說為君為臣為父為子的道理和子弟問候尊長生活起居的方法。
13、(1)事情如果讓皇上知道,唐令則的罪行難以預料,難道不會連累太子殿下嗎?我請求殿下馬上 治他的罪。(「上聞」「不測」「遽」各1分,句意1分)
(2)李綱每次發表議論,言辭神色都充滿正氣,有不可侵犯的氣度。(「吐論」「辭色」「奪」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生活上:李綱患了腳疾,唐太宗特賜步輿。(1分)政治上:唐太宗多次把李綱請到宮中,向他詢問政事;太子每次親臨政事,唐太宗便讓李綱等侍坐。(2分)
譯文:
李綱,字文紀,是觀州穆縣人。隋朝開皇末年,擔任太子洗馬。太子楊勇曾在年初宴請東宮大臣,左庶子唐令則親自請求彈奏琵琶,又唱了《武媚娘》曲子。李綱跟楊勇說:「唐令則身為宮卿,擔任調教輔佐之職,卻在宴席上把自己當作優伶,給太子唱淫靡之曲,迷惑太子的視聽。事情如果讓皇上知道,唐令則的罪行難以預料,難道不會連累太子殿下嗎?我請求殿下馬上治他的罪。」楊勇說:「我不過想尋歡作樂罷了,你不要多事!」李綱快步走出宮去。等到楊勇被廢,隋文帝召集東宮官屬嚴厲責備他們,沒有敢答話的。只有李綱說:「現在的事情是陛下的過錯,不是太子的罪過。楊炎才能不在上等,性情也只是普通人,如果得到賢明人士的輔佐教導,足可以承繼大統。現在朝中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應當選擇賢明的人士擔任相關職位,怎麼能用彈弦唱歌放鷹鬥犬的人陪在太子身旁,以至於到了這種地步?」言辭語氣凜然,皇帝身邊的人都為此變了臉色。李綱在東宮,隱太子李建成開始對他非常有禮,後來李建成漸漸親近沒有德行的人,對李綱有猜忌的心思,李綱勸諫阻止不了他。李綱又想起佔卜人的話,多次請求退休。唐高祖說:「建成在東宮,派你去輔佐教導,為什麼多次提出辭職呢?」李綱叩首謝罪表白說:「愚臣事奉太子,所持有的淺陋見解,多次不被採納,已經沒有什麼益處,因此請求退休。」唐高祖道歉說:「我知道你是正直的人,但還是請盡力輔佐我兒吧。」於是提拔他為太子少保。貞觀四年,李綱被任為太子少師。李綱有腳病,不能穿鞋走路,唐太宗特別賜給他步輿,準許他坐步輿到官署,並多次請到宮中,向他詢問政事。李綱於是陳說為君為臣為父為子的道理和子弟問候尊長生活起居的方法,道理順暢,言辭直白,聽他講的人都忘記疲倦。太子每次親自處理政事,太宗一定讓李綱和左僕射房玄齡、侍中王珪一起陪坐參加。太子曾經評論自古以來君臣禮教竭忠盡節的事情,李綱嚴肅地說:「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把國家的命運託付給他,古人認為難以做到,我認為容易做到。」李綱每次發表議論,言辭神色都充滿正氣,有不可侵犯的氣度。貞觀五年,李綱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諡號為貞。太子給他立了墓碑。當初,周齊王宇文憲的女兒孀居獨處,李綱自己因為是周齊王故舊官吏,對他的女兒撫恤很優厚。等到李綱去世,周齊王女兒披散頭髮放聲大哭,就像親生父母去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