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說自己是強迫症患者,手機app的右上角一定不能有小紅點,家裡地面上一定不能留一根頭髮,所有物品必須分類擺擺好……最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接診了多例這樣的患者,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侯正華博士提醒,強迫行為不等於強迫症,科學區分是關鍵。
什麼是強迫症?
所謂強迫症,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廣義的強迫障礙主要表現為:強迫回憶或者思考某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強迫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重病;害怕自己的眼神餘光會看某些東西;因為擔心怕髒而不停的洗手或者衣物;控制不住的書臺階或者電線桿;所有東西都要放整齊;睡覺總擔心房子會塌;擔心自己會傷害別人,或者控制不住地收集沒用的物品,甚至是垃圾。另外,拔毛症和軀體變形障礙也被歸入強迫症及相關障礙。
侯正華博士說,目前,強迫症是患病率僅次於抑鬱障礙、酒精和物質濫用、社交恐怖障礙的常見精神障礙。全球大約存在不同程度的強迫症患者7000萬,其終生患病率約3.0%,男性多於女性,通常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發病,首發年齡約為20歲,男性一般早於女性(男性6-15歲,女性20-29歲),強迫症與其他焦慮障礙的共病率高達55%以上,社會功能損害嚴重,療效不佳,預後較差,且自殺率較高。
什麼樣的強迫行為會構成強迫症?
判斷一個心理狀態是否是疾病狀態,要綜合考量。一般情況下,包括症狀的強度、持續時間,以及是否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或者社會功能產生損害。對於強迫症來說,主要有兩大症狀表現: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如果強迫症狀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比如每天超過1小時),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患者本人也為此苦惱不已,或者其本人沒有察覺異常,但是周圍人發現他的異常行為,比如反覆關門或者洗手,這時候就要高度懷疑存在強迫症的可能了。另外,也可以通過耶魯—布朗強迫症狀評定量表進行自測,作為參考。
而生活中很多自稱「強迫症」的人,他們往往只是表現為強迫症狀,比如出門前再確認一次門有沒有關,地上有頭髮想要打掃乾淨等,他們的強迫症狀往往是為了讓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且並不會讓自己感到痛苦,甚至影響生活工作。他們的行為更多地是反映出一種個人的焦慮,而非強迫症。
如何進行強迫症的自我調整?
侯正華博士說,強迫症就像只「紙老虎」,越是擔心恐懼,他往往越會糾纏不放。所以,當心理上出現不良感覺,要學會及時宣洩。特別是強迫症患者,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自我調整。
順其自然法。調整心態,凡事順其自然,停止糾結。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做完就不再想它。
滿灌法。簡單地說,就是一下子讓你接觸到最害怕的東西。比如怕髒,那就接觸最髒的東西。若確實很髒,你洗手的衝動會大大增強,這時你的助手將禁止你洗手,你會很痛苦,但要努力堅持住,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焦慮會逐漸消退。但此法適合意志力較強的人進行。
系統脫敏法。先學會放鬆,然後由易到難列出強迫性行為的次數和激怒情境,再對每種情境下的強迫行為逐漸進行放鬆脫敏。就洗手癖而言,應一步步地減少洗手時間,依次執行下去。
轉移注意力。不要去糾結症狀,想像強迫症狀就像一個來滋事的「小混混」,你越是和他糾纏,越是難以擺脫,你若是隨他折騰,不用管他,你的強迫思維自然會逐漸褪去。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各種自我調節不佳,建議還是要向正規醫院心理精神科醫生諮詢,必要時進行系統的醫學幹預,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若多種保守治療方法效果不佳,部分患者還可以選擇深度腦刺激治療。(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