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是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一位苦命天子。他在位時,內有太平天國戰爭,外有列強入侵。
繼位之初,鹹豐也曾勵精圖治,其革新力度更勝嘉慶、道光。從儒家傳統的價值取向來看,他前期的措施都中規中矩,一招一式都算合格,但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的努力基本上付之東流,被內外對手「踩」得焦頭爛額。
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京城,鹹豐帶著妃嬪、皇子,在以肅順為首的朝廷大臣的擁護下,從圓明園啟程,前往避暑山莊。這時的鹹豐,不是避暑,而是避難,他已經陷入一生中最大的絕望。豈料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京城。
1861年,鹹豐病重,朝廷分化為兩股勢力:一派是以肅順為首的「熱河派」,另一派是以恭親王為首的「京城派」。
兩派剛剛形成,就圍繞鹹豐「迴鑾」的問題而針鋒相對,實際上也是權力之爭。
京城派知道,皇帝久駐避暑山莊,必會增加肅順等人的權力,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堅決要求皇帝回京。他們的理由也很正當:皇帝在京城有利於朝廷穩定。
但鹹豐在肅順等人的影響下,已經在避暑山莊「樂不思蜀」,以各種理由推脫。到七月時,鹹豐皇帝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於是,他召見了肅順等人,開始安排後事。
皇位傳給誰,這不是問題,因為鹹豐就一個皇子,即慈禧所生的載淳。但載淳還是小孩子,肯定不能直接管理朝政,因此,令鹹豐犯難的是,權力分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花隨人聖庵摭憶》記載,肅順建議鹹豐,效法「鉤弋故事」。
所謂「鉤弋故事」,是西漢年間的典故。漢武帝晚年,太子劉據去世,他想立劉弗陵為儲君,但劉弗陵年幼,其母鉤弋夫人又年輕貌美,將來會「主少子壯」,出現第二個呂后。因此,漢武帝找了個藉口,殺了鉤弋夫人。
肅順的意思是,鹹豐英年早逝,載淳繼承皇位,到那時,慈禧母以子貴,成為太后,必會惑亂朝綱,還不如現在就將其殺之,一了百了。
這本《花隨人聖庵摭憶》作者是黃濬,信息源頭是李芍農。李芍農是1859年的探花,後入翰林院,兼著南書房的差事,因此,他可以打聽到許多宮中秘聞,其信息具有比較大的可信度。此外,《崇陵傳信錄》《十葉野聞》都有提到「鉤弋故事」,可見,此事並非空穴來風。
肅順對鹹豐提這個建議,肯定是擔心慈禧將來對自己不利,但可惜的是,鹹豐並未採納。
一、超越了鹹豐的心理承受能力範圍,他下不了手。
對親人痛下殺手,那是有魄力的帝王才會做的事,比如漢武帝、雍正等人,鹹豐只能說有魄無力,何況已經氣息奄奄。
不論慈禧如何壞心眼,那都是鹹豐的老婆,也是孩子她媽。一日夫妻百日恩,鹹豐的心也是肉做的,平時關係好不好不說,起碼兩口子是一家人。有一件事,足見兩人關係不差。1859年,鹹豐將慈禧的妹妹許配給自己的弟弟醇親王奕譞。姐妹兩人嫁給兄弟二人,雖說出自聖意,但誰都能看出這背後有慈禧的暗箱操作。
載淳還是兒童,突然失去親娘,不就成孤兒了?萬一被人欺負怎麼辦?當爹的鹹豐,總會於心不忍。
二、出於對自己去世後,權力平衡的目的,鹹豐不能殺慈禧。
留在京城的恭親王,與鹹豐雖是兄弟,但兩人關係不好。鹹豐不信任恭親王,在他母去世後,直接將其踢出權力中心。但是,此時的恭親王,已經成了京城派的首領,剛剛還締結合約,算是挽救了大清,威望日隆。同時,京城還不斷傳來恭親王篡位的流言蜚語,更是加重了兄弟的隔閡。因此,恭親王勢必成為被鹹豐邊緣化的人,否則,沒準就成第二個「多爾袞」。
排除了恭親王,再看看身邊的幾位親信大臣,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人數不少,但這群人皆以肅順為首。而這個肅順,才能沒話說,只是平時就囂張跋扈,自視甚高。鹹豐在時,可以壓制,但鹹豐不在時,皇權有可能被其奪走。因此,鹹豐可以託孤給肅順,但一定會加以制衡。
要牽制肅順,又不啟用恭親王,就只好用兩宮太后出馬。東宮的慈安,老實敦厚,才能平平,對肅順肯定不能構成實際制約,所以,西宮頗有才幹的慈禧,其制約價值就比較重要了。
因此,鹹豐於情於理都不能殺慈禧。最後,鹹豐留下八大臣與兩宮太后「聯合執政」的權力格局。
秋媚說:鹹豐沒有帶走慈禧,自己輕輕地走了,他沒想到自己安排的權力格局漏洞百出,更沒想到慈禧比他想像中的強。鹹豐去世不久,慈禧就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推翻了鹹豐的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