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一場轟動全城的「鋼琴王子謀殺案」,一段無望與光亮同在的痛感青春,一次驚恐與懺悔交織的歸鄉之路——作為青年作家房偉的最新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記述了大時代變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慘烈記憶與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
日前,「隱秘角落裡的無望與光亮——房偉《血色莫扎特》新書分享會」在南京萬象書坊舉行,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彬彬,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普光,與作者房偉圍繞《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歲月,探討時代與人性,並就學者與作家的關係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房偉,1976年出生於山東濱州,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籤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現就職於蘇州大學文學院。
談及創作緣起,房偉坦言,「我年輕時有過非常多的基層工作經歷,那些年的生活也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後來我通過考研命運發生轉折,有的時候我回老家再跟原來的朋友、同事交流,發現他們原來是這樣一種人生,我現在又是另外一種人生,有很多的感慨,想把這些事、這些人寫一寫。我想反映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我們這一代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認識和看法,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人與事。當時我有一個想法,能不能用一個更加有意思的形式去講這樣的故事?從我自己的美學觀點來說,希望寫得更簡潔有力,希望有一個好看的故事,希望它能夠反映出社會錯綜複雜的面相。」
分享會現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供圖)
談及這部現實題材的長篇小說,王彬彬認為,房偉的新作對於特定時代下,山東一個小城裡的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記憶,有著非常獨特的把握,這有賴於作者豐富的社會經歷。
「房偉有著校園之外非常深切的人生體驗,這些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一個作家的創作,支撐他的東西除了人生體驗、社會經驗,以及對社會的觀察,還包括他的情懷,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這個作家的知識結構,就是這樣一種知識結構和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的一種理性的、學術性的,這裡不是指純學術,而是學術性的理解和判斷,沒有這個東西來支撐他,他就很難持續下去。」王彬彬說。
「《血色莫扎特》雖然是一部以青春記憶為特色的小說,但它能夠把這幾十年來中國重大的社會現實都寫到作品當中去,我覺得這是《血色莫扎特》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所以,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代青年的成長史,也是這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史。」在汪政看來,小說最重要的還是人物和故事,當所有的東西回歸到本態,小說還是要刻畫人物,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複雜性滲透到人性的深處,不是善,也不是惡,是複雜。汪政認為,小說還必須要有戲劇性,即在日常生活邏輯的基礎上,再概括、再想像、再加工,一定要極致化,「《血色莫扎特》到後來誰也沒有想到是自閉症的兒子和馮校長的女兒精心設計的局,房偉把人物和故事寫到這個程度,已然是寫作的高手。」
「在作家和學術之間,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如何相互成全?」這其實也是趙普光一直關注的問題,他認為,作家有學養型和素人型,素人型主要是體驗,學養是靠知識,但是能把學養和體驗很好地化合,這才有大作家的潛力和可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