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道德經》筆記

2020-12-28 騰訊網

十五

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帛書本: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兮其若冬涉水,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沌兮其若樸,湷兮其若濁,…兮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老子的思想相應於政治哲學。這裡所謂的善為道者,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擅長修行的人。這裡的為道,就是治理天下之道。但是呢,在古人那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貫的。我們把老子的思想放在個人的修身上,放在建立家庭關係上,放在管理企業上,也是行得通的。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這裡的善為道者,相應為「聖王」。這些人的治理之道,精微、奧妙、玄密、通達,有著甚深奧義,一般人是理解不了,見識不到的。

這就是賣關子了,吊人胃口,激發人的探索欲。

到底怎麼個微妙玄通法呢?

老子說,難說啊,難說啊,但是呢,我盡力而為,說給大家聽聽。

這個事先聲明很重要。這是說不得的,說不清楚的,但是呢,不說不行啊!據說關尹為了老子留下些文字,廢了老鼻子勁了。

老子事先聲明好了,我說的,你們不能執著。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這是描述這個善為道者的象。

豫,非常地小心謹慎,就像走在冰面上一樣。

猶,猶疑的樣子。

最近在看《大明風華》,朱棣的長子,也就是太子爺,總是一副憨厚,退讓,窩窩囊囊的樣子。最終,也就是這個看似柔弱的大胖子,戰勝了風華絕代、剛強勇武的老二,為兒子朱瞻基贏得了天下。

算是柔弱勝剛強的例子。

儼,恭敬,莊重。就像到人家去的客人一樣。

這就像泰卦,天在下,地在上,天柔地剛,君柔臣剛。「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彖傳描述的也是這種善為道者之君。

渙兮其若凌釋,渙然冰釋,那麼堅硬的冰,悄然地化為水。這是剛柔之間的轉化。這就是能剛能柔。

這讓我想到謙卦彖傳「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能知止而變,順道而行。

敦兮其若樸,敦敦厚。帛書版裡是「沌」,混沌,看起來愚蠢遲鈍。和敦厚是相通的。這是質性的樸實。

曠兮其若谷。曠,空曠,曠達。像山谷一樣能涵容。

混兮其若濁,混,混而為一,和光同塵之相。「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孫子兵法這裡就是講這個。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帛書版的「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可以輔助我們理解。

濁水如何能變清,不要再去攪動他,讓它安靜下來就可以了。這個「徐」字很重要,不要著急,要學會等待,等待時機。這就是微妙玄通之處。這個時機,早了不行,晚了不行。

我們初中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說君王的事情,而說自己的不是,讓君子自己明悟過來。這就是間接路線,也就是等待對方的醒悟,靠對方自主去改變。

想讓一個靜下來的人動起來,那也要以平緩的方式,不能來硬的,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家長管叛逆期的孩子,肯定是太有體會了。

一個太虛弱的人,中醫給他調理身體,也是慢悠悠地來,一點一點把把身體的自我調節機能修復好,也就是把脾胃調節好,身體的運化能力好了,自然就更容易康復。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所以這樣的一個善為道者,它永遠保持一種謙虛謹慎,不自滿,不自傲。也就是放空,虛己待物。也可以說是一個謙謙君子之象。「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鳴謙貞吉,中心得也。勞謙君子,萬民服也。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利用侵伐,徵不服也。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徵邑國也。」(《謙卦·象傳》)

所以這樣的善為道者,他能夠謙虛謹慎,所以就能規避那些可能的過失,就是不掉到坑裡,所以就能夠持續地出新,更新,維持長久的泰道。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句話值得我們細細琢磨。

相關焦點

  • 老子的「士」如此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老子的「道」是玄妙精深的存在,而老子所說的」士「又充滿了神秘莫測,得「道」之士更是難以測識。所以老子說勉強地講一下,即「強為容」。那麼老子講的」士「是怎樣的人呢?從老子描述中可以看出,這樣的人一定是最符合」道的人。真正的達到身心和諧存在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道德經》禪解: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文/炳睿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 《道德經》:得道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做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自從你來到此地,你每天奉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一處我沒有教導過你?」學僧聽後,低著頭紅著臉站在那裡,陷入了沉思,好像有所領悟。「會就會了,假若用心分別,思維則離道遠矣!」趙州禪師看了他一眼,語氣略微平和了一些。學僧似有所悟,問道:「如何保住呢?」趙州禪師說道:「但盡凡心,別無聖解,若離妄緣,即如如佛。」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0: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敝不新成
    《道德經》通行本的第二十章已經被筆者前提至第三章。以筆者看來,通行本接下來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是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道德經》智慧: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我們總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世間美好的東西,我們希望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結果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因此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凌釋,敦 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 兮其若濁。
  • 《道德經》開悟(第十五章)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釋文:古代的那些修道之人,微妙通達,深隧的難以認識。開悟:得「道」的人知道宇宙萬物的根本,明白人類社會的紛爭來自於人類自身的欲望,他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甚至尊重一根小草的生長規律,他能讓紛紛擾擾的人類社會恢復平靜,也能讓紛繁多樣的自然界保持繁榮,所以他微妙玄通。
  • 《老子》深奧難懂,學習者直撓頭,「最差老師」妙方妙法解你憂愁
    《道德經》蘊含著大量的智慧和故事,愛好喜歡學習《道德經》的人非常多,大家都苦於古文及內容的深奧艱澀,很多學習者望而卻步。作者另闢蹊徑,把趣解與正解,故事加戲說糅合到一起,來滿足不同學習階段者的需求。初學者在輕鬆有趣中,一看便懂;深學者也能從正解中發現不一樣的,值得思考研討的觀點。
  • 嗜欲深者天機淺
    人,若能靜定虛心,則「故有」的靈動便將長存,經久不變,不為浮俗氣之所替變。是故莊子云:嗜欲深者天機淺(出自《莊子·大宗師》)。這與今人價值觀念不同。今人謂若「一事無成、一無所長」,那便「一錢不值」了。      弘一法師一生涵括無數成就,少年時即已才華橫溢,深獲諸方仰敬,人謂「無數奇珍供世眼」。
  • 《道德經》:真正的修道高人是長怎麼樣子的?具備這7個特徵
    在老子的哲學世界裡,道是最核心最根本的概念,它是宇宙萬有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的一切都從道生出來。這個道既包括宇宙自然之道,也包括人事法則之道,可以把道簡單理解為一切規律的總和。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十四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之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名句精選: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驚豔清新
    一、《道德經》中前程似錦的寶寶名字1. 國慈出自《老子·道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國出自《老子·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解釋: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