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6—美國電影《風語者》背後的歷史

2020-08-27 第五種權力

引子

  •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影片介紹

《風語者》是吳宇森於2002年執導的動作戰爭電影,由美國演員尼古拉斯·凱奇等擔綱主演。該片講述了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演)是一名密碼譯電員的保護者,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本·亞茲(亞當·比奇飾)的納瓦霍士兵,戰友之情在兩人的不斷碰撞中發展,由齟齬爭鬥到生死與共。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密碼譯電員如果有被俘的可能,為了保護密碼情報不被洩漏,那麼喬可以開槍打死本,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影片背後的歷史 (此部分即是對影片細節的挖掘和對那段歷史的追溯,略長)

第一部分 兩點商榷之處

  • 在介紹這個事件的時候,大部分作者對於此事件的觀點都是以下這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初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29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洩。」

  • 筆者通過翻閱大量的資料,認為在此以上的敘述中有個兩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並不是因為日軍總能破譯美軍的密電碼,所以才招募印第安納瓦霍族人。原因是1、在密碼破譯手段方面,日本比美國差一大截。儘管日本戰敗前夕,日本陸軍和海軍軍情處銷毀了絕大多數設備和資料,掩飾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但以後多年的調查顯示:日本當時還不具備破譯美軍密碼的專用設備和工作能力。2、日本在數學方面缺乏頂尖的科學家,密碼方面人才的頂尖水平不夠,人才厚度也不足。日本自己密碼被美國人破譯過、被國民黨破譯過、被共產黨破譯過甚至都被蘇聯人破譯過。加密和破譯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日本人自己的密碼加密技術不行,破譯的能力肯定也很差。3、筆者認為美軍期初招募印第安納瓦霍族人的主要目的是用於戰場最前沿的火力偵查和火力引導的明語播報,而非用於電報加密傳送。在前線所用的電臺最遠通信距離不過十幾公裡,如果要呼叫炮火、飛機就需要中繼傳輸,所以在影片中我們發現風語者都是明語(就是直接口播信息,而非發報)傳輸語音,就是因為這樣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將目標位置、情況上報給上級,原來的明語播報都是利用密語(加密後的語言),但這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缺點就是需要解密時間長,並且容易被敵人破譯,因為一般用明語播報的情況都是非常緊急和重要的事情。所以利用印第安納瓦霍族人的語言獨特性日軍就算監聽也無法破譯,這樣就可以做到美軍的信息及時傳輸,而日軍根本不知道傳輸的是什麼內容。

  • 二、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身邊沒有固定的保護者和行刑者。沒有史料表明每位風語者都配有貼身「保鏢」,而且電影中描述這些保鏢有權在「風語者」被逮捕時射殺自己的戰友以保護密碼的安全,但沒有史料證明有明確的要求有固定的人員在其被俘前必須處死風語者,所有文章描述的有固定的保鏢和行刑者也許都是根據影片的情節推斷,我個人推斷這種命令不可能直接下達給風語者身邊的戰友,這種命令有悖於軍人的信仰就是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戰友,就算有這種命令,很可能下達給部隊中的直屬軍官或者憲兵。
  • 第二部分 為什麼選擇納瓦霍人

    • 納瓦霍人(Navajo ),亦作Navaho。美國印第安居民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一支,20世紀晚期約有170,000人。散居於新墨西哥州西北部、亞利桑那州東北部及猶他州東南部,納瓦霍人操一種阿帕切語。軍事當局決定選取納瓦霍語作為代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該語言的語法和音質對於非納瓦霍人而言幾乎是無法學習的,而且該語言是沒有書面形式的。沒有經過專門的長期訓練,根本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根據當時的資料記載,通曉這一語言的非納瓦霍族人全球不過30人而其中沒有一個是日本人,都是居住在部落裡的傳教士以及美國科學家


    • 這種被稱為「鳥語」的納瓦霍語是一種沒有文字而又極為複雜的語言,依靠其族人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而得以延續。納瓦霍語的語法和發音都極為怪異,聽起來有點像野獸的怪叫。它以語調的強弱不同來表達語言內涵,同一個音用四種不同的聲調說出來就表達四種不同的意思。一個會講納瓦霍語的人曾說,納瓦霍語的詞彙十分生動、形象,「一個詞就可以讓你的腦海中浮現出整幅畫面。」

    • 1942年初的一天,位於洛杉磯的美國海軍辦公室來了一位自稱菲利浦·約翰斯頓的美國白人。他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建議———徵召美國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納瓦霍人入伍,使用納瓦霍人的語言編制更加安全可靠的密碼。約翰斯頓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構想,是因為他從小就跟隨父親———一位長期在印第安人保護地傳教的牧師,在納瓦霍人聚居區生活,所以對納瓦霍人和他們的語言非常熟悉,他是為數不多的能流利使用納瓦霍語的非納瓦霍人。他向美國海軍演示納瓦霍語可以在20秒內完成將一條3行長的信息加密、傳輸、再解密的全過程,而當時的其他裝置則需要30分鐘才能完成同樣的過程。極具軍事頭腦的約翰斯頓認為,如果用納瓦霍語編制軍事密碼將非常可靠而且無法破譯。

    第三部分 「超級密碼」的誕生

    • 1942年5月5日,首批29名納瓦霍人被徵召入伍。他們在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的新兵訓練營中和通訊人員一起設計了最初的納瓦霍密碼。這種密碼由211個字組成,大部分為納瓦霍詞,也摻雜了一些新詞彙,這是為了彌補納瓦霍語中軍事術語的不足。例如,「戰鬥機」被稱為「達-哈-提-西」(dah-he-tih-hi),納瓦霍語意為「蜂鳥 」;「俯衝轟炸機」被稱為「幾尼」,意為「小鷹」。另外,密碼戰士還設計了一個系統,用來與英語26個字母相對應。例如,字母A為「沃-拉-其」,意為「螞蟻(ant)」;字母E為「迪茲」,意為「麋鹿(elk)」。另外,針對那些沒有能夠列入211個密碼的詞語,他們根據納瓦霍語專門創建了一個大約500個常用軍事術語的詞彙表以便用來對照拼讀。

    • 納瓦霍人很快便顯示出記憶密碼和在戰時傳遞信息的能力。他們成功地從飛機或坦克等移動目標上傳遞密碼。計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隨後,另外200名納瓦霍人也於1942年7月20日被徵召入伍。1942年10月2日,約翰斯頓也被徵召入伍,並被授予上士軍銜,專門負責訓練納瓦霍密碼戰士。可是,就在約翰斯頓躊躇滿志地實施他的大膽計劃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密碼員發現,由於納瓦霍語中沒有的詞的對照表重複使用頻率太高,根據這些詞語,納瓦霍密碼幾乎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被破譯。為解決這一問題,約翰斯頓和一些技術專家把對照表的26個字母增加為44個,使得那些常用的字母如E、T、A、O等有了多種選擇餘地。例如字母A除了原來的「沃-拉-其(螞蟻)」外,還可以叫作「比-拉-沙納(蘋果apple)」和「 齊-尼赫(斧子axe)」。密碼設計完成後,美海軍情報機構的軍官們花3周的時間力圖破譯一條用這種密碼編寫的信息,終告失敗。這樣一來,其破譯難度大大增加。被美軍稱為「無敵密碼」的納瓦霍密碼終於誕生了。 密碼本完成後,這29名「風語者」被鎖在房間內長達13周,每個人必須背會密碼本上的所有密碼,然後將密碼本全部銷毀,以免落入敵人手中。

    第四部分 超級密碼——太平洋戰爭進程加速器

    • 到1943年4月,第二批200名納瓦霍人完成了訓練,而此時,第一批納瓦霍密碼戰士即「風語者」已經隨海軍陸戰隊在南太平洋上作戰了。很快,納瓦霍密碼就在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攻佔硫磺島一役中,6名「風語者」使用神秘的納瓦霍密碼及時準確地為美軍傳遞信息情報。在戰鬥開始的前兩天,他們通宵工作,沒有一刻休息。整個戰役中,他們共接發了800多條消息,沒有出現任何差錯。日本人儘管能夠截獲這些情報,但對這些近乎「天書」的文字感到束手無策,而當時美軍已經破譯了日軍的密碼。不久,美軍便很輕易地攻下了戰略要地硫磺島。 負責聯絡的霍華德·康納上校曾感慨地說:「如果不是納瓦霍人,如果沒有納瓦霍密碼,美國海軍將永遠攻佔不了硫磺島。」參與硫磺島戰役的拉爾夫 ·斯託其上尉在一份報告中稱,納瓦霍密碼是「最簡便、最快速和最可靠」的密碼,「日本人的腦袋都要想破了,但我們幾乎不用擔心洩密會發生」。

    •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美軍使用「人體密碼機」造就了「無敵密碼」的神話:他們編譯和解譯密碼的速度比任何密碼機都要快;他們成功地從飛機或坦克等移動目標上傳遞密碼;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他們開發的密碼從未被日本人破獲,保全了太平洋戰場上成千上萬的美國士兵。
    • 出色的實戰成績吸引美國海軍決定更大規模地徵召納瓦霍人入伍。他們曾經設想以每月50人的速度再徵召303名納瓦霍人,但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那些被招募的納瓦霍戰士也逐漸成為其他部隊的「寶貝」。為此,海軍陸戰隊不得不把名額削減到每月25人,甚至試圖從其他部隊索要納瓦霍新兵,但這些努力並未獲得完全成功。由於「風語者」供應不足,這嚴重影響了美國海軍的通訊工作。儘管如此,因為納瓦霍密碼既保密又很少失誤,仍然逐漸成為美軍最信賴最鍾愛的密碼。

    第五部分 影片中真實的風語者其人其事

    • 1921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納瓦霍部落,一名叫內茲的男孩出生。從咿呀學語開始,他就跟著父母學會了納瓦霍語。慢慢長大後,父母把內茲送到寄宿學校,在這裡,英語成為他的第二語言。從小說慣納瓦霍語,內茲總是在老師提問時用納瓦霍語回答,老師甚至用肥皂洗嘴巴來懲罰他。就是這樣一種會被老師懲罰的語言締造了他的傳奇人生。
    • 1942年年初,一名海軍陸戰隊徵兵人員來到內茲就讀的寄宿學校,尋找會說流利的納瓦霍語和英語的年輕納瓦霍人。報名參加的內茲坦言,最先吸引他參軍的是海軍陸戰隊的制服。能穿上夢寐以求的好衣服和填飽肚子,內茲覺得很滿足,儘管備受歧視的納瓦霍人當時在美國甚至沒有投票權。

    • 1942年5月5日,經過嚴格的選拔和培訓,內茲及另外28名新入伍的納瓦霍族年輕人組成海軍陸戰隊第382野戰排,受命編寫密碼。但是這些黑頭髮、黃皮膚的納瓦霍族年輕人卻差點喪生在自家美軍的槍下,因為他們長得跟日本人太像了,而他們的任務又是保密的。
    • 剛被分配到作戰軍隊時,「風語者」並不被信任。當「風語者」開始傳遞情報並且一切正確無誤時,美軍就開始像對待國王一樣對待他們。「風語者」被尊稱為「酋長」,經常會聽到美軍諂媚地說著:「酋長,讓我幫你拿報話機,讓我幫你拿槍。
    • 1942年到1945年間,那些操著一口納瓦霍語的「風語者」參與了太平洋艦隊發起的所有進攻行動。日本人開始四處捉納瓦霍士兵。當時的日本總參情報部長有末精三回憶稱,「我們曾經抓住了一名『風語者』,逼迫他來破譯納瓦霍語密碼,但這個納瓦霍人只是一名普通士兵,他告訴日本人他不是「風語者」,弄不懂那些密碼。

    • 二戰結束後,軍方認為這些密碼員可能再派上其他重要用場,因而不宜暴露。因此,他們奉命回到家鄉。因為涉及軍事機密,他們在戰後一直對自己的過去「保持沉默」。每當孩子們問:「爸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你都幹了些什麼?」,「風語者」總是緘默不語或簡單地回答:「我是個話務員。」無論是戰爭影片的描述還是戰爭史實的記敘都不見納瓦霍人的蹤影。直到1968年,「風語者」被美國官方正式解密,這一機密才被公之於世。
    • 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納瓦霍密碼可能已經算不上高明,但它走過的那段光輝歷程將永遠不會被忘記。風語者切斯特·內茲在去世前曾說:「如果我的國家需要,我還會義無反顧地當名風語者。我們在二戰期間用我們的母語戰鬥,我們很驕傲。」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潛艇戰到諾曼第登陸,從中途島海戰再到擊斃山本五十六,失敗的一方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密碼上栽了關鍵性的跟頭。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形象地稱這些密碼員是「下了金蛋卻從不叫喚的鵝」。對於「風語者」來說快速、準確工作的讚揚貫穿於整個二戰戰場。
    • 2001年7月26日,美國總統小布希為沉默了半個多世紀的「風語者」頒發了美國政府最高勳章——國會榮譽獎章。很久以來都被人遺忘,包括內茲在內的4名白髮蒼蒼的「風語者」流著眼淚領下這遲來半個世紀的榮譽,而其他的25人早已離開人世。2002年吳宇森導演的電影「風語者」將他們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

    • 2014年6月4日早晨,內茲因腎衰竭在睡夢中平靜離世。美國沉痛送別最後的「風語者」。從此,美國海軍的29名「風語者」全數凋零。美媒稱:「內茲的逝世意味著海軍陸戰隊一個歷史時代的結束。」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納瓦霍密碼可能已經算不上高明,「不可破譯的密碼」神話或許早已被打破,但它走過的那段光輝歲月將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 20世紀初,印第安人是美國最窮苦的人。當美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3600多名納瓦霍青年應徵入伍,當時全世界只有5萬納瓦霍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29名「風語者」。如今,納瓦霍部落是美國印第安土著居民中人數最多的一支。沒有納瓦霍部落的同意,聯邦調查局或中央情報局是不能進入這裡行動的。

    影片的幕後

    • ·影片服裝部門共製作了1300套海軍陸戰隊軍裝和1000套日本軍裝。·製片方在片中動用了二戰期間美軍的謝爾曼坦克和尺寸稍小的斯圖爾特坦克及日軍的95式坦克,並從收藏家手中購買了多部二戰時期的電臺。
    • 影片全部在夏威夷和南加州拍攝完成,在為期5個月的拍攝中,最先著手的便是片頭炮火紛飛的塞班島戰場。劇組選取的拍攝地是位於檀香山附近瓦胡島上的一個私有牧場,該牧場佔地將近4000英畝,地形與太平洋上的塞班島非常相近。

    • 片中的很多臨時演員都是退伍老兵、預備役軍人和正在休假的現役軍人。在影片開拍前,多數主演和核心臨時演員都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嚴格軍訓,在國防部的大力協助下,他們得以在真正的海軍陸戰隊基地接受基礎訓練。
    • 由於受到9·11恐怖襲擊事件的影響,影片上映時間被推遲數月。 (這也為票房慘敗埋下了伏筆)

    後記

    這部影片是吳宇森在好萊塢導演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戰爭片,可以說作品上完成的中規中矩,但票房上賠的那是一敗塗地,自此之後吳宇森再也沒有重現之前的經典《變臉》、《碟中諜2》的輝煌時刻,從而消失在了好萊塢。具體為啥票房那麼慘澹,網上有大量的文章已經做過報導,在此不再討論。

    其實這部影片我個人認為帶給我最大感觸的還是美軍在戰略戰術上的運用,火力引導這個概念最先是由美軍提出的,而且一直從二戰發展到今天,二戰中美國空軍不是獨立軍種,都是隸屬於陸軍和海軍的,所以美軍極為重視空中打擊力量對於地面部隊的支持。在影片中,美軍雖然也有衝鋒,但在衝鋒之前的火力覆蓋和火力準備是很充分的,而且最重要前敵偵查和火力引導那就是教科書級別的。

    在當時偵查手段單一,僅僅靠著人肉眼的觀察肯定不能把敵方情況了解清楚,在二戰中大部分的衝鋒式進攻在我看來都是一種高傷亡率的火力偵查,但美軍把這種火力偵查加以進化,變成了前敵火力引導,利用自己的火力和空中優勢,讓進攻的效率更為高效、進攻的層次更立體、進攻的手段更豐富,讓每次的衝鋒不會白白去犧牲士兵的生命。所以在咱們看來陣地進攻是一種更為危險的行為的情況下,美軍每次進攻都能得手,雖然付出的代價有些高昂,但目的基本上都達成了。



    這也是我對於印第安納瓦霍人奪島戰初期主要用途的一個判斷,就是高效的解決陣地進攻中信息傳輸問題。另外,再說回電影本身,雖然這部影片的票房撲街了,但縱觀各種戰爭電影,敢於用航拍遠景長鏡頭拍攝戰爭場面的導演也是不多,這也算是片中的一個亮點。

    持續發現影片背後的歷史,我一直都在做。


    點擊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9—美國電影《灰獵犬號》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3—美國電影《恩德培7日》背後的歷史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下期是電影《慕尼黑》,在那裡就可以具體的聊聊以巴衝突了。持續發現影片背後的歷史,我一直都在做。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可以看出來大和號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在上文《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7——男人的大和號》中提到海軍是一個驕傲的軍種,是所有軍種中最具備榮譽感的軍種,很多時候戰艦的命名都具有著特殊的意義,比如用國家的開國元勳、著名地點、著名事件等來命名。而且海軍的軍艦在退役後或者被擊沉後可以用新的戰艦來命名,這種傳承精神是別的軍種所不具備的。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自己習慣每次在看完影片之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3—美國電影《恩德培7日》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0—美國電影《前哨》背後的歷史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8—中國電影《橫空出世》背後的歷史
      引子喜歡看電影,特別喜歡看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並且又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歷史, 所以這種電影很有代入感並能引起人們的深思。但由於文筆所限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影評來,所以只能羅列整理一些這些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的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4—美國電影《慕尼黑》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2—法國電影《突襲》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5(下)—電影《紅色機尾》背後的歷史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這兩期的文章會是一個短系列,我將把它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來寫,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場戰役或者戰鬥這麼簡單,它會系統和全面介紹美國黑人在二戰中如何融入美國空軍的整個過程。今天我們先來介紹(下)部—— 《紅色機尾》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歷史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你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你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5(上)—電影《塔斯克基飛行員》背後的歷史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這兩期的文章會是一個短系列,我將把它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來寫,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場戰役或者戰鬥這麼簡單,它會系統和全面介紹美國黑人在二戰中如何融入美國空軍的整個過程。今天我們先來介紹(上)部—— 《塔斯克基飛行員》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自己習慣每次在看完影片之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9—美國電影《灰獵犬號》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0—美國電影《前哨》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4—美國電影《慕尼黑》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1—法國比利時電影《幹預》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6—電影《菲利普船長》背後的歷史
      引子「這是一個沒有最後一集的系列文章,如果你愛看電影、喜歡歷史、願意探究,那它就是你最好的夥伴!」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前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2—法國電影《突襲》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5(下)—電影《紅色機尾》背後的歷史
      引子「這是一個沒有最後一集的系列文章,如果你愛看電影、喜歡歷史、願意探究,那它就是你最好的夥伴!」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