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大作戰》,一個在日本動漫界也能稱得上是鼎鼎有名的IP巨作,由つなこ老師所設計、繪製的少女們吸引了無數粉絲,卻不幸在動畫界獲得了「誰做誰倒閉」的外號。
在經歷了AIC PLUS+和Production IMS的相繼倒閉之後(友情傳送門:動畫公司IMS正式申請破產,約戰第三季何去何從?),時隔四年,《約會大作戰》終於被J.C.STAFF撿了起來,卻在2019年1月上映時成為了《崩壞大作戰》。(友情傳送門:節操社今天倒閉了嗎?細數節操社的罪惡)
同期,《五等分的新娘》也上映了。作為一部被大力宣傳的動畫,《五等分》的人氣在國內居高不下,然而最終放出的正片卻令所有觀者們失望了。
對《約會大作戰》第三季和《五等分的新娘》的吐槽,致使「作畫崩壞」這個話題再一次被提了起來。
作畫崩壞
崩壞,這個詞語最初並非用來指代「作畫」意義上的「崩壞」。
最開始,這個詞語運用於某個角色心理狀態一個從好到壞的大幅度轉變,經典一點的比如《EVA》中的「暴走」、《寒蟬鳴泣之時》中的「蟬在叫人壞掉」。而比較有特色的就比如《遊戲王》中的一眾「顏藝黨」反派角色等等。
當「崩壞」這個屬性逐漸泛用開來之後,一定程度上與角色「黑化」轉變所表現出來的表情搭上了關係。為了表現出角色內心的崩壞,經常將角色的面部扭曲、或是擺出詭異的姿態,也算是一種對角色誇張化的刻畫。
比如《火影忍者》動畫第387話那一句著名的「但我的痛苦在你之上!」,佩恩的面部表情非常扭曲,成為了火影迷們印象最深的動畫集數之一。
至此,「崩壞」便成了「角色面部誇張表現」的一個代名詞。只不過在這個時候,這裡的「崩壞」仍舊是指監督有意為之,或是展現個人風格、或是極盡誇張手法的表現手段。
有跡可循的第一次大規模崩壞事件,是1998年《宇宙刑警》(又稱LOST UNIVERSE/失落的宇宙)第四集「ヤシガニ屠る」時發生的嚴重事故。諸如音畫不同步、背景中出現的物品突然消失、坐著的人物下一秒突然站了起來等等眼中的作畫事故。
雖然諸如《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等作品也有不少崩壞場面,但由於當時(1982年)電視臺受限於技術、採用實時播放,除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以外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傳播。而不幸的是,《宇宙刑警》上映時(1998年)正處於網際網路爆炸的時期,崩壞的圖像立刻在網絡上傳播開來。
到後來,《宇宙刑警》的監督渡部高志在自己開設的網站上詳細說明了此事的經過,因此這個「崩壞」的話題也就成了粉絲們一直以來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個事件最終被稱為「ヤシガニ問題」或是「ヤシガニ事件」,也用來代指「作畫崩壞」。
除了《宇宙刑警》以外,日本動畫業界還有《MUSASHI -GUN道-》(2006年)以其隨處可見的崩壞場景成為熱議話題:主角武藏的臉每一話長得都不一樣,直接拿照片作為背景,如舞蹈般優美的掏槍對射環節。
再加上被吐槽最多的《夜明前的琉璃色》(2006年)捲心菜事件——雖然動畫的其他部分也有作畫崩壞的跡象,但真正讓觀眾們噴飯的,是女主角菲娜將一個綠色的圓球端上了菜板,然後將其切成了碎絲。
與人物角色崩壞不同,由於「捲心菜崩壞」這個事件實在是過於喜感,在動畫界引發了狂歡一般的熱潮。自此之後,人們不再以「ヤシガニ」作為「作畫崩壞」的代名詞,而是直言「捲心菜」,或是在彈幕池裡發送一個大大的綠色圓圈吐槽作畫。
自《夜明前的琉璃色》之後,捲心菜就成了動畫業界的一道「底線」。哪怕角色再崩,一旦有劇情需要出現「捲心菜」的時候,作畫質量就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上來。哪怕是上個季度一度淪為大家笑柄的「妹非妹」(《我喜歡的是妹妹而不是妹妹》)中的捲心菜表現了驚人的作畫水準。
作畫崩壞的原因
與「我的痛苦在你之上」這種誇張表現的個人風格不同,《宇宙刑警》、《夜明前的琉璃色》這些作畫崩壞完全就是偷工減料的後果。儘管大部分作畫崩壞會在BD版/DVD版修正,但無法掩蓋TV版播出時的失敗。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原作者的惱怒和動畫公司的失信。如《宇宙刑警》事件發生後,雖然因另一部作品《秀逗魔導師》人氣極高、並未對原作者神坂一造成影響,但神坂一還是對動畫界產生了不信任感,導致了他的作品再也沒有出現在電視螢屏上。
而製作《宇宙刑警》的公司E&G FILMS在業界失去信譽,並於2001年倒閉。而《夜明前的琉璃色》的製作公司童夢在2010年左右也逐漸淡出,轉而只做外包動畫。
作畫崩壞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有經費、人手不足。例如J.C.STAFF這幾個季度表現出來的貧窮:《魔禁》3和《約戰》3大幅崩壞,大多因為J.C.STAFF在極短的時間內接下好幾個不同的單子,導致資源無法完全均分,只能選出幾部動畫進行「獻祭」。
此外,還可能有與外包公司交接過程中出現差錯、加上時間緊湊,沒能徹查動畫畫面的事故發生。比如上文提到過的「捲心菜事件」,時隔10年之後,有動畫師反映:
「擔任這個捲心菜的原畫師,是我在動畫公司上班時候的上司。是一位繪畫功底很不錯的畫師。說起這個這個捲心菜誕生的過程簡直像是一個笑話一樣。由於沒有時間,就給在一起工作的中國籍動畫師發去了捲心菜的照片和一張只畫了一個圓的原畫。結果捲心菜的照片不知道為什麼沒有送到,只有畫了一個圓的原畫送到了他手裡,然後他就直接按照圓畫了中間畫。就是這樣。」
時隔十年,「捲心菜」的來龍去脈才真正被網友們所得知。不過不管如何,除了捲心菜以外,《夜明前的琉璃色》其他部分也崩壞照常,這口鍋是沒法甩掉了。對這部動畫的吐槽段子,事到如今也已經成了一個梗:
「第一集的經費來了,好大一筆,真帶勁。」
一周後。
「什麼?這是整部動畫的經費?」
動畫崩壞,這個鍋到底甩給誰?
可惜的是,「動畫崩壞」,幾乎是一件無法徹底避免的事情。
上文提到,作畫崩壞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經費、人手的不足,從而導致趕工、粗製濫造。而這種粗製濫造的動畫,又不會得到觀眾們的好評,支持率一再降低。
再加上日本特有的「動畫製作委員會」制度——製作動畫的巨額成本由幾家公司共同成立的製作委員會支出,而光碟、玩具、漫畫、周邊的收益,也由製作委員會的各個部分賺取。也就是說,動畫製作公司實際上賺取的利潤微乎其微,整個日本動畫行業可以說是對日本動畫師的壓榨。
雖然動畫製作委員會一手拯救了各個動畫公司,卻也因為動畫製作委員會,日本的動畫產業正在走下坡路。
依靠微薄的收入想要活命,則必須高強度地工作——J.C.STAFF同時接手好幾部動畫的原因,也不言而喻。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作畫崩壞」。
岡田鬥司夫與山本寬對談時曾說:「近幾年日本動畫業界拿到大量投資後,製作委員會選擇的不是提高給製作公司的預算,而是製作更多作品,投更多次骰子增加爆紅可能性。」
能夠讓人燃起熱血、引起共鳴的動畫越來越少,作畫崩壞反倒成了日常隨處可見的事情——導致這種現象的,除了動畫公司自己實力不足、或是偷工減料以外,恐怕也有動畫製作委員會幾成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