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09:00 |永康日報 |記者 程明星 編輯 應桃蕊
「我覺得可以採取網上預售的模式,來延長售賣周期搶『鮮』賣,通過網際網路將通化水果的品牌做大做響。」
「說到延長周期,也可以把紅脆李和西梅等水果製成果乾類的小零食,實現反季銷售。」
「除了周期延長,還要實現距離延長,我覺得引進新型冷庫非常有必要,這樣理縣的水果可以走得更遠。」
……
16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通化鄉,我市對口支援理縣的援建幹部胡絲絲、胡華康和賈瑞達正在激烈地討論著,作為我市派往理縣的援建幹部,三人都是永康經驗的傳遞者,在不同的領域表達著「永康智慧」。
通化鄉是理縣著名的水果之鄉,全鄉共有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約3400人,農業人口近3000人。雖然「全員務農」,但當地的產業結構單一,所有的水果都只等著收購商來收購。
在通化鄉汶山村,今年59歲的村民彭湘琳經營一家養殖場,主要商品為高山土雞和青、紅脆李。
「我們這裡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特別有利於水果糖分的儲存,低溫環境下病蟲害也少,水果質量高。」彭湘琳告訴記者,當地漫山種植的水果都是果品裡的佼佼者,「但是進出高山不容易,遊客不願意來,水果只能被低價收走,今年水果的銷售還受到了疫情影響,變得難上加難。」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通化鄉石門社區合作社一處,車釐子的年產量在5萬公斤以上,蘋果的年產量也在10萬公斤以上,脆李年產量更是達到了15萬公斤以上。
如何幫助果農破解銷售難題?又如何跳出銷售問題探索理縣山區發展?難道理縣的水果只能用來賣嗎?
永康的援建幹部一邊調研一邊思考。「關鍵還是在產業升級。」大夥認為,通化鄉得走出另一條新路出來。
據悉,通化鄉是著名景區「桃坪羌寨」第二旅遊集散地,還是紅二方面軍途經之地,擁有一些珍貴的歷史人文遺蹟。此外,記者了解到,通化鄉轄區內的汶山大禹文化有據可考,影響深刻,而當地正在籌建卡子——汶山景區。在我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工作的賈瑞達建議,通化鄉應該合力挖掘文化資源,通過文化吸引人,通過文化留住人,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第三產業採摘遊、景區民宿等。
「理縣的一些問題可以在永康身上找到答案,雖然永康的第一產業不如第二產業讓人印象深刻,但永康也有一批有代表性的高附加值農業產品,例如舜芋、方山柿、五指巖生薑和永康灰鵝,都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賈瑞達說,「理縣可以找準定位,培育高知名度的農產品,也可以通過文旅內涵給農產品增加附加值。」
賈瑞達的思路受到了援建幹部的認可,「永康智慧」也開拓了當地工作人員和群眾的眼界。
說幹就幹。目前,幫扶小組已經陸續開展對接,回永之後,還將對通化鄉石門社區的農產品專售開展調研,合力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助農增收。
16008228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