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鳳娟:用心克難題
邵鳳娟,1968年10月1日出生。現任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執行監督管理處副處長。三級高級法官。
初見邵鳳娟,記者有些驚訝,因她看起來更像是一名藝術工作者,端莊優雅。邵鳳娟也打趣地說:「不熟悉的人,都猜不到我是一名法官。」
1968年10月1日,邵鳳娟出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山銅礦基地的一個工人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四,上面有3個哥哥。說起自己的名字,邵鳳娟說:「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恰巧出生在國慶這一天,父母希望可以和祖國一樣朝氣蓬勃,所以為我取名為『鳳娟』,期盼我能有一個精彩美麗的人生。」
作為家裡的小女兒,邵鳳娟得到了所有家人的寵愛,但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還是讓她記憶深刻。邵鳳娟說:「當時,我們在祁連山銅礦基地生活,平時吃穿用都要從別處運過來,家家都有一個地窖用來儲存食物,土豆和白菜易儲存 ,所以飯桌上最常見的就是這兩樣菜。那時候很難吃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吃個蘋果能感到無比幸福。」
當時,學習和生活一樣不容易。邵鳳娟告訴記者:「小學離我家很遠,為了能按時上學,我和哥哥們天不亮就要出發,沿著山路步行一個半小時才到。因為路途遠,中午回不了家,早上出門時帶上午飯,到了中午同學們就圍在爐子旁邊一起吃飯。」
高中時,祁連山銅礦基地西寧辦事處招聘老師,在西寧辦了高中班。邵鳳娟也來到西寧上學,她深知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下決心發奮學習。
除了文化課,邵鳳娟在繪畫上的天賦也漸漸顯現出來。「老師發現我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後,專門從青海師範大學請了一名美術老師教我繪畫。」從此,邵鳳娟就一邊學習繪畫,一邊學習文化課,準備報考青海師範大學藝術系。「備考時,課程排得滿滿的,覺得和舍友說句話的時間都沒有,滿腦子除了學習就是繪畫。」
就在邵鳳娟做好一切準備迎接考試時,才得知青海師範大學藝術系不招生,為此,她在1987年考入了司法類學校。1989年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工作。在門源縣法院工作不久,邵鳳娟發覺自己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還是不夠精深,於是選擇繼續深造,於1991年考入全國法律業餘大學青海民族學院法幹班深造。
作為班裡的第一名,邵鳳娟畢業後直接被選調到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後來到省高院刑事審判庭、立案庭、執行局歷練,還到海東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交流。
回首往事,邵鳳娟很感慨:「我真的很幸運,祖國越來越富強,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改變了我的命運。能和祖國同一天生日,能和祖國一起成長更是我的驕傲,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由衷地期盼祖國更加強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王雪)
魯雲:打通執行最後一公裡
魯雲,1963年4月出生,藏族, 1984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執行庭庭長 。2018年被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評選為「全省法院辦案橋標兵」,同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評選為「全國法院辦案標兵「,獲得法院系統最高表彰。
魯雲作為執行庭庭長,既是指揮員,又是執行員,在確保生效法律裁判文書得到有效執行時,他敢於「亮劍」、敢於碰硬,不僅把結案作為自己的目標,而且把化解矛盾糾紛作為自己執行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以高度的熱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情系群眾,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在17年的執行工作中,魯雲認識到只有把全社會的執行資源整合為一體,才能順利開展執行工作。在這樣的工作思路引導下,他對歷年未能執行的積案,逐件梳理、分析,與同事查找執行不了的原因,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研究制定執行對策。2018年個人辦案432件。2019年1月1日至9月10日,共辦結執行案件332件,辦案數量一直位居全縣乃至全州法官前列。
為了切實保障和及時兌現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及時找到被執行人,魯雲和同事利用早、中、晚、星期天等休息時間去找,早上當人們還在夢鄉時他已經出發了。晚上有時堵人到深夜,他常常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帶領執行庭幹警加班加點,窮盡一切措施敦促被執行人履行生效法律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
在門源某銀行訴張某、劉某等4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執行過程中,張某是主借款人,劉某等3人為擔保人。門源縣法院向被執行人張某等人發出了執行通知書、報告財產令,張某償還了兩萬元借款後躲避不見,其餘被執行人均因無履行能力未及時履行生效法律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也沒有報告個人財產狀況。魯雲和執行庭工作人員多次前往各被執行人家中執行時,張某、劉某等4人均拒不配合法院執行。無奈之下,魯雲放棄了周末休息時間錯時執行,根據申請人提供的線索深夜找到了被執行人劉某,並將他拘傳到門源縣法院。在魯雲的耐心勸解和法律強制措施的威懾下,劉某主動履行了剩餘的借款,該案得以圓滿執結。
魯雲常說:「我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就是想讓案件早一點執結,讓當事人早一點安心,多一份滿意。」一年四季,春去冬來,無論何時都能看到魯雲在執行崗位的身影。魯雲帶領執行庭的全體幹警早出晚歸,窮盡所有執行手段,創新執行方法,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他走過的每一條路、辦結的每一起案件告訴我們,在威嚴背後是他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職責背後是他辛勤的工作和付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莊重承諾,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維護法律尊嚴,恪守職業道德,不畏艱難,勇於擔當,堅決打贏決戰決勝執行難這場硬仗。(劉茜)
馬正福:從看門人到審判員
馬正福,1965年10月1日出生,中共黨員。1991年任西寧鐵路運輸法院法警,1996年任西寧鐵路運輸法院書記員,1998年任西寧鐵路運輸法院審判員,2004年任西寧鐵路運輸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2009年至今,任西寧鐵路運榆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審判員。
他的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優越感」。
「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因為我出生在國慶這一天。」馬正福說,因為在國慶節當天出生,父親也叫他「國慶」。
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對於那個時候的馬正福來說,過生日能吃到一碗加了兩個荷包蛋的面就是最好的生日禮物,然而這份「禮物」也不是經常有,每當父親看到他為此不開心時,就會笑著說道:「全國人民都在給你慶祝生日,這就是你最好的禮物。」如今,父親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每逢生日,馬正福總會想起父親說過的話。
沒有誰的一生是順利的,馬正福的一生也不例外。從最初看大門送報紙到書記員再到助理審判員、審判長、庭長,這一路上自然少不了努力和辛酸。
馬正福告訴記者,能當上審判長,靠的就是這二十多年來不變的初心。這些年審理過無數起案件,作為審判者,要有一顆公正的心,像天平一樣,不偏不倚。
時間回到2000年,湟中縣發生了一起盜竊案,三名村民偷割村裡電話線。家訪時,馬正福看到除去偷電話線的兒子、兒媳、大姑姐,家裡只剩下年邁的母親和兩個年幼的孩子。這一幕深深地觸動了馬正福。
三人是初犯也無主觀惡意,在結合實際情況後,對兒媳、大姑姐判處緩刑,兒子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兒媳、大姑姐回到家辛勤勞作,照顧家人,兒子在獄中積極改造,這起案件宣判後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馬正福說:「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考慮到若將三人都判處入獄,家裡年幼孩子和年邁母親的生活會很艱難,這是沒有任何社會意義的。」
談到現在審理案件和過去的差別時,馬正福說,「現在審理案件講究精益求精,要求越來越高,開庭時現場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因為庭審往往都是實時直播,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關乎到法院的聲譽。出了市,我代表著西寧市的形象,出了省,我代表著青海省的形象,出了國,我便代表著中國人的形象。」
以前我是書記員,那時的案卷、判決書和庭審記錄都是手抄完成的,抄得手酸,抄完後一看手都腫了。現在庭審的語音能通過科技手段直接轉換成文字,智慧法院進一步推進。
馬正福感嘆道:「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不再為了吃穿發愁,這就是國家富強的表現,人民越來越幸福,社會越來越安定。『中國夢』是人民的夢,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憧憬著、期待著。我也有一個夢,那就是和共和國共成長,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努力,也為全力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新青海而奮鬥。(杜秉琛)
尕桑央宗:用藏語為牧民釋法
尕桑央宗,藏族,1993年10月1日出生於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 今年2月參加工作。 現就職於玉樹州玉樹市人民法院立案庭。
九月中旬的青藏高原,天高雲淡,秋意正濃,每一處景色仿佛都充滿著喜悅與美好,此時的尕桑央宗正坐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人民法院的會議室,參加由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組織的玉樹市法院第四期信息化培訓。
說起在國慶這天過生日,尕桑央宗的聲音難掩喜悅之情,她說:「國慶過生日,是多麼奇妙的緣分啊!我小時候最愛過生日了,每年這一天周圍一片歡樂喜慶,覺得特別幸運和自豪。」
即將到來的26歲生日,對尕桑央宗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這是她步入工作崗位之後迎來的第一個生日,對此她有自己的計劃。「因為生日正好趕上國慶長假,所以我和其他3名朋友約好一起到四川省成都市、陝西省西安市等地旅遊。平日裡,我們在不同的地方上班,很少有時間能聚在一起,加上我自己很喜歡旅行,就約到一起去旅行。以前也曾去過一些地方,但都是父母掏的錢,這次不一樣了,用自己工作賺來的錢覺得更加有意義,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現階段的一個人生小目標。以後如果有時間和精力,我還會到其他地方看一看,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尕桑央宗興致勃勃地說道。
對於家庭,她有著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尕桑央宗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家裡有4個兄弟姐妹,她是家裡的長女。「父母都是普通的牧民,把我們兄弟姐妹拉扯大挺不容易的。作為家裡的長女,我有責任幫家裡多分擔一些,給弟弟妹妹一些零花錢,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給他們輔導功課,想力所能及幫父母減輕一些負擔。」尕桑央宗對記者說道。
對於工作,她亦有著自己的目標與追求。尕桑央宗於2018年通過法檢系統招考正式成為玉樹市法院的一員,與許多人相比,她的工作履歷顯然是簡單的,但卻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當記者問起最初學習法律的初衷時,她告訴記者:「小時候在牧區生活,那時候的生活比較艱苦,印象最深的就是常跟著奶奶在山上放羊時的情景。看到周圍的人很少有懂法律知識的,就有了一個心願——長大後一定要往這方面努力,所幸如今也算是實現了當初的心願。現在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群眾解答法律方面的疑問,幫他們參與訴訟,用藏語為牧民群眾答疑解惑時,自己就會覺得特別的滿足。」
此外,作為一名年輕的法律工作者,尕桑央宗坦言自己目前還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所以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她堅信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難。「我們作為年輕一代,更應該堅守自己的初心,戒驕戒躁,永遠保持向上的學習心態,向老一輩學習,向優秀先進榜樣學習,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各項技能,努力成為一名奮進向上的有為青年,竭盡所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以及法治新青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尕桑央宗語氣堅定地說道。(達瓦卓瑪)
黨雪仁:綻放在法苑的「蒙根花」
黨雪仁,1981年6月出生,蒙古族,法學碩士,中共黨員。2003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擔任審判員。2011年9月調入民一庭從事民事審判工作。2014年被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評選為「全省優秀法官」。2016年10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海西州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從書記員到審判員、民一庭副庭長,黨雪仁始終工作在審判第一線,逐漸成長為政治過硬、業務精通,符合司法改革和發展需要的新時代法官。同事評價她:「愛崗敬業、公正執法,以女性特有的細緻耐心稟賦,表現了當代法官勤奮、敬業、奉獻的品質與風採,不管在哪一個崗位上,她都能全身心投入,把工作做得最好。」
平時工作中,黨雪仁不斷探索審判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努力學習新的法律和司法解釋,提高辦案能力。「我的生活就是白天審案,晚上學習,害怕趕不上別人的步伐。」黨雪仁笑著說。工作之餘她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白天抓緊時間開庭審理案件,晚上加班寫法律文書、閱卷。到民一庭從事民事審判工作後,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主動承擔辦案任務,每年辦案數均為全院第一,全都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未發現錯案。
「審理案件時,我總是想方設法找出一個合適的突破口,說服對方,雖然說理說法比較費事,但能為大家解決一件事,我也挺開心的。」黨雪仁談起了前些年辦理的一起案件時,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說,在審理上訴人冶某與被上訴人馬某等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針對上訴人冶某因不滿一審判決,在二審開庭前多次纏訴鬧訪的情況,當時的她深知如能調解結案,則能妥善處理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開庭前,她反覆耐心地對上訴人冶某做工作,向他講解法律知識,指出雙方問題所在,最終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化解了雙方當事人的矛盾。像這樣的案件還有很多,她告訴記者:為涉訴群眾著想,充分發揮司法調解的作用,就可以努力減少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依然是我工作重中之重。在今後的工作中提高審判實踐能力,依法辦案,堅守職業道德,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一名優秀的法官。」黨雪仁說。(韓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