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保健灸心俞、內關、厥陰俞,以寧心安神!

2021-02-22 灸道堂

點擊圖片上方灸道堂,訂閱公眾號!

每天獲取新鮮的艾灸資訊
---諮詢微信:159871518---

  2009年,6月26日,國際娛樂圈發生了一件大事。昔日歌王麥可·傑克遜因心臟病突發,在美國洛杉磯的家裡去世。世界為之譁然。其實,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現在由於心臟疾病而突然去世的人很多,比如扮演毛澤東的特級演員古月、著名的相聲演員侯耀文、小品演員高秀敏等等。據統計,心血管疾病已是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世界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都與它有關。因此,保護好我們心臟,防治心血管類疾病是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心臟是否健康呢?

  要了解一個人的心臟是否健康。首先是看一個人的面色,《黃帝內經》中說「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中醫認為,心掌管著我們的血脈,而面部則是血脈最為豐富的地方,所以心的好壞狀況會直接反映在我們的的頭面部。如果心血充足,則面色紅潤光澤;如果心血不足了,則會出現面色蒼白無華的症狀。而當心血瘀阻時血行不暢,臉面便會呈現出青紫狀態,出現色素沉、黃褐斑等。而當心火過旺時,除了出現面色潮紅等症狀外,額頭上便會起彼伏地出現很多痘痘。

  其次要看舌頭,舌為心之苗,由於舌頭沒有任何表皮覆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見毛細血管的狀態,而心是主血脈的,所以通過觀察舌頭的顏色、外形,形狀等等就可以判斷就一個人心臟的狀態。比如熬夜後出現的舌尖紅的現象,便屬於中醫裡的心火上炎現象;而如果是舌色發紫,則大多與血流不順暢、血液黏稠度高有關。

  其他表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額頭長痘額。頭是心臟管轄的一個屬地,心火旺盛,這個屬地也會沸騰,於是此起彼伏地出現很多痘痘。

  二、失眠,心悸。心臟處於不停的工作中,當火火停留於心而無法排除時,睡眠不會安穩。

  三、胸悶或刺痛。心臟內出現瘀血,就像是在公路上堵車,輕一些的是胸悶,重一些的則會出現刺痛。

  綜合上述標準,便可大致判斷出自己心臟的健康狀況。

  如果發現心臟出現問題了,則需要積極進行調理,調理心臟的方法很多,艾灸是較為有效的一種,用艾灸治療心臟方面的疾病,主要選擇心俞、內關、厥陰俞、三陰交等穴位。

  心俞,即心的俞穴。它就像個小房子,站在制高點,掌管著心室的高溫溼熱之氣,刺激它,這些溼熱之氣就會流向膀胱,從而保證心臟的陰陽平衡,氣血順暢。心俞是治療心經及循環系統疾病的要穴。對於心悸來說,艾灸心俞,心臟受到刺激,能散發熱氣而寧心,推動血行而氣順,利於改善心律失常,使心臟恢復到正常狀態。

  心俞穴,取穴時,俯臥,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即是該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穴。而心包為心之外圍,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任何外邪都不可侵犯,如果有外邪入侵,心包應首先「代君受邪」的使命,所以心病必先見於心包。反過來說,如果要治療心臟方面的疾病,也應先調理心包。

  實際上,內關穴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臨床上治療冠心病常以此穴為主,因而內關穴有「冠心病的救星」、「心寶」等讚譽。這個穴位對于于防治心痛、心悸、胸悶、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緩或過快(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神經官能症、風心病和高心病等)都有很好的功效。《四總穴歌》中有:「心胸內關謀」的說法,《攔江賦》中也有:「胸中之病內關擔」的讚譽,《標幽賦》中,評價同樣不低,有:「胸腹滿痛刺內關」的說法。

  內關穴的灸法,用艾條溫和灸每次10至15分鐘,連續灸10天,間隔3至5天後,可再灸。

  厥陰俞是心包的背俞穴,是心包之氣在背部所輸注的地方。心包,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中醫學認為,心包在生理上「代君行令」,在有病變時,要「代君受邪」。·《靈樞經》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所以,臨床上對於心神的疾病均以調理心之包絡為主。所以厥陰俞,臨床多用於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以及心痛、胸悶、心慌、失眠、健忘、癲狂、痴呆、肩背痛等病症。《針灸資生經》中有:「厥陰俞,神門,臨泣,治心痛」。

  本穴之灸法可參考心俞穴的灸法。艾條溫和灸時,心俞、厥陰俞二穴可同時進行。隔姜灸示意圖如圖2—12所示。圖2—12心俞、厥陰俞穴隔姜灸。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睥經穴,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脾經的交會穴。因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化血,所以三陰交俗稱「血穴」。又心主血脈,治心必調血,三陰交便是理血份,安神志,調理肝、睥、腎的代表穴。臨床可用於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高血壓、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病症。其詳細作用及操作可見本章第五部分。

  艾灸心俞,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灸治穴位】

  心俞穴

  【灸法操作】

  艾條溫灸15分鐘,每天灸1次。

  【適應證】

  心悸、心慌等。

  在灸心俞的同時,還可以配以艾灸膏肓穴和足三裡穴。膏肓穴,膏是指膏脂、油脂;肓指心臟與膈膜之間的物質。本穴意指將心臟周邊的膏脂物質輸入膀胱,為心臟主血掃清道路,益於氣血運行。足三裡是著名的養生大穴,灸之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利於心悸的平復。

  膏肓穴,取穴時,正坐或俯臥,第四胸椎下,旁開三寸。

▶分享到朋友圈,傳播艾的火種.

全國艾灸人都在關注的艾灸微信平臺

熱線:13681280029 QQ:159871518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灸道堂」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朋友圈分享本頁內容。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謹防假冒

查閱:灸道堂正品艾條官方授權專賣店!

http://www.jiudaotang.com/article-280-1.html

【請廣大灸友就近購買灸道堂正品艾條】

全國統一價格可查詢灸道堂淘寶官網:
http://dayitang.taobao.com

全國統一客服:400-001-2992

相關焦點

  • 艾柱灸心俞、膏肓和足三裡,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現在由於心臟疾病而突然去世的人很多,比如扮演毛澤東的特級演員古月、著名的相聲演員侯耀文、小品演員高秀敏等等。據統計,心血管疾病已是影響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世界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都與它有關。因此,保護好我們心臟,防治心血管類疾病是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下面就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關於心的常見問題。
  • 每日一穴:心俞
    心不任物,則神不出,氣無君,血無帥,形無主,智無舍,而氣血失調,驚狂錯亂諸症作矣,責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繫心在背之俞穴,內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特異性心俞是心的背俞穴。所屬部位背部定位標準定位:心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捶胸頓足」能保健!
    ♩前不久,孫儷在短視頻平臺分享了這個視頻,視頻中她用非常親切可愛的方式和並不複雜的小技巧演繹了如何活用活學活用羶中穴,無形中向公眾普及了中醫養生保健知識,被大家廣泛點讚和轉發。那麼這個簡單的動作裡暗藏著哪些養生知識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羶中穴,又稱「上氣海」「元兒」「胸堂」等。
  • 五十九俞與五十九刺考
    (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注:1、此為五十九俞實為五十八俞,髓空穴(腰俞穴)是一個穴位,並不是兩個穴位。皇普謐《針灸甲乙經》「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一名腰注。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刺入三分。熱注、水穴注同。熱穴注作二寸,《繆刺論》同。)」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和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均認為為腰俞一穴。清代張志聰則注為『髓空即橫骨穴,所謂股際骨空。』故先定為腰俞穴。2、越:《說文解字》王伐切。解釋:度也。
  • 外關穴,是治寒熱感冒、頭痛、耳疾、眼疾要穴,絡厥陰,通陽維
    人的身上也是,經脈穴位也分陰陽,手三陽與手三陰相對,足三陰與足三陽相對,陽蹺脈與陰蹺脈相對,陽維脈與陰維脈相對,任脈與督脈相對,背俞穴俞募穴相對,太溪與崑崙相對,內關與外關相對等等。這些相對的穴位功效通常都能相輔相成。太溪、崑崙、內關我們講過了,感興趣的,待會我把連結放在文章結尾,可以點進去看。
  • 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原文與譯文(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藏之俞,出於背者。(譯文)黃帝問岐伯道,我想了解五臟的俞穴,都出於背部的什麼位置。(原文)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三焦,本文特指第三脊椎。餘此類推)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
  • 灸通膀胱經,排出一身毒!
    膀胱經在後背上有許多俞穴,俞就是通道的意思,有肺俞、胃俞、脾俞、肝俞、膽俞、心俞、厥陰俞、腎俞等等,這些俞穴各自通著各家的臟腑,這就跟不同的工廠都有自己的排汙管道和途徑是一個道理,因此,咳嗽就治療肺俞,胃痛就按摩胃俞,心血管有病就檢查厥陰俞。治療這些俞穴效果如何呢?可以說,越是經久難愈的疾病,這些俞穴就越顯得有效。
  • 臟腑不好,竟是心臟惹的禍?
    要寧神、回神、安神,要讓心神回歸本位——自己心中。學著把它收回體內凝聚、心血中滋養,神才會足、重新光亮起來。既然心臟如此重要,若想好好調理,必須得了解它的功能,得知道什麼行為會損傷心臟。心主要負責推動和控制全身血液的運行,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臟腑、軀體、官竅中去。人體內的血液之所以能夠運行,主要依賴心臟的泵血功能。
  • 用「背俞穴」診病,一看就會
    艾灸配穴一覽表艾灸雖好不要盲目灸,超全艾灸知識大普及!(收藏)最全艾灸排病反應,艾灸愛好者必收藏!背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分布的俞穴,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俞穴,並與人體內臟相互對應聯繫。:《靈樞·背俞》:「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指出五臟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現反應,按壓背俞穴可以協助診斷。同樣張景嶽謂:「五臟居於腹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
  • 井、滎、俞、經、合部分圖
    各注井、滎、俞、經、合無根據矣。或曰∶脈有十二經,又因何只言十經,其餘二經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經者,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血之母也。此二經尊重,不系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血氣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滎、俞、經、合各五時辰畢,則歸其本。此二經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方知十二經遍行也。
  • 想保健心臟,緩解心區疼痛等不適感,按揉內關穴就有這樣的功效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手厥陰之絡脈由此別出,沿著本經通過肘關、肩關上行繫於心包絡,故而名為「內關」。本穴與上篇文章中介紹的間使穴功能相近,都有理氣散滯,通暢心絡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內關穴具體的用法。
  • 俞大猷的故事
    俞大猷的故事抗倭名將俞大猷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