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又上新聞了?發生甚麼事了?原來是前不久《柳葉刀》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達到了175.7釐米,女性達到163.5釐米,位列東亞第一。
這個數據與1985年相比,男性增加了8釐米,女性增加了6釐米,是身高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和平均身高的快速增長相吻合,巧了麼這不是?
如果沒有點耐心,看到這裡恐怕已經得出那個經典結論準備結束閱讀,不就是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好,營養跟上了自然就長高了,這有什麼好科普的?
畢竟幾年前,日本人靠喝牛奶長高了十幾釐米的謠言還被當做真理,誘導了無數家長為中國奶業貢獻了消費力。當然,喝奶是好事,不過身高增長可沒有怎麼簡單。
一個非常反常識的數據來自歐洲,歐洲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平均身高穩步增長,可是很多國家的增長峰值出現在20世紀初,也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時期。
如果說營養在平均身高中起到了決定性因素,那麼為什麼吃不飽飯的戰爭年代人們仍然在變高呢?顯然背後原因不止是營養這麼簡單。
平均身高的變化,實際上也就是近200年才開始的,而此前長達數千年的文明,人們平均身高其實變化不大。彭衛通過對秦漢時期文獻及古墓出土遺骸測算和統計,得出的結論是秦漢時期黃河以北地區成年男性身高約在166~168釐米,女性大約150~152釐米,基本延續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基本態勢。
侯侃對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區明清墓葬人骨的研究顯示,榆次清代組居民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為165.67釐米,成年女性身高為151.34釐米,與秦漢時期相比差距並不大。
西方的情況也較為類似,直到20世紀初,歐洲人的平均身高才超過今天美國女孩的平均身高,晚清中國北方男性和同時期歐洲人的身高是比較接近的。
從1870年到1970年的一百年間,歐洲人的身高以每十年增長1釐米的速度穩定增長,當然工業革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並非只有食物。
工業革命的到來的確降低了食物的價格,但對身高的影響反而是負面的。當城市的工廠一座座出現,年輕人遠離鄉村,也遠離了優質的乳製品和農產品。
有數據顯示,19世紀英國城市的打工人要比鄉下人的身高矮了2.3釐米,這與今天城鄉的差距是截然相反的。原因在於當時城市的生活條件更差,體現在過度擁擠的居住空間,被垃圾覆蓋的街道,經工廠黑煙汙染的空氣。
看似擁抱了先進的生產力,可打工人並沒有過上更幸福的生活,除了惡劣的生活環境,當時的人們還要撫養更多的孩子,平均每個家庭有5個孩子,即便糧食變得更便宜了,但也扛不住5張嘴。
吃不飽,衛生差,疾病多,這些足以影響一個孩子未來的身高。人體是一個微妙的有機體,它能合理分配每天攝入的能量,只有能量有富餘它才不會在身高的增長上唯唯諾諾。
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小結,20世紀以來,以歐美為代表的地區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包括廉價易得的食物、逐步改善的公共衛生條件、減量重質的生育觀等,實現了平均身高水平的增長。
但是這種靠生活水平提升獲得的增幅不會是無限的,當超過一定的閾值就輪到拼基因了。如果從蛋白質攝入量來看,美國當之無愧是世界第一,2013年的數據是每人420千卡每天,然而美國人的身高卻比不過荷蘭人。
顯然,荷蘭人的基因在身高方面更有優勢,以目前人類對身高遺傳的研究來看,決定我們身高的基因數量有很多,2014年一項聯合了300個科研機構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了697個與身高相關的遺傳點位。
總之影響身高的遺傳因素有很多,存在不同種族、民族和地域的差異,人類身高的總體規律是隨緯度的遞減而遞減,也就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身高比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更高。
比如在歐洲,北歐國家例如荷蘭、丹麥、芬蘭、挪威等的平均身高最高,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達到177~183釐米的水平。
而中歐內陸國家次之,如奧地利、德國、比利時等,他們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175~180釐米左右。
到了南歐地中海沿岸地區,比如法國、義大利、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72~177釐米。
身高和緯度相關,而提起緯度的變化我們最容易想起的是平均氣溫的變化,以氣溫作為切入點來解釋這種規律實際上和動物學研究中的伯格曼法則極為相似。
所謂伯格曼法則是由英國學者伯格曼在1847年發現的。他發現在恆溫動物中即使是同種動物生活在寒冷地方的個體其體積、體重一般較之生活在溫暖地方的個體為大;另外近緣的物種也可看到這樣一種傾向即生活在寒冷地方的物種體型大的居多。
這種規律在犬科動物和熊科動物,乃至鳥類中都可以找到,經典的解釋認為隨著動物體型的增大,相對體表面積變小,讓體表熱量散失的速率降低,有利於動物適應寒冷環境。
雖然很有道理,但是這個解釋在人類身上可能行不通,因為人類早已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也學會了生火或穿著動物皮毛來保暖,克服寒冷不需要拼變異,有科技就夠了。
一個經典的反例是非洲的尼羅人,他們是生活在南蘇丹、烏幹達、肯亞和坦尚尼亞北部的非洲原住民,世代生活在炎熱的草原上。
如果按照伯格曼法則,他們理應身材矮小,然而事實是尼羅人算得上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族群,在丁卡部族中成年男性的身高能達到190釐米,女性平均身高也能達到180釐米。
顯然,溫度並非人類身高規律的單一原因,在尼羅人案例中,飲食習慣或許起到了很大的貢獻。尼羅人半耕半牧,飼養成群的牛,但他們一般不會宰殺它們吃肉,而是飲用牛奶和牛血,飲食較為均衡營養豐富。
所以說不同地區的人的平均身高與當地的飲食和物產有聯繫,通常平原草原等能發展畜牧業的地區要比山地丘陵地區的人身高更高。
另外,還有很多與地域相關的因素可能會被我們忽略,包括光照時常,這與氣候相關,通常低緯度地區一年中降雨較多,光照時常較低,這也可能影響人體的骨骼發育情況。
睡眠也是另一個非常刁鑽的角度,有觀點認為生活在熱帶炎熱地區的人因為夜晚炎熱入睡較晚,錯過生長激素分泌的尖峰時段,而高緯度地區的夜間睡眠質量相對更高。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從一個國家地區平均身高變化的新聞深入,簡單探究了影響人類身高的因素,數字背後是複雜的原因,不是一句營養跟上了或者遺傳就能完全概括得了的,它涉及經濟、衛生、醫療、治安、遺傳、飲食、氣候等等外在和內在的因素。
不過話又說回來,中國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快速增長是一件好事,它代表了我們的富強,但我們也沒必要過於在意這些數字,畢竟富強要靠硬實力而不是身高。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