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則廣告 認真臉.jpg—
今天,現代快報的封面火了!
▼
僅此一個封面,大家心知肚明!
你可以讓地,我們也可以不買你的東西……
你當年是如何進來的,我們不知道,
但至少現在我們知道,你可能要走了……
其實,樂天瑪特只是外資超市在南京市場一個微不足道的剪影。相比他們的鋪張,本地的「蘇果」、「好的」這兩個名字,更被南京人所熟悉,甚至依賴。
但正如今天的主題一樣,在南京這樣的長三角特大型城市,為什麼一個外資型便利店都沒有,這其中就包括大家知道的7-11、全家。
在南京,你不知道蘇果就相當於白活了,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蘇果、華潤蘇果及蘇果社區店在南京的壟斷性已經達到不用數據,大家純靠想像都會自己嚇一跳的地步。
1999年,蘇果在南京三牌樓大街開了第一家便利店。17年過去了,蘇果便利店已發展到第三代產品「蘇果好的」,數量也上升到436家(蘇果官網數據),基本上佔領了地鐵站、社區和主幹道等優勢地段。
筆者住的小區樓下也有一家「好的」,但不是傳統意義的24小時營業,而是晚9點準備關門。裡面提供的商品基本是華潤蘇果的縮小版,冰櫃裡也可以買到速凍水餃、酸奶、三明治甚至便當這些日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的裡也開始提供鮮肉包、梅乾菜包、三丁包這些南京人喜歡吃的口味,同時還有便利店受歡迎度較高的「關東煮」,相較於之前只賣日常生活及零食來說已算是進步。
可是不管是銷量還是味道,消費者似乎都不是特別買帳,幾次我晚上路過買零食的時候,幾類三明治和盒飯都還有不少的剩餘,至於這些貨品怎麼處理,我不知道,但在便利店行業,7-11和全家出名的政策是為了保證口感,這類商品超過24小時則不能再銷售,必須扔掉。
但是,這樣的代價,內資便利店未必承擔得起。
開啟這個篇章之前,先看一組數據,根據全家官網的門店數據顯示,全家在上海目前有1212家門店,蘇州和杭州兩大長三角大城市,分別有175家和124家,而全家在南京這一長三角特大型城市,尷尬掛零。
再來看7-11,身為大本營的北京目前坐擁近200家門店,此外,7-11還進軍了上海、天津這兩大直轄市以及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一票珠三角城市,南京這一數據同樣為零。
生鮮做的風生水起羅森,在上海已經開了659家門店,但南京人依然還是沒有福氣見到,甚至不少南京人都還沒聽過,這家便利店同樣源自日本,緊隨7-11之後,是日本第二大便利店連鎖。
再看一下目前南京和上海便利店密度差異,簡直嚇死人。
(新一線研究室製圖)
經常去香港、臺灣以及泰國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旅遊的時候玩累了就會竄進一家7-11,買一碗關東煮,配上當地的特色水果,甚至還可以在裡面取個外幣。
今年1月和幾位朋友又去臺北玩了一趟,臺灣的朋友告訴筆者在臺灣可以沒有超市,但不能沒有「seven」(他們都叫這個名字),因為在這裡除了滿足日常所需之外,還配有ATM、自助複印文件、取火車票電影票、喝上一杯7-11自製的咖啡、吃上幾口關東煮等等。
反觀,南京目前佔比較高的蘇果好的以及好又多、華聯便利等便利門店,基本上還是「小賣部」的模式,但也能看出好的也在慢慢尋求改變,飲食上關東煮、鮮肉包,生活也配了「拉卡拉」還款。
其實,南京曾經有過旺旺便利店,但很短的時間就銷聲匿跡……
7-11、全家以及羅森在北上廣,以及全家在蘇杭的成功絕非易事。
除了上文講到的盒飯「扔出來」豪氣,肥沃的經濟土壤和市場接受度也是這些外資便利店成功的關鍵。
除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蘇州、杭州、成都、武漢都已實現了外資便利店的布局,論經濟,南京已在2016年實現超越,與蘇、杭一起躋身GDP萬億俱樂部。
而對於這樣偏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上,南京的河西板塊、雨花軟體谷聚集了大量的高知人才,廣告產業園、新城科技園、華為、中興等企業的員工的午飯需求以及日常所需,也足以支撐這樣的購買力。
那為什麼備受年輕人喜歡的7-11、全家遲遲不進入南京?
對於主打鮮食商品的外資便利店來說,物流距離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華東地區的便利店通常以上海為中心,以全家開到杭州為例,這座省會級城市距離上海約170千米。
地處蘇皖交界的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約270千米,已經超過了鮮食運輸2小時車程的範圍。兩年前,羅森將店開到了緊靠南京的鎮江(距上海約220千米),羅森認為鎮江已經是羅森配送的極限,「再遠就送不過去了」。
對於這一說法,日益發達的物流系統,解決這一項並非難事,而且多50km真的就送不過來了嗎?
根據新一線研究室的一項數據顯示,住得離公司近的南京人習慣回家吃飯,公司附近的餐飲也不像一線城市那麼擁擠,消費者完全有更好的飲食選擇——不只在南京,外資便利店在一線城市之外的盒飯銷售都遇到了困難。儘管沒有統計數據,羅森明顯感覺到周邊城市的盒飯銷量比上海差。
很多人可能還覺得7-11是泰國的,全家是國內的,羅森聽著像美國的,但不得不說這三家企業均來自日本。
對於日本人的創新能力及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就不在這裡贅述。但對於新鮮事物的體驗追求,也同樣被大家所看重。
蘇果在南京的鋪張,已不必多言。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蘇果好的各家門店的收銀員,及擺貨員基本以40-50歲的女性為主,而在一些外資便利店,則是年輕人居多。
也許是南京人的生活方式所致,也許是城市的發展需求所致。不論如何,蘇果對於南京人生活影響深遠。但同時,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新的事物進入這座不斷壯大成熟的城市。無關政治、無關信仰,只為讓生活多一些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