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千年久遠的古代,我們如今看著會產生"神秘莫測"的感覺,而作為中國人,我們也最喜歡玩神秘莫測,任何事情如果用正常的手法去做,那都會顯得平平無奇,只有標新立異,才顯得鶴立雞群。
也正因我們這種文化秉性,先民們創造了許多奇奇怪怪卻又充滿趣味的東西,像字謎、詩謎、對聯謎等文字遊戲,這其中還包括一種不常見的視覺遊戲——畫謎!一幅畫內可能藏有超乎想像的大千世界,也有的蘊含著不為人知的深意。大明皇帝朱見深18歲作的畫《一團和氣》就是個視覺遊戲,大致看很平常沒有什麼新奇,但若仔細端詳幾分鐘,絕對會發出驚呼——真乃神人天子也!
天子的理想:《一團和氣》
這幅畫目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距今有554年歷史。作為皇帝親筆畫,它所代表的價值自然不可小覷,也正因它主人這層身份,給它又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凡是懂畫的人到了故宮必然都想去親眼觀賞一下這幅"神作"。它神的地方不止是歷史久遠,更在於畫作內容。如果你離它遠遠的看,會發現上面只畫了1個大和尚,滿面笑容、憨態可掬;但要是你走近了仔細去瞧,這個和尚便會使出分身術,一下子變成3個不一樣的小人兒!
而朱見深如此去畫並不是想炫耀他創作力豐富、繪畫技法高超,其實是在表達他的理想:天下一心,萬世太平。作為一個皇帝來講,心繫江山社稷是明君的表現,朱見深作為歷史上"最剛"王朝的領頭羊,自然也想當個明君以流芳百世、成就千古威名,如果大明亡於他手,將來就算英靈入土又以何面目去見太祖皇帝和列祖列宗。
聖人心、不可踱
皇帝陛下作為"天子",他的一言一行幾乎是沒什麼人敢去評判的,就算他做錯了事甚至畫畫很爛,放在當時也沒人敢不阿諛奉承。可時代變了,現在我們不用顧忌皇帝陛下天上英靈,且來仔細領略下"陛下神作"。
我們可以先看《一團和氣》圖的全貌,的的確確上面只有一個人,還是個和尚;按理來講和尚並不屬於上層人士,皇帝怎會心血來潮畫一個和尚呢?這要源於太祖朱元璋的經歷和明朝法制問題。朱元璋起事前老家蝗災四起導致父親和二哥餓死,又處於惡元的統治下得不到應有救濟,因此被迫到皇覺寺求生保全性命。太祖皇帝也感念佛教大恩,又加上佛家本為中國大教,大明建國後對佛教多加禮遇。所以朱見深對佛教也心生喜歡,畫個和尚也不足為奇。
但我們再放大一些看,這個和尚的面部極為詭異,它是由兩張側臉拼湊而成!就連他的身體也別有洞天,左右兩邊也分別是兩個人的側身,一個頭戴方冠、一個纏著布束。認真去看會發現畫中和尚並沒有露臉,只有一個光亮的禿頂;左右兩個人側身肩膀上搭著和尚手臂,手中還持一串念珠。
如此看來這幅畫中確實3個人無疑,能在500年前想到這樣繪畫方法絕對是當世第一人,在皇帝裡面更是曠古爍今!那這3人都是誰呢?與一團和氣又有何關係?
美好願望的寄託
關於這3個人,朱見深在原畫中有題字講到原型,分別是:陶淵明、陸修靜和慧遠法師;我們對陶淵明很熟悉,都知道他是東晉儒學大家,而陸修靜何許人也?他可是著名的道家賢德人物,代表著中國本土道教,慧遠法師為佛教法號,代表著外域傳入的佛教;所以這三人的深意為彼時教派之代表:儒、釋、道!
到這裡我們就發現朱見深的畫作深意並不難猜,其實他希望天下的3個主流教派能和諧相處、三教歸一,這也是他的願望;背後體現的道理則是君王之術——思想統一。在皇帝一家獨大的封建社會裡,如果有人存在二心,那對整個王朝都是巨大威脅。可作為天子的朱見深又豈會只有這點深意,其中也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理。
從春秋開始,經過百家爭鳴之後我國剩下的本土宗教鳳毛麟角,如今我們還能叫上名號的不過儒家、道家、墨家等等,華夏億萬兆民自然有不在教列者,如果只掌管宗教難免有失片面。所以往更深層次去挖掘的話,朱見深此畫更代表了他希望天下歸心、百姓團結的宏大願望,也是在告誡臣民要團結互助、合力治國,以保大明國祚綿長。由此許多現代專家說道,這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皇帝對天下的告誡。
而朱見深此畫也並非空穴來風,他畫此作品出自典故"虎溪三笑",說來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虎溪三笑之經典
相傳東晉期間廬山有座東林寺,其中居住一位佛家大能慧遠法師,四海聞其名號皆來參拜,不乏世家名流;陶淵明與陸修靜就是其中名家,三人於寺內相談甚歡,不覺間已到傍晚,慧遠法師便送二位回家;可慧遠法師有一千裡皆知的習慣,送人只送到虎溪邊上,從不跨過虎溪一步。可是三人都是當代大才,慧遠法師因談的投機,便不覺間己跨過虎溪送了二人。
過了溪三人才反應過來,無奈六目相對大笑起來、最後執禮作別,後人為紀念這個經典故事,在虎溪邊建了"虎溪亭"以示留念。
其實我們不必去糾結此事真假,回想一下東晉所處特殊時期便能明白其中道理,東晉處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之中,一句詩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便能知道彼時佛教之興盛,本土宗教所處的尷尬局面,而當朝統治者也不願看到一家獨大的局面,不然可能會出現歐洲的"教主皇帝",到那時便不好回籠局面了。
由此畫、此事便可知道,身處高位的皇帝言語舉止間都是"聖意",如若是明君還好,可遇到昏君的話,一旦會錯了皇恩天命便有可能誤了國事;皇帝自然也明白這一點,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會對變成黎民百姓的思想方向。
所以難怪當今後人會讚嘆"這不是畫的畫",這是朱見深作為皇帝的深謀遠慮和帝王之道。作為欣賞畫作的你,又如何來理解此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