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館有幅「趣味畫」,皇帝親筆所作,近看3個人,遠看1個人

2020-12-23 孤風婉史

距今千年久遠的古代,我們如今看著會產生"神秘莫測"的感覺,而作為中國人,我們也最喜歡玩神秘莫測,任何事情如果用正常的手法去做,那都會顯得平平無奇,只有標新立異,才顯得鶴立雞群。

也正因我們這種文化秉性,先民們創造了許多奇奇怪怪卻又充滿趣味的東西,像字謎、詩謎、對聯謎等文字遊戲,這其中還包括一種不常見的視覺遊戲——畫謎!一幅畫內可能藏有超乎想像的大千世界,也有的蘊含著不為人知的深意。大明皇帝朱見深18歲作的畫《一團和氣》就是個視覺遊戲,大致看很平常沒有什麼新奇,但若仔細端詳幾分鐘,絕對會發出驚呼——真乃神人天子也!

天子的理想:《一團和氣》

這幅畫目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距今有554年歷史。作為皇帝親筆畫,它所代表的價值自然不可小覷,也正因它主人這層身份,給它又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凡是懂畫的人到了故宮必然都想去親眼觀賞一下這幅"神作"。它神的地方不止是歷史久遠,更在於畫作內容。如果你離它遠遠的看,會發現上面只畫了1個大和尚,滿面笑容、憨態可掬;但要是你走近了仔細去瞧,這個和尚便會使出分身術,一下子變成3個不一樣的小人兒!

而朱見深如此去畫並不是想炫耀他創作力豐富、繪畫技法高超,其實是在表達他的理想:天下一心,萬世太平。作為一個皇帝來講,心繫江山社稷是明君的表現,朱見深作為歷史上"最剛"王朝的領頭羊,自然也想當個明君以流芳百世、成就千古威名,如果大明亡於他手,將來就算英靈入土又以何面目去見太祖皇帝和列祖列宗。

聖人心、不可踱

皇帝陛下作為"天子",他的一言一行幾乎是沒什麼人敢去評判的,就算他做錯了事甚至畫畫很爛,放在當時也沒人敢不阿諛奉承。可時代變了,現在我們不用顧忌皇帝陛下天上英靈,且來仔細領略下"陛下神作"。

我們可以先看《一團和氣》圖的全貌,的的確確上面只有一個人,還是個和尚;按理來講和尚並不屬於上層人士,皇帝怎會心血來潮畫一個和尚呢?這要源於太祖朱元璋的經歷和明朝法制問題。朱元璋起事前老家蝗災四起導致父親和二哥餓死,又處於惡元的統治下得不到應有救濟,因此被迫到皇覺寺求生保全性命。太祖皇帝也感念佛教大恩,又加上佛家本為中國大教,大明建國後對佛教多加禮遇。所以朱見深對佛教也心生喜歡,畫個和尚也不足為奇。

但我們再放大一些看,這個和尚的面部極為詭異,它是由兩張側臉拼湊而成!就連他的身體也別有洞天,左右兩邊也分別是兩個人的側身,一個頭戴方冠、一個纏著布束。認真去看會發現畫中和尚並沒有露臉,只有一個光亮的禿頂;左右兩個人側身肩膀上搭著和尚手臂,手中還持一串念珠。

如此看來這幅畫中確實3個人無疑,能在500年前想到這樣繪畫方法絕對是當世第一人,在皇帝裡面更是曠古爍今!那這3人都是誰呢?與一團和氣又有何關係?

美好願望的寄託

關於這3個人,朱見深在原畫中有題字講到原型,分別是:陶淵明、陸修靜和慧遠法師;我們對陶淵明很熟悉,都知道他是東晉儒學大家,而陸修靜何許人也?他可是著名的道家賢德人物,代表著中國本土道教,慧遠法師為佛教法號,代表著外域傳入的佛教;所以這三人的深意為彼時教派之代表:儒、釋、道!

到這裡我們就發現朱見深的畫作深意並不難猜,其實他希望天下的3個主流教派能和諧相處、三教歸一,這也是他的願望;背後體現的道理則是君王之術——思想統一。在皇帝一家獨大的封建社會裡,如果有人存在二心,那對整個王朝都是巨大威脅。可作為天子的朱見深又豈會只有這點深意,其中也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理。

從春秋開始,經過百家爭鳴之後我國剩下的本土宗教鳳毛麟角,如今我們還能叫上名號的不過儒家、道家、墨家等等,華夏億萬兆民自然有不在教列者,如果只掌管宗教難免有失片面。所以往更深層次去挖掘的話,朱見深此畫更代表了他希望天下歸心、百姓團結的宏大願望,也是在告誡臣民要團結互助、合力治國,以保大明國祚綿長。由此許多現代專家說道,這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皇帝對天下的告誡。

而朱見深此畫也並非空穴來風,他畫此作品出自典故"虎溪三笑",說來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虎溪三笑之經典

相傳東晉期間廬山有座東林寺,其中居住一位佛家大能慧遠法師,四海聞其名號皆來參拜,不乏世家名流;陶淵明與陸修靜就是其中名家,三人於寺內相談甚歡,不覺間已到傍晚,慧遠法師便送二位回家;可慧遠法師有一千裡皆知的習慣,送人只送到虎溪邊上,從不跨過虎溪一步。可是三人都是當代大才,慧遠法師因談的投機,便不覺間己跨過虎溪送了二人。

過了溪三人才反應過來,無奈六目相對大笑起來、最後執禮作別,後人為紀念這個經典故事,在虎溪邊建了"虎溪亭"以示留念

其實我們不必去糾結此事真假,回想一下東晉所處特殊時期便能明白其中道理,東晉處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之中,一句詩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便能知道彼時佛教之興盛,本土宗教所處的尷尬局面,而當朝統治者也不願看到一家獨大的局面,不然可能會出現歐洲的"教主皇帝",到那時便不好回籠局面了。

由此畫、此事便可知道,身處高位的皇帝言語舉止間都是"聖意",如若是明君還好,可遇到昏君的話,一旦會錯了皇恩天命便有可能誤了國事;皇帝自然也明白這一點,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會對變成黎民百姓的思想方向

所以難怪當今後人會讚嘆"這不是畫的畫",這是朱見深作為皇帝的深謀遠慮和帝王之道。作為欣賞畫作的你,又如何來理解此畫呢?

相關焦點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瑞鶴飛來好運卻沒來,在這幅畫中感受一位皇帝的美與哀愁
    汴梁出現了一道奇觀:一群白鶴在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有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整個皇城內外的官員、百姓都爭相觀望。鶴自古被視為延年益壽的標誌。古人用鶴來比喻品德高尚的賢能之士。在皇家,鶴更被視為祥瑞,在吉祥鳥中地位僅次於鳳凰。宋徽宗見到這一祥瑞之兆後,欣然提筆畫了一幅畫,還以其獨特的瘦金體書法記錄了創作此畫的來龍去脈,這幅畫就是《瑞鶴圖》。
  • 故宮「圓桌派」:跟竇文濤進宮看皇帝怎麼過年
    節目中,每一集都有不同嘉賓跟隨主持人竇文濤一起,與專家在故宮探尋傳統過大年的習俗。 節目共五集,分別對應五大主題,即「皇帝的私人聚會」、「皇帝的家宴」、「紫禁城的年俗禮儀」、「紫禁城的年物」、「紫禁城的年節娛樂」,基本涵蓋了故宮過年的各個切面。 《故宮賀歲》的節目主題沿襲了2019年「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的框架。
  • 看展1小時,周邊買半天,博物館商店才是真寶藏!
    正如 V&A 博物館的零售部總監所說:「博物館商店就像是博物館的第四個展廳。」 沒錯,現如今的千禧一代人,比起去博物館裡看古董物件,更喜歡去神秘不可預知的「第四展廳」感受各種腦洞大開的實用文創產品的衝擊。
  • 故宮這幅「鬼畫」,有800多年歷史,放大10倍,骷髏手裡拿的什麼
    故宮這幅「鬼畫」,有800多年歷史,放大10倍,骷髏手裡拿的什麼故宮這幅800年前「鬼畫」,內容詭異卻無題字,到底有何寓意故宮博物館裡藏有一幅絹本設色團扇畫,名為《骷髏幻戲圖》。這幅畫由南宋畫家李嵩創作,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雪梨
    沈源是內廷畫師,這幅畫的構圖與場景安排,都是仿照原圖的。以水墨為主,只有盛開的花樹用赭色渲染。房屋,人物都極為精細工整。放大看細節,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明 文徵明《關山積雪圖》微雕高1.6釐米,長3.4釐米,縱1.4釐米,呈稍深的橘紅色。舟上門窗具備,開闔自如,艙篷上雕刻席紋,舟上桅杆直立,旁備繩索與帆,艙內桌案上杯盤狼藉。人物有蘇東坡、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八人。
  • 下載一個故宮出品的1.3G的App、卻只為看一幅圖
    @李慕白的小屋:故宮博物院上周新出的 App 《韓熙載夜宴圖》精緻非凡,加載視頻講解後總容量有 1.3G 以上,融繪畫賞析、歷史文化於一爐,真的很期待後續能出《蘭亭序》、《祭侄稿》、《自敘帖》等這類書法名作欣賞的 App@Slumber青柳:故宮博物院新出的 App 韓熙載夜宴圖,特別棒,畫面,文字,所有印章,出現人物,樂器,器皿,服飾一一介紹,幾個位置還設置了真人演示,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然而,張萱作品真跡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虢國夫人遊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和《搗練圖》(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兩件由宋朝畫院畫家所摹的手卷。臺北故宮此件《明皇合樂圖》風格與張萱其實不符,可能是張萱曾繪題為《明皇合樂圖》的長卷,後人根據著錄繪成此圖。
  • 【文化視點】一座值得去看的博物館
    書畫鑑定界泰鬥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 壹》中也對此冊有詳細記錄。此冊還出版於《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法書全集》卷9,2017年北京故宮舉辦趙孟頫書畫大展,此件《心經》展出並收錄於故宮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趙孟頫書畫全集》一書,在目錄中,有「真跡」二字,這二字也代表了故宮諸位專家學者一致的鑑定意見。
  • 畫屏的傳統與未來:在蘇州博物館看古代屏風與當代螢屏的古今會面
    不僅如此,這幅立體的山水圖自身亦形成了一件畫屏,與室外的山水庭院遙相呼應,繞過作品,方有另一番天地。「春屏彩勝」由為立春所制的掛屏和貼於掛屏之上的彩色幡勝組成,此類掛屏多飾以寓意吉祥的各類圖案,在立春之時掛於宮殿,以此迎接春天並企盼吉祥。此次展覽所展出的這件掛屏原為一對,是故宮博物院現存唯一留有彩勝的春屏,因此頗為珍貴。饒富趣味的更是掛屏自身的裝飾,用琺瑯、珠玉等各種材質模仿出葫蘆瓶、果盆、如意等物件,並將它們錯落有致地鑲嵌在深藍色底上。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 歷代山水名作500幅-精賞[3]
    此畫初看甚是平淡、幹淡之筆, 簡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種清潤、秀美和樸拙的格調, 表現一種淡泊與平淡的意趣, 極富筆墨趣味。明董其昌評此畫說:「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元人讚譽此畫是「一洗工氣」, 「風尚古俊, 脫去凡近」。  119 《秋郊飲馬圖》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宋徽宗的花鳥小品畫賞析
    趙佶在藝術發展上非常全面,人物、山水、花鳥諸體皆精,尤以花鳥畫成就最高。 他名下傳藏至今的書畫作品約有30餘件,其中有四幅小品均為花鳥畫作。它們分別是《桃鳩圖》、《臘梅雙禽圖》、《梅花繡眼圖》、《枇杷山鳥圖》。
  • 一百個博物館精品展覽,一定要看!
    400件畫作,以紀念石魯先生百年誕辰。4幅素描、1幅水彩畫、2幅蝕刻版畫和41幅石版畫。東山魁夷是享譽世界畫壇的日本著名風景畫家,本次展覽將展出東山魁夷先生55幅作品,以及汪蕪生先生的12幅風景攝影作品,期待能夠讓觀眾在畫中的山水樹木、影中的山川雲海中,體驗一場難忘的自然之旅。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並且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又各有不同,畫中的人物、馬匹也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整幅畫最難得的是在禁止的畫面中卻營造出一種動感,比如,右下方還出現了駝隊前進的律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谿山行旅圖也被稱為「宋畫第一」。
  • 中國四大博物館,值得一看!|文物|北京故宮|藏品_網易訂閱
    (明/瑪瑙佛手形金簪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一件文物,已不再是簡單的物件,它有靈魂,有情緒,有故事。  靜靜擺在櫥窗裡,訴說著一段它所見證的陳年舊事。    不過去故宮除了看文物,更多的是還可以看建築,看氛圍,看歷史。  畢竟這曾是一座見證了24位皇帝,在很多人心中隱秘而又遙遠的皇宮。
  • 曾經1元沒人要的畫,如今拍出3.45億! 中國書畫暴漲了3億倍...
    1952年的時候,黃賓虹的畫才買1塊錢一幅,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可以買好多副。黃賓虹的畫從1元漲到3億元,價格暴漲了3億倍!1981年,從香港回來的許化遲,僅花20多萬港幣就買下了外賓服務部的全部畫作,超過9000張字畫,包括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人作品,「誰的都有」。70年代,像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當時收購價都是45塊錢一大幅,齊白石才賣10塊錢一尺。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品增值快,如今,中國書畫已經暴漲了3億倍了。
  • 趣博物館| 收藏驚豔春晚的《絲路山水地圖》近70年,藤井有鄰館究竟什麼來頭?
    京都這座古城就是一座大博物館, 光是世界遺產就有21處(包括自然遺產4項、文化遺產17項), 再加上有領館的開放時間非同尋常,一年僅開放二十幾次, 一次只開放5個小時,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湊夠五個人就會有專業日語解說, 運氣好的話, 會偶遇藤井家族的前任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