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v_movier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鐘
作者 | 十點君
出品 | 十點電影
經常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太「喪」了。
在公司要被領導虐,回家要被催婚。
有對象的戀愛降維,談著無感,分手卻嫌麻煩。
還有那些買不起房結不起婚的,寧願得過且過保持現在的生活狀態。
其實說不出這樣哪裡好,但也說不出哪裡不好。
就像誰也說不清「喪」的對立面是有錢?還是開心?
要不是十點君不小心刷到一段短片,都快忘了活得不「喪」是什麼感覺——
這是幾年前刷爆網絡的一段廣告短片。(聲明:十點君不是在打廣告)
很多人看完都覺得感動。
但全片最感人的不是「夢想」這個詞,而是「真實事件改編」。
今天十點君想說的,正是短片背後,真實存在的那群老人。
在他們的故事被改編成最感人廣告之前,先震撼臺灣全島的,是一部紀錄片。
《不老騎士》
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
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
在八十多歲的秋天,他們一起為了一個同樣的夢想努力——騎摩託車環島。
這才是真實的故事。
如果你覺得勵志和熱血的故事已經看過太多,這樣的又有什麼新奇。
那你可能低估了80歲這個數字的概念。
80歲的老人比你認知裡的「普通老人」還要更老一點。
頭髮白得更多,腿腳更為不靈便,騎起車來難度也更高。
他們也不是從年輕起就喜好騎車的機車騎士,能騎車的機會也就是年輕時上班,年老時去趟菜市場,去趟幼兒園。
他們對騎車這件事毫不專業。
他們年輕時的職業,可能是醫生、老闆、工人或者士兵。
老了之後每天做的事,不過是買菜做飯帶孫子,或者寫寫書法下下棋。
為什麼要環島?
對臺灣了解的人應該是知道,環島旅行意義非凡。
不止是為了看島上的風景。在很多人的心中,完成環島的騎行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和證明。
那這些老人呢?
他們中裡,有隨國軍到臺灣已經58年的老兵,卻從來沒有機會把臺灣走遍……
有年老退休的牧師夫婦。
年輕時忙著賺錢,年老了想和自己的愛人傳遞自己的信仰,也當做是二次蜜月旅行。
還有阿桐伯。
年輕的時候,他每年都會載著自己的妻子環島。
有一次騎臺三線。太陽下山,夕陽照在水面上,風景很美。
她心情好就說:桐啊,桐啊,我們環島,還能給你載多久?
我笑著說,我八十歲若還沒死,我一定還會載你。
哪知道過兩三年,她就懶得呼吸了。
在八十歲的時候,阿桐伯在妻子的墳墓前種滿了她喜歡的花。
他擲筊問妻子,是不是願意最後讓他載一次。
於是,阿桐伯在摩託車上放著妻子的照片騎車環島,履行了他的承諾。
17個80歲左右的老人騎車環島,真的沒那麼簡單。
全長一千一百多公裡,前後需要13天。
這對日常活動範圍可能就是家裡附近幾公裡的老人,無疑是一場挑戰。
有多難,光準備可能就要半年。
他們需要提前考摩託車證。
通過摩託車考試的牧師娘
他們需要接受專業的平衡訓練,幫助他們更好地騎行。
因為騎在到處都是大卡車、砂石車的高速路,可能還有不平坦的泥路上,跟他們在城市裡紅燈停綠燈行的短距離騎行不一樣。
平衡訓練
健康檢查
還有騎行前的健康檢查,和日常身體鍛鍊。
跟廣告短片裡不一樣,一群80歲的老人騎行,不是一件簡單的可以說走就走的熱血行動。
他們這次的活動,有臺灣當地老人基金會的系統服務和支持。
也還好有這樣一群人,在幫這群老人完成夢想。
因為這趟旅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有著讓人無法承擔後果的冒險。
但即使有著幾乎全臺灣社會的支持——
基金會和義工全程規划行程,交警和志願者在前後引導開路,每個服務站提供物資和精神支持。
甚至,在摩託車車隊的後面,就跟著一輛醫護車和護士。
這趟騎行,依然困難重重。
不是像一些勵志電影裡出現的戲劇化情節,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年紀確實太大了……
活動發起人兼騎士團團長賴清炎老人,在第一天的路程就出現身體不適,只能上車休息。
最後查出血紅素不足,留在醫院輸血觀察。
25歲的時候騎車環島在乎的可能是風景和故事。
但對於80歲的老人,要的只是安全和健康。
因為需要全天騎車的體力,和擔心安全需要全程專注的精神力,對於每一個老人都是極大的身體負荷。
畢竟他們對於身體的控制力已經遠遠不如年輕人。
所以,甚至有的老人騎著騎著就睡著了……
騎行中摔倒的也不止一例……
要知道,80歲老人的摔倒,後果肯定比年輕人嚴重得多。
雨天騎行
還好在義工和醫護人員的全程陪同照顧下,一群老人順利地完成了這趟行程。
這本來就不是那種套路的勵志冒險片,要告訴你一群人如何過關斬將達成夢想,最後在終點處感動得抱頭痛哭。
它感人的,正是那些平凡的艱難,和平凡的成就感。
動人的地方很簡單,也很多。
不管遇到什麼意外或病痛,這群老人全程都展現著開心的笑容。
比如王中天老人會樂呵呵又不好意思地說,自己騎著騎著就睡著了,因為這個點在家裡要午睡的。
在旅行中,這些老人好像回到了年輕時和同學、朋友出遊的時候。
一起光著腳去海邊玩水,一起扮鬼臉拍照。
一起拿著氣球當劍使,互相打鬧遊戲。
他們終於可以不用只當一個「老人」,而是和年輕人一樣,只是一個開心的、會玩笑的、有朋友的人。
他們也有機會,可以好奇地去嘗試,那些可能80年來都沒有接觸過的世界。
哪怕只是打打小孩子玩的遊戲機。
或者開一場歡樂的聯歡會。
這些都是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物質條件,老了也一直沒有機會去碰觸的簡單快樂。
如果不是這次環島,這些已經歷經世事的老人,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一個機會,可以騎著車自由地穿過一座座城市,公路,田野,海洋和風。
去看看他們年輕時埋頭工作,和年老時只能往返菜市場和幼兒園時看不到的風景。
其實最開始,很多人對這樣的活動不免有質疑和擔憂。
帶一群高齡的老人騎車環島,危險係數太高。
還要動員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資源去做保障,是不是合適?
這也是這場活動最想證明的意義——
提醒社會對「老人」的重新理解。
很多人會覺得老而無用,老了最好就是在家好好呆著,不要給家人和社會添麻煩。
但事實真的並非如此。
從初老,到中老,到很老,其實是一段很漫長的過程。
不是一被貼上「老人」標籤的人就都失去了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識,只變成了年輕人的包袱。
人奔忙一生,只有在老了,不用再承擔各種責任和壓力時,才可以回看自身想自己到底要什麼,第一次為自己而活。
參加騎車環島的老人們,最開心的可能不是看到那些風景,或者玩樂的過程。
而是終於又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和一群人,去用心投入做一件事。
這是很多老人久違的融入社會、被關注、被肯定的感覺。
在環臺路上,這群騎士們也拜訪了一個個安養院和護理院。
看起來是安養院的老人在給他們加油補給。
但其實他們的精氣神、活力和愉悅感,也給了那些終日在安養院裡無法走出去的老人一種希望。
原來老了之後,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相比起,看起來離我們還很遙遠的八十歲。
這群為了夢想拼命的老人,好像也在給我們這些喪喪的年輕人,一種更及時的提醒——
原來生命如此值得一過。
如果此刻你才20歲,30歲。
那你能去做的事,比他們多很多。
想看的,去愛奇藝。
<End>
給80歲的勇氣,點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