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0年「輿論戰場」翻身仗!撕開西方「輿論霸權」!

2020-12-22 七號觀察室

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歷來沒有什麼存在感,我們所擁有的話語權與我們如此龐大的體量格格不入。在「輿論」這一戰場上,中國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但是從今年開始,中國將西方國家的「輿論霸權」狠狠地撕開了一個口子!

中國為什麼總是在國際上失去「輿論」高地?

1、導致這個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對所有來自外界或者說國際媒體的言論都採取的防禦狀態。幾乎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去國際媒體或者社交平臺上與那些誣衊中國的言論進行反駁。沒有足夠的中國人去發出中國的聲音,那麼西方世界的人們就會聽信他們媒體的言論,媒體怎麼描述中國,中國就是怎麼樣。可笑的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外國人以為中國人都頭戴鬥笠,扎著長長的鼠尾辮。

2、其次就是價值觀的問題,西方世界國家無論是媒體還是普通國民,都有著對民主自由制度的絕對自信,對非西方道路的鄙視甚至是仇視。這就使他們天生對迥然不同的中國產生不了好感,在這種統一的價值觀下,所有針對中國的言論都很容易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追捧。

圖為美式「民主」

中國媒體並不弱

為何我們的一些商業性媒體不能夠衝出國門,和國外媒體「幹一架」呢?如果僅僅從「戰鬥力」方面來看,中華文化下養成的知識分子絕對不會弱,甚至可以做到一個頂倆,針砭時弊可是中國文人的一大特色,咋放到和國外就慫了呢?國內媒體在針對中國時事上所發出的言論不可謂不尖銳,所引發的思考也不可謂不深刻,能非常好地引起眾多普通人的共鳴,把這一點用在國外,何嘗不能奪回輿論高地。但其實,如今的眾多資深媒體人,剛好是改革開放初期,深受西方文化衝擊的那一群人,他們自己就不對本國抱有自信,在面對國外的抹黑時,明知道是造謠也沒有那股去反駁的文人意氣。在這一點上,甚至還不如我國的網友們。

中國在輿論戰場的反擊!

就在前不久,趙立堅在推特上發布了有關澳大利亞士兵虐殺阿富汗民眾的諷刺畫,瞬間一石激起千層浪,澳大利亞直接炸鍋,媒體乃至總統齊上陣,瘋狂抹黑中國在「造謠」,要求中國道歉。「漫畫事件」是中澳兩國之間的激烈交鋒,涵蓋外交戰和輿論戰,放在平時,西方媒體一定蜂擁而上對中國進行批判。然而,這次則不同,澳大利亞總理被中國摁在地上摩擦,支持澳大利亞的國家稍一露頭就被中國給徹底「懟」回去了。法國和紐西蘭曾站出來為澳大利亞辯護,但是都被華春瑩以十分精彩的言論給打了回去。無論是國際輿論還是國內輿論,這場輿論戰都是我方大獲全勝。

圖為趙立堅漫畫事件

社交媒體是近年來崛起的,對抗傳統媒體最好的方式。例如川普雖然在傳統媒體上不被待見,被眾多媒體人所抨擊,但是他仍然可以「推特治國」,充分利用了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在這一點上,中國完全可以借鑑,之前的「漫畫事件」也正是從推特上爆出來的。當傳統媒體被西方價值觀所綁架的時候,社交媒體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其實這也正是我國文化輸出的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向。單單一個網紅李子柒,就能在youtube上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她用她的視頻告訴了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中國其實是這個模樣。

圖為中國網紅「手工耿」在國外受歡迎

澳大利亞之所以會如此暴跳如雷,是因為我們踩到了他們的痛處,中國在輿論上開始能夠對西方世界進行對等的攻擊,而不僅僅只是自辯。我們必須認識到,在輿論這一戰場上,防守和龜縮是贏不了戰鬥的,必須要進攻才能獲勝。(風聲)

相關焦點

  • 輿論與戰爭
    摘 要:縱觀世界戰爭史,各國軍隊都善於用傳媒引導輿論,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瓦解敵軍的鬥志。海灣戰爭以來的歷次戰爭更是證明:輿論戰作為「第二戰場」日趨凸顯,其獨特作戰功能,成為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打贏現代戰爭的重要手段。本文重點剖析幾個外軍案例,以期為戰時傳播提供借鑑參考。
  • 著名軍事專家李莉:戰略空軍要制勝空天戰場和輿論戰場
    國防大學教授、著名軍事專家李莉7月21日,國防大學教授、著名軍事專家李莉在「講好空軍故事」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空軍是戰略性軍種,戰略空軍要制勝空天戰場和輿論戰場在本周央視《今日關注》節目中,李莉曾表示,中國空軍轟-6K飛機出現在黃巖島上空,說明中國空軍的戰略長臂已經能夠伸展到南沙島礁,而且能夠輻射整個南海相關區域。從中國網民評論熱詞的詞頻可見,「祖國」、「這很中國」、「點讚」、「維護主權」、「南海一點都不能少」等詞語出現頻率最高,顯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和主權意識。
  • 堅決打贏戰「疫」輿論鬥爭主動仗
    摘 要: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需要同時打贏輿論戰場上的主動仗。必須準確把握全球戰「疫」輿論鬥爭態勢;充分認清西方媒體妖魔化報導的種種伎倆;需要主流媒體上主陣地,駁斥妖魔化報導,講清中國貢獻;對外傳播需要傳得出去,境外落地發聲,壯大國際輿論場「朋友圈」;把握輿論傳播規律,壯大網上正能量,打贏網上人民戰爭。
  • 警惕西方對華「無腦黑」
    在西方國家的輿論攻勢下,中國應有效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國際輿論平臺,進行及時有力的反擊,為我國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營造健康活躍的輿論環境。【關鍵詞】意識形態滲透 話語權 國際秩序 國際輿論 【中圖分類號】D55 【文獻標識碼】A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正式結束,開啟了全球化進程高歌猛進的新階段。
  • 2020年的末尾,世界發生了3件大事,撕開西方國家的「遮羞布」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了,回顧這一年確實非比尋常,發生了很多的大事。就在2020年的末尾世界上發生了3件大事,引起了諸多關注,這些事情也一把撕開西方國家的「遮羞布」。
  • 疫情下「甩鍋」中國 這些西方國家在焦慮啥?英國學者一語道破
    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美國一些政客開始「甩鍋」中國。對此,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分析稱,「霸權焦慮」在美國身上表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新冠肺炎疫情則將這種情緒再次暴露。  馬丁·雅克:冷戰思維對西方社會影響依然很大  在接受總臺CGTN採訪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強調,西方國家對華批評和負面情緒一直都存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從1949年就開始有了。
  • 《和音》,唱響在抗擊疫情的輿論前沿
    《和音》,唱響在抗擊疫情的輿論前沿 吳綺敏  裴廣江  趙 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內外輿論形勢複雜多變。個別國家一些政客、媒體等將疫情政治化,藉助話語霸權大肆對中國潑髒水,甚至煽動種族歧視,輿論引導和輿論鬥爭的任務空前艱巨。
  • 段子、公知與水軍:美國大選期間的中國輿論場
    而美國政府一邊消極應對疫情,一邊將疫情政治化,炮製炒作所謂的「中國源頭論」「中國隱瞞論」「中國責任論」,對中國刻意汙名化,也讓更多人看到美式民主的虛偽。過去不少人認為美西方國家先進、民主、自由,是因為公知群體給他們看到好的一面,同時片面地放大國內極小的個案問題,貶損和詆毀我國的歷史和現實,挑起公眾對政府和體制的不滿。
  • 歐洲疫情失控,倫敦封城,標誌著西方文明,輿論體系開始崩塌
    ……一時間陰霾籠罩,更多的人們在擔憂,2021新冠病毒會不會成為2020的升級版?資本已經開始恐慌了,慌不擇路,從歐洲傳導到全球,能源大跌,金融市場跳水,股市暴跌,大宗商品期貨飛流直下……就連疫情控制非常好的中國,A50股指期貨也是大跌,太慘了!
  • 央視主持人邱孟煌(阿丘)要求中國道歉遭輿論圍剿
    【民間觀察】央視主持人邱孟煌(阿丘)要求中國道歉遭輿論圍剿
  • 張思南:趙立堅推特為何撼動國際輿論場?
    至於緣何得以撼動國際輿論場,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因素: 第一是議題設置。趙立堅在推文中震驚於澳軍的暴行,要求將兇手繩之以法。而這個話題,遠不止是澳方在一次報告中所揭露的「射殺39名阿富汗民眾」那麼簡單;在這個冰山一角之下,事實上是過去20年裡,北約在中東和南亞更多令人髮指的暴行,是無數死去的無辜民眾想說,卻再也無法訴說的苦難。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
  • 2020年的母親節,撕開了起源地西方世界的偽善面紗
    1907年在費城安德烈衛教堂為紀念在禮拜堂服務25年的查維斯夫人舉行一個禮拜儀式,1910年維州宣布在該州設立母親節,1911年開始傳播到美國各州,並席捲各國。美國人曾經把母親節傳單用十幾種不同文字印發到各國宣傳母親節。1914年美國國會正式命名5月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從此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 是時候把美國拉下話語霸權的「神壇」了
    看著看著,忽覺畫風有點歪樓,怎麼美西方輿論忽然又開始拿中國說事了呢?▲ CNN稱川普敗壞了美國對香港的「保護」,導致中國得以獲得「宣傳」勝利他們說中方將美國當前的暴亂與香港發生的「支持民主」的暴力活動相比較,是在藉機宣傳;說中國網民紛紛以幸災樂禍的姿態點評衝闖事件;說中方經常將注意力放在美國國內暴力或混亂的新聞上。
  • 西方的陷阱,中國跳得過嗎?
    本文受權轉載自「朝陽少俠」,id:Chaoyangshaoxia近年來,西方利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霸權,對中國搗鼓出種種「話語陷阱」——從「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國威權專制」,從「美國重建中國」到「中國共產黨不代表中國人民」,從「戰狼外交」到「脅迫外交」,從「中國散布虛假信息」到「中國科技監視各國」,從「中國不公平競爭
  • 我國的處境以及輿論宣傳戰
    由於我國在疫情方面處於相對安全的"孤島",所以西方一方面嫉妒,一方面想故意給我們帶來病毒,指責我們的防疫政策就是這個目的,但它們不可能成功,從石家莊疫情反應看,用迅速高效準確來形容不為過,所以西方媒體只能失望或者絕望的製造假新聞糊弄西方老百姓。       BBC最近在中國突然"名聲大噪",原因是製造假新聞 。
  • 中國社會,何時改掉輿論圍攻的陋習?
    近年,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呈現出極度的浮躁、暴虐、淺薄等烏合之眾的典型特徵。 公眾通過輿論平臺,針對共同接收的信息進行評判,這樣會保持各種獨立判斷能力,避免盲目跟風。 對於這種現象,其實體現在網際網路輿情事件的各種爭論中。每個人表達的讚賞與反對,都清晰的呈現給其他人,如此以來,可以使人群依據不同的立場進行站位。 在這種背景下,網際網路輿論平臺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 國際觀察|美國「圍獵」TikTok究竟是啥心態,聽聽國際輿論怎麼說
    2019年2月15日在法國塔布附近拍攝的阿爾斯通公司標誌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路透)「強盜」「敲詐」「搶劫」……眾多國際輿論和學者給美方「圍獵」TikTok這一行為的定性高度趨同。連美國網民也忍不住嘲諷,「該修改西方經濟教科書了」。俄羅斯第一媒體網署名文章指出,美國似乎早已不在乎世界對它的看法。當它有利可圖的時候,就會破壞貿易自由,幹涉「自由商業」。美國通過違反自己的原則和奉行雙重標準,來限制其他國家的發展。
  • 平析 | 美國對華文經冷戰滲透加劇,輿論場也需刮骨療毒!
    「陳納德,1946年在中國組織『民用航空公司』,包運『救濟物資』並走私販毒獵取暴利;在國民黨蔣介石發起內戰後,陳納德航空隊立即幫助國民黨軍隊運送武器,偵察並轟炸我解放區,打死屠殺中國人民。 新中國成立後,陳納德繼續在臺灣進行活動,並在外國勢力的庇護下,強奪中國兩個航空公司的巨額財產。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媒體記者參評踴躍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工作自2020年12月20日啟動,截至2020年12月28日,共收到38家媒體73個媒體平臺230餘名記者申報的184篇(組)參評作品。2020年,文物熱點事件備受關注,考古、雲展覽、流失文物返還成為年度新聞熱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考古工作,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引領文物工作方向與新聞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