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食/簡餐
影片中最感人的部分,是賈玲後來知道李煥英從一開始就知道,她是自己女兒,她們同時穿越,到1981年。
而整個影片中,賈玲因為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不滿意,想讓李煥英重新做一次選擇,從而改變命運。而李煥英即使知道結果,也依然選擇賈玲作為自己的孩子。
在這裡,大家被感動的是,即使我們從未成為父母的驕傲,也沒能讓她們長臉,而她們依舊不放棄,再次選擇自己的孩子,像極了生活裡父母百般催婚和嘮叨,始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
如果李煥英不知道賈玲是自己孩子,是否會做同樣的選擇?
這裡回到選擇這個話題,面對選擇,如何決擇的3種狀態:
1.選擇是個人行為
我們以為選擇是主觀的,基於個人單方面的決定。其實不然,選擇只是個人行為,並由個人承擔後果。但選擇本身卻受到客觀環境的牽制,選擇往往是人在不同環境下交織,面對現實,做出的最有利於自己的主觀決擇。
2.性格決定命運
這句話真實的一面在於,不同的性格底色,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卻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即使在相同環境下,內心看到的世界和所相信的價值觀也與周圍人不同,正因此過著不同的生活。
3.環境影響著人,製造著選擇
人是環境的產物,從出生開始接觸的一切,都在影響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而環境同時又製造了不同的選擇,看似主動的選擇,也不過是環境下被動的決擇。
影片想揭露的是,無論李煥英知道和不知道賈玲是自己的孩子,做出的選擇也是一樣。
基於自身性格和環境下,做出同樣的選擇。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當初的選擇是基於當下最好的決擇。
影片另一段令人深思的部分在於,李煥英的性格讓她接納命運,並相信自己能幸福。這裡李煥英想告訴觀眾的是只有先接納命運,才能再次推動命運。
從李煥英積極,樂觀,明朗的笑容裡,無不滲透著對女兒的愛。在知道女兒在錄取通知書是造假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接納和包容孩子,並沒有因此責怪女兒。
這是由李煥英的性格屬性決定的,即使在糟糕的環境裡,她也能懷抱希望,明媚的生活。
而李煥英的性格也影響著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影片結尾和現實中的賈玲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想她也不會後悔當年的選擇,即使舉步維艱也依然會選擇留在北京。
李煥英的這一角色的演員,和賈玲有很多相似之處,她們都在共同書寫著:命不由我,運由我造。
願戲外的你我,都能書寫著自己的人生軌跡。
祝君:早晚,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