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實操培訓後,眼界大開,按照省商務廳農村電商專家、電商精準扶貧講師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式,我思想開竅了,開通的淘寶直播,粉絲一天比一天多,我們公司產品銷量慢慢大了起來。我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裡手,對淘寶、拼多多上的銷售門道掌握得心應手啦。」南召縣太山廟鄉梁溝村農民王莉第二次參加鄉政府舉辦的「網際網路 抗疫助農消費扶貧實操培訓」活動後高興地說。
前年,太山廟鄉梁溝村38歲的李偉充分發揮家鄉適合種植艾草的比較優勢,放棄在河北省一家家具廠當經理的高管職位和高薪待遇,響應當地政府回鄉創業的號召,返鄉創辦了南陽市聖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泡腳包、肚臍貼、艾條、艾柱等艾製品。在外闖蕩的李偉擁有先進的銷售理念,創辦公司後就組織銷售人員在淘寶、拼多多上開網店,讓家鄉的艾製品通過電商平臺飛向全國各地,聖艾堂的艾製品遠銷年交易額300多萬元。
王莉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女。3年前是一個電商的門外漢,對電商銷售產品一竅不通。參加培訓後的王莉對電商銷售產品有了自己的思路,作為南陽聖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員,她開通了淘寶直播,用直播帶貨方式把艾產品銷到全國四面八方,帶動父老鄉親種植加工艾草走上脫貧致富路。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增強了人們對中醫藥保健知識的認知,特別是艾製品的消殺作用,市場需求量迅速擴大,艾草產品供不應求,市場銷售量出現逆勢飛揚。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南召縣艾草銷售產值1.2億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在南召縣石門鄉竹園村,不少群眾的坡耕地裡都種植著艾草,長勢旺盛,鬱鬱蔥蔥,密密麻麻。艾草是原本生長在荒坡、田間溝渠的一種很常見的藥草,現在「野草」變成了「寶貝兒」,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枝玉葉」。石門鄉竹園村村民胡中良高興的對記者說:「我家與南陽華康艾製品限公司籤訂合同,一年能收穫3、4茬,一畝地收入3000多元,是種糧食作物的10倍。」
發動鄉親們種植艾草的致富能人叫李延慶。李延慶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和走訪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健康養生意識越來越高,艾炙成為都市時尚的保健方式。原材料艾草在南召縣遍地生長、隨處可見。竹園村山坡面積大,野生艾草遍地生長,艾草種植成本低、繁殖速度快,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李延慶把漫山遍野的艾草視為瑰寶,對艾草進行規模化採集、加工,創辦了南陽華康艾製品公司。他吸納國內外艾灸應用的先進成果,運用現代生物科技,不僅成功開發出艾絨、艾柱、艾條等傳統艾草製品,還研發出了艾葉精油、艾葉茶、艾香、艾草護膚品等艾製品,涉及藥用、灸用、食用、日用工業品等6個系列、100多個艾製品,讓自生自長的艾草身價倍增,實現由「草」變「寶」的華麗轉身。
南召縣地理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艾草及艾灸應用歷史悠久。全縣艾草種植面積3600餘畝,野生艾草面積5萬餘畝,年總產量6萬餘噸,註冊艾草加工銷售企業22家,其中加工企業有8家,艾灸健康養生館18家,年生產規模2萬噸,年產值1.8億元。艾草行業研發生產衍生出艾條艾絨、布藝家紡、艾草食品、艾草日用洗化、艾草綠色環保飼料、艾灸器具等六大類120餘種新產品,由簡單的原料初加工轉變為精油提煉、精深加工,產品主要銷往山東、湖南、廣東、北京等國內20多個省市。
艾草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南召縣艾草揮髮油等有效成份含量、出絨率均高於全國其它產地。艾草產業是一項健康產業、富民產業、朝陽產業,艾草加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含量低,帶貧能力強,目前南召艾草產業就業人數3000多人,帶動貧困戶860人,年人均增收5000-20000元。
2020年4月20日,南召縣成立了艾草產業聯合黨支部,共有黨員55名,吸納行政事業單位黨員19名、艾草種植、加工、合作社黨員26名、縣域外黨員10名。下設艾草種植業、艾草加工業、艾產品電商銷售3個黨小組。縣艾草產業聯合黨支部研究按照「抓中間,促兩端」(抓深加工,促銷售和種植)的工作思路,建設艾草產業園電商孵化中心,壯大5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帶動全縣3000餘人從事艾草種植、加工和銷售,其中帶動貧困人口1100餘人。
南召縣制定了艾草產業發展圖譜,計劃利用3年時間全縣艾草種植規模達到1萬畝以上,管理採收野生艾草2萬畝,培育規模以上艾草加工企業10家以上、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帶動全縣10000人以上從事艾草種植、加工、銷售、灸療服務,讓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為推動艾草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今年6月底南召縣舉辦南召縣首屆艾草文化節活動,先後舉行了中國﹒南召首屆艾草文化節啟動暨「冰臺取火」發源地揭碑儀式以及艾灸進萬家、全民艾灸體驗日、縣鄉村三級艾灸服務網絡建設啟動、公益捐贈獻愛心、線上推廣直播節目等系列活動,經過10多天時間持續宣傳,擴大了南召艾產品的知名度,現場直播增加了艾產品銷售量,為打造「中國艾灸之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南召縣委宣傳部 廖濤 徐培 李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