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說員》靠情懷取勝的平庸之作

2020-10-12 肚肚裡的歡樂

豆瓣上對【默片解說員】好評如潮;事實上,這也是我最期待的2019年電影。看完卻大失所望,確切地說,這種失望在開場十分鐘內已經建立。

一部電影到底要講什麼,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當代電影無疑應該糅雜,無論類型、題材抑或主題,但始終仍應有主導。愛情、夢想、電影(史)情懷,以及冒險、商戰,全都近乎筆墨平均地混合在這一部126分鐘的電影裡;每每建立起對一條線索、一種關係(情感)的期待,馬上就跳脫到另一條線索或關係中。或者換一種思路,有魅力的人物完全被各種類型的情節所吞噬。

開場「十年前」,少男少女因意外結識,又結伴去看電影,發現他們竟然陰差陽錯地出現在電影中,彼此袒露各自關於電影的夢想,也暗生好感。這個年代的電影故事依然要靠前史關係才能建立男女主角的愛情關係,多麼呆板的套路邏輯。這十幾分鐘的筆墨完全可以省略,不妨讓主人公在開場時已經明確當下的人設,一個是每天在「青木館」打雜耳濡目染夢想成為辯士的少年,一個是夢想成為演員但彼時女性剛剛能在銀幕上現身的底層少女。少女去「青木館」看自己,但哪怕一個醬油角色,也被少年講解出意外的趣味和價值······接下來的一個大sequence是男主被迫棲身盜竊團夥,自己冒充著名的辯士吸引觀眾,讓同夥有機可乘,從而能進行系列盜竊。這個團夥可謂煞費苦心,但其實邏輯上也有問題,他們大可借小鎮上其他流動放映下手,而無需如此大費周章。影片開場26分鐘內第一幕的兩個seq,對於核心人物的塑造和主要人物關係的建立全都被一些前史或旁支情節充斥,兩個重要物件細節奶糖和錢箱對於後續情節的作用其實也相當薄弱。四分之一的片長几乎都是浪費的。

如果這是一部純愛電影或者冒險電影也OK;但第二幕卻幾乎都是發生在青木館中,少年如何成為著名辯士的情節成為了主體,同時展現了三個不同類型的辯士:成日酗酒又感嘆電影其實並不需要有辯士(這種先進的電影觀念因何出現並未有明確說明)的過氣辯士、風流倜儻靠個人氣質風度取勝但認知卻保守的大熱辯士、黑暗中脫衣講解名校出身的一般辯士。另一條副線也突然出現,開啟挖角的商戰模式,在這條副線中,盜竊團夥的首領又莫名出現,再牽強地建立他們的存在關聯,商戰對家是黑社會背景,盜竊團夥也是他們幕後操控。愛情線比商戰線更弱,少女又似乎是大熱辯士的情人,再即將被情人拱手相讓給黑社會大佬·······冒險已經近乎消失,之餘首領現身讓觀眾產生些微潛在期待。

那麼這是一部關於夢想的電影嗎?第二幕,少年初出茅廬便一鳴驚人,上位速度之快令人驚詫,唯一的情節點是經「掃地僧」的一席點撥,「不要模仿,要建立自己的風格」;話說「掃地僧」的這一番言論不又正和他認為「辯士」的講解已經破壞了電影鏡頭留白的認知了嗎?大概對編劇導演來說,人物的「信仰」到底是什麼完全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但凡酗酒不幹正事兒必然是「世外高人」,何況那是永瀨正敏。沒有實現夢想過程中的磕絆,僅靠天才和機遇就大獲成功,無所謂勵志,也就無所謂夢想。

這是一部關於電影情懷的電影嗎?記得多年前看【日本電影100年】時最有興趣的就是大正時代的辯士文化,辯士的講解成為電影票房的最大賣點,這在世界電影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辯士」文化對當代日本電影也有頗多影響,成瀨巳喜男的電影結尾經常是女主慢慢獨步在場景中,無言的哀傷非常濃烈;迄今日本文藝片中都經常出現全景鏡頭,人物沉默著,無論在一個小高潮的節點上,還是片尾,其實都是受這段文化的影響,似乎是留給辯士更細膩豐富的講解時間,但其實是留白,現在的辯士就是觀眾自身,又觀眾在長時間消息較少的鏡頭中,根據上下文情節,讀解人物當下不可言說的複雜心理。但【默片解說員】中,無論哪個辯士幾乎都是在做臺詞補充,而甚少對對話以外的鏡頭進行「解說讀解」,這是配音文化,而非辯士文化;若說配音文化,倒不如去B站看看那些up主腦洞大開的再創作。大正時代的默片另一種文化特點是對歌舞伎文化的沿襲,相對新派劇的影響尚未成為主流,新劇的影響就更加微乎其微。到【不如歸】的時代,女演員在電影中已經比較常見,但大明星(臺柱子)仍是男演員。長谷川一夫(地獄門)1975年出演市川崑的【雪之丞變化】也可視為一次側面佐證。【默片解說員】兩處我比較喜歡的情節處理,一是松子救場和俊太郎一起完成電影講解,一是結尾松子在車站放棄等待俊太郎,而是接受了年輕導演(影射牧野省三)的邀約。之所以說是情節處理,而非劇作處理,皆在於這兩個情節點設計的有意思,卻缺乏鋪墊和延宕。救場時觀眾突聞女性聲音也並未產生驚訝而是理所當然地接受,但那個時代即使電影中出現了女演員,卻仍然沒有女辯士。松子的夢想沒有展開描摹,整個第二幕的行動一直圍繞「逃離」展開,因而結尾人物做出選擇時,對於人物其實是突兀的。

周防正行一直特別擅長發掘日本本土文化獨樹一幟的趣味和當代國民問題、社會問題的關係,進而形成故事和主題,【五個相撲的少年】、【談談情跳跳舞】、【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這三部影片的成功都得益於此。【談】有美國版,但文化差異所在,美國版只能視為中年人的愛情與夢想,深層次的意味乏善可陳。【談】中一眾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可圈可點,竹中直人和渡邊繪裡的角色都讓人過目難忘,二人在【默片】中飾演夫婦可視為有趣的彩蛋,不過角色卻過於符號化。

另一個有趣的彩蛋是「戲中戲」現身的草刈民代。不過,【默片】中的「戲中戲」也讓我不太滿意,表演處理基本上是現代式的,和默片時代有比較大的差異,演員氣質形象也是。反差沒出來,趣味就僅餘「戲中戲」的「戲」,而少了些反差萌,致敬的有點浪費。片庫遭火燒後,「青木館」把殘留膠片重新組接,也是好的情節,劇作卻同樣只能算及格分,沒玩出梗,只餘大頭特寫近景堆砌,想想偉大的愛森斯坦,其實大可以玩起「雜耍蒙太奇」,也不妨像戈達爾一樣書寫論文。

日本電影真的日薄西山,這幾年佳作越來越匱乏,或者不是日本電影,而是全世界的電影,產業目標的滿足遠遠大於原創力。動漫文化大行其道,每年日本本土電影票房十強中十之七八是動畫IP,再加上這些年沙雕劇的蔚然成風,那些我曾經摯愛的平成中生代導演的妥協或者江郎才盡真的令人嘆息。從前陣子的【首相失憶了】的三谷幸喜到【默片解說員】的周防正行,曾經他們給予我的興奮蕩然無存,只餘拼著力氣要票房的低聲下氣。

相關焦點

  • 《默片解說員》默片
    觀《默片解說員》有感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
  • 《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 日本版的天堂電影院
    >《默片解說員》講述了一個從小喜歡默片解說的小孩,長大後,誤入犯罪團夥,陰差陽錯進入默片解說行業,並在此碰到自己青梅竹馬的故事。在拍攝《後藤市之丞》這部電影的時候,二人闖入拍攝鏡頭,並被記錄到電影中。,他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解說是好的默片解說,影片就在那裡,為什麼解說員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觀眾,所以後期他的解說越來越簡潔,不再加入過渡的敘述和引導,觀眾反而不喜歡這種解說模式。
  • 《默片解說員》默片並不沉默的年代
    愛恨情仇,跌宕起伏,嬉笑怒罵,皆出自一人之口,此人便是所謂的「默片解說員」。他們為電影中的對白配音,同時通過旁白解說劇情發展和人物情感。對於那些因為面對電影這種全新敘事媒介而茫然無措的觀眾,默片解說員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在歐美,默片解說員是個曇花一現的職業,隨著字幕的出現,在1910年代左右就迅速消亡。
  • 《默片解說員》轉身之處,猶如新生
    默片時期是我沒經歷過的,印象裡黑澤明的哥哥好像是默片解說員,後來有聲電影問世,這些人也就淹沒在歷史中了。電影裡的默片大師說,電影沒有了解說員仍然存在,但是默片解說員沒有了電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這樣的依附本就不公,何況時代不等人。縱然有新鮮血液的加持,但需要離開的還是會離開。落寞的背後是解說員們難以適從的心境,也是電影業的殘酷新生。
  • 《默片解說員》小而精
    六月事兒太多了,手都生了,來給大家說說這部默片解說員。這是一部很難用文字去描述其好的電影。就很像搞文字的人通常也覺得有些書被翻拍成電影,不可能會成功的嘛!因為文字敘述會給讀者大量想像空間,怎麼把這些文字之外的空間拍出來呢!那可是一個超級豐富的世界啊!這一部呢,他最突出的優點在畫面呈現。這一部電影像是經費不夠用的劇組或者像是大學社團拍的電影。他的場景特別窄,特別小。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 刊登於《南方人物周刊》,此處略有改動 )去年聖誕前夕,我在大光明電影院,仰頭望著眼前的《默片解說員》,時不時想起2014年的夏天——同樣是在這裡,我觀看了一代女星阮玲玉主演的默片《戀愛與義務》(1931)。與之相伴的,還有一位來自臺灣的「辯士」。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盤點電影《默片解說員》中致敬的那些經典黑白默片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地「青木館」是大正時期一家默片放映館,匯集了當時一批有名氣的「弁士解說」,比如能用七種聲線講解《後藤市之丞》的山岡秋聲,從小立志成為默片解說的後起之秀染谷俊太郎。影片中主人翁國定忠次在日本歷史上確有其人,一個梁山好漢似的英雄人物,一貫獨來獨往、不畏強權,影片堪稱日本黑幫電影中的典範之作。
  • 對著電影講故事的人:《默片解說員》(2019)
    2020年已過半,全球疫情尚未見否極泰來之相,各國的好電影不免被「雪藏」,好看的新片真是「零落不堪」。數日前,年初就看過簡介的《默片解說員》出了資源,算是久旱甘霖了一把。這片,《默片解說員》,看片名就知道有意思。默片,當然是早期沒有聲音、沒有臺詞的電影,那時候的字幕是真的字幕,一幕黑,上邊寫著對劇情的解釋或角色的臺詞。
  • 《默片解說員》迷影萬歲!這才是年度超級大爽片
    而隨著默片時代的不斷發展,曾經還誕生過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比如享譽全球的喜劇大師卓別林,便是「默片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摩登時代》《淘金記》《城市之光》等經典之作至今影響深遠。所謂「默片解說員」,便是打破「沉默」的存在。在今年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有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講述「默片解說員」這一職業的電影,成為了眾口皆碑的影展爆款之一。這便是由日本導演周防正行執導的最新作品《默片解說員》。這部又好看又好笑的迷影之作,在海南電影節上掀起了一波觀影熱潮。
  • 《默片解說員》小雜感
    該如何定義解說員在影片中的角色呢?默片時代他們既存在於片中人物之中,又佔據了上帝視角,游離之外。對於染谷俊太郎來說,他的人生就像這樣,最開始模仿別的解說員四處行騙,想要掙脫但又逃不掉對解說的愛,即使後來名聲大噪,還是要為當年的錯誤買單,也錯過了愛情。山岡離開青木館廢墟的背影讓我想起藝伎回憶錄裡鞏俐回望置屋後再也不回頭的身影,我說不出這種關聯,不僅是新老交替,也是默片時代的尾聲。
  • 《默片解說員》我們還需要電影嗎
    影片的高潮塑造得近乎「神跡」,辯士俊太郎面對不同膠片混剪而成的影片,靠一張嘴巧妙揉捏,抹消掉所有拼接的裂縫。有人說,放映間孔洞裡射出的那束光,宛如上帝之光。邁入花甲之年的導演周防正行,向來對特定技藝和場域抱著濃烈興趣,〈五個光頭少年〉〈五個相撲少年〉〈談談情,跳跳舞〉……這些片名本身已洩露出導演的好奇目光。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甚至直到有聲電影誕生以後,還有很多人認為「聲音毀了電影」。
  • 解讀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中的「迷影精神」
    原標題:疫情過後,「迷影精神」何以為繼去年底,日本著名導演周防正行帶著新片《默片解說員》登陸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電影以喜劇片的形態,聚焦日本默片時代的特有記憶和元素,生動地展現了早期日本電影產業生態和迷影者的狂熱狀態。影片首映後,獲得了業內一致好評,影迷們直呼對影片中出現的場景歷歷在目、倍感親切。
  • 日本喜劇《默片解說員》獻給電影的電影
    所以,應該有多少人對《默片解說員》這部影片期待已久了吧?近期,看了後發現果真是「對於電影的愛」以及「周防正行還是這麼值得期待,讓人開懷一笑」。《默片解說員》的卡司,可以說強悍且讓人驚喜。演技不俗,作風低調的年輕演員高良健吾(《橫道世之介》《南極料理人》等),則在本片中飾演了一個浮誇又萬人迷的「反派」解說員。同樣屬於年輕演員中的潛力股和19年最有存在感的日本男演員池松壯亮(去年他參演的《從宮本到你》《側顏》《默片解說員》都是優秀的作品),他在本片中扮演了一個默片導演。
  • 《默片解說員》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
    就是貧窮的你把僅有的一塊焦糖牛奶糖留給了同樣貧窮的我;就是你兩次拉起我纖弱的小手,帶我逃離成人世界的追逐;就是你用勇敢的手掌,幫我揮去生活中令人恐懼的蜘蛛;也是長大之後,當我們在十年光陰的故事後,還羞澀地沒有勇氣相認,卻可以在黑暗中,藉由別人的臺詞,在熒幕上傾吐我們的愛情所以我記憶中最珍貴的,或許還是你帶著我在童年一同鑽入通往夢想世界的那扇窄門,依然是你在我身邊,在我小時候就用聲音為我注入的,講述光影世界故事的夢幻這是一封周防正行寫給默片的情書
  • 日本新片《默片解說員》:看90年前的日本怎麼拍電影
    兩人是在去年共演了電影《默片解說員》後拉近了關係,然後發展成了戀人關係,這部電影也是在本周也正式公開了,撇開藝人戲外的戀情,《默片解說員》本身的口碑也非常高,部屋君今天就來介紹這部喜劇片。在電影選材上,周防導演向來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比如在《五個光頭的少年》中,將日本傳統國技「相撲」運動與青春社團生活的結合,而《談談情,跳跳舞》則是英國傳統交際舞與日本中年人的困惑與危機,講的都是普通大眾所接觸不到的人的故事,這次則是聚焦在了默片解說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