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南京觀察(第84期)
【要聞】
精彩試讀>>>
重塑體制機制優勢,南京高新區——改革賦能,逐夢「世界一流」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396.77億元,同比增長18.04%;規上高技術製造業產值2197.06億元,同比增長30.39%,規上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1539.88億元,同比增長13.58%……今年前三季度,南京高新區交出「高分答卷」,扛起科技創新主力軍、改革發展主戰場的擔當。
1988年,南京第一家高新區誕生於江北,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使命召喚下,各板塊紛紛將園區建設作為地方發展的政策工具。30多年探索,高新區是南京經濟騰飛、城市外擴的「開路先鋒」,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體制僵化、機構臃腫、活力缺失等問題,愈發成為阻礙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路障」。
創新突圍,只有改革一條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今年以來,南京在2017年整合設立15個高新園區的基礎上,聚焦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差異化分配,全力推進「去行政化」改革,加快釋放發展動能,不斷激發創新活力。8月10日,南京高新區管委會總部掛牌,通過頂層設計,建立「1+N」運行體系,統籌15個高新園區的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和創新資源,通過物理上的「空間整合」和化學上的「動力聚變」,加速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聚焦】
精彩試讀>>>
新型城市社區治理的「江灣實踐」——這個社區,老外「不見外」
在南京眾多社區中,建鄴區雙閘街道江灣社區是個「特別」的存在。特別在於,小小一個社區,生活著上百名外籍人士,是南京外籍人士集聚度最高的社區之一;特別還在於,社區下轄的仁恆江灣城、華新城2個物業小區,居民普遍高收入、高學歷,是需求相對多元化的社區。
如何向外國友人展現高質量的「中國之治」,讓本地居民享受國際水準的社會治理水平?近年來,江灣社區以國際社區創建為抓手,文化搭橋,讓老外「不見外」;融合治理,讓居民樂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搭建社會治理共同體,蹚出一條新型城市社區治理的新路子。
【縱深】
精彩試讀>>>
生態打底,「省會客廳」上新了
金川河、外秦淮河全域消除劣Ⅴ類水,三汊河口、寶塔橋入江支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V類以上;自全省「百日攻堅」以來,草場門大氣國控點改善幅度全省第一,PM2.5濃度同比下降52.5%;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並作為省生態環境廳的推薦代表,向山西省代表團分享企業用地調查的成果與經驗……行至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之年,鼓樓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穩紮穩打,不斷取得新成果,收穫新經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重要的城市底色,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111萬鼓樓人民能否頭頂一片藍天、身臨一池碧水、腳踩一方淨土,是檢驗發展成色、衡量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標準之一。鼓樓區統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以實際成效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新期盼新要求,不斷為中心城區「全域美麗」擦亮生態底色。
【關注】
精彩試讀>>>
南京溧水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綠色發展見證精彩「蝶變」
綠色是一種重要理念,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成立於1992年的南京溧水經濟開發區(簡稱「溧水開發區」),199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首批省級經濟開發區。
經過28年的建設,溧水開發區從優化園區空間布局、調整提升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汙染集中防治、強化基礎設施共享等方面,大力推動園區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發展速度在南京綜合性經濟園區中名列前茅。
目前,園區已有工業企業5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98家,重點企業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先後獲得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2019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江蘇省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及省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等20多項國家級、省級以上稱號。
今年10月26日,溧水開發區獲批工信部認定的綠色園區稱號,成為全省省級開發區中唯一獲此殊榮的開發區,也為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厚植堅實的土壤。
編輯: 管鵬飛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