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大高僧臨終遺言,瞬間摧毀你的假修行!

2021-02-23 聖德覺醒之光

聖德覺醒之光:起心動念定乾坤,發心一變化陰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當別人在事兒上下功夫的時候,當別人在德上下功夫的時候,當別人在道上下功夫的時候,我們就直接超越,在心上下功夫,活出光芒萬丈的人生,用覺醒之光,照耀宇宙!

靈魂覺醒的人都關注了這個公眾號

聖德覺醒之光

來源:京博國學

    

   心理疾病是困擾人們的一大社會問題,焦慮、炫富、殘忍、偏執……越來越多的人也發現,要想從根本上治癒這些心理病,還需要去從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來找尋方法。

佛家哲學本屬外來思想。佛教自漢明帝時入中國來,歷經500年,經無數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至隋唐時達於全盛。尤為重者,西土佛教既經消化,已然成為中國思想之組成部分,即中國佛教,其中學派林立,各有特色,且富深刻之哲學思想。

歷代的高僧大德也在用各種方法,讓佛教的智慧去啟迪眾生。尤其是下文中的幾位大師,更是用生命最後的吶喊去試圖警醒世人。

心理病之一、焦慮

李炳南老居士:1986年4月11日,勝陽再開車載李炳南老居士到霧峰北溝,本淨寺阿彌陀佛像前拜佛。

晚間老師對勝陽說:「我要走了。」

勝陽說:「老師不要講笑話,老師已接受大家懺悔,答應再住世幾年,怎麼又說此話?」

老師說:「告訴他們,我真的要走了。」

4月12日,老師食量漸減,但神智十分清楚,偶有蓮友前來探望,老師均右臥吉祥,手持念珠。

13日凌晨一時左右,勝陽請老師開示,老師很清楚地說:

一心不亂。」

這是一個每分每秒都在快速變化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讓人容易害怕被淘汰落後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人們喜歡貪多的時代。

關注很多公眾號,下載很多電影或視頻,買很多推薦的暢銷書,收藏很多達人的經驗,跟著別人一起考一個又一個證書,報名參加五花八門的網絡課程,今天想做這個工作,明天又想創業。似乎,用這樣的方式,可以獲得一種安全感,能夠安慰自己,「你看,我很努力」,以此填補內心的焦慮。

結果怎麼樣呢?

公眾號裡有無數篇文章是沒有看過的;下載好的電影或視頻,有許多從未打開過;暢銷書放在書桌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灰;達人的經驗像一陣雞血,打完就忘了;有些證書放在抽屜裡,從來都沒有派上過用場;有的網絡課程報完名,上了幾節就半途而廢;手頭的工作沒有做好,抱怨著懷才不遇。

其實,是這樣的害怕或者焦慮,導致了心的不安靜。就如同燭火,四周的風越勁,燭火就越不容易穩定而飄搖不定。

所以,遇到焦慮,不要去向外尋求幫助,而是停下來,身心都停下來,如李炳南老居士所言,一心不亂,當頭腦不再漂泊,就能跳出現狀看問題,進而擺脫焦慮。

一味的貪多,並不能讓我們真正進步,唯有內心篤定、大腦清醒的獨立思考,以及強大的執行能力,專注能力,堅定踏實地去做,去實踐,才能讓我們的心定,不再害怕和焦慮落後於別人,落後於時代,而是能夠最後獲得實實在在的長進。

心理病之二、虛情假意

印光大師:臨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不能否認,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虛偽、狡詐、陰險,一肚子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誠,戲弄他人的善良,算計他人的毫無防備,以怨報德、以惡報善。

但是請記住,當我們的善良和真誠被心懷叵測的人愚弄之後,吃虧更多、損失更大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對方。

友善真誠待人的結果是雙贏。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而簡單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卻很不簡單。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如印光大師所開示的,念佛尚需「懇切至誠」,才會「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佛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生活,有起有伏,有得有失,失去什麼,也不能失去真誠;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忘記什麼,也不能忘記真誠。不論如何貧窮,怎樣失意,都要長存一份真情,真誠待人;不管如何富裕,怎樣得意,都不要泯滅良心與真情。

真誠是一種處世哲學,常懷真誠之心,會讓你擁有很多朋友。

真誠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真誠之心,它會讓你淡泊名利,知足而愉悅。

真誠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常懷真誠之心,它會讓你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對生活真誠的人,生活也會予以他回報和饋贈。

心理病之三、欲望

虛雲大師:臨終囑咐只有一個字——「戒」。

據《虛雲和尚開示錄》記載,他對弟子說完這個字之後,「合掌道珍重,諸人含淚而退」。大師圓寂之前,寫了一首《辭世詩》,詩言:

少小離塵別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誘惑與壓力,刺激著人們的欲望,製造著內心的壓力,殘酷的生存競爭擠壓著現代人。太多的人,本身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卻因為欲望,而徹底失去了幸福。色的欲望,使人難以珍惜婚姻和家庭;權的欲望,使人容易忘記自己的高度,一味攀高最後摔得更慘;財的欲望,使人總想積累的更多,卻忽視了更應該把握的東西。

你每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還能正常的在呼吸,你就比全世界每周離開人世的100萬人有福氣和幸運得多;有些人為了選鞋子一雙,左一雙又一雙,想一想,全世界五六十萬人沒有腳;我們應該知足常樂,我們今天還能吃得下睡得著,是何等的幸福,想一想還有很多人在戰爭中生存,我們還能在和平中,我們就是擁有了菩薩的智慧,所以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國家才會強大,一定要有和平心、和諧心、慈悲心。

虛雲大師的最後開示只有一個「戒」字,戒的是什麼?最該戒的就是欲望。煩惱多的人慾望多,欲望越多的人煩惱越多。

快樂在滿足中尋求,有些人天天尋找快樂,但是找不到快樂,於是天天憂傷,因為他不滿足。如果每個人都能心中滿足,「我夠用了、我夠吃了、我夠穿了……」人間的物質看得淡一點,什麼都不要掛在心上,那麼你的煩惱就不會多。

欲望是致命的毒藥,有太多人都是因為欲壑難平才做出規則之外的事情。欲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戒掉欲望,丟掉我們命運中的包袱,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之美。

心理病之四、炫富

宣化上人:臨終遺言亦復如是:

「我走後你們可以誦《華嚴經》、念佛,你們要多少天就多少天,或者一個七,或者七個七。火化之後,把我的骨灰灑到虛空去;旁的事情我什麼也不要,不要給我造什麼塔,什麼紀念館。我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走的時候,還是什麼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麼痕跡。」老和尚說 :「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

宣化上人的臨終開示,狠狠地給炫富者敲了警鐘。炫富一詞今天突然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之中,這當然與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財富暴發有關。許多人在相當短的時期內,積聚了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財富,對於長期以來物質匱乏的中國社會而言,財富頓時成為區分彼此階層的重要標誌。開寶馬與開POLO甚至騎自行車之間,迅速劃分出容易辨識的社會等級。

那些炫富者通過備受輿論的方式不斷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以此來激起圍觀者的「羨慕、嫉妒、恨」。然而這種「快感」並不會持續很長,隨即而來便是內心更加的空虛和落寞。

固然,「炫富」是個人自由,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圍觀者除了羨慕和自嘲,並不能怎麼樣。但需要釐清的是,富人在批評仇富的同時,也應該自省。「富人好當,貴族難修」,殊不知,當你每日越忙於炫耀你的財富時,這種對財富的認同越會讓你人生的意義變得更加空洞和虛妄。

俗話說,人炫耀什麼往往就是缺少什麼。與過分驕傲、自負、炫耀等一樣,炫富者的行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自卑和不安。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需要通過外在的包裝來達到自我滿足的,而是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成長。與其通過「顯擺」得到認可,倒不如給自己「充電」,加強自身修養和學識,把關注外在物質的精力用在關注內心成長上,也許就能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快樂。物質之外,仍需內心的豐盈,將心靈的收穫納入財富的範疇—— 內心富足才是富貴。

心理病之五、偏執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712年7月,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將於8月離世。

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對痛哭者,六祖斥之:

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

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六祖的最後遺偈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佛家講「貪、嗔、痴」是人最難去的三毒,貪為佔有欲,嗔為抱怨、悔恨,痴為執著之念。

放下是這世上最容易說出的兩個字,卻又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

佛法所講的放下並不等於放棄。家庭、事業、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友情、愛情、親情……並不需要放棄,放下的僅僅只是心中的執著和貪戀而已。六祖惠能的「一切無有真」就是要告誡我們這個道理。

什麼事放下?

人生無畏,不管善緣惡緣,我們都坦然面對;人生無懼,無論榮華富貴,低賤窘困,我們都從容不迫;緣來了,則聚;緣去了,則散。無論聚散,無論貴賤,無論榮辱,無論生死。靜觀庭前花開花謝,閒看天上雲起雲落,無思亦無慮,這就是放下。

好比每個人都吃飯一樣,修行人吃飯的目的只是維持生命而不是滿足口欲。同理,我們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放下對任何事的偏執和奢求,過程上努力,結果順其自然,用一顆隨緣的心,自如地去生活。

正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風起時,笑看落花;風停時,淡看天際。懂得放下,生命才會更加完美。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隨緣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是一種進取的精神,更是一種達觀的處世法則。

心理病之六、殘忍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交給侍者妙蓮師。「悲」是悲憫眾生,大師往生是1942年,當時日寇侵略中國,生靈塗炭,全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因此大師對於民眾無限的悲憫,「欣」 是歡欣、喜悅於自己終於修成正果,往生極樂。

大師臨終之前,還交待侍者五件事,其中有一個細節特別囑咐:

「以免螞蟻嗅味走上,致焚化時損害螞蟻生命,應須謹慎。再則,既送化身窯後,汝須逐日將填龕小碗之水加滿,為恐水幹後,又引起螞蟻嗅味上來故。」

他一再叮囑不要傷及螞蟻,充分體現了這位大師的菩薩心腸。

善良是人性最原始最純潔的品質,善良是人類生活的最高準則,博愛是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善良不需要安排,不需要策劃,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修養。也許善良是天生的,它跟你讀過多少書,受過多少教育並沒有關係,它不是別人制定的道德約束,是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對全世界溫柔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為什麼要善良?人所能做到的最大善良又是什麼?

縱使我現在一無所有,可我依然有一顆赤誠的心,不計較回報,不在乎名利,只是因為你需要幫助,所以我便盡我所能的幫助你,這大概就是最大的善良。

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伸手,並不是在拯救誰,只是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沒有給自己的未來留下內疚與後悔,只是在向著自己的心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不是你幫助了別人,是在你回家的路上別人做了推手。在每一個心的回歸旅途中,都需要別人的助力推一下,每一次心的碰撞,都是生命的互助,也是善良的共鳴。

也許,有人在迷茫,因為生活太累;也許,有人在焦慮,因為壓力太大;也許,有人在沉迷,因為欲望太多。但是,相信每個生命都對未來充滿憧憬,每個心底都深埋著清淨的土壤,每個心靈的深處都閃耀著善良的光芒。生活裡的每一種犧牲自我,本來就是一種高尚的成就自我,用善良對待這個世界,那麼命運就有用不完的生命正能量。

心理病之七、狹隘

茗山長老:臨終最後一首遺偈寫道: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各宗各派,殊途同歸,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門戶,六和無諍,團結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逐步修煉。」

這是告誡大眾各人修習適合自己的法門,不要互相排斥,團結互助,依教奉行。

茗山長老的臨終開示看似是針對各宗派非要狹隘地爭出個高低之分而言的,是故茗山長老言:

「信仰自由、相互尊重、六和無諍、團結互助。」

實際上,大和尚的話指向的是世人越發狹隘的觀念。

狹隘者常常表現為: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虧不得,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於懷、司機報復;人際交往面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義氣」,只同與自己類似或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或比自己強的人。

狹隘是自私的產物,要想不狹隘自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狹隘自私的最終受害的是自己。狹隘讓我們不能正確分析事物,從而遠離真理;自私讓我們心胸不寬闊,整日為是非自我,窮通得失而自我煩惱。同時自私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遠離我們。

一個人想開闊視野不容易,想把自己變得狹隘,卻特別容易,只要封閉自己就行了。不讓外界的改變來打擾你內心的寧靜,天長日久,你的周圍就被無數的玻璃阻隔,你就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精彩,也就再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與你不一樣的人。

一個人狹隘起來,不相信任何美好的事,也就不會有任何希望,像冬天的草,只能慢慢枯萎。

如果你不想變得狹隘,那就不停地挑戰自己,把他人的成功當作動力,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哪怕走得很慢很艱難,也要一步步往前走。唯有這樣,你的視野才會越來越開闊,才不會變成井底的蛙,才會是一個有趣又豁達的人,才會讓你的人生良性循環。


































相傳,潞水境內的露嶺是炎帝神農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圍地區因此又被稱為「神農故地。」《潞水鄉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記》說:黃帝殺蚩尤,封榆罔於露。又引《湖廣通志》云:黃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這些記載而來,中間經由了由「露水」演變為「潞水」的過程。


露嶺,潞水人稱之為「露裡坳」,與楊柳仙、天堂山(一說叫天子山)相連為一體。山脈西側為攸縣涼江鄉,南段與虎踞茶澗相連,東側即潞水鎮,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屬國營雲陽林場)。露嶺在顏氏族譜中記為「鷺嶺」,如果單指一座山,露嶺就是「露裡坳」;如果指一個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嶺、楊柳仙、天台山等山脈在內的山系。通常情況下,指的是一個叫「露嶺」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個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發源於這個小山系,其中又以發源於露嶺山麓公彥龍的洋田江、發源於天台山茅葉龍深澗中的潞溪為兩大主要支流。在譜牒記載中,潞水河多記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區內唯一的河流,它發源於露嶺這個小山系故而稱為「潞水」。潞水河流經潞水地區,故而人們把這個流域稱為「潞水」。一句話,「潞水」之名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幾乎是所有的譜牒都把潞水這個地方稱為「潞溪」(如顏氏族譜稱其先祖「徙居潞溪」)。


《酃縣誌》載:「茶陵睦鄉有潞水溪,相傳炎帝卜葬於此,弗吉,乃歸棲鹿原。」酃縣即現在的炎陵縣。酃縣因「邑有聖陵」,於1994年改名為炎陵縣。這個記載與潞水的一個民間傳說完全一致。民間傳說,炎帝神農氏死後,決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後,發現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風水先生陽丙吉認為這樣就「破氣」了,炎帝神農氏安葬在這裡會走了「龍脈」。於是,大家決定把炎帝神農氏的靈柩南遷,安葬在另一個風水寶地鹿原坡。這就是現在的炎帝陵。這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鎮最大的山,也是農元村的主要林地。因為這個傳說,潞水民間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間稱炎帝神農氏為「神農皇帝」、「神農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農天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還能清楚地說出那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農氏的古坑位置。


說到這裡,似乎有太多的問題必須一問了,至少有這麼兩個問題要說清楚:炎帝神農氏和榆罔是什麼關係?榆罔為什麼會來到潞水這個地方?


先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以一個人生平的功業來給人命名,這大概是古人的一個習慣。「軒轅」的原意是指車轅。王逸在注釋《楚辭·遠遊》時說:「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為『軒轅氏』也。」又,《太平御覽》卷七七二引《釋名》云:「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據此,王子今先生推測,這樣的稱謂「暗示交通方面的創製,很可能是這位傳說中時代的部族領袖諸多功業之中最為突出的內容之一。」「神農氏」一名也是這樣而來的。《白虎通·號》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段話告訴我們:神農之所以稱為「神農」,是因為他在農業生產方面有過重大的發明創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於「炎帝」這個稱號,則與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有關。古人把這個學說與南方地理上的氣候特徵結合起來,於是,衍生了「炎帝」這個稱號。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以後,成為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熱的特點,五行屬火,所以,就稱之為「炎帝」。我國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許多紀念、敬仰炎帝的遺蹟和傳說,乃至民俗,對此,趙世超先生在《陰陽五行學說與炎帝文化的南遷》一文中用五行學說作了解釋:南方丙丁火,氣候炎熱,與火的特徵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現了炎帝崇拜。」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易》云:「炮犧氏沒,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為炎帝。」蔡邕《獨斷》云:「木生火。宓犧氏沒,神農以火德繼之。」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這是陰陽家將陰陽五行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以陰陽消息、五德終始理論解釋遠古時期的帝王及後世的王朝前後更替現象的結果。


那麼,炎帝神農氏與榆罔是什麼關係呢?還得先說一些「題外話」。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史記·封禪書》引管仲的話說:「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管子是最早執這種理論的(語見《管子·封禪》,文字與《史記·封禪書〉相同。)後來,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則直言:「神農非炎帝。」但是,似乎是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種主流意見認為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許多文獻資料對此作了解釋,比如,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說:「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基於這種認識,部分文獻資料還特意記載炎帝神農氏所傳的世系。但是,文獻資料在敘述炎帝神農氏所傳世系時,有「八世」與「十七世」、「一百二十年」與「五百二十歲」之異。《春秋命歷序》說:「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這八世即《帝王世紀》所說的:「神農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聽談(又作聽祓)。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軒轅氏。」《呂氏春秋·慎勢覽》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七世就是五百一十年,與前面所說的「五百二十歲」相符。但是,這樣的記載難以磨合之處也很明顯:到底是「八世」還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還是 「五百二十歲」?神農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嗎?「八世」怎麼可能「合五百二十歲」呢?對此,何光嶽先生解釋說,可能,《帝王世紀》所說的這八代只是神農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統中較傑出的八代首領,他們的功業被自己的部落後裔傳誦著,所以,他們的名字才流傳下來,而其餘的幾代,他們的名字則可能不為人所傳記了。至於這八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他們在農耕文化史上的重大發明創造而來的。比方說,帝榆罔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他發明了在農田周圍廣植榆樹以防風災和動物踐踏莊稼這種耕作技術而來的。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國人祖先崇拜情結的傳統:祖先的後代是不會輕易忘記祖先的名字的。至於「一百二十年」這種說法,目前似乎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可能,這至少是兩代神農的在位時間或年齡。


還得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兩個稱號呢?文獻資料似乎對此已作了解釋。王符說:「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號,神農代號。」《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農耕,故號神農氏。」《易》云:「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些解釋固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似乎仍然是「語焉不詳」,缺少具體可感的信息。比較而言,何光嶽先生的解釋應該是最為具體的,因而也較為合理。他解釋說:神農和炎帝是同一個氏族的前後兩個不同時代的首領名稱。神農氏這個名稱在前,氏族首領叫神農氏,氏族以首領的名稱命名,也叫神農氏。後來,這個部落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叫炎帝,或者說,南遷以後,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改稱炎帝,同樣,人們也以他的名字來作為氏族部落的名字,這個氏族改名為炎帝部落。這樣兩個時代的其他首領都沿用神農、炎帝這樣的稱號,所以,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傳延續了八代或十七代,達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這種解釋至少與《逸周書·嘗麥》等古籍的記載不一致。看來,對這樣的問題還是存疑為好。


我們現在不妨以何光嶽先生的解釋為據來說炎帝神農氏與榆罔的關係:榆罔是炎帝神農氏這個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第八代首領,一個傑出的首領。因為他在農耕史上的重大貢獻,而在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眾多首領譜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麼,這個叫榆罔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為什麼來到潞水呢?


先來看一看文獻資料。《史記·五帝本紀》對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馬遷寫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些記述暗示了這樣的信息:


其一,黃帝軒轅氏部落崛起的時候,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開始走向衰落。這時,這個氏族部落已無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終因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而遜於黃帝軒轅氏部落。從此,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而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的過程中,內政方面,黃帝軒轅氏經過了「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的勵精圖治;外交方面,黃帝軒轅氏有過「撫萬民,度四方」的努力,還有「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這樣的重大戰事。


其三,阪泉之戰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反黃帝軒轅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擊戰。這場戰爭之後,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與黃帝軒轅氏氏族部落之間是什麼關係?黃帝軒轅氏徵蚩尤的涿鹿之戰時,有過「徵師諸侯」的外交、軍事活動,這項活動中的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還有,蚩尤與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是什麼關係呢?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歷史書籍認為,蚩尤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員。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戰中大敗,大傷元氣的時候,發動內亂並打敗自己的首領,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領導權。可能,蚩尤是個鷹派人物,不甘於被黃帝軒轅氏打敗的命運,有過整兵再戰黃帝的舉動,這就是涿鹿之戰。所以,黃帝軒轅氏部落乘機與既吃了敗仗又大權旁落的炎帝神農氏聯合,在涿鹿大敗蚩尤。對此,《逸周書·嘗麥》做了明確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翼。」很明顯,前面所說的「帝」,應該是黃帝,後面所說的「赤帝」應該是炎帝。這些記載基本上可以解釋上述疑難問題。還有一些記載認為,與黃帝軒轅氏合作打敗蚩尤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就是榆罔。清代大學士傅恆、劉統勳、尹繼善主編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之一·軒轅氏》載:「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於天下,兼併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遜居涿鹿。」《呂氏春秋·慎勢覽》載:「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這些記載明確的告訴我們:與黃帝軒轅氏進行阪泉之戰的,以及後來與黃帝軒轅氏聯合,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的都是炎帝神農氏榆罔。這說明炎帝神農氏到榆罔時代,至少在北方地區,已是徹底衰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榆罔可能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區的末代首領。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裡去了?《史略循蜚記》載:「榆罔名參盧,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於路。路,露也。」就是說,榆罔被蚩尤打敗,原來的居地被蚩尤佔了,流落到「路」這個地方,黃帝軒轅氏便賣了順水個人情,「乃封榆罔於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類似的記載:黃帝軒轅氏封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


我們假定這個「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嶺為中心的潞水鎮,這些記載也就暗示著衰落了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領導下,已經南遷到湖南茶陵這個地方了。至於說黃帝軒轅氏封榆罔於潞水的露嶺,似乎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順水人情。


《帝王世紀》載:(神農氏)「有聖德,繼無懷氏之後,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種穀,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炎帝。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看來,炎帝神農氏南遷途中,還有過勤修內政的努力,並取得了招撫夙沙氏這個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遷徙的路線,則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寶雞市附近)遷至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即「陳」這個地方),向東遷徙的方向則是由河南開封附近遷至今山東省的曲阜(即「營都於魯曲阜」)。


這樣的遷徙並不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終結。《水經·漻水注》說:漻水西經歷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書》所謂:『神農即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歷鄉即湖北省隨縣的歷鄉,這個記載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遷到了湖北省。《管子·輕重》云:「神農種五穀於淇田之陽」,這個「淇田」據說就是今湖南省宜章縣的騎田嶺。又王應章在《嘉禾縣學記》中解釋嘉禾縣得名的原因時說:「嘉禾,故禾倉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種,神農拾之以教耕作,於其地為禾倉,後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又《衡湘傳聞》中說:神農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於郴州之來山」。《明一統志》說:「耒水出郴州之來山」。這些記載又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繼續南遷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陽、安仁、茶陵、炎陵諸縣多炎帝神農氏的遺蹟和傳說,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而來的。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據文獻資料記載,湖南境內似乎應該是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最後一站。其原因,據何光嶽先生考證,大概是這樣的:南遷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歷經唐、堯、夏、商數代,都處於南方江漢流域之間。到周初,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勢力向南方滲透擴張到了江漢流域,並將其親族隨、唐、蓼、蔣、聃、曾等侯國分封到這裡。這樣,原來遷徙到這裡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脅,因此,不得不繼續南遷到湖南境內了。


文章寫到這裡,已經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這也就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原因和路線的問題。但與此有關的其它幾個問題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過程中,有過什麼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活動呢?從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這個氏族部落在歷史上標誌性的文化成就就是農耕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推廣到南方,這是這個氏族部落的南遷過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上活動之一。其它如醫藥文化的創製、商業文化的創製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無須贅述。


第二、方國的建立問題。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時期分建了很多國家,即方國,比方說,呂氏之後的呂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齊國。當然,這樣的國家應該是諸侯國了,或者說,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在周朝受封的諸侯國,而不是寬泛意義的方國了。楊向奎先生的《論「以方以國」》一文對此作了系統的考證,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向南遷徙過程中及遷徙後,確實建立了一些方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呂、齊、許諸國。「申呂文化即屬於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呂是其後裔。」「申先楚後而王,本為一族,疆界相接,後申衰而楚繼之稱王,逐漸申楚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實為楚之核心。」這四個方國中的申、呂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許在河南許昌,只有齊在今山東省,處在北方地區。這個問題的釐證給我們的暗示是:方國的建立,有可能擴大到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聯盟的範圍,即這些方國也可能對外打著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這個旗號,他們的首領也以炎帝神農氏自稱。


第三、南遷的部族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的本系還是支系?這實際上牽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關係這個細節問題了。文獻資料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聯繫某些資料及炎帝神農氏在南方的遺蹟、民間傳說來作一些推測。《水經·漻水注》記載的這個遺址和傳說與陝西歧山姜城堡神農廟和九聖泉的遺址和傳說相同。這說明湖北省隨縣歷鄉的神農誕生地,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之後一個襲稱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的誕生地,因為同一個人不可能在兩個地方誕生。有專家考證後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途中,炎帝神農氏的臣屬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於今河南滑縣東的北楚丘一帶,其後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縣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領。這就是說,這個部族南遷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於臣屬的方國部眾。


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歷時悠久,部眾龐大,工程繁浩,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湖南境內的時候,要問它的領導人是誰,特別是作為這個龐大、複雜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領是誰,這實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記》所載及民間傳說記載說是一個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這個具體到了某一個人的說法,應該可以斷定是不確切的。榆罔這個名稱,似乎以籠統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及其部眾」來代替更為準確一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南遷,不可能確切說是由哪一個人領導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參與的部族遷徙。但是,可以肯定,這是以炎帝神農氏為載體、以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現在應該「言歸正傳」,說一說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了。但還得說兩句題外話,算作一份「申明」,這實際上還是我在前面說的、必須交代清楚的一個問題: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應該首先置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區,包括現在的炎陵縣在內)的關係這個大背景中來談。


關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的關係,在文獻資料記載及民間傳說中都是有據可依的事情。


羅泌的《路史﹒後記》云:「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統志》云:「古炎帝陵在縣西三十裡。」《茶陵州志》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至於前面所引的《酃縣誌》的記載,更是把文獻資料與民間傳說合而為一了,並且,它還把《明一統志》的記載具體化了:現在的潞水鎮的確「在縣西三十裡」這個位置(應該是講潞水鎮通往縣城的古道)。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羅泌的記載告訴我們,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兩個問題:「茶鄉之尾」在哪裡?「茶鄉之尾」的炎帝陵與炎陵縣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縣境內洣水的兩大支流之一,發源於今秩堂鄉景陽山,即《茶陵州志》(清嘉慶版)所說的「茶山」。茶水流經高隴納巖水、芝水、白水,經火田合芙水、貝水,經腰陂匯潞水、堯水,由此向南經洣江到舊縣城北門歸入洣水。地理區域上的茶鄉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隴(含湘東)、八團、火田、腰陂、潞水、思聰、洣江等鄉鎮。這是廣義的茶鄉。早在五代時期,今秩堂鄉毗塘村龍頭境內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龍王廟,當地人稱之為茶江裡廟。據此,茶江裡廟周邊地區的今高隴鎮龍集、光泉兩村及秩堂(含小田)鄉,又合稱茶鄉。這是狹義的茶鄉。因此,直到現在,像潞水鎮這些地方的許多老人還稱八團、火田、高隴(含湘東)、秩堂(含小田)為「茶鄉」,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三八區」。在今秩堂(含小田)鄉的合戶村中和堂還能看到嶽飛的題詞石碑(文字為「墨莊」),碑文後的跋中有「茶鄉」之名。另外,在狹義的茶鄉地區,自古至民國期間,道士刊布的文書和口頭文詞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茶江鄉」的文字。這些都可以說是狹義的茶鄉存在的證據。明洪武二年,今茶陵縣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四個鄉,其中的茶陵鄉又簡稱茶鄉。這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茶鄉,這個「茶鄉」大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八區(火田鎮芙江以下屬睦親鄉。睦親鄉又寫作「睦鄉」)一致。


在漢語詞典中,「尾」原本指動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現在的潞水鎮(潞水方言區)自宋代以來一直屬於睦親鄉之永居裡,至清代順治十二年,改裡為都,潞水鎮(潞水方言區)又屬睦親鄉的上十一都。道、佛兩教的冥司文書以及民間安梁文書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睦鄉」這樣的文字,「睦鄉」即睦親鄉。在地理位置上,它屬於廣義的茶鄉,而又與狹義的茶鄉有一定的距離之隔:中間有腰陂、火田這兩個地區,屬於茶鄉這個地區的邊遠地區,或者說,不是茶鄉的主要部分,稱之為「茶鄉之尾」是比較合適的。這個說法也與《明一統志》的記載一致。這就是說,在文獻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中,「茶鄉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載:「古蹟曰陵墓,茶鄉之墟,蒼梧之野,古帝弓劍之所藏也。國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這個記載所說的「古帝弓劍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統志》所載的古炎帝陵的話,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處象徵意義上的陵墓,就如同後世所說的衣冠冢。把這個推定與《酃縣誌》記載的資料聯繫起來看,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縣兩個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後者是一座實質意義上的陵墓。正因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漸被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人忽略,乃至遺忘了,祭祀漸少,乃至於無。因此,後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禮祀這個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這個記載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謂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羅蘋注《路史》時更是言之鑿鑿的說:「今陵山尚存二百餘墳,蓋妃後親宗子屬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這樣的記載就更使人難得其詳了。


《宋史·地理志》載:南宋紹定年間,茶陵縣隸屬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陽郡,境內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康樂、霞陽、常平七個鄉和永安、茶陵、霞陽、船廠四個鎮。清代《衡州府志》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風峒寇」羅世傳之後,湖南安撫使曹彥約認為茶陵軍轄區過大,地裡遼遠,難於管轄,建議增置郡邑,以便於控制。於是,這一年,析出康樂、霞陽、常平三個鄉設置酃縣,但酃縣仍屬茶陵軍管轄。最早的《茶陵州志》修於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記載的是 「現時意義」上的炎帝陵而不是傳說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這種可能性比較大。這就是說,兩種縣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並不矛盾,前面這個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並非同一個人,兩者可能同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湖南境內的後裔,他們都沿襲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而為各自分支的首領。


那麼,斷言潞水境內有炎帝陵及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有何其它證據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如同問炎帝神農氏這些後裔的去向一樣,實在是無從稽考的事情。遠古杳杳,古蹟湮滅,叩蒼天無語,問大地無聲,實在是一個不可能找出確鑿證據的事情。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習慣中捕捉歷史的蹤跡,以期獲知映證的信息及現在與過去相遇的吻合點。


據《湖南通志》記載,今潞水鎮的農元村有個叫「神堂灣」的地方,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徙居在這裡,並常常翻越露嶺嘗草採藥。農元村與這個地名有關的村莊就是「神背」,在這裡,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農殿。這座神農殿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據當地老人解釋,神背一名的由來有兩說:一是從前村莊的主體部分在壇官廟之後,二是村莊的主體部分在神農殿之後。處於某一人一物後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後背」。這種解釋大約是可信的。儘管這個解釋沒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農氏,但還是與此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內容後面再說),《湖南通志》記載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與神背比鄰的大臺村有一個叫「神堂」的地方。但這個地名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據一些人解釋,這口水塘大而且深,經年不竭,如有神助。按這個解釋,神堂這個地方似乎與神堂灣及炎帝神農氏無關了。


今農元村的大隴組(即所謂「大隴坳上」)與神背比鄰。相傳炎帝神農氏經常在這裡採藥,也在這裡傳授農耕技術,還在這裡發明了米篩這種糧食加工工具。當地百姓感恩不盡,便把炎帝神農氏發明米篩的事跡刻在潞溪岸邊一個深潭的巖壁上。這個潭就叫米篩潭。至今,米篩形象依然清晰可見。又有傳說,炎帝神農氏教授農耕技術的地方就在現在的神背,百姓們為感謝炎帝神農氏的這份恩情,就把這裡叫做「神背」。


事實上,神堂、神背、大隴這三個地方彼此緊鄰,是一個相連一體的區域。《湖南通志》所說的神堂灣,大概是指這個區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區的龍溪村有一個叫「藥塘」的地方。藥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傳炎帝神農氏常在這裡洗藥,因此就叫「藥塘」。這個地名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個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鬱」代替「藥」字,將它改名為「鬱塘」,但是,在方言中,這個地方地名的讀音仍然與「藥塘」一致。


潞水鎮的獅子巖,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晚年休養的地方。至於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遺址,則前面已經講到,這裡不再重複。這些遺址遺蹟可以看作是炎帝神農氏曾經在潞水活動乃至生活過的痕跡。


與潞水的腰陂鎮,有一個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稱之為「罈子坑」。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安葬處。另外,露嶺南側的虎鋸鎮茶澗兔子衝,還有一個叫太子墳的土堆。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炎居在這裡打獵,無意之中,從兔子受傷自救的舉動中發現了一種金創藥。為了找到這種金創藥,炎居凍餓而死。死後,螞蟻銜土為墳,所以稱之為「太子墳」,又叫「螞蟻墳」、「天子墳」。這些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在露嶺周邊地區活動的遺蹟。如果把視線再放寬一點的話,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縣)的其它地區,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遺址遺蹟以及傳說。


下面要講述的可能是古茶陵這個大背景下,為古茶陵地區所共有的現象。


一是境內的藥農,雖然師承關係不同,執有的儀軌和禁忌不同,但有兩點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語而頗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訣中提到的歷代本草祖師中,必有「神農」的名諱;採藥時諱稱鐮刀、鋤頭這兩種工具,而把前者稱為「鷹」,後者稱為「鹿」(或「雷公」),並且特別忌諱有褻瀆它們的言行。這似乎與傳說中作為醫藥文化開山鼻祖的炎帝神農氏有鷹、鹿兩位母親有關聯。


二是境內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盛行一種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術,即在禾苗下田扎穩了根將要長出側根的時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體協調擺動,雙腳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來回划動,目的是劃斷側根,好讓主根深入泥土吸收養分(也有改為彎腰,用雙手划動的,潞水方言稱之為「抓田」)。據說,這種耕作技術最初是遷葬炎帝神農氏時無意「發明」的:抬靈柩的人被允許直接從禾田間路過,踩塌過的禾苗不僅沒有死去,相反,長勢良好,結實較多。後來,人們受到啟示,就發明了「踩田」、「抓田」技術。還有一種叫做「薰草皮」的農耕技術,就是將草連同泥土挖來,經火薰燒後作為肥料入田。這被認為是炎帝神農氏引導原始先民燒畲墾荒的遺留。三是境內有「吃新」的習俗。茶陵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敬神靈,以感謝神靈賜予五穀種子。這樣的神靈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炎陵縣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盛給狗吃。傳說,最初的幾粒水稻種子是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無意從天宮帶來的。這個儀式有不忘獅毛犬給人間帶來稻穀種子的感恩意義。四是境內迄止民國時期為止,民間為禳災祛疫而舉辦的「做盂蘭」,衣匠的眾多紙紮中必有炎帝神農氏的紙紮神像,形象是頭頂雙角,手執禾蕙,名字就叫「神農皇帝制米谷」。


上述儀軌和農耕技術,以及民間習俗,都可以認為是古茶陵地區為紀念作為醫藥文化、農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農氏而保留下來的遺俗。我們還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曾經在古茶陵地區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義上的遺存。


考察炎陵縣和潞水鎮的民間傳說,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地方都流傳著一個「井水變酒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發生地點不同,主人公卻都是先窮後富再窮的酒家,並且都有貪心的特點,他們的姓名、性別不同,但炎帝神農氏這個主角相同,故事情節也大同小異,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跡。這個傳說似乎也可以映證炎帝神農氏的活動軌跡。


最有意思的一個文化遺存就是古茶陵地區和安仁地區的壇官和壇官廟。茶陵人稱它們為「石公老爺」、「石公老爺廟」。在民間,壇官是一種兇惡而且好作祟的神靈。一般的,田間地頭,或者山間溪頭,有一棵高大的樟樹,樹下有一塊大而且有點恐怖的石頭,前面有焚香的痕跡,或者還有矮小的房子,這就是壇官廟。關於壇官使惡作祟害人的傳聞,從古到今,在潞水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多得無法統計。古茶陵和安仁地區多壇官廟,這在湖南乃至我國南方地區似乎是獨一無二的現象。據傳說,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農氏時守靈護喪的大小護壇人員。當初,安葬炎帝神農氏後,天帝把護喪有功的人員一一分封為各路神仙,惟獨忘了封賞大小護壇人員。問題反映出來以後,天帝沒辦法再給他們什麼封賞了,只好無可奈何的叫他們「隨遇而安」,自己隨意找個地方去當快活神仙。但這些人聽錯了:有人以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為是到有樹的地方去安身。於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區的田間、地頭、村莊、山間,有大樟樹和大石頭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廟。這個頗有人性化的傳說和神靈的存在,與炎帝神農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傳說,可以互為映證,更有近乎「信史」的意義。


趙世超先生說:「我個人只承認炎帝文化的南遷,不承認炎帝族和炎帝本人從陝西遷到河南,最後又遷到湖南,葬在湖南。」透過文獻資料和遺址遺蹟,以及民間風俗習慣和傳說來探討炎帝神農氏和潞水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將這一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動,置於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歷史搜尋和梳理。炎帝神農氏和潞水有什麼關係?炎帝神農氏及其氏族部落與中國古南方地區有什麼關係?我們說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的氏族部落,這只是一個區域文化的代表和載體。這個代表和載體表證和承載的是古老的華夏大地,南北區域文化交融發展的文化密碼和信息。


最後說一句與本文無關的話:我個人不贊同炎帝神農氏這種說法。

(版權聲明:文章以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速於本平臺聯繫,馬上刪除)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轉發一篇充滿智慧和正能量的文章就是在踐行法布施,它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從此朝著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隨手點讚和轉發,讓更多人受益。

                為了感恩你 關注我的公眾號,特贈送你價值9999元的 終極生命真相高能量錄音!請立刻識別二維碼加我為好友!

編後語:今生相遇,皆是前緣;一燈照亮千年暗,一智解開萬年愚。關注「聖德覺醒之光」,用我的一點光,點亮你的萬丈光芒,與你一起綻放本屬於你的無量光,無量愛,無量覺!(聲明:本平臺文章來源於網絡,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權,請速與本平臺聯繫,馬上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五大高僧臨終遺言,發人深省,讀懂讓人大徹大悟
    在中國,信奉佛教的人非常多,之所以信奉,主要是希望佛祖可以保佑人們健康平安。有佛教,自然也有佛教文化,筆者最熟悉的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如果你對佛教文化了解多了,參透明白了,你的人生會多多少少跟著改變。今天筆者給大家說一些這五大高僧的臨終遺言,從他們的遺言中就能學到不少。
  • 六位高僧臨終遺言公開!40個字,受益一生!
    尤其是幾位大師的臨終遺言,更是用生命最後的吶喊去試圖警醒世人。下面收集了6位高僧的遺言,總共精煉了40個字,讓我們一起緬懷高僧,從一字一句中,品讀人生……點擊閱讀:你一定知道弘一法師,但你不一定知道李叔同弘一大師為人心行細密,弘揚律宗,持戒之嚴,令人景仰。遵佛祖之芳規,作人天之師範。
  • 中國五大高僧臨終遺言,每一句都發人深省,讓人大徹大悟
    談起佛教,想必對於廣大的中國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經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裡。或多或少,大家都被佛教的一些思想所影響。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去信仰佛教,人們修建寺廟,在特定的節日去祈福,希望佛能夠保佑人們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見佛教已經深入人心。
  • 一代顛僧一休哥的臨終遺言,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
    一休哥來自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他的原型是日本室町時代禪宗臨濟宗的著名高僧。一休是他的法號,他本人沒有名字,只有小名:千菊丸。據說他是北朝後小松天皇的私生子,母親是被打敗的南朝大臣的女兒。因此一休的母親被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趕出皇宮。小一休也被送進了寺廟出家,訓名:周建。
  • 31位被殺宣教士的臨終遺言,看完淚奔......
    今天中國的福音,是由很多宣教士的青春和鮮血換來的。願你我都能紀念這份大愛,感恩來之不易的救恩,並能繼續傳揚。    據統計,「山西教案」席捲全省79個州縣,全省被殺外籍宣教士及婦幼計241人,中國內地會的刊物記載在山西省北部共有23000名本地信徒被殺害。被毀教堂、醫院225所,被燒拆房屋兩萬餘間。  以下部分為一些被義和團殺害的宣教士的臨終遺言。
  • 秦二世胡亥「臨終遺言」及評析
    自然人的臨終遺言(遺囑)有書面,也有口授由他人代書,當然還有口頭等若干種形式,公元前207年大秦王朝短命暴君秦二世胡亥的「臨終遺言
  •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物都曾在臨終前說出過一段深入人心的遺言,下面就來盤點幾段比較著名的臨終遺言。1、劉備臨終託孤劉備作為有名的「草根皇帝」,其人生本就算是一個傳奇,而他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的那段遺言也是流傳千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三國英雄8大臨終遺言
    最矯情:劉備    遺言: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相對曹操的溫情,劉備臨終託孤就顯得有些矯情了。我們只能笑笑說:皇叔的話,認真你就輸了。  最坑爹:董卓當然,董卓的遭遇,恰也暗合了中國人數千年以來就一直秉承的「優良」傳統:坑爹。   最溫情:曹操
  • 歷史上這些有名的臨終遺言,最震撼你的是哪一個?
    談到遺言這個話題,想必大家都還蠻感興趣的;特別是歷史上的那些或悲涼或有趣或無奈的遺言,更是讓人生出了許多想法;對歷史人物,和他生活的時代,會有更立體的認識。最大氣的,首推王陽明先生的:「此心光復,亦復何言。」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
    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 十大元帥的臨終遺言,一個比一個震撼!
    開國元帥們,為創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無私奉獻了自己的畢生,他們彌留之際的臨終遺言」高度濃縮了他們一生叱吒風雲,致力於革命、建設事業的信念和追求,字裡行間體現了他們對黨的「忠心」、對事業的「熱心」、對信仰追求的「恆心」、對人民群眾的「愛心」、對權力恪守的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然而仔細分析,實際上王陽明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希望的狀態,而不是說自己的修行境界。 因為朱熹的治學態度就是「下艱苦功夫」,這就是他臨終的遺言。 東林黨大儒高忠憲,治學嚴謹,情真意切,儒學涵養極高,而且操守為世人稱道,被公認為是東林黨的領軍人物。但是因為遭受迫害,在寒冷的時節投入自家水池自殺身亡。 死時在水中傲然直立,一手扶岸,另一隻手捂著胸前,帽子不溼,嘴裡沒進一滴池水,死得從容壯烈,令人動容。
  • 又一位高僧虹化圓寂!火化時,驚現神奇祥瑞……看到的太有福了!
    這是一位修行僧人噶瑪索朗仁波切,活了106歲。  臨終前,他像往常一樣念完經,就好像預知到自己死亡一般,給弟子們留下最後遺言。  他說:「人活時相諧所眾、亡時此生無憾。」  由此可見,師父是一位修行高僧的大德,可喜可嘆,殊勝至極!  今日能夠見此祥瑞,實在太有福了!  快發給朋友們看看吧,不但可以弘揚佛法,還能讓更多人種下善根,功德10萬倍,得佛菩薩億萬加持!  小編發現,還有很多師父修行圓滿,虹化圓寂,驚現神奇祥瑞!  虹化圓寂,天空驚現佛光
  • 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的生前無論是多麼的危險,奸詐,但是他在死之前都會吐露心聲,那麼三國時期的三位雄主曹劉孫三位在臨死之前都說了什麼遺言呢?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在臨終時,只要還能喘口氣,總是要交待幾句的,這便是遺言。便是阿Q,也要學人大喊一聲:「老子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這樣的遺言,徒供旁觀者發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有一句近似遺言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然後他說:「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 中國最早的佛塔,如今是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你知道在哪嗎
    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而其中有一座中國最早的佛塔,如今是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你知道在哪嗎。答案是南京--報恩寺。歷史上大報恩寺的歷史地位極其崇高,是中國十九座阿育王道場之一,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從建初寺、長幹寺、天禧寺到大報恩寺,一直都是皇家禮佛聖地。明成祖朱棣為報父母恩修建大報恩寺,以皇宮的標準來建造,歷時十七年,直到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才全部完工,為明代金陵三大寺(靈谷寺、天界寺)之首。
  • 央視「鐵面美人」肖曉琳,55歲客死異鄉,臨終遺言令人警醒
    央視「鐵面美人」肖曉琳,55歲客死異鄉,臨終遺言令人警醒如果給大家一個選擇職業機會的話,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成為一個明星或者是一個主持人。因為他們生活在聚光燈下,不僅有很好的收入,不管走在哪裡,都能受到很多人喜歡。
  • 近代得道高僧,圓寂時留下一字遺言,暗藏至理!
    相信我們都知道西遊記的故事,描繪了一個善良正直,慈悲為懷的唐三藏在自己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幫助下克服一路艱難險阻最終修成正果,成為高僧的故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佛學泰鬥,他一生的精彩以及神秘程度可能並不亞於小說電視裡的角色。
  • 張國榮遺言令人心碎,梅豔芳臨終時卻在安慰別人~
    他們臨終遺言是什麼?張國榮遺言讓人心碎2003年4月1日,張國榮抑鬱症已經到了無法入眠的程度,因同性戀一直被指責,他已經心力交瘁。最後他選擇了高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璀璨的一生。梅豔芳臨終卻在安慰別人2003年12月3日,梅豔芳已經口齒不清了,遺囑是所有財產留給母親。但是梅媽媽很嗜賭,梅豔芳怕將來媽媽花光全部錢,要做乞丐。所以規定每個月只能領取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