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但殘餘勢力並不甘心他們的失敗,依然在做垂死掙扎。民國初期的宋教仁遇刺案轟動國內外,被稱為「民國第一案。」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即將動身離開上海,前往北京組建內閣,當晚10時,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
宋教仁是民國元勳,他親手創建的國民黨在首次國會大選中獲得壓倒多數的席位。宋教仁理所當然地成了責任內閣的組閣人,並有望出任國務總理。
眼看一個新生的憲制共和即將誕生。但遺憾的是,隨著宋教仁的死,共和就像刮過的一陣旋風,瞬間成了曇花一現。
宋教仁遇刺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震動,激起了國人的共憤,紛紛要求嚴懲兇手。孫中山也從日本匆匆回國。代表國民黨,懸賞10000大洋緝拿真兇。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很快,一個名叫王阿發的人向巡捕房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青幫大亨、江蘇駐滬巡查長應桂馨,曾以一千大洋的酬金要他殺一個人,並給他看了這個人的照片。
但王阿發只是一個古董商人,天生膽子小,甚至連武器都不會用,就沒答應。後來在報紙上看到緝拿真兇的布告後才知道,原來應桂馨要他殺的這個人就是宋教仁。
巡捕房得知這一消息後,在「青和坊」妓院迅速將應桂馨抓獲,又在他的住宅內抓捕了被應桂馨收買並親手殺害宋教仁的武士英。至此,兩名案犯都已落網,案情應該真相大白了。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搜查應桂馨的住宅時爆出了一個驚天黑幕。在應桂馨的房間內,發現許多發往外部的信件和密電,這些密電都是發給國務總理趙秉鈞和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的。而這兩人均為袁世凱的心腹爪牙。
於是,國民黨把矛頭指向了袁世凱,稱宋教仁之死是由袁世凱一手策劃並導演的結果,袁世凱才是殺害宋教仁的幕後真兇。
原來宋教仁歷來不滿袁世凱,他主張的內閣制限制了總統太多的權力,成了袁世凱的絆腳石,導致袁世凱對宋教仁動了殺機。應桂馨發給趙秉鈞和洪述祖的密電就是最好的證明。
國民黨方面的這些指責可以說鏗鏘有力、言詞確鑿,袁世凱的確有除掉宋教仁的動機,有殺害宋教仁的最大嫌疑。
但袁世凱一方失口否認,他駁斥了國民黨方面的指責,認為宋教仁之死是國民黨內部傾軋的結果,是陳其美刺殺了宋教仁。
理由是宋教仁重新打造的國民黨引起了一部分同盟會元老的不滿,由此產生了矛盾。而陳其美就是其中反對最激烈的一個。
陳其美名為革命者,卻是一個靠暗殺起家的,他曾任過瀘軍都督,與上海一些青幫大佬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上海並非北洋的勢力範圍,要殺宋教仁並不容易。而陳其美在上海卻是一呼百應。
袁世凱把這個球重新又踢給了國民黨。
袁世凱一方的駁斥也無懈可擊,陳其美也的確是一個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的人。後來在對應桂馨的審訓中陳其美和他的許多部下都牽連其中。
甚至連國民黨內部都有人認為是陳其美殺害了宋教仁。因陳其美不僅和宋教仁有矛盾,而且還有取代宋教仁成為國民黨總裁的野心。
由於始終沒有找到他們當中任何一方殺害宋教仁的證據,所以,宋教仁之死便成了一個歷史懸案。但無論怎麼說,袁世凱和陳其美這兩人都是殺害宋教仁的最大嫌疑人,宋教仁之死和這兩人有關,非此即彼。
至於趙秉鈞、洪述祖,只不過是當中的執行者,他們根本沒有殺害宋教仁的理由。在內閣尚未組建、憲制還未實施前,內閣總理不過只是一個虛職。
因此,趙秉鈞犯不著為了一個虛位去鋌而走險。洪述祖更不用說了,殺掉宋教仁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呢?況且,在宋教仁死後,趙秉鈞即引咎辭職。
那麼殺害宋教仁的幕後真兇到底是誰?時至今日,仍無定論,依然是一個歷史懸案。
但是,不少人卻忽視了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袁世凱和陳其美暗中勾結,共同殺害了宋教仁。趙秉鈞和洪述祖就是其中的執行者和傳話者。
首先,在中華民國是實行內閣制還是總統制這個問題上,袁世凱和陳其美有著共同的利益。
宋教仁力主實行內閣制,將權力賦予國會。他認為,國會不正,可以更換。總統不正,則無力更迭。
內閣制極大地限制了總統的權力,所以,袁世凱把宋教仁視為他統治國會的最大障礙,更是他皇帝路上的絆腳石。
而陳其美作為同盟會的元老,自認為更有資格領導國民黨。如果除掉宋教仁,他就成了國民黨的領導者,國務總理的不二人選,甚至還可以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宋教仁的存在和他推行的內閣制極大地損害了陳其美和袁世凱的私人利益,自然成了他們兩個的共同敵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有了共同的敵人,袁世凱這個野心家和陳其美這個暗殺者便走到了一起。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除掉宋教仁,我當總統,你任總理。
就這樣,在袁世凱和陳其美暗中的聯合絞殺下,宋教仁喋血上海火車站,一個新生的共和國隨著宋教仁的死胎死腹中,不能不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