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廣州最大的歌舞廳!

2021-01-15 咩事


廣州規模最大,也最負盛名的多功能歌舞廳——市二宮藝苑歌舞廳,正在悄然拆除。


5月11日下午,南都記者站在正門前,只見舞廳二樓探出的廊橋已被整體摘下,建築垃圾零散地挨著牆角,向外攤成一片。門前原有的兩簇綠色盆栽、LED顯示屏已經消失,玻璃門上只剩一些過期的退費指引和穗康碼。停車場的收費員說,舞廳是在今年春節前停止營業,之後從裡到外開始拆的。其中有一陣,舞廳開門受理廳內寄存櫃的保管費用,讓老客取走私人物品。如今沒了人氣,建築在短時間內的風化速度,已經有些觸目驚心。



對於它的常客來說,舞廳結業的消息並不突然,卻仍有意外成分。畢竟,整體改造的傳聞來了好幾次,但都沒有最終實施。這一次,它卻是真的要被整體夷平了,一群人的舞臺、一代人的浪漫,從此留在風中。



多部影視作品在此取景


藝苑歌舞廳原本是一幢二層的多邊形建築,佔地1003平方米,主體敦實,窗欞頗有些嶺南式樣,入口處卻高懸著一面巨大、醒目的霓虹招牌。當新客走出廣州地鐵二號線的市二宮站,循著導航進入同福東路,再拐進市二宮電影城身後的羊腸小道時,這流光溢彩的景象會在一瞬間猛然跳出,讓人時空錯亂,如同穿越到了某個年代戲的片場。


拆除前的藝苑歌舞廳


然而走進去卻會發現,內裡的裝潢並不華貴。除了Art Deco元素的壁燈和藝術玻璃製成的玄關,絕大多數陳設體現出實用主義的樸素,及一種莫名親切的折舊感。



進門是存包櫃和儀容鏡,兼做茶水區,前臺掛著「拾金不昧」的錦旗、各種規定和告示。再往裡走,豁然開朗,居中是沒有一根廊柱的正圓形大舞池,外圍的四分之三是休息區,另四分之一被墊高了一塊兒,作為講臺或樂隊的舞臺。臺後是辦公室。


舞池上方的吊頂呈蜘蛛網狀。


頭頂黑色、蜘蛛網狀的吊頂上,裝著射燈、吊扇,以及綠、紫、藍、橙色的長燈管,外圈是空調的出風口;6根包覆著金色舞臺布的柱子隔開了鄰接舞池的紅木茶几、沙發卡座與靠牆一圈的金屬桌凳,但它們是一致的橙紅色調,有著經年使用、清潔造成的磨損。工作人員會在每個場次的間隙現身打掃,那時舞池上方的彩燈熄滅,場周的白光打開。她們基本是年長的女性,穿著玫紅色的polo衫,與連鎖快餐店的工服式樣相似。


兩個場次的間隙,工作人員現身打掃。


舞廳不是為了情懷而特意「做舊」的,街坊、老客們可以作證,它以這樣的格局存在了幾十年,雖然地板之類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但基本的樣子沒變,現在的人一眼可以望見10年前、20年前、甚至更早期的生活現場。


特殊的年代屬性,讓它成為影視作品的大熱取景地。根據舞廳的包場記錄,最近5年中,每年都有劇組來此拍攝。


一些劇組撤離時,布景和道具沒有清走,藝苑舞廳也就聽之任之。比如牆上掛著的金框裝飾畫、放大的民國美女畫像,都是拍完電影之後留下的。舞客們又像是置身在情節中了。



堅持到最後的營利性舞廳


藝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業的?如今,連工齡30年上下的老員工們都不清楚,只知道它是廣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宮——一個處級事業單位所管轄的營業性活動場所,開設於1980年代初。


其時,交誼舞作為一種社交和文娛方式,正在全國的大中城市復興。從那個年代的電影《牧馬人》中,我們能直觀地窺見舞會的熱烈與浪漫,而王朔的小說《玩的就是心跳》,甚至寫到了將菜場改做舞場的情景:「成對的男女穿梭在魚池子之間翩翩起舞,表情幸福。旁邊的熟食罐頭櫃檯外水洩不通地擠著一大圈或站或坐觀舞的人,大都文質彬彬、氣度非凡……」


舞廳的前臺。


1984年,國家出臺了《關於改進舞會管理問題的通知》,對這一社會現象予以認可和引導。之後,各大城市的營業性舞廳便如雨後春筍,像文化宮這樣的事業單位,也紛紛開始迎合「群眾的文化需要」,這就是廣州市二宮開辦的藝苑舞廳的背景。得市場風氣之先,這個舞廳不再完全仰仗國家財政撥款,而是被允許自主決定分配形式、開放時間,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迅速。


據資料記載,藝苑舞廳第一期工程投入了4萬元,當年即收回全部投資;緊接著又投資7萬元進行二期擴建,至年底又收入了30萬。舞廳內供應茶水、安裝空調,1985年,還面向社會開辦了舞蹈培訓班。


與民間自發的舞會相比,藝苑舞廳的氛圍更斯文、內斂,因為這裡的聯誼交友舞會,常常是由周邊工廠的工會、團委等組織牽頭進行。在當時留下的老照片中,年輕男士多身著西式襯衫、長褲,女士們則是優雅的西裝套裙或長裙,配上高跟鞋,時髦且不失工人的身份和體面。至1980年代末,廣州全市已有超過100家舞廳。


凝神的舞客。


然而,隨著文化消費形式的不斷豐富,更年輕的一代可以去迪斯科舞廳「蹦迪」,或者到KTV房唱卡拉OK,還可以接觸到香港四大天王、日韓潮流文化……交誼舞廳無法挽回客源,也就陸續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極少數硬體和氛圍好的,才可以留住最忠誠的顧客。廣州的藝苑舞廳就是堅持到最後的營利性舞廳之一。


時移勢遷,舞池中的身影,從男多女少變成了女多男少。落單的女客,有相互搭伴的,也有的習慣獨自舞蹈。曾經的青春韶華,如今已到了退休之齡,或是白髮蒼蒼。



四十歲以下舞友已難得一見


直到2019年,藝苑舞廳仍每天開放5個場次,從早上8:30一直到深夜23:30。當年9月16日起,17:00後的黃昏場和晚場停止對外營業。


無論是否為工會成員,散客單買一場的票價為12元,可以跳足兩個半小時(晚場為三個半小時)。每個場次的來客不盡相同。8:30開始的上午場,多是習慣起早的阿公、阿婆,跳完回家正好是午飯時間;中午場和下午場的客人相對年輕,以五六十歲的退休者居多;黃昏場和晚場則有一些四五十歲、還在職的舞友,下班之後過來。四十歲以下的,無論什麼場次,都難能一見。


然而舞場實際上模糊了年齡與輩分,強化了性別。它的「非日常感」首先體現在著裝。女士們登場前通常要把平底鞋換成高跟或小貓跟,穿上帶有流蘇、亮片的舞服,或者飄逸的紗裙、魚尾裙或大擺裙,戴上手錶、珍珠項鍊、細銀鏈等配飾;男客們相對隨意,穿寬腿舞蹈褲的在少數,許多人穿西褲、扎腰帶,也有人穿常服和運動鞋——他們的確是「遛彎」來的,休息區還停放著他們裝滿蔬菜的小輪車,桌子上散落著扇子(或者手持電風扇)、毛巾,和人手一隻的保溫杯。


舞池中從不缺少精心裝扮的女舞客。

獨自來跳舞的阿婆。


不動則已。當他們結對舞動時,舞池裡的氣場立刻變了,極具震懾力。「舞功」尚淺者不會貿然跳那些節奏強勁的曲目。這裡的DJ都是市二宮的職員,專門負責選歌,除了傳唱度最高的那些網絡歌曲,他們也會播放《我心永恆》之類旋律悠揚的外國曲目。


一起跳舞,直到老去


舞場中常能見到一對格外吸睛的男女,每次的造型都很講究,也很少重複,步法、身法生動可觀,休息時常坐主席臺正對的卡座。藝苑的舞友大都知道,他們是夫妻,一起拿過好幾個國標舞省賽的冠軍和全國「十項全能」比賽季軍。



但當南都記者問起來時,他們自己卻說是業餘愛好者,丈夫姓陳,妻子姓李,分別是六十多歲和五十多歲。2006年,兩個人臨近退休時從零開始學國標、拉丁,只為了妻子有一項能堅持下來的、強身防病的體育愛好,入門就是在藝苑舞廳自辦的國標舞培訓中心(嶺南國標舞俱樂部)。十餘年前,這種普及班的價格是15元1次課,由兩位老師教幾十個學員,他們每星期下班之後來上3節,「人很多的,好開心的」。等跳出了模樣和真愛,他們後來自己找到了更專業的課程,一直跳到了現在。


陳先生和陳太。


陳先生說,妻子的舞服有100多件,陳太立即笑說:「如果不愛好,我就不會花那麼多心思。亂七八糟地出來,過不了自己這一關。」除了網購服裝,她還學會了自己做髮型,經常看視頻學習套路之外的舞步。前些年,為了遇到高水平的同好,夫妻二人搭檔參加了很多舞蹈比賽。「去比賽很累的,又熱,又要等,為了上場跳十分鐘要等一天,穿著舞服又不能去廁所……」所以2016年以來,他們參賽的興趣逐漸淡了,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藝苑成了他們鍛鍊和展示的戰場。


「舞廳一定會再度開放」


開設於1985年的藝苑舞廳國際標準舞培訓班,直到2019年下半年還在堅持著,由市二宮與兩名來自英國聯合舞蹈教師協會的教師合作招生,每次課收25元,包含入場費。授課的主要內容是狐步舞和桑巴。


正在練功的女舞客。


但據舞廳經理介紹,這個培訓班的學員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和藝苑舞廳本身的受眾基本一致。說到這一點,經理也很無奈。


其實,以華爾茲、探戈、狐步為代表的社交舞(1924年由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規範、整理為「國際標準舞」),早在百年前就從歐美傳入了中國;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上,標準舞和拉丁舞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選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這些體育舞蹈項目,至今只在專業院團的和極少數愛好者之間存在著,沒有影響到大多數中國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交誼舞種「慢三」(即華爾茲)、「慢四」等,算是國標舞的民間版本或衍生產物,但是現在也有明顯的「斷代」情況。


無論是藝苑舞廳的管理方,還是它的這群老舞客,大都懷有傳承和發揚交誼舞文化的使命感。市二宮每年都在藝苑舞廳舉辦"嶺南杯"標準舞、拉丁舞公開賽,至2018年已經辦了17屆,在華南地區頗具知名度。藝苑舞廳雖然生客和散客不多,但並不排斥新面孔,見有落單的,會主動邀舞,其中一些還願意當場教學,或者告訴新客:30元網購一雙舞鞋就可以快速入門。



陳太說:「其實我們很想看到『新鮮血液』,就是坐著看年輕人跳也舒服,好有活力、好吸引的。」


可是,如今的年輕人對於「蹦擦擦」的慢三、「蹦擦蹦擦」的慢四,早已十分隔膜。比起這種需要舞伴、對場地有要求,並且易學難精的舞種,他們更熟悉和喜歡街舞、韓舞和宅舞,抖音上的「手勢舞」,或者乾脆是隨著音樂搖擺。


2018年8月,藝苑舞廳曾被一群年輕人包場,名為「復古」,但是DJ放的是迪斯科、放克、電子樂,沒有人熟悉交誼舞,這種存在於特定年代和代際的身體技藝。


南都記者最後一次拍攝舞客是在2019年9月底。那時,藝苑舞廳已經確定拆除,經營方從減場開始,逐步讓舞客適應。只是,沒有人能想到,一切來得如此決絕,壓倒了所有人的不舍與留戀。


舞廳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等市二宮改建完成之後,舞廳一定會再度開放,保留這些年來最受好評的規劃和設置。常客們卻說,藝苑不在了之後,全廣州很難再找到這樣好的地方,而跳舞的人年紀越大,越不能夠停下來,一旦關節硬化了就跳不成。


唯有真誠地祝願,待疫情過去之後,這些舞者都能夠回到舞場;待藝苑舞廳重生,這樣的盛景不會消散。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攝影:南都記者 張志韜

視頻:南都記者 張志韜 李克川 張飛宇


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可在底部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廣州這個30多歲的歌舞廳,正在變身
    廣州這個30多歲的歌舞廳,正在變身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2020-05-13 市二宮辦公室主任葉文娟表示,藝苑歌舞廳的清拆並不是大家認為的
  • 80年代,深圳歌舞廳往事
    樂隊沒有名字,江禮演奏電子琴,架子鼓是餘勇,李家健演奏小提琴,歌手有當老師的容卓倫,編制在工會的粵劇演員梁容娟,竹園賓館服務員葉秀卿也常常登臺演唱,司儀則是從廣州來的泥頭車司機何景順兼任。陳子芳偶爾會來客串吉他,他常常在吧檯處給客人調酒,這麼多年,江禮一直誤以為他是酒吧經理。
  • 80年代,深圳歌舞廳往事
    樂隊在廣州中唱錄製CD,左起江禮,侯少華,餘勇,容志偉妙麗集團的老闆劉天就送來第一臺電子琴,樂隊慢慢籌備起來。江禮邀請梁容娟來竹園唱歌,她很快答應。事實上,不止梁容娟答應的爽快,江禮也是,樂隊籌備的過程中,沒有人會猶豫是否要接住這樣的機會,屬於未來的、新生活的機會。
  • 一份屬於廣州2020年的年終總結!
    2005年,位於北京路和文明路交界處的潮樓正式開業。開設於1980年的市二宮藝苑歌舞廳,想必很多老廣都不陌生,這裡曾經是廣州的蹦迪好去處。但因年代久遠,設施太過於老舊,藝苑歌舞廳已經拆除完畢,憶往昔韶華,只能在心中默默回首了。
  • 1992年廣東省首屆歌舞廳歌手大賽十大歌手舊照
    廣州可以說是當時流行音樂的「夢之都」。這裡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他們意氣風發,歌手夢在此落地、發芽。1992年舉辦的廣東省首屆歌舞廳十大歌手比賽,就是當時造星工程一個縮影。後來紅極一時的陳明就是這屆歌舞廳歌手大賽的冠軍,而陳小奇則是這次大賽總決賽的評委。
  • 才哥推薦一部以舞廳為題材的電影《我在春天等你》春天歌舞廳
    劇中春天歌舞廳,成都也有個春天舞廳(同款)關注喲!
  • 再見了,廣州汽車客運站!
    再見了,廣州汽車客運站在市汽車站已經工作了15個年頭的一位安全服務部經理,見證了市汽車站成長的與衰落,如今,市汽車站即將關停,他表示十分不舍:「這裡有很多回憶」。但他會先像往常一樣,兢兢業業地在堅守自己的崗位。「我們會站崗站到最後一天。」
  • 再見!廣州友誼商店!再見,中國第一個超級商場!
    廣百集團已收購廣州友誼100%股權售價為38.32億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跟廣州友誼商店說「再見」就在上周2月28日廣百集團和友誼集團實現合體>同我地講再見再見了,廣州友誼商店!再見時廣州友誼商店已經變成了廣百百貨而屬於友誼商店的輝煌歷史,正式落下帷幕▼紅極一時的廣州友誼商店廣州友誼商店誕生於1959年,當時友誼商店還只是在西提百貨商店三樓的一個小區域——一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商店
  • 再見了,荔灣廣場!再見了,屬於廣州8090後的鬼故事!
    再見了,荔灣廣場?日前,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上下九-第十甫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其中規劃提出,2020年以後,要完善街區整體傳統風貌保護,建議拆除荔灣廣場、名匯大廈等高層建築,恢復歷史風貌。
  • 2021年,在天津的「海馬歌舞廳」跳舞
    海馬歌舞廳還存在嗎?曾經的弄潮兒們是否會回到這裡、追憶往日榮光?現在去老式歌舞廳的是什麼人?今年返鄉過年,硬糖君開始了尋訪「海馬歌舞廳」之旅。陳老師說,歌舞廳是個熟人消費場所,生客要靠熟人帶才能入場,像這種硬糖君孤身一人,年齡又不夠的年輕客人,一看就不是去跳舞的。 「我去的幾家歌舞廳,可能老闆早年都吃過暗訪的虧吧,都很反感外面的人來採訪。」陳老師跳舞這幾年也見過不少對老式歌舞廳感興趣的年輕人想進入內部一探究竟,大多被老闆攔在門外。
  • 王蒙:80年代「開放歌舞廳」是我幹的,解禁年代的身體搖擺
    因此大家對歌舞廳這種場所基本都是聞之瑟瑟,但到了1986年,關於歌舞廳的事情,又出現了反轉。忽如一夜春風來,舞禁初開。開放歌舞廳的決策是他任命文化部長三年幹的最大膽也是頂著最大風險的一件事情。王蒙提議開放歌舞廳,有人反對,說去歌舞廳跳舞的人沒有好人,很容易藏汙納垢。那時候反對開舞廳的人有疑慮,說去舞廳跳舞的沒有好人,說是「黃賭毒」都集中到歌舞廳來了。王蒙回答「那不是更方便,公安部門可以蹲坑歌舞廳一網打盡!」
  • 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滿滿的西洋風情,號稱中國的巴黎聖母院
    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滿滿的西洋風情,號稱中國的巴黎聖母院,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的信仰和文化,正是這些不同信仰文化造成了不同地區風俗差異,我們旅行的時候遊覽了和宗教有關的建築物,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了當地的文化和風俗,是廣州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極富西方情趣,被譽為中國巴黎聖母院,今天請跟著小編一起看
  • 深圳最後一家歌舞廳!10元進場,夢回「夜上海」
    大部分深圳年輕人都不知道在華強北一座筒子樓的角落裡有一家叫做「華星」的歌舞廳它是疫情之後,深圳僅存的一家依舊保持著90年代裝修風格的歌舞廳你很難在深圳再找到一個如此純粹的舊地,剝落的牆皮,褪色的藍色招牌,沒有一個金光閃閃的自動大門
  • 媒體獨家探班《成吉思汗歌舞廳》
    今天就來播報一下現場的情況~發布會的地點在一個復古迪斯科氛圍濃厚的排練室,與《成吉思汗歌舞廳》的氣質相當搭。在正式開場前,戰馬君特別準備了正宗現熬的蒙古奶茶,讓現場更貼近《成吉思汗歌舞廳》的遊牧風情氛圍。
  • 廣州的這座「鬼市」,藏著老廣州的秘密,凌晨3點開張天亮說再見
    說到「鬼市」,很多人可能不明白鬼市是一個比較可怕的城市,但事實上,鬼市相當於古物市場,只是賣東西的集市而已,因為只有凌晨天亮就會消失,所以取了這樣的名字,我國廣州也有一個鬼市,每天凌晨3點開門的話,它就會迅速消失。
  • 依萍自尊心很強,為何去歌舞廳工作?缺錢?背後原因太震驚
    在依萍和傅文佩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仍然不要陸振華的施捨,而是選擇去大上海歌舞廳當一名歌女。那麼小夥伴們一定非常疑惑了,依萍不是自尊心很強嗎,那麼她怎麼會來到大上海歌舞廳當舞女呢依萍為了能夠很好的生活下去,便決定來到大上海歌舞廳當一名歌女,以此來補貼家用。
  • 廣州歷史最大的城中村改造來了
    廣州歷史最大的城中村改造來了此前,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則公告顯示,海珠區鳳陽街道鳳和(康樂村、鷺江村)更新改造項目要公開選擇合作企業,此次城中村改造,是廣州歷史上投資最多,涉及面積最大的,包括西至瑞康路、東至墩和路、南至逸景路、北至新港路,
  • NBA全球最大旗艦店在廣州開業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郝浩宇今天,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滔搏國際和耐克共同宣布,NBA廣州旗艦店在廣州西湖路正式開業。佔地2680平米的NBA廣州旗艦店是NBA全球最大旗艦店,融合購物、藝術、互動和社交於一體,為羊城籃球迷帶來全方位消費體驗。
  • 全球最大的NBA旗艦店在廣州揭幕
    – 佔地2680平米的NBA廣州旗艦店將為球迷帶來一系列NBA球衣、致敬廣州特色元素的服裝、NBA收藏品以及球星卡專區 –– 秉持藝術畫廊風格的NBA廣州旗艦店位於廣州西湖路中心地帶,將成為球迷社交和體驗純正
  • 玲花:與曾毅一起在歌舞廳打拼的日子
    終於,她在金色時代歌舞廳,找到了工作,做了歌舞廳的藝人。 招她進來的人,叫曾毅。 金色時代,說是歌舞廳,其實就是一個200平方米的空間內擺滿了臺椅座位,幾乎緊挨著,每天座無虛席。 那天,玲花和曾毅想了很久,組合的未來、楊潔的退出,讓他們也有了迷茫,目前他們最大的成就,也不過是進入了廣播電視音樂節決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