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
最近《大秦賦》在央視熱播,震撼的場面和宏大的背景,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加上跌宕起伏的劇情,成為其熱播的主要原因。
作為《大秦帝國》的終結篇,它主要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如何隱忍九年,看著太后趙姬亂政,等到行冠禮掌權後,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人的輔佐下,除嫪毐,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
看過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其中 一個場景一定很熟悉,就是每次有重大儀式的時候,所有秦人都會唱「豈曰無衣」,秦國君臣在昭襄王大喪時、嬴政和軍民在嫪毐造反時……他們都唱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這樣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
那他們唱的這首歌出自哪裡呢?都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起來看看!
豈曰無衣,源自《詩經·秦風·無衣》,全文如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整首詩描述了秦軍戰士在出徵前的高昂士氣,同仇敵愾。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氣勢!
這首詩分為三段。
第一段,誰說沒有作戰的衣服?和君王穿著同樣的戰袍,君王帶兵作戰,修整好我們的戈與矛,和君王一起抗擊共同的敵人。這段主要是統一思想。為什麼大家能夠克服困難、一同備戰呢?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敵人。
第二段,誰說沒有作戰的 衣服?和君王穿著同樣的衣衫,君王帶兵作戰,修整好我們的矛與戟,和君王一起上陣殺敵。這段主要是統一行動。有了共同的敵人,就要開始一起戰鬥,直到取得勝利。
第三段,誰說沒有作戰的 衣服?和君王穿著同樣的衣裳,君王帶兵作戰,修整好我們的甲與兵,和君王一起奔赴戰場。
這首詩,採用「賦」的寫法,每句都很整齊,層層遞進,在反覆的吟唱中把人們的情緒調動起來,慷慨雄壯。每段第一、二句,分別用了「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的情景。每段第三四句,「同仇」、「偕作」、「偕行」,表現戰士們那種愛國情緒和無畏精神。
關於《大秦賦》和《詩經·秦風·無衣》,大家還有什麼看法,你還有什麼喜歡的詩詞,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