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何意?專家:多數人理解錯

2020-12-23 美詩美文

最近的熱播劇《大秦賦》,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機智、重情重義,也讓我們看到了徵伐中的諸多無奈。作為一位文化和歷史愛好者,在筆者看來,這部劇的魅力就在於它對歷史的高度還原。這種還原既包括對人物經歷,更包括對當時百姓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沙場上使用的兵器等。

當然,作為一位詩詞迷,讓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多次出現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秦軍普通士兵在唱,將軍們也在唱,就連秦昭襄王臨終時,也和兒孫們一起唱著,可見它在秦人心裡的地位。而且每當這詩被唱起時,不少觀眾也都覺得頗為感動,可見其魅力。

其實這首詩入選中學課本已經多年了,大家也都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於這句「與子同裳」的意思,其實一直都是有爭議。我們先來讀一讀全詩:

《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被收錄在《詩經》裡,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先得弄明白它的創作背景。雖然目前共有3種說法,有人說是諷刺秦軍好戰,有人說是秦人攻逐犬戎時所寫,但如今更多專家認為這是秦軍出兵救楚時所作。

據《左傳》的記載,當時楚國首府被吳國圍攻,楚國大臣申包胥跑到秦國來求救。當時秦軍為了自保,朝廷上下並不想出兵。申包胥於是在城牆邊哭了7天,感動了秦哀公。秦哀公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這就是歷史上申包胥哭秦庭事件。

所以按《左傳》的說法,這首詩就是一首秦軍的動員歌。那它寫得如此慷慨激昂,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詩的大意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講將士們同仇敵愾,意氣風發。但是對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到底何意,卻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法。大多數認為,意思不就是:誰說我們沒衣服穿?我將與你同穿那長袍。目前多數詩詞鑑賞類書籍,都用的是這一說法。

但我國著名漢語言文字學專家、北師大博士生導師李運富先生,則認為:多數人理解錯了。他認為,這8個字的意思不是指穿同一件長袍,而是指穿著同樣的長袍。他的這一說法很早就提出過了,也得到了不少專家學家、及網友們的支持。

他之所以這麼認為,原因有很多,筆者歸納了最重要的兩條:

首先,他認為戰場上的將士穿同一件長袍,是不太現實 ,也不太符合邏輯的。如果是這樣,那還怎麼迎敵?而且第二節裡「與之同澤」中的「澤」,指的是貼身的裡衣,在古代顯然這是比較個人的衣物,怎麼可能穿同一件呢?

其次,「同」這個詞,雖然既有相同的意思,也有同一個的意思。但在古文裡,特別是古詩詞裡,更常見的用法是相同。比如唐代大詩人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就曾有「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裡的「同」指的也是同樣的,而非同一個。

其實按李教授的理解,確實也是說得過去的。他這樣解釋後,詩的意思就變成了我們穿著同樣的衣服,整理好戈與矛,去打敗共同的敵人。雖然沒有同穿一件衣服那麼感人,但也算是有感染力了。所以說,他這理解,並沒有破壞詩的整體意境。

除了這兩條理由外,李教授還找到了很多能佐證其觀點的例子,他把這些都寫成了論文。但目前,除了極少數地方課本中,對這句的意思作了修改後,多數教材仍以「同一件衣服」理解。

詩歌就是這樣,1000個人心裡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你很難說哪種說法就一定是對的。特別是《詩經》裡的作品,至今都已經是2000多年了,就更難弄清楚詩人的真實想法了。李教授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這是沒問題的。至於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也沒人能強迫。

但不管如何,這首詩無論是從遣詞還是從精神內核上,都是一首經典之作。它在創作之初,給秦軍以鼓舞;在流傳的2000多年裡,也給無數仁人志士以鼓舞。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您覺得「豈曰無衣」是什麼意思呢?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到底什麼意思?
    近日,《大秦賦》熱播,劇中不僅展示了戰國末年各國相互徵伐的場景,更為我們展現了2000多年前的生活、軍事細節。據悉,劇組為了儘可能地還原細節,先後搭建了1000多個場景,可謂用心良苦。劇中,秦國將士反覆吟唱過一首古老的歌謠,它就是著名的《豈曰無衣》。
  •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什麼意思?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出處及全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前幾天,在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則印著中國《詩經·秦風·無衣》的兩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 圖源:網絡)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
  •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是什麼歌 《秦風·無衣》完整版歌詞
    在《大秦賦》中昭襄王大喪,所有宗室還有大臣們一起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那麼豈曰無衣是什麼歌呢?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是什麼歌  這是一首激昂的戰歌,名字是《秦風·無衣》,劇中贏稷大喪,秦國君臣齊唱《無衣》送別一代君王,場面太有感染力了,忍不住流淚!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麼意思?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同心協力、攜手戰鬥的意思。其原文來自《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雖是古語,不過,從字面上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兄弟,別怕沒衣服穿,咱們患難與共,有我穿的,就少不了你的。原文來自《詩經·秦風·無衣》,如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把戰友叫做同袍或者袍澤,就來源於此。此次武漢疫情,不但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也牽動著海外華人以及國際友人的心。
  • 《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最近《大秦賦》在央視熱播,震撼的場面和宏大的背景,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加上跌宕起伏的劇情,成為其熱播的主要原因。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麼意思?
    近日,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16個字古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得到了中國官方的高度評價。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我也看到了有關報導,非常感動。疫情一發生,日本政府就表示將全力協助中國抗擊疫情。
  • 《大秦賦》中秦王一掛就唱起《無衣》這首曲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網友調侃說,這部劇有點費秦王,也有很多觀眾發現,只要一有秦王掛掉,劇中準會響起《無衣》這首曲子,所以有的觀眾戲稱其為「掛王曲」,我們知道,《無衣》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的經典篇目,那麼,在此情境下唱《無衣》究竟是何用意?本期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大秦賦歌詞豈曰無衣#首先 ,先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這首《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那些刷屏詩詞用英文怎麼說?
    而王毅外長的演講中同樣引用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金句」,值得我們學習那麼,這些刷屏「金句」用英文怎麼表達呢,接下來,東方君就給大家一一總結一下,No.1豈曰無衣,與子同裳Fear not the want of armor,for mine is also yours to wear.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熟悉的詩文背後,不止是七天泣血的故事
    隨著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有關秦朝的歷史也被帶火了,尤其是先秦時代複雜的國際關係,各種戰與和,殺與被殺,救與被救,成就了那個時代精彩紛呈的歷史。真實的歷史往往比小說更精彩,尤其是對於先秦的歷史來說,那個時代變革劇烈,人們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成為一種可能。
  • 99歲許淵衝再度獻聲《朗讀者》,朗讀英文版「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蒼勁的聲線傳達著慷慨激昂的熱血之勢,更透露出老人對「抗疫」這場特殊戰爭的關切: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Are you not battle-drest? Let’s share the kilt and the rest. We shall go up the line.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一次,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讀詩經了!
    他們馳援武漢,說「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他們馳援湖北,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他們馳援大連,上書兩行:「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連日本友人都能對《詩經》信手拈來,(《詩經·大雅·思齊》 )因與同時代作家重名,故改為「徽因」。而大部分人只在上學時跟《詩經》打過交道,聽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可能並不知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其實是個極其絕望,極其悲傷的故事。
  • 大秦帝國第四部收官作《大秦賦》||《秦風無衣》、片尾曲譚維維...
    賦 大 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從熱播霸屏劇《大秦賦》探尋寶雞歷史文脈
    「豈曰無衣,秦風再起!在《大秦賦》中,觀眾也時常看到劇情中提到「雍城」、「眉縣」、《秦風.無衣》等寶雞的地理和文化元素——從熱播劇《大秦賦》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接連拍攝四部巨作,《大秦賦》可能「爛尾」?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央視力挺十餘年!接連拍攝四部巨作,《大秦賦》可能面臨「爛尾」?】《大秦賦》原名為《大秦帝國之天下》,是由張魯一、段奕宏、朱珠、李乃文、辛柏青、鄔君梅等聯袂主演的歷史劇。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秦始皇在一統六國的40餘年裡戰國風雲變幻的故事。
  •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山東德州隆重慶祝第三個醫師節並舉行頒獎...
    編者按: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這本是古人的一首詩歌,跨越2千年後的今天,翻上案頭,更能引起人們強烈共鳴。2020年春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首古老的詩句,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最鼓舞鬥志的名言之一。聞者動容,洋溢著震撼人心的英雄力量!
  • 山川異域與子同裳,日本化用中國古籍,恰是我們所失傳的優雅
    尤其醒目的是另外兩行祝福,一則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則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不得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東鄰日本那裡生根發芽了。兩國交往無小事,日本人給我們無意中留下的這16個字,也算是一種「教訓」。
  • 《大秦賦》,嗯,是燒錢的味道!
    ◎ 場 面 ◎ 《大秦賦》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場景,也可以看得出對場景的用心。這場景就是東周君出門投降秦國的時候。 這個場面又十分重要,宗師子弟、王公大臣都身著披麻戴孝,一起吟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音樂一出,將情緒推到高潮,儀式感十足。
  • 閱讀經典 | 《詩經·秦風·無衣》
    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與子同仇:等於說你的讎敵就是我的讎敵。澤:同"襗"內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橫直兩鋒。作:起。裳:下衣,此指戰裙。甲兵:鎧甲與兵器。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
  • 《大秦賦》力求還原史實細節
    從2009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開播算起,電視劇「大秦系列」先後推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走到2020年的《大秦賦》,已經過去了作為國產系列劇,歷史題材劇《大秦賦》在央視八套開播後,備受業內外關注。《大秦賦》延續「大秦系列」前三部大劇風格和史詩意蘊,以嬴政為主題承載者,描繪了始皇帝嬴政從幼年質趙到壯年一統天下的非凡歷程。劇中既有「開天下萬世之太平,為黎民百姓謀安生」這樣的激昂臺詞,也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樣的經典吟唱。
  • 寒風中的日本小姑娘,用行動詮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義!
    自武漢病毒疫情暴發後,日本先後幾次援助醫療用品,他們在包裝箱上分別寫下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16個字的出處與含義我已經在前兩次發文裡解釋清楚了,網友們可以關注本號,自行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