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大秦賦》,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機智、重情重義,也讓我們看到了徵伐中的諸多無奈。作為一位文化和歷史愛好者,在筆者看來,這部劇的魅力就在於它對歷史的高度還原。這種還原既包括對人物經歷,更包括對當時百姓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沙場上使用的兵器等。
當然,作為一位詩詞迷,讓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多次出現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秦軍普通士兵在唱,將軍們也在唱,就連秦昭襄王臨終時,也和兒孫們一起唱著,可見它在秦人心裡的地位。而且每當這詩被唱起時,不少觀眾也都覺得頗為感動,可見其魅力。
其實這首詩入選中學課本已經多年了,大家也都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於這句「與子同裳」的意思,其實一直都是有爭議。我們先來讀一讀全詩:
《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被收錄在《詩經》裡,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先得弄明白它的創作背景。雖然目前共有3種說法,有人說是諷刺秦軍好戰,有人說是秦人攻逐犬戎時所寫,但如今更多專家認為這是秦軍出兵救楚時所作。
據《左傳》的記載,當時楚國首府被吳國圍攻,楚國大臣申包胥跑到秦國來求救。當時秦軍為了自保,朝廷上下並不想出兵。申包胥於是在城牆邊哭了7天,感動了秦哀公。秦哀公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這就是歷史上申包胥哭秦庭事件。
所以按《左傳》的說法,這首詩就是一首秦軍的動員歌。那它寫得如此慷慨激昂,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詩的大意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講將士們同仇敵愾,意氣風發。但是對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到底何意,卻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法。大多數認為,意思不就是:誰說我們沒衣服穿?我將與你同穿那長袍。目前多數詩詞鑑賞類書籍,都用的是這一說法。
但我國著名漢語言文字學專家、北師大博士生導師李運富先生,則認為:多數人理解錯了。他認為,這8個字的意思不是指穿同一件長袍,而是指穿著同樣的長袍。他的這一說法很早就提出過了,也得到了不少專家學家、及網友們的支持。
他之所以這麼認為,原因有很多,筆者歸納了最重要的兩條:
首先,他認為戰場上的將士穿同一件長袍,是不太現實 ,也不太符合邏輯的。如果是這樣,那還怎麼迎敵?而且第二節裡「與之同澤」中的「澤」,指的是貼身的裡衣,在古代顯然這是比較個人的衣物,怎麼可能穿同一件呢?
其次,「同」這個詞,雖然既有相同的意思,也有同一個的意思。但在古文裡,特別是古詩詞裡,更常見的用法是相同。比如唐代大詩人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就曾有「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裡的「同」指的也是同樣的,而非同一個。
其實按李教授的理解,確實也是說得過去的。他這樣解釋後,詩的意思就變成了我們穿著同樣的衣服,整理好戈與矛,去打敗共同的敵人。雖然沒有同穿一件衣服那麼感人,但也算是有感染力了。所以說,他這理解,並沒有破壞詩的整體意境。
除了這兩條理由外,李教授還找到了很多能佐證其觀點的例子,他把這些都寫成了論文。但目前,除了極少數地方課本中,對這句的意思作了修改後,多數教材仍以「同一件衣服」理解。
詩歌就是這樣,1000個人心裡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你很難說哪種說法就一定是對的。特別是《詩經》裡的作品,至今都已經是2000多年了,就更難弄清楚詩人的真實想法了。李教授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這是沒問題的。至於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也沒人能強迫。
但不管如何,這首詩無論是從遣詞還是從精神內核上,都是一首經典之作。它在創作之初,給秦軍以鼓舞;在流傳的2000多年裡,也給無數仁人志士以鼓舞。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您覺得「豈曰無衣」是什麼意思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