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香港同事聊天,看看他們是怎麼看待香港的現況以及未來的

2021-02-13 風聞社區


本文作者:3k3m

本人與不少香港同事共事,閒聊的時候聊起近期的香港問題。看看這些真正有眼界的香港同胞是怎麼看待近期的事件的。內容基於個人的回憶,可能有一些不準確的地方,權當飯後談資。

1)一切的本質還是經濟問題

這個論點其實很多觀友都已經闡述過了,這裡只是站在香港朋友的角度補充一些細節。香港的最主要問題在於已經被大資產階級近乎壓榨殆盡了,很多人看不到希望。

簡單來說很多香港年輕人不同於內地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內地年輕人很多人工作不如意還有老家可回,而對於香港人來說他們沒有退路。我們知道香港的居住空間非常狹窄,一個30平米的房子可能要擠進去三代人,而如果家裡有兄弟姐妹,居住環境可能更為擁擠。

這就導致了很多香港年輕人成年之後必定需要搬出來住,他們雖然是「本地人」,但是也要給地主老老實實交租。在香港,大概有1/3的人需要租房住。

在香港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都不會太高,如果一個學生月薪15000,那房租每月就會花掉5000左右,其它的開銷也不少,如果你在中環這種地方上班,除了金拱門這樣最便宜的快餐,路邊店一頓普通午飯就要價70港元左右,晚市更貴,而通勤如果需要過海,單程巴士的票錢可能也要雙位數港元。

這樣算下來包括水電煤等雜項開支,一個月基本上存不了多少錢。這種情況並不會隨著你收入的提高有太大改善,因為所有人遲早都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買房。

我們先上結論,經過同事計算,現在在香港買房從經濟角度看根本不不划算。一對30歲左右,分別月入2萬多的夫妻,如果他們決定買房,那麼貸款本息可以直接吃掉其中一方的收入,如果正常生活,到他們退休時手頭的公積金包括存款可能會有150萬左右,這裡面沒有考慮通脹因素。

而要拿這些錢在香港生活20年,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夠的,因此到最後結果就是把買來的房子賣掉,租房住。

買房風險高收益低,而租房也不會見的能夠安心。香港大部分房租的租約2年期,一年死期一年活期,香港的很多房東對租金價格極度敏感,因為很多人手下就一套房出租,他們對價格盯得非常緊。

因此很多香港人可能因為房租調整,每兩年就要被房東趕著搬家。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人並不會在家裡買太多東西,因為搬家費事費力,買太多東西搬一次家請人運輸的成本可能就要一個月的房租。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香港人自己眼裡他們普通人的生活光景是怎麼樣的。按照同事的話說,很多香港人雖然看上去收入不錯,但是生活水平可能已經要比不上在深圳做類似工作的同行了。

在這個被壟斷資本控制的地方,資本已經將每個人的價值壓榨得七七八八,甚至從人口和生育角度來看,香港人普遍晚婚,而很多人直接就是丁克族,勞動力連養育下一代進行再生產的價值都被剝奪了。

這一切都使得社會其實積聚了很大不滿,在別有用心的人煽動之下很容易就爆發出來。拿同事的話講大致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有個漂亮的女朋友,不愁房子住,每周能吃得起高檔餐廳,一年能多次到外面旅遊度假,誰還會去上街呢?這不是要為暴徒洗地,而是從深層次看,很多人已經被壓榨得太狠了。

最近這一系列事件,背後肯定是有人指使的。因為很簡單的一個邏輯,那些在金拱門加一對辣翅都要考慮很久的學生,遊行的時候丟起幾十塊錢一把的傘來根本就不心疼,你覺得至少這把傘的錢會是他們自己出的麼?而且從其他人那裡,不難知道走在前排的人是有錢拿的。

但是內地的朋友大可放心,其中很多人已經被默默拉清單了,起碼他們是沒法過關來深圳了。這些遊行示威的人除了收錢的,其實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要什麼,如果你要自由民主,那麼你不應該上街,因為香港的現況就是由這套自由的體系促成的,你應該做的就是老老實實交租,這就是自由主義的結果。而如果你想要公屋,你更應該支持的是共產黨,目標也不應該是警察。

2)香港的未來在哪裡

時代已經變了,但很多香港人還覺得香港的未來中環,不過如果思路拓寬些,其實這片地方的未來在前海,深圳未來必然超過香港。

從經濟角度看,香港的發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70年代之後的高速發展組建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消費市場,人們有錢了之後願意消費。從供需角度看較大的需求使得供給端可以擴大生產,成本降低,廠商也願意把商品賣到香港來,結合香港的低稅環境,香港的很多產品可以做到又好又便宜,經濟的不斷發展促成了一個正向循環,那就是經濟發展-消費增加-規模效應-成本降低-經濟發展。

而到了現在,香港發展停滯,反而進入了一個逆向循環。經濟不好導致需求下降,帶來的就是成本上漲,進一步抑制增長和消費。相較之下,深圳現在反而還出這個正向循環之中,一升一降之下,深圳未來必定會超越香港。或者用更殘酷的話說,中國在崛起,但香港卻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掉了隊。

面對內地,很多香港人內心是有優越感的,特別是很多到深圳香港人,儘管他們住的是公屋,但是不妨礙他們對深圳的服務員頤指氣使。不過香港人遲早是要接受這種轉變,特別是很多深圳人現在的心態已經有所變化了,他們去逛香港,也不會覺得香港有非常多吸引他們的地方。

抱著是逛自家後花園或者商場的心態,顯得稀鬆平常。什麼時候深圳人像以前香港人那樣,打趟的士100元敢付120元的時候,就是雙方心理發生逆轉的時候。而從這個角度看,很多香港人簡直是在作死,根本不應該把自己當成香港人或深圳人,用是否是香港人來區分彼此,將來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

這就引出了同事對其他許多人說的話:未來輸的時候不要賴。

相關焦點

  • 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相信香港會感激我的同事
    對於香港警隊面對大型暴亂與自身困境,仍能充分發揮專業性與團結性,每一位成員的盡忠職守都令他動容。「除了一些嚴重受傷的同事,其他大部分在過往一年都是長時間工作和拖著疲累的身軀,面對這樣的困難還能一心一意服務香港,我真心對我同事說多謝你們。」他說:「我相信香港也會感激他們。」
  • 香港人怎麼看待中國大陸?
    有心勢力多年來,處心積慮製造煽動港臺人對大陸的離心和仇恨,香港的局面跟臺灣一模一樣。香港人所以為的西藏、新疆是這樣的,他們完全聽信了西方港臺那些邪惡媒體的洗腦謠言,接收不到正確的資訊。他們一輩子也幾乎不會親身去西藏、新疆看一眼。
  • 看看香港糖果龍頭企業怎麼做
    本文轉載於綠惜地球Only genuine actions will lead us to Plastic-free(2020年6月10日新聞稿) 香港本會促請各糖果食品國際巨企,制定適合香港的減塑目標,帶頭增加裸買、非塑料包裝的銷售模式,而非「真公關,假走塑」。至於香港政府,可參考新加坡強制要求業者匯報包裝量的政策,從供應鏈角度,加強減塑成效。
  • 《香港志》:以歷史之炬,照亮香港未來
    談起修志過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輯部總監孫文彬用了一個成語:好事多磨。過去一年多,香港遭遇「修例風波」和疫情,修志工作克服萬難,仍然緊張有序地進行。「修例風波」時,暴徒經常非法堵路,同事們上下班非常不便。在「黑暴」最猖獗的時候,家住上水的年輕編輯蔡兆浚,常常要冒著被硬物砸傷的風險,經過「長途跋涉」才能抵達位於灣仔的辦公室。
  • 香港公開大學將改名為香港都會大學
    中新社香港12月11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公開大學11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決定將校名改為「香港都會大學」。香港公開大學早前宣布改名,並收集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的新校名建議,希望新校名能夠更準確、適合地反映大學現況、性質、優勢與未來發展。
  • 【深思】如今的香港到底是怎麼了
    他們以為香港現在的秩序和繁榮是自然而然就有的,麵包是天上掉下來的,不知道從無到有的過程的變化和其中的艱難。他們就是大陸人嘴裡說的「富二代」。80年代香港有句傳頌一時的歌詞:「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這是人性。他們從小去過許多地方玩,比如美國、日本、歐洲,看到的秩序和繁榮覺得是理所當然,但他們不知道背後的艱辛和醜惡,他們也不知道非洲、中東的可怕。
  •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 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
  • 香港到底怎麼了?一位港人和一位港漂的親身體會
    他們以為香港現在的秩序和繁榮是自然而然就有的,麵包是天上掉下來的,不知道從無到有的過程的變化和其中的艱難。他們就是大陸人嘴裡說的「富二代」。80年代香港有句傳頌一時的歌詞:「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這是人性。他們從小去過許多地方玩,比如美國、日本、歐洲,看到的秩序和繁榮覺得是理所當然,但他們不知道背後的艱辛和醜惡,他們也不知道非洲、中東的可怕。
  • 61歲香港演員夏光莉,信「命格」不與愛人結婚,現況如何?
    61歲香港演員夏光莉,信「命格」不與愛人結婚,現況如何?在早些年香港作品,在中國真的是有著很好的收視率,而且香港電影也是真的很敢拍啊,記不記得大家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叫做《新白娘子傳奇》的這麼一個作品。男主角和女主角都是女人。但是在當時卻沒有人有什麼違和感,甚至還看得非常認真,直到現在《新白娘子傳奇》,也會在電視上面熱播。那時候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白娘子趙雅芝的身上,因為他的顏值很高。在出演白蛇的時候,也是帶著一種仙氣以及嫵媚的碰撞,那時候趙雅芝就已經美得不可方休,直到現在也依然被稱為是一位凍齡女神。
  • 多位香港年輕一代談香港影業酬勞少鄧麗欣自言︰出生香港就演港女
    《香港亞洲電影節》今天在網上直播,邀請了4位新一代演員,包括鄧麗欣、周秀娜、張繼聰、岑珈其,接受客席主持劉俊謙、遊學修訪問,名為「香港電影圓桌會議」,大談新一代演員在香港影壇的發展。其中談到港產片片酬較少,影響力也不大,大家為什麼仍會堅持拍下去?
  • 對話 和一個「背景複雜」的香港人聊天是怎樣的感受?
    ,擁有內地和香港的律師資格。每一年貫穿著香港發生的大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的相關背景,通過講述個人經歷,如歷史畫卷一般向讀者呈現出一個普通香港人眼中的真實香港。可能是90後的,或者是並沒有在英國統治下生活過的,反而他們對以前英國的懷念程度比我要強。我的解讀是,他們未必對於英國很懷念,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可能更多的是對於那個時期香港代表的亞洲影響力的一種懷念,畢竟生活要move on。飛魚森林:回歸快20年了,香港人對於自己是中國人這種身份的認同感是怎樣的?
  • 馬雲香港分享
    但是絕大部分人沒有成功,成功的原因很多,失敗的理由都差不多,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座如果你要去創業,多花點時間思考別人為什麼失敗,不要去思考別人為什麼成功,成功有很多原因的。我發現我很多同事本來都很聰明,把他們送進MBA學習回來後全比較傻了。原因是什麼呢?
  • 如何看待今天的香港和深圳?
    有人會說,新加坡不是比香港條件更差嗎,怎麼就能發展出領先的造船中心、全球第三的石化煉油中心呢?除了港口的條件,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旁邊沒有一個中國大陸這樣恐怖的競爭對手,如果馬來西亞具備大陸的實力,新加坡的實業,排除政治上的幹擾,自由市場資源配置的情況下,結局也不會比香港好。企業家不投資,民眾不參與,政府不鼓勵,所以說,香港實業的空心化,基本就是一種宿命。
  • 香港怎麼了?
    轉瞬間,智綱智庫已經走過25個年頭,我們能一直屹立於時代的潮頭的原因,就在於對未來的好奇,對智慧的追求,以及不斷自我揚棄的空杯心態。2019年中秋佳節前夕,王志綱老師來到智綱智庫深圳中心,主持智庫沙龍,圍繞「深圳為何能崛起」、「香港年輕人怎麼了」、「粵港澳大灣區新格局」等時下熱門問題進行探討。奈何篇幅有限,小編整理出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 出入險境忍辱負重,他們是香港阿Sir!
    昨晚,@央視新聞 發布了一段香港阿Sir的視頻,被十多萬網友點讚。「修例風波」以來,香港經歷了回歸後最嚴峻複雜的局面,面對窮兇極惡的暴徒,面對一些媒體的蓄意抹黑,3萬名香港警察齊心協力,出入險境。他們是守護香港的中流砥柱,也是守住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屏障。
  • 香港人的生活真的那麼好嗎?看一下他們的菜市場和超市,就明白了
    香港人的生活真的那麼好嗎?看看他們的菜市和超市就知道了。提到香港,你會認為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其實香港人喜歡強大的東西,經常無視大陸人,但是這大部分都是傳聞,生活中其實不是那樣的,其實我很喜歡香港人一般來說,當他們聽到你說漢語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稱,彬彬有禮,熱情,和以前在新聞上看到的不一樣,他們主要是自己做飯吃,因為自己做飯吃比出去吃省錢多,他很合自己的口味,在當地市場或超市裡買很多自己需要的食物吃。
  • 7 個大陸學生分享了他們在香港的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後臺一條有些許誇張的留言,說的是,香港人只需要看你的步速和狀態,就能判斷你來自哪裡。昨天晚上,我們發起了一個關於香港的話題徵集。隨後,我們聯繫到了一些在此生活的大陸人,問了問他們現在在香港生活的感受。如果你有打算前往此地工作和學習,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他們的意見。
  • 香港湯,以及復古書裡的未來啟示錄
    後來她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造廢棄物隨著洋流被衝上了岸,除了最常見的塑料,甚至還會見到冰箱、電腦、電視,以及一些不可辨認的東西……它們是什麼?它們從哪兒來?它們要漂到哪兒去?這不僅一些哲學問題,也是亟待關注的環境議題。 2012年,Barker獲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資助,與一群科學家從日本航行至夏威夷,考察太平洋海域因海嘯帶來的大量塑料垃圾。
  •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 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
    「臺灣人怎麼看香港,香港人又怎麼看臺灣?」這是身在大陸的我們很難準確體會和表達的。我們習慣拿大陸文化和港臺文化作對比,港臺文化常常被概括為一個模糊的整體。扛把子看看就好XDDDD其實臺客就是香港古惑仔的走金版。
  • 香港,香港
    我們隨機採訪了一些「土著」和「港漂」同事,燈光打給他們,話筒塞給他們,讓他們講出自己和香港的故事。希望見微知著,看看普通民眾眼中,對回歸、對香港究竟有何看法。在過去,覺得杭州和香港很多地方都不一樣,現在這個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了。 目前的工作是我待過與內地同事相處最多的公司,碰見了很多不同的人。最開始的時候也有點不習慣,但慢慢熟悉之後,你就會知道為什麼內地同事的想法會有所不同。然後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夠用一個比較中立的角度去處理事情。這對一個香港人來說是很有趣並且有意義的經歷。